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承先啟後的<文賦>|辭賦資料庫

承先啟後的<文賦> 林鐘勇一、導言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中國文學批評的昌盛時期,前有曹丕的<典論論文>開導,後則產生《文心雕龍》、《詩品》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著產生,而在此之間有著承先啟後的樞紐位置的,則不得不推陸機的<文賦>了。陸機,字士衡,吳群華亭人(今上海松江)。祖陸遜為吳國丞相;父陸抗居職吳國大司馬。年少時襲父親之蔭為牙門將軍,年二十而吳滅,乃退居舊里,與弟雲閉門勤學,積十一年,名譽遍布京華,於是被征為太子洗馬,與弟陸雲入洛陽,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司徒張華素重其名,如舊相識,以文錄呈。天才綺練,當時獨絕,新聲妙句,系蹤張、蔡。成都王穎起兵討伐長沙王義,任後將軍河北大都督,兵敗被殺。<文賦>之所以會在此時被創作出來,其實有它的時代背景,從內緣來看,陸機生存的年代正當西晉太康時,承繼著先秦、兩漢著作風氣的影響,當時的文人多喜著作,陸機自是其中之一。從自己實際的創作經驗,知道行文的困難──「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進而了解別人創作的用心──「余每觀才士之作,竊有以得其用心」,陸機就是靠著這直接、間接的經驗寫下這篇有系統的文論。再就外緣因素來說,<文賦>的產生亦受當時大環境的影響。魏晉承繼秦漢的著作風氣,加以經學衰微,一般士人多好著述,諸如曹丕的<典論論文>、王肅<正論>都是,<文賦>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篇著作。再者,漢代士人清議時政,發展到魏晉,清談盛行,而談辨的主題主要在玄學、才性、言意、文學體用等論題,影響<文賦>重視聲律;並且在重人物品鑒及才性名理,例如:劉邵<人物誌>、鍾會<四本論>、《世說新語》的出現,對<文賦>的「情性說」不無影響。其次,魏晉以來,樂府、五言詩興盛,各種體裁運用日廣,因各文體顯現出不同的內容形式,「文體論」因此產生。而魏晉文章趨於華靡,重駢儷、用典,文章流於有文無質,有志之士欲振靡風,文論著作乃日出,加以秦漢以來,諸子詩賦作品無不美其文彩、相互爭奇,對於創作方法與修辭技巧有很大影響,<文賦>中對駢偶音律的重視必由此出。其他或因各文體、各代作家古今變異的跡象,啟示了<文賦>通變的原理;或對於古今沿變有敏銳的觀察與批評,故產生「反模擬、貴創新」的意見;或是君主的提倡,莫不受時代刺激與其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故以下就針對<文賦>正文,一一剖析,俾使能對<文賦>的論文主張及承先啟後的重要性,作一詳盡的闡釋。 二、<文賦>的創作論<文賦>使用的語言是抽象的、暗示的、象徵的,但是對於文章的創作則有許多突出的見解。第一段首先披露寫作的動機為何,以下分別對文章的作法、要素、技巧、評斷等,做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文章創作的原因,是作家受到外在刺激及前人啟發要求,在外在物、內在意的表現要求下,而開始的。主要的課題有: (一)創作準備與構思創作之前的準備工作應是如何的呢?<文賦>中提到: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創作前應在生活上培養對外物審慎觀察的能力,進而能應物而發「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在學養上則應從典籍中吸取內在高潔的情思,藉以培養自己的創作意念,並且從中得到外在優美文辭表達技巧,即能達到「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以便在創作構思時,將這些情思技巧融入自己的情思之中,表現出來。創作過程的中心要素是構思,構思有利於解決文意物的矛盾,其過程可分為三大階段,首先應做到「皆收視反聽,耽思旁訊」即專心一致,去除干擾。構思與觀察不同,它必須在心靈上清純靜慮無雜質,從精神上獲得虛靜專一,則思慮始能深邃高遠,情境才能表現於文思之中,當你將精神集中於一個主題時,外物無法干擾,你就可以廣泛的去思維,所謂「磬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於是便可以「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意即「想像」的產生,故構思的第二個歷程就是要能「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蓋文章雖貴在取材現實,然若無想像力的組織與鍛煉,一味以實際經驗為之,勢必流於平凡庸弱,故必待想像予以補足。構思至想像似乎已成,但此時還未能下筆,因為想像雖然已經包含文意的要旨,但仍屬簡單、抽象的輪廓,要到意立時,方才能將構思轉為詳盡的實構,故構思的第三階段為「立意」。「意以稱物」的境地逐漸在腦海中呈現、活動起來,於是「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高遠的愈進,深邃的益美。立意要能深廣,不僅要精,而且要多,凡是相關的問題都要涉及。更進一步將準備涵養的典籍資料予以運用融入至文思之中,至此意與辭交互融合,便能「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方才可以下筆創作。 (二)布局組織及用詞: 進入正式的文章寫作,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謀篇布局與譴詞用句的問題。在謀篇修辭上,陸機以為要「或因枝以振葉,或淞波以討源,或本隱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意即無論是意(理)是文(辭),都必須要審慎安排,要以理為根本、以辭為枝葉、以情為精神。就形式的修辭上,要能「抱景者咸叩,恨響者畢彈」,掌握被描繪的事物它的形象及聲音,再將其加工聯繫,令百義而一意,在運用修辭時更要注重美感呈現,所謂「或藻思綺合,清麗芊眠。炳若縟綉,凄若繁弦」「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就內容而言,應以「理」為根基、以情為精神,因為文章創作乃是一種由無到有的過程,全賴作者的心(即文「思」),因心生情,所以情實在是文章的精神,若無情感則會「六情底滯,兀若枯木」,故文章寫作須「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其情感必須要內外一致。再就譴詞用字來說,寫作文章時要重意文句的鍛煉,重視作文的技巧,於是<文賦>接著提出五要及五病,所謂五要是指創作時應注意到音韻和諧、知所剪裁、建立主旨、力避襲舊,還要保存佳句。立意最美的是要合神理,而神理要高妙,必須要靠音節上的工夫,所以作文首先要重視音韻的問題,音調不能一成不變,但也不能毫無節度,因此必須要注意和諧度,故作文首要注意音韻和諧;再者,次序舛誤會妨害辭意,欲使「辭」「理」融洽須「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苟銓衡之所截,固應繩其必當」,予以剪裁令文辭組織與思想理路相合;次序義理既已剪裁適當,但若「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適」,則文章之美不復存矣!故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主旨既明,聲色又美,但若襲陳言,則文章便失去活力,故「雖杼軸於予懷,怵他人之我先,苟傷廉而衍義,亦雖愛而必損」必須「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餘韻。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未振」要發古人之所未發,言前人之所未言;至於佳句是妙手偶然得到的,它能造成「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為避免文章流為平庸、增加全文的光彩,應保存佳句,適時的予以運用。再就文章五病來說,<文賦>提及:或託言於短韻,對窮跡而孤興:俯寂寞而無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獨張,含清唱而靡應。或寄辭於瘁音,徒靡言而弗華: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雖應而不和。或遺理以存異,徒尋虛以逐微:言寡情而鮮愛,辭浮漂而不歸。猶弦么而征急,雖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諧合,務嘈囋而妖治:徒悅目而偶俗,固高聲而曲下。寤防露與桑間,又雖悲而不雅。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闕大羹之遺味,同朱弦之清泛。雖一唱而三嘆,固既雅而不艷。才能淺薄者容易語意貧乏,內容單調枯寂無味,而篇幅短小不能有所接應產生共鳴,有如「偏弦之獨張,含清唱而靡應」故為文者應先去枯寂之病;欲矯枯寂之失乃力求豐富,語意上雖有接應,但自己的功力卻不夠,缺乏組織條理不能協調一致,以至於美句與失敗句相雜,故有繁雜之病;第三個弊病為空虛之病,蓋欲矯繁雜之失既有功力,但若無義理情愛,作品易「猶弦么而征急,雖和而不悲」流於遊盪空虛不足以動人矣。但若一昧力求虛靡,雖情感奔放卻過於放浪無所節制,作品易流於低俗而格調不高,產生不雅之病。文章既雅,但若雅正樸質過了頭,無所文飾,便會落入言外無味、枯槁呆板沒有價值,故文章應忌的第五病為過質之病。 三、<文賦>的特色(一)內容與形式兩全漢以前的文章重視內容,陸機以為「理」雖重要,但是形式上的音律修辭亦不可偏廢,也應論究。<文賦>依其換韻的情形,主要可分為二十個小節,最長的小節二十八句,最短的有六句,每節以六言為基調,配合其他四言、長短句,以工整的駢賦形式組成 ,由<文賦>的這些特點可知,陸機的論文主張有駢偶的特色;再者文中亦曰:「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可見他已經注意到「韻」「合」的問題,意即「同聲相應」、「異聲相從」;「前有浮聲」、「後需切響」,不過須注意的是,他講的韻律是自然的,且已重視其中的協調性,要求「音聲迭代」、「凄若繁弦」、「音泠泠而盈耳」雖無一定的規則可循,低隨著情質的變遷,作適當的分配「苟達變而識次,猶開流而納泉」。<文賦>亦以為每個人的情性都不同,在體物時便有異,寫作時選用的文體假會有所不同,呈現出來的文章風格自然會有所不同,按陸機的分法,文體可分為十類。蓋文體雖眾,但應辨別其中得失,知道何種文體適合何種情感的表達。 就內容上說,文章若空有形式若無情感,則會「六情底滯,兀若枯木」,文章寫作應「遵四時以興嘆,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芬芳」也就是要因物感發生出的一種感情、藝術創作的衝動。(二)想像的重要與靈感的提出創作構思時想像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文賦>提出的,而陸機也將靈感的來去做了一種形象的描述: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任何藝術創作在面臨組成作品時,都必須有靈感方能下筆,陸機在這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靈感可謂動之極,不過在動中有靜,如「應感之會,通塞之際」中,「通」為動,「塞」為靜。又如「識夫開塞之所由」、「行猶響起」、「來不可遏,去不可止」狀其動;「藏若景滅」、「六情底滯」、「兀若枯木,豁若涸流」狀其靜 ,而靜強化動。 「應感」(靈感)是不可強求、非人力所能及的,當它不來時你怎麼也求不到,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雖茲物之在我,非餘力之所戮」,一但它到又是「來不可遏」、「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事實上,創作實在是一種複雜的過程,靈感的生滅,受許多因素影響,是很難說明白的,姑不論陸機的對錯,他承認自己無法理解這個問題來由,只道出自己經驗感覺,與視靈感為神靈之神秘說,是不同的,提出靈感這個問題,實在是一大發現。(三)主通變言創新<文賦>中提到「放言遣辭,良多變矣」、「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說明創作規律是難以捉摸的,不易說明多變的,但是,他要求應掌握其中變化的規律,即是要「達變識次」。文章多變是因為客觀事物複雜所造成的,所謂「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面對這些多姿的客觀事物,固守刻板是無效的,必須靈活運用「因宜適變」,故為了「期窮形而盡相」,不妨「雖離方而遁圓」,由於重視通變故主張創新。再者,陸機並沒有把變化說得不可捉摸,在變化之中仍有其不變者,所以他在講完十種文體後說明「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苟達變而識次,猶開流以納泉」,但創作規律畢竟是複雜的,所以他說:若夫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變,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辭輕;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或覽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後精。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弦而遣聲,是蓋輪扁所不得言,亦非華說之所能精。也就是說在細微處唯有靠親身的實踐才能體會。(四)才與學的並重陸機一方面注意到「學」的重要性,如上所述的創作論,即是可透過「學」的工夫獲致。尤其他在文章創作的準備工作時,認為應吸收典籍的養份以發為文章;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才」的問題,他在文中說道: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鑰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雖紛藹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掬。患挈瓶之屢空,病昌言之難屬。故啿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雖自謙自己的文章為「庸音」,但也可以從中看出天才的因素。 四、<文賦>的承先啟後陸機的<文賦>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是篇十分突出的著作,在此之前從未有一篇專論文學技巧的文論,即使之前的<典論論文>,也只是從時代社會等外部著眼考查,而<文賦>則完全集中在創作活動的內部問題,開啟之後討論文學理論的專門著作,如《文心雕龍》、《詩品》的產生。至於在<文賦>之前是否有其他人的觀點影響著它呢?我們說是有的,一種文學觀點的產生,很少能不受前人及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的。<文賦>主要的觀點,可以說是文質並重的,這被後來《文心》所採納,如:<誇飾篇>云:「酌詩書之曠旨,剪揚馬之泰甚,使誇而有節,飾而不誣」;<通變篇>也說:「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檃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故以下分成內容、形式二點來歸納出<文賦>觀點的承繼與影響。 (一)就內容上講<文賦>在文章創作開始構思時提到要「收視反聽,耽思旁訊」,就是說要專心一致,心無旁鶩,此來自於《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莊子˙達生》「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境界,由這裡可看出道家思想對後世文學創作理論的影響,<文賦>中許多關鍵詞句也是取自老莊的,只不過<文賦>將老莊的藝術境界落入實際的創作理論 。蓋老莊之學,至魏晉而大盛,諸如最早的何宴、王弼的注《老》、《易》,至阮籍《達庄論》、稽康《養生論》向郭庄注等,終究成為魏晉的玄學,<文賦>中有「佇中區以玄覽」,「玄覽」之詞,玄學中亦有之,只不過玄學是貴「無」的,是重意輕言的,而<文賦>則看重文辭在創作中的「有」,這一點是要加以區分的。想像論的開發萌於老莊的玄靜論,至王充《論衡》中嘗以「准況」稱之,以為「聲聞於天」,已非人耳目之所能及,乃詩人不實的誇張,這就是「准況」,即想像也。後來阮籍認為現實中的形象、聲音都不是最完美的,言外之意,最完美的形象聲音只存於現實之外,必須透過想像,才能呈現出來 。陸機承繼這些看法,加以擴展到文學創作的理論之中,所以是有所承,亦有所創的,後世《文心雕龍》受其影響,尤以<神思篇>最多。<神思篇>主要敘述創作活動中想像的神奇作用,不過它進一步把想像理論化,如「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陸機<文賦>的想像著眼於作者自身內部活動,而《文心》則從內在精神與外在事物的相互作用的角度予以說明。此外,<文賦>的注重「玄靜」,但玄靜只是想像力的出發點,而<神思篇>則曰「陶鈞文思」,是要作者像製造陶器般,用虛靜來鍛煉自己的精神活動,可見是相當積極的,這都可說是受到<文賦>的啟迪。就靈感說而言,<文賦>說道:「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天機」一詞本於《莊子˙大宗師》:「其嗜欲深者,其天機也淺」及<秋水篇>:「今予物於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莊子》的「心齋」說,有助於靈感的出現,但不是靈感。天機即是精神順著自然活動的運轉,當天機運轉時,思惟紛至沓來,但是天機若枯竭,則思慮困頓。靈感說亦被劉勰所吸收,<神思>有云:「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遯心」言「樞機」之通塞,與<文賦>相同,不過《文心》提出更具體促成精神活動的方法,有「虛靜」、「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及「尋聲律以定墨」。到後來唐皎然《詩式》:「有時意靜神正,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蘇軾亦說:「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後難摹」及明謝榛《四溟詩話》:「詩有天機,待時而發,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均是說明靈感的情況。苦吟詩人的苦,都是靈感稍縱即逝所造成的,不過,最早將文章創作靈感提出,<文賦>功不可沒。創造說的興起,在陸機之前有王充,他在《論衡˙超奇篇》中云:「飾貌以強類者失形,調辭以務似者失情」以為各人有各人的個性,不應該抹殺個性以遷就古人,所以反對摹古,言外之意就是注重創造。陸機承繼之,作更生動的描述,一方面影響後來韓愈「詞必已出」「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然而必出於已,不襲踏前人一言一句」(<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以及清李漁《閑情偶寄》「立主腦」、「脫窠臼」理論的產生;另一方面,陸機主張「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吸取前人的養份作為已用的創作準備,甚且說「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相信對江西詩派「奪胎」、「換骨」、「點石成金」等理論,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就情感說而言,先秦以來,由於受到儒家溫柔敦厚「詩言志」的影響,如《孟子˙萬章篇》「以意逆志」《莊子˙天下篇》「詩以道志」《荀子˙儒效篇》「詩言是其志也」大抵緣事而發 。在《禮記˙樂記》及《毛詩序》雖有提到情,但仍與「志」並列,且以「志」作為主導,這種情形至漢末開始變化,到了魏晉,詩人要求將詩歌與其他作品劃清界限,曹丕「詩賦欲麗」是專指形式的,而<文賦>首標「詩緣情而綺靡」,開啟了我國緣情的詩觀,後世文論,如《南齊書˙文學傳論》:「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文心˙明詩》「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詩品˙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皆由<文賦>中來。要求詩歌要注重情感,積極面上擺脫儒家的傳統的約束;消極面上則助長了浮靡的風氣。 (二)從形式上說<文賦>中論布局修辭,以為要「抱景者咸叩,懷響者畢彈」謂應掌握所描寫事物的形象聲音,使得其誼,並且又曰:「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影響後來的「元嘉文學」風氣,並且也是《文心雕龍》<麗辭><誇飾>二篇之由來,不過,劉勰所論較詳,一方面重視文辭與義理的調配,另一方面又能兼顧到文學情境的完成。 曹丕首倡文氣說,同時又以音樂比喻「父兄不能以移弟子」的氣及作品「清濁有體」的氣,提到聲律現象的「清濁」,所以由文氣是內容的聲律看來,文氣說實乃音律說的前驅 。文氣是最自然的音律,而音律乃最具體的文氣,而稍具體的文氣是「體勢」,然「文氣與「體勢」雖暗指音律,乃是不可捉摸的自然音律,非有規則可循,有規則可循的人為音律,則創始於沈約。故<文賦>的音律說實屬居於二者之間的過度說法,一方面以音樂為喻,如「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在文章創作時十分注重音調與內容的協調;另一方面又要求要「凄若繁弦」、「音泠泠而盈耳」的自然音律。影響所及,開啟「永明」文風,後來《文心雕龍》有<聲律>:「凡聲有飛沈,響有雙迭,雙聲隔字而每舛,迭韻雜句而必睽;沈則響發而斷,飛則聲揚不還」莫不從<文賦>中來。再就文體論而言,文體的論述在《後漢書周榮傳》中陳忠<論詔令>即曰:「古者帝王有新號令,言必弘雅,辭必溫麗,垂於後世,列於典經」將文體初分為「言」「辭」二種。至漢末蔡邕,分天子令群臣之文為策書、制書、詔書、戒書四類;群臣盧天子之文為章、奏、表、駁議四類,蓋名目雖多,均屬詔令奏議。韻文則以蔡邕<銘論>最早,然均論其制度,未論其作法與價值。及至<典論論文>四科說,始論及體性;桓范<序作篇><贊象篇><銘誄篇>,詳於闡明各體的文學方法,大抵為曹丕「書論宜理,銘誄尚實」的擴大。之後有傳玄的「七」論<連珠序>的連珠論。陸機承繼以上這些文體論,進一步作了更精密的十分法,並且詳加說明,後來的《昭明文選》三十九類、任昉《文章緣起》八十四類、姚鼐《古文辭類纂》十三類等等,莫不與<文賦>的十分法相仿,並影響到後來總集的分類,如摯虞《文章流別集》、李充《翰林集》。與後世文體論相比,唯傳狀序記不列其中,對後來「文」、「筆」之分,有啟迪的作用。 其他方面,如<文賦>的兼重才與學,主要來自《莊子》與《典論》。《莊子》注重後天的修養工夫,無論耇僂丈人承蜩,或是庖丁解牛,均要經過一番修養工夫、練習之後才能達到,這是<文賦>「學」的來由 ;<典論論文>主張「文以氣為主。…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這卻是「才」的來由。<文賦>中「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芬春」四句,實為山水詩文最初最高的理論。尤其是「遵四時以嘆逝」一句,因時序而感慨生命的短促,實為晉人虛無求仙的動機,而遊仙詩為山水文學的濫觴,故<文賦>實開後世山水文學的先鋒。 五、結語<文賦>是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闡述文學創作論的著作,<典論論文>亦論文,然多品才性,<文賦>則側重於創作的心理,這無疑是由作家心理轉變成創作心理的發端。再者<典論論文>仍保有儒家載道的文論,而<文賦>在論及文的作用時,雖然也說「伊茲文之為用,固眾理之所因」「濟文武將於墜,宣風聲於不眠」,但較<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一段,言切而深。不過就文學而言,真正擺脫儒家附庸,純文學獨立發展的代表作,則不得不推<文賦>了。運用系統的、科學的方法,從自己與他人的經驗累積中尋求問題,諸如構思的提出、靈感與想像的論述,「緣情」的看法等,都是<文賦>的獨到處。沈德潛:「<文賦>雲『詩緣情而綺靡』言志章教,惟資塗澤,先夫詩人之旨」;紀昀<雲林詩抄序>:「自陸平原緣情一語,引人入歧,其究乃至於繪畫橫陳,不誠已甚與?」(《紀文達公遺集》)。而<文賦>的比喻生動,將抽象的過程用形象的事物來說明,如在寫感應一段時,即使用許多生動的比喻,實是<文賦>一大優點。至於缺點方面,重視修辭技巧「尚巧」、「貴妍」,有助於形式主義的興起;對文學的作用,因襲前人之說,沒有提出自己新的觀點,且因受賦體限制,網目不夠明晰,《文心雕龍》評其:「巧而碎亂」「泛論纖悉而實體未該」均是針對此點發論的。不過,不管如何,<文賦>對創作藝術的體認,論創作過程的美妙,不僅僅只是承繼前人理論,而是有更進一步的開拓,影響後世文學與文論甚巨,實在有重要的關鍵轉折地位也。
推薦閱讀:

刊授輔導材料之七:練功各部形體要求 | 智能氣功科學電子資料庫
研究人員發布表觀基因組資料庫MethBank 3.0
Quizlet Spanner 測試報告
【連載之九】經營不好到底賴誰?數據戳穿那些常見理由
「權威」SCI資料庫的一些搞笑錯誤,弄得作者都想哭

TAG: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