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錢鍾書是如何煉成的
●趙昶偉/文
在早期的筆記中,能看出錢鍾書年輕時候的洒脫,
篇首字母寫成花式的大寫字母,小寫字母上邊出頭部分和下邊出頭部分拖得長長的,非常遒勁有力。甚至還能看到他的塗鴉,畫的是他本人的自畫像
以嗜書和博學著稱的錢鍾書先生,在其數十年的學術生涯中,留下了數量驚人的讀書筆記。
2014年5月29日,《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第一輯新書發布會在商務印書館低調而隆重地舉行。三卷本的第一輯收入錢鍾書1935年至1938年間在歐洲留學期間的10本筆記。從這些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中,可以看到錢鍾書是如何做到學貫中西的,也能隱約看到動蕩的歲月里命運的波瀾。
字跡中的人生起伏
德國漢學家、《圍城》的德文版譯者莫芝宜佳負責整理這批《外文筆記》。1999年夏天,在錢鍾書逝世半年後,莫芝宜佳第一次見到了裝在大箱子里的外文筆記。
莫芝宜佳稱之為「ImpossibleMission」(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並將丈夫莫律祺也動員了起來——錢鍾書《外文筆記》囊括七種語言,莫芝宜佳夫婦兩人加起來懂六門語言。
在清華大學檔案館的大會議室里,錢鍾書的筆記原稿攤開放在桌子上。莫芝宜佳和莫律祺給原來隨意排列次序的筆記重新編排合理的順序,他們按年代、根據錢先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轉折點分成四輯;將散頁整理成第五輯,而以期刊為摘錄對象的筆記本歸入第六輯。
莫芝宜佳總結,整理這些筆記不僅需要偵探式的嗅覺,也需要慧眼識珠的能力,如果這些都沒有用,還需要勇氣妥協或者留下空白。「像錢先生在牛津時期完成的最早兩本筆記中那樣準確記錄時間和地點的並不多。」莫芝宜佳說偶爾會有好運氣,如錢先生使用的是埃克塞特學院(Exeter?College)的筆記本,他或者在本子前面記下他在巴黎的地址,或者寫上他想去的圖書館的名字。「連筆記本的封皮也有用,還有偶爾印在筆記本上的出版社名字和年份。」
「對我們歐洲人來說,外文筆記的內容是我們從小就熟悉的文字,可是錢先生精心挑選的細節常常出乎我們意料,令我們刮目相看。」莫芝宜佳說,這些筆記是錢先生生命的一部分,反映出他對書籍的熱情、驚人的語言知識、對生活的好奇和興趣。「他的筆記里內容很豐富,有時候是優美的詩歌,有時候是通俗的笑話,你感覺到像跟很有趣的人在溝通,它們總是使你驚奇,讓你有新的發現。」筆記中甚至還能看到他的塗鴉,畫的是他本人的自畫像。
1938年,錢鍾書偕妻女回到戰亂頻仍的故國。在西南聯大做了一年教授後,錢鍾書前往父親錢基博當時所在的湖南省藍田師院工作了一年,隨後在上海「孤島」以靠給人補課和代課為生。從1938年至1949年的十一年有29本筆記。莫芝宜佳說,這個時期的筆記,內容比之前更加豐富,也有準確的目錄信息。除了英文,還有用法文和德文摘錄的文學原著。一部分系列筆記被錢鍾書命名為「RoughNoteBooks」、「NoctesAtticaeNotesinanAttic」(亭子間讀書筆記)。「由此可見,錢先生對他的筆記賦予了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2年到五七幹校,錢鍾書記下了82本筆記。其間,他從清華大學調到中國社科院文學所,選入英譯毛選專家組,也隨政治運動而起伏。他的夫人楊絳描述,幹校期間,女兒錢瑗每個月都給他寄各種外國報刊。其中凡有好的,他都看,看完做筆記,即使讀馬恩原著,也做筆記。1972年,錢鍾書從幹校回到社科院,到生命最後的1998年,錢鍾書共留下了35本筆記,其中包括生病期間。
在楊絳的筆下,筆記本意味著過往錢鍾書逝去的時光:「鍾書的筆記從國外到國內,從上海到北京,從一個宿舍到另一個宿舍,從鐵箱、木箱、紙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進進,幾經折磨,有部分筆記本已字跡模糊,紙張破損。鍾書每天總愛翻閱一兩冊中文或外文筆記,常把精彩的片段讀給我聽。」
「特別有啟發性的是錢先生的字跡,隨著歲月流逝,它們也隨著他的生活狀況發生著變化。」莫芝宜佳說,在早期的筆記中,能看出錢鍾書年輕時候的洒脫,篇首字母寫成花式的大寫字母,小寫字母上邊出頭部分和下邊出頭部分拖得長長的,非常遒勁有力。他偶爾插入的圖畫體現出細膩的觀察和準確、流暢的線條。「當然,他的字跡也隨著歲月變化著。疾病也在他的筆跡中留下了痕迹。」
七十年代從幹校回來之後,錢鍾書有一段時間病得非常嚴重:路走不穩,話說不清,字寫得歪歪斜斜看不清。經過醫生診斷,確診是哮喘使得大腦皮層因缺氧而硬化。對這個病沒有藥物,痊癒的唯一機會是靜養。生病的這一段時間,錢鍾書也還在記筆記。楊絳說:「那時他寫的筆記字都飛出來了,都飛到格子外頭來了。」
下一頁:錢氏讀書法
推薦閱讀:
※從學渣到學霸——我在國外學英語的故事
※《最強大腦》里的學霸都是這麼學習的!揭秘10大學習方法
※【文章】學霸拿7份offer卻拒絕出國 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18歲中國女學霸牛津大學辯論賽驚艷全世界
※有個學霸男(女)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人送禮物送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