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首次刊登中國大學校長介紹改革舉措文章

《自然》首次刊登中國大學校長介紹改革舉措文章

中國學者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早已不是新聞,不過,10月14日,《自然》雜誌專門為一篇兩頁的文章舉行了一個新聞發布會,文章的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傑。文章的題目是《中國大學「三步走」改革——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自然》執行主編暨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地區總監Nick Campbell博士親自主持了這個新聞發布會。

這篇文章在10月16日的《自然》雜誌上刊登,主要闡述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宏觀背景、研究能力與科技產出取得的長足進步以及存在的問題,概述了他在上海交通大學如何通過系統、制度性的改革,創造出創新文化氛圍以及提升創新研究能力。

今年年初,張傑收到一封來自海外的郵件,發信人是《自然》雜誌的編輯。郵件中說,近年來,他對上海交大為代表的中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非常關注,希望通過張傑校長的經驗和視角,介紹中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體系的背景,闡述中國當下科研體系的獨特機遇、挑戰和適用的戰略方向和措施。9月17日,《自然》編輯又給張傑發來郵件,希望將張傑的約稿文章作為《自然》十月期「未來大學專輯」的核心文章(centerpiece)。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需要通過以制度激勵為核心的師資隊伍系列改革,實施『三步走』戰略,使引進人才與本土人才逐步『並軌發展』,使師生員工的創新活力得到系統、全面、持續地激發,學校的創新氛圍日益濃郁,研究能力大幅提升。」張傑在文章中提出這個核心觀點。

在《自然》刊發的文章中張傑指出,經過35年的快速發展, 中國的經濟增長正在逐步放緩。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將發展模式從要素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為此,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增加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經費投入。在此背景下,中國的研究能力與科研產出得到了長足進步。文章列舉了2005年到2012年中國全職研究人員數量、高等院校發表學術論文數量、授權專利數量的大幅增長情況。但同時指出,中國科研成果的質量還相對較低,技術轉移能力也比較薄弱。對此,張傑分析:「根源在於目前的評價和激勵方法嚴重阻礙了中國大學創新能力的提升。」

文章提到,如果僅僅依靠引進少數幾位「明星」教授尚不足以有效提升大學的創新能力和整體發展。而且,由於引進人才與本土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面存在的差距,還有可能挫傷本土教師的積極性。「因此,中國大學亟需根本性的、系統的、制度性的改革」,張傑在文章中強調。

在上述分析基礎上,張傑提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

他的三步走一是「引育並舉」,引進高水平師資,開展世界級的前沿研究,為廣大教師樹立學術標杆。但他同時強調,青年教師是支撐學校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幫助青年教師的成長、成才,2007年上海交大開始為新引進的青年教師試點建立了長聘教軌(Tenure-Track)體系。青年教師的發展以6年為期,其晉陞需要通過專門組成的長聘教職聘任委員會,根據國際同行評議的結果對其未來的發展潛力進行嚴肅認真的評估而最終確定。從2008年起,上海交大為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設立了專門支持青年教師發展的基金(包括用1.5億元企業捐贈設立的SMC專項基金和學校匹配的科研啟動經費),並鼓勵資深教授對這些青年教師在教學和科研發展方面提供經常性的指導和幫助。張傑介紹,「在過去的6年里,已有1251名青年教師獲得了研究、住房和生活的額外資助,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創新激情。」

第二步則是分類發展改革,讓合適的人才選到合適的發展道路。針對本土教師,上海交大設立了三類崗位的分類發展道路: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教學科研並重型。崗位聘任的分類發展,通過分類考核和分類晉陞兩個「指揮棒」,激發教師的內在驅動力。張傑表示,「通過改革,過去4年來,現有教師的平均收入增加了60%,未來4年還會進一步增長。」

第三步則是並軌運行,形成世界一流人才的師資體系。張傑坦言,隨著學校海外引進人才達到一定體量,本土人才與其「同台競技,共同發展」的訴求愈來愈強烈。並軌試點首先在物理與天文系、數學系、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生命醫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凱原法學院和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等院系推行。基於以上試點院系的實踐經驗,張傑描繪出一張「並軌路線圖」:上海交大將於2015年在全校啟動向長聘教職體系的並軌,全校的並軌工作計劃於2018年完成。同時張傑強調,「那些雖然無法達到新標準但曾經為學校做過較大貢獻的教師將會得到公平對待和受到尊敬,並可以繼續為學校服務。」

在《自然》文章最後,張傑強調,大學創新能力的提升,從本質上講,是不斷激發並保持大學師生的創新活力過程。大學作為特殊的學術組織,是一個高智商、多元化、長時序的複雜系統,對大學師生創新活力的激勵,應該是系統、全面和持續的。這就要求從制度上保障激勵的持久性,保障大學能夠源源不斷地激發大學師生的創新潛能。

張傑的署名文章引起了世界一流大學校長和教育家的關注。密西根大學前校長Mary Sue Coleman評價,張傑這篇文章有深度、有說服力,「從戰略角度出發,闡述如何提升中國大學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整體表現和地位。」

Mary Sue Coleman對張傑提出的中國大學關鍵改革的「三步走」戰略高度認同,她認為張傑提出的改革戰略很有系統性,「對外,在國際市場招聘優秀年輕教師;對內,現有教師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在多重職業發展路徑下尋求發展。最終將實現所有職業發展路徑並行為統一的、有活力的長效機制。」

圖靈獎得主John Hopcroft看過文章後則表示,為了吸引國際高水平優秀人才,學校必須以國際相當的薪資水平聘用新引進的青年教師,相當於現有資深教師收入的兩倍,這自然會引發嚴重的問題。因為現實非常重要的一條實踐經驗是青年教師往往是通過加入資深教師的團隊來獲得科研經費和晉陞機會。本土青年教師因為風險過大而放棄新的終身教職制度作為其職業發展路徑。如果中國要成功提升其大學的水平,像張傑校長一樣的領導們需要挑戰現狀,為大學未來發展鋪路、規劃。「最先克服諸多挑戰的大學定會成為未來中國的『斯坦福大學』。」周凱 《 中國青年報 》( 2014年10月16日 03 版)

推薦閱讀:

陝西漢中朱?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誰知道這是什麼鳥??
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裝飾案例:自然清新的70㎡小窩

TAG:中國 | 大學 | 自然 | 中國大學 | 改革 | 文章 | 學校 | 介紹 | 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