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 | 虹雲朗誦
來自中華書局1912
00:00 03:40桃花源記
〔東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題解和大意
此文是作者晚年所作《桃花源詩》前面的一篇「記」,「記」之後是一篇五言古詩。這篇《桃花源記》相當於詩的序言。它假借一個漁夫的奇遇,虛構了作者所嚮往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那裡沒有帝王壓迫,沒有賦稅徭役,民風熱情淳樸,生活自給自足。這雖然是烏托邦式的空想,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東晉末期)人民群眾厭惡戰亂,追求安定幸福生活的願望。作者把自己不滿當時政治、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化作了生動完美的田園故事。
《桃花源記》結構完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欲窮其林」,寫武陵漁人偶然發現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沿途有溪流、桃林、芳草、落花,景色秀麗。第二部分從「林盡水源」到「不足為外人道也」,是文章的中心。
先寫漁人看到的桃花源中的自然風光和生活場景,這裡環境優美,有整齊的屋舍,有良田、美池,有縱橫交錯的田間小路,人們過著寧靜、怡然自樂的生活。然後寫漁人與桃源中人的接觸、交往,他們對漁人的問詢、款待、囑告,都可看出桃源人的真摯熱情和淳樸。第三部分從「既出」到結尾,寫漁人離開桃花源之後的事,重新探訪,卻再也找不到原路。隨後,「桃花源」又與世隔絕了。作者想像豐富,語言樸實自然,描寫逼真。這篇《桃花源記》是一篇內容新奇,文字優美流暢的散文。
(統籌:啟正;編輯:松露)
推薦閱讀:
※我們在酉陽的桃花源遇見,一夢千年
※心有桃花源
※美畫音悅 || 浪漫桃花源
※【轉】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
※桃花源百圖和詩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