宇宙大無邊
銀河. Credit: wiki/Milky_Way
原作者:Michael Strauss作為一個天體物理學家,我發現即使是最瘋狂的科幻小說也總是在寫人,這讓我非常不解。有的故事場景奇特詭譎,有的科學設定不同凡響,但最終還是關於人(或類似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矛盾,人的弱點和挑戰。我們習慣並接受這樣的套路,似乎世界就該如此。於是,大多數的科幻小說都發生在相對可信的環境中,比如一個行星或者航天器上。接下來作者要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把故事和人性,人類,時間扯上關係,同時再涉及到宇宙巨大的尺度。
宇宙到底有多大總是超出我們的想像的。我們可觀測的宇宙半徑有上百億光年。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從地球上的長度開始一步步講起。一架飛機從迪拜不停地飛到舊金山越過的距離約為8000英里(12874km)——大致是地球的直徑。太陽要大得多;它的直徑是地球的一百多倍。地日之間的距離大概為太陽直徑的一百倍,接近一億英里了(約1.5億km)。該距離,也就是地球繞太陽軌道的平均半徑是一個基本的單位;即天文單位,簡稱AU。旅行者一號飛行器於1977年發射,以每秒11英里的速度航行至今,距離太陽有137個天文單位了。
但是宇宙中恆星都要比這個遠得多。最近的比鄰星大約有270000AU,或者說4.25光年。足夠你在中間排3千萬個太陽了。道格拉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1979)還調侃過這件事,其中的沃貢人就對人類居然沒到過比鄰星看到地球的拆遷告示而非常驚訝。
4光年大概也就是銀河系恆星之間的平均距離,太陽也是其中一員。這麼看來,宇宙中大部分都是空空蕩蕩的啊!銀河系大概包括3千億顆恆星,總的來看直徑要過1000000光年了。過去20多年來最激動人心的發現之一就是「我們的太陽能帶著一群行星」這件事一點也不特殊:證據顯示大部分和太陽一般的恆星都有行星圍繞著,其中的許多距離適中,允許生命的形成。
旅行者一號 Credit: wiki/Voyager_1
說了這麼多,但要想接近這些行星完全是另一回事:旅者一號可以在公元75000年到達比鄰星,前提是方向對的話——實際上並不對。科幻小說的作者想方設法擴展星際旅行的距離:或是在航行中把旅客凍住,或是以接近光速旅行(利用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效應)。以及設想出曲率引擎、蟲洞等其他還未發現的現象。
一個世紀以前當天文學家對我們的星系進行第一次決定性測量的時候,就被宇宙的遼闊做震撼了。起初,人們還不相信照片上拍攝到的宇宙深處的「螺旋狀星雲」實際上是「宇宙島」——和銀河系一樣大的結構。儘管大部分科幻小說的設定還是在我們的銀河系內,歸納過去一百年的天文學的話,可以說就是不斷發現宇宙是多麼廣闊的過程。離我們最近的星系鄰居差不多有2百萬光年之遙,而我們現在望遠鏡里可以觀測到的最遠的星系發出的光已經差不多走了整個宇宙年齡的時間,大約130億年。
1920年代,我們發現宇宙從大爆炸之後就一直在膨脹,20年前,天文學家又發現這個膨脹是在加速的,這背後的驅動力是啥我們現在還不明白,但我們暫時給他取了個的名字「暗能量」。暗能量是在整個宇宙的時空尺度下發生作用的:怎樣的一篇小說才能展示出這樣一個概念呢?
這還沒完。我們目前無法看到光線需要超過宇宙年齡才能到達的距離之外的世界(譯者:作為一個學物理的表示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但不影響理解文章主旨……)。視界之外又存在著什麼呢?我們現行簡單的宇宙模型假設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一的,一直向外擴展下去。有一種不同的觀點覺得產生我們的宇宙的大爆炸只是許多(有可能無限多)爆炸中的一個,如此一來導致的「多重宇宙」已經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了。
美國天文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曾說過:「宇宙沒有要讓你理解的義務。」類似的,宇宙中的奇觀也沒義務讓科幻小說就輕易地寫出背後的故事。在這幾乎空蕩蕩的宇宙中,恆星之間的距離、星系之間的距離和我們日復一日的圈子相比實在是大的超乎想像了。如何把握宇宙的實際尺度, 以某種方式將其和渺小人類的努力、情感產生牽連, 對每位科幻作家來說都是一項艱巨的挑戰。Olaf Stapledon在小說《造星者》(Star maker 1937)中進行了嘗試,其中的星星、星雲以及整個宇宙都是有意識的。和宇宙的宏大相比我們會為自身的微小感到自卑,但我們擁有這樣的大腦,在某種程度上理解所居宇宙之大也是快事。限於斗室,然心游宇內,或為智者。將這點傳達給大眾才是天文學家和科幻作家面對的挑戰。
推薦閱讀:
※如果現在開始地球以公轉的速度直線遠離太陽會發生什麼(假設不與其他星球發生碰撞)?
※宇宙到底有多大(五)離我們最近的十萬個星系
※宇宙中存在著一種超強能量,正阻礙著人類和外星人進化成高級物種,強度為太陽好幾億倍
※(1)最新宇宙誕生論:黑洞是孕育宇宙的母親
※宇宙外面是什麼?
TAG: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