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北京城的建造歷史

燕都:青銅時代的北京公元1973年,陝西臨潼縣的農民在距秦始皇陵不遠處打井時,發現了日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  也正是在那段時間,北京人開始在西南郊的房山區琉璃河一帶挖掘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範圍包括洄城、劉李店、董家林、黃土坡;立教、庄頭諸村,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5公里,分為居住址、古城址、墓葬區三部。琉璃河(古聖水)自北南流,折向西南,繼而又東流,形成的河灣地帶,有一高平台(即今董家林村),直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地面上尚殘存著一米多高的古牆體,後因農業建設而被平整。經考察,此乃古城的北城牆,全長829米。以此為線索繼續鑽探,又在地下發掘出東西兩面城牆的大部分牆基,乃至兩米多深的護城壕溝。古城的輪廓悄然浮出地面,城牆內側的「護坡」,又與其東側商末周初的墓葬區及西周時期的灰坑、窖穴、房基相交錯。尤其是在墓葬區(今黃土坡村),共挖掘大、中、小型墓葬300餘座,及車馬坑數十座,出土的蚌器、骨角器、玉石器、瑪瑙器、陶器、原始青瓷器、漆器、青銅器及貨貝等實物總數超過萬件。  通過細緻的考證,終於得出驚人的結論:琉璃河商周遺址正是古燕國的始封地及燕都之所在。這無疑把北京的建城史大大地推前了,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  遠古時北京地區即有一個以「晏(燕)」為圖騰、為族徽、為族名的大部落,估計是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或1萬年前的「東胡林人」之餘脈。在殷商之時,琉璃河一帶作為原始的聚居地就已基本成形。根據《史記》的記載,武王十一年伐紂至牧野,破殷入商宮,殺紂後遍封功臣,「封召公於北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可見大約在武王滅紂那一年(公元前1045年),燕國作為諸侯國之一正式成立,位於琉璃河的燕都恐怕也是在那一時段建造或定名的。受封了燕地的召公保,系被周武王倚仗為左膀右臂的三公之一(另二人為周公旦,太公望),他讓大兒子就任燕侯,在燕都當管家,自己仍留在朝廷里參政,輔佐君主。  和燕國同時受封的,還有個薊國,都城大抵在今北京西南部廣安門一帶。「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樂書》)薊國的居民看來是黃帝的後裔,血統高貴。「薊、燕二國俱武王立,因燕山、薊丘為名,其地足以立國,薊微燕盛,乃並薊居之,薊名遂絕焉。」(《史記·周本紀》)薊、燕本是近鄰,然而隨著日後的發展,此弱彼強,經常為邊境問題打架,直至公元前7世紀(東周的春秋時期),薊國被燕國吞併,薊都也就「聲明作廢」。燕國後來遷都薊城。到了戰國時期,躋身於七雄的行列,燕將秦開大破東胡,辟疆拓土千餘里,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並修築了將來成為秦萬里長城之一部分的燕長城。燕國長胖長高了許多,「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戰國策·燕策》)秦滅燕後,將廣陽郡的「政府部門」設在原燕都薊城。西漢的盧綰父子,先後被高祖劉邦封為燕王,皆以薊城為都。由東漢至隋唐五代,薊城長期作為幽州府所在地。遼南京及金中都,基本上都在薊城遺址上改建的。  今廣安門一側,古薊都所坐落的位置,豎立一根巨大的石柱,紀念北京3000年的歷史。這同樣說得過去。不管是琉璃河的燕都,還是廣安門的薊都,從時間概念上皆意味著北京的建城之始。況且自公元前7世紀,兩者在「名份」上即相互交叉並重合了。它們是今日之北京在3000年前的兩大雛形。或者說,是3000年前的老北京。  我多次去踏訪董家林村的古燕都廢墟,憑弔那湮沒的輝煌。這兒的風水真好:既有房山,又有琉璃河。愛山的仁者與愛水的智者都不會感到失望。而今,京廣線鐵路恰恰從遺址中部穿過,北側又有車水馬龍的京石高速公路。我本人,不經意之間也迷失於風馳電掣的時光隧道,回到了群雄逐鹿、馬踏飛燕的年代。  城址東側,今黃土坡村西北,系燕侯及貴族陵墓較集中的區域,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出土殉葬品中,我最看重的還是青銅鑄造的禮器、兵器、工具與車馬器,上面大多鑄有銘文或人名,為我輩了解其出處提供了一定的背景資料。尤其那百餘件青銅禮器,某些甚至鑄「侯」(即燕侯)銘文及族徽於內壁。當然,有的青銅兵器如盾飾,亦鑄有陽文的「侯」及「侯舞易」之銘。  青銅器銹跡斑駁,精雕細刻的文字、圖案卻凸凹有致、清晰可辨,象徵著一個遙遠的王朝的迴光返照。我彷彿親眼目睹了自己民族的青銅時代,以及青銅時代的北京,情不自禁地在採訪簿上寫了一首「自由詩」:青銅器覆蓋著青苔/不,不是青苔,是綠銹/銹跡竟跟苔痕如此的相似/使我充滿觸摸的願望/不,不是綠銹,是它的皮膚/青銅器的皮膚是綠色的/所以,它的屍體,它的血與指甲,也是綠色的/我聽見一個時代生鏽的聲音/只有劃破雲層的流星,才能產生/如此純粹的碎屑。一場白熱化的戰爭/在陣亡者的夢境持續/青銅器死了,可它身上的銹/依然活著,依然在緩慢地生長……  青銅時代的北京,曾經被掩埋在厚重的黃土之下,默默地生鏽,悄悄地流淚或嘆息。直至一柄考古的鐵鏟將其從幽暗的地獄裡解救,重新出現在陽光的世界。在我眼中,波光閃爍的琉璃河,流的是液態的玻璃,抑或熔化了的銅汁。  琉璃河商周遺址發掘的古墓群,目前已用數字加以編排。52號墓的復尊、復鼎(復為墓主的名字),內壁所鑄銘文,講述墓主復接受過燕侯賞賜的貨幣、禮服及男女奴隸。53號墓的攸毀,講述燕侯給墓主攸發過獎金(貨貝)。251號墓的伯矩鬲,通身浮雕牛頭形花紋,蓋內與口沿內鑄有相同內容的銘文:「在戊辰,匣侯賜伯矩貝,用作父乙寶尊彝。」253號墓的堇鼎,體積為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商周青銅禮器之最(通高62厘米,口徑48厘米,重41.5公斤),銘文4行26字,翻譯為白話,大意為:堇奉燕侯命令,前往宗周,向太保(召公)奉獻土特產食品,太保給了賞錢;堇受寵若驚,因而製造此鼎以銘記。在同一墓中,尚有圉獻、圉方鼎,講述圉作為燕侯特使,出席周王室的喜慶典禮,受到周王賞賜,返回後又被燕侯獎勵……這些作為殉葬品的青銅禮器,幾乎每一件都收藏著一段真實的故事,表達了墓主生前在工作方面的成績,以及對「領導」(或周王或召公或燕侯)的感激之情——簡直生死不忘。嘿,那時候的人,真挺懂禮貌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193號墓(1986年發掘),形制獨特,規模超群,墓室四角有四條墓道,二層台四壁立有山字形漆盾牌。商周時期凡有墓道者,必為貴族墓;看來這擁有四條墓道的墓主,絕非等閑之輩。此墓曾被盜,但盜墓賊慌亂中仍遺漏青銅禮器3件,青銅兵器、車馬器、工具、骨角器、蚌器、玉器、漆器、貨貝等200多件。僅此就足以推測墓主之富貴。、二禮器,前者雙獸首耳,銜環,下腹部有獸頭形鼻,全身各部位分別裝飾圓形渦紋、凸弦紋及凹弦紋;後者鼓腹分襠,四柱足,鳥紋與蟬紋參差分布。二器蓋內及口沿處,皆鑄有內容相同的銘文(俗稱「對銘」)43字,在當時算是「長篇大論」了。銘文以「王曰太保」開頭,很明顯是周王對太保(召公)的直接評價,而且以表揚為主。「這和過去發現的銘文為『侯……』為首的語句相比,顯然在等級上又高了一層,因此,它的研究價值與解決史實的份量,也就舉足輕重了。難怪一些行家裡手,見到此二器的銘文後,都為之一驚。」(雷少雨語)銘文中尚有「命克侯於」句,足以判斷墓主是一位名叫「克」的燕侯。有人認為克正是召公的大兒子,受封為第一代燕侯。這周初燕國的「首席執行官」,在地下長眠3000年之後,終於「挺身而出」,以證明琉璃河確為燕都的所在地;同時也把青銅時代的北京,像特寫鏡頭一般,一下子拉近並放大在我輩的視野里。  燕國安在?燕都安在?燕侯安在?長期折磨著考古學家的一系列問號,終於解開了。依靠的是青銅器的幫助。  根據黃仁宇的觀點:殷商之人可視作「商民族」,因為他們壟斷冶制青銅的技術,採取集中生產的方式由國家監督,鑄造出的青銅器皿非兵器即祭器,因而不僅在軍事上佔優勢,還保持著宗教上的向心力,使其他民族望塵莫及,只好臣服。這我相信。一貫把歡樂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上的商紂王,不是還發明了炮烙之刑嗎?那殘酷的刑具(用炭火燒紅銅柱以炙烤囚犯),該算是特殊的青銅器吧?武王伐紂,屬於「逼上梁山」之舉,若反抗得稍遲點,恐怕自身亦成「炮灰」。周王朝的建立,無形中倒促成了原始的北京城(燕國的都邑)之誕生……根據發掘琉璃河燕都故址所得出的結論,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正式宣布:公元前1045年(武王伐紂那一年)為北京建城之始。也就是說商周改朝換代之日,北京的建城史拉開了序幕。首先登場(「搶鏡頭」)的,是西周的權臣召公,和他的大兒子(第一代燕侯)。他們是北京歷史上最古老的「男主角」。  黃仁宇還認為周的青銅技術不及於商:「從出土實物看來,自周代商之後,青銅的製造設計大不如前。」周王朝鑄青銅器稍顯粗糙與生疏,卻出色地創造了改變中國面貌的封建制度,尤其擅長將封建與宗法關係結為一體:「每個諸侯的疆域內,必有宗廟,它成為地區上神聖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人眾供奉,保持著一種准親屬的關係(所以時至今日,很多中國人的姓氏,源出於當時部落國家的名號)。在領域內不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襲,即主持國政的卿及大夫也仍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他們在周朝成立時,即各在領地內擁有地產。他們也兼有軍事領導權。在周朝的前期,世襲的武士兼統治階層,與一般人眾有別。」(引自《中國大歷史》一書)琉璃河的古燕都,一定也投映著那初始締造的封建制度的倒影。我在那一片廢墟之中,尋找著當時的宮殿、宗廟、兵營、廣場或手工業作坊的痕迹。  井然有序的西周在公元前771年被北方游牧民族(戎人)摧毀,隨後出現的是混亂不堪的東周。看一遍《東周列國志》就全明白了。經過了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和戰國時期(軍閥混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中國。他只保留了嫡系部隊的軍事裝備,而將其餘六國的青銅兵器全部收繳,熔鑄成12尊金人(青銅的巨人),擱置在皇宮周圍「站崗放哨」。這簡直是一個象徵性的儀式:青銅時代,結束了!軍閥割據的封建時代,結束了!秦始皇領導著的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難怪不願做亡國奴的燕太子丹與刺客荊軻,會把秦王政視為大獨裁者呢。  青銅時代確實也該結束了。其實在戰國末期,鐵器業就開始出現。作為新時代的驕子,初露鋒芒的鐵器,逐漸取代了老態龍鐘的青銅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摧枯拉朽、披荊斬棘的秦始皇,帶有生鐵的品質,勢不可擋,而被其所滅的六國,早已銅銹斑駁、搖搖欲墜。  縱然如此,我依然很懷念那個青銅時代的北京。很懷念那個活了800多歲的燕國(公元前1045年——前222年)。  在戰國七雄里,燕國不是好欺負的。公元前316年,齊國的侵略軍攻破薊城,殺燕王噲,「毀其宗廟,遷其重器」,佔領燕國整整3年。在這期間,受奴役的燕人鬧起了復國運動,將在韓國為人質的燕太子迎接回國,同仇敵愾地進行抵抗。齊國只好「以土地換和平」,撤走了部隊。燕太子繼位為昭王,發誓報仇雪恨,四處招兵買馬。經過28年的養精蓄銳,國富民強,「有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粟支十年」。公元前284年,聯合秦、趙、魏、韓、楚五國之師為幫手,共同伐齊。燕昭王派樂毅為上將,統率「多國部隊」與齊軍戰於濟西。齊軍潰敗,另五國即班師還朝,只剩下燕國一支孤軍,不願見好就收,而是長驅直入痛打落水狗。一口氣攻下齊城72座(包括齊都臨淄),將齊國的「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於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曆室,齊器設於寧台,薊丘之植(幟),植於汶篁。」好不威風!看來燕昭王的報復心,不比那位卧薪嘗膽、以三千越甲吞吳的勾踐遜色。燕軍以牙還牙侵佔的72城,直到燕昭王死後,才被齊國收復。  燕國之所以反敗為勝,因為出了個燕昭王,燕昭王之所以能扭轉乾坤,在於他求賢若渴廣泛吸納各界人才。梁人鄒衍入燕,昭王特意為其蓋了座花園別墅(碣石館),以師禮相待。他還採納了「參謀長」郭隗的建議,於易水旁修築黃金台,置百金於台上,懸賞招募天下有一技之長的能耐人。燕昭王禮賢下士的明主風度,在七國間傳為佳話,連樂毅、劇辛等中原豪士,也不辭旅途辛苦,千里迢迢地來拜見這位知人善用的「伯樂」。直到千百年之後,仍有眾多的懷才不遇者,無限神往燕昭王的風采,譬如唐朝的陳子昂,在黃金台遺址長嘆:「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李白尤其如此,既恨不能跟燕昭王生於同一時代,更恨自己所處環境的污濁及世人「有眼無珠」:「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方知黃鵠舉,千里共徘徊。」李白對當官的(包括唐玄宗)一向瞧不起。但可以肯定:燕昭王是他最崇拜的政治家。燕昭王,燕昭王,不僅在軍事上,更在政治上,給燕國掙足了面子。  再往下數,燕國的英雄,只剩下一個荊軻了。  正是在燕昭王隆重推出黃金台的易水之濱,數十年後,燕太子丹,又搭起了較簡陋的「臨時舞台」:眾人皆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喪服),哭送從舉國之民中選拔出的一位烈士前去執行一項秘密任務。惟有獨行客自己不曾流淚,反而笑眯眯地安慰大家:我唱支山歌給你們助助興、提提精神吧,免得氣氛太壓抑了。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武夫,居然還真的隨口吟出一首隻有兩行的好詩(比後來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還少一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是的,他不曾流淚,卻準備流血。或者說,他註定了要在秦宮的台階上流盡最後一滴血。  荊軻圖窮匕首現,刺向秦王,雖未命中,畢竟為挽救即將淪落在鐵蹄之下的祖國盡了最大的努力。況且,匹夫手中的一柄青銅短劍,居然比六國的軍隊更具威懾力,令殺人不眨眼的秦王心驚膽戰,差點沒嚇死。可以說這位千秋霸主一生中,只遇見過一位真正的敵人,那就是荊軻。除此之外,還沒有什麼使其感到過害怕呢。他頭一回明白了害怕是什麼滋味。荊軻給秦王補上了至關重要的一課。荊軻的匕首,是青銅時代里最孤獨、最微小但也最響亮的一道寒光。  最後的英雄一死,燕國,也就完了。公元前226年,秦將王翦伐燕,攻佔薊城,燕王喜逃到遼東苟延殘喘。4年後,秦軍把無處藏身的燕王喜捉回,燕國徹底滅亡。  最後的英雄一死,難兄難弟的六國,也就完了。全部改姓秦了。  荊軻為包括燕國在內的六國唱出了一曲悲愴的輓歌。  直至今天,古老的易水,仍在為兩千餘年前的那位旅客流淚。燕國的歷史(青銅時代的北京),是以琉璃河發源,而又由易水畫上句號的。不,易水畫上的並不是句號,而是一個驚嘆號(怎麼看都是匕首的形狀)……燕國滅亡了,燕國又因為荊軻而不朽。沒有誰會否認荊軻是天字第一號的刺客——以一柄青銅短劍,抵抗萬乘之國的車轔轔,馬蕭蕭。這分明是一次自殺性的行動。好在後人中為之鼓掌、喝彩者占多數。連手無縛雞之力的司馬遷,都由衷地讚歎:「燕趙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他既是在誇荊軻,又是在誇荊軻的祖國……元朝時北京城

北京現在的規模和布局大體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軍隊打敗了金國軍隊,佔領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決定在中都城的東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規模的新城,這就是大都城。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區的劉秉忠負責規劃設計,另外還請了一個名叫黑迭兒的阿拉伯人幫助他設計。當時任都水監的郭守敬也參加了建築工作。元大都城的總體規劃是在對北京地區進行了多方面調查才確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傾斜鋪設地下水道,裝設排水設備,然後才在地面上根據分區布局的原則進行修建。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長7400米,東面寬6650米。北面有兩個城門,東、西和南面各開了3個城門,城外修有寬闊的護城河。皇城在城內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內的主要幹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東排列,主要有9條,都通向各城門,只有沿積水潭的東北岸,為了漕運的便利,開了一條斜街。幹道兩旁是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大都城的主要建築是宮城,基本上是圍繞太液池建築,主要有兩組宮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閣。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宮殿建築,如太后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興聖宮等等。

劉伯溫建北京城嗎

記得小時候,我坐在四合院的石榴樹下,就聽爺爺講過劉伯溫建北京城的故事。幾十年過去了,那天在後海遛彎,又聽見幾個老者還在講這個故事。「劉伯溫就沒來過北京,明朝北京城根本就和他沒關係」。真想過去和他們摻和摻和,可又一想,我一過去會給人家講一通「正史」打亂人家的雅興,何必呢。劉伯溫確是明朝的名人,到了民國時期甚至被傳為神人,神人都是可以跨時間、跨空間的,都是無所不能的,那讓劉伯溫建北京城當然可以了。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劉伯溫被建北京城了」

民國初年以來就流傳著一個神奇怪誕的民間故事:說北京在建城之前,是苦海幽州孽龍的地盤,燕王朱棣想在這裡建城,就請劉伯溫和姚廣孝分別做出規劃。結果,兩人不約而同地畫出了一座「八臂哪吒城」 劉伯溫和姚廣孝倆人建北京城時,發現北京城有幾口海眼,東邊通到大海。最大的一個在京西玉泉山,鎮在一個大廟地下;一個在北海,被白塔鎮著。還有一口在北新橋,沒鎮住。這鎮海獸就老出來鬧騰。劉伯溫就跟它商量,我們要建北京城,你先進去等什麼時候這橋變了舊橋你在出來。鎮海獸想了想就跳進了海眼。自此,劉伯溫就告訴百姓,這裡只能叫北新橋,永遠不能叫舊橋了。(小時候,我們家就住在北新橋一帶,我和發小們曾經大著膽子去看傳說的那口井。那口井上邊已蓋成了花店,於是我們幾個小孩子就假裝去看花進到花店中到處尋摸,結果什麼也沒看見。幾年以後,那個花店被拆掉了,在原址改成了個糧店,不知又過了多少年,還是在原址改成了大華百貨商店,我們還在那買過一台美的牌電扇呢。前兩年,那裡變成了地鐵5號線的北新橋站了。顯然那口井就是就是北京城普通的民用井,讓人們給神話了。)

劉伯溫(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名劉基,字伯溫。謚文成,漢族,溫州文成南田人(舊屬青田縣)。元末明初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儘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在這裡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了一下劉伯溫,目的是讓博友們知道劉伯溫的生卒年月。

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討伐齊、黃為名,在北平起兵。建文四年(1402),燕軍攻破南京,惠帝不知所終,史稱「靖難之役」。燕王即位,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朱棣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下詔營建北京。永樂十八年(1420),北京城池竣工,次年正月朔旦(初一)正式遷都北京。

對比一下時間即可知道:明朝建北京城始於公元1406年,那時劉伯溫同志早已長眠於地下31年了,他怎會和姚廣孝共同去建北京城呢?

那麼明朝的北京城究竟是誰建的呢?如果按照毛主席他老人家:「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來分析,說北京城是廣大的勞動人民建起來的一點不假,因為明北京城的營建、設計規劃,組織領導工程的興建,確實需要一大批專門人才與領導人才,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完成的,明朝政府以「舉國體制」為方針,調動了全國的人力與物力,數以千萬的工程技術人員與廣大的勞動人民,奉獻了他們的聰明智慧與勞動血汗,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成了這座舉世無雙的帝王都城。那些參與建北京城的絕大多數的「北漂」打工仔們的姓名、功勞都化在「人民」的概念里了,只留下當時興建北京城的一些代表人物載入了史冊,這些功臣有如下幾位:

姚廣孝,法名道衍,元朝時長州人(今蘇州),十四歲為僧,久住大都(今北京)慶壽寺(也叫雙塔寺,在西長安街電報大樓西,西長安街28號。上世紀五十年代建西長安街時被拆掉,今已無存。)後為該寺主持。醫家出身,學識淵博,尤其善於陰陽術數之術。明成祖在燕王時代頗得器重,他助燕王起兵稱帝,立有大功,被賜名廣孝。明成祖遷都北京和營建北京城姚廣孝參與了決策,並將《周禮*考工記》這本關於帝王都城建設的思想運用到了北京城的規劃中。可以說姚廣孝有如元初大都城的設計者劉秉忠一樣為帝王都城的總設計師。

宋禮,河南永寧人。明初營建北京城時的工部尚書,是國家工程部門的最高長官。從永樂四年起,他數次奉明成祖之命,赴四川大涼山主持採伐古木,尤其是金絲楠木質量最佳,當時被稱為神木,用以建造宮殿之用。宋禮在北京城的整個工程規劃和營造施工時期,一直擔任重要的全面的領導工作,為北京的營建作出了巨大貢獻。

陳珪,江蘇泰州人。原為朱元璋部下的一位名將,明成祖朱棣對陳珪頗為尊重,封其為泰寧侯,駐守北平。建北京城時明成祖命其「督軍民匠造磚瓦」。當時陳珪以八十三歲高齡的老將軍,親自到現場指揮,調動勞力,安排生產,頗有條理。但因年事已高,積勞成疾,為營建北京城而捐軀,實在是可歌可泣!

蔡信,明初南直隸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明成祖時為工部郎中。營建北京城時,被任命工程的負責人「一切調度皆信承行」他實際是營建北京城的總工程師。在整個工程完成後,論功行賞蔡信為第一名,並被提升為工部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

楊青,明初南直隸金山衛(今上海金山縣)人。輔助蔡信主持營建北京皇宮工程,負責瓦工土建工程,任監工。

蒯祥,明初南直隸吳縣人(今江蘇蘇州)。木匠出身,技藝非凡,是蔡信、楊青的重要助手,凡皇宮各大宮殿木結構工程,均為蒯祥建設安裝,曾被稱為「蒯魯班」。

以上這些重要人物,對北京城及宮闕的建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與此同時,還徵調了其他能工巧匠二十三萬人,民夫數十萬及大量的士兵,工程前後花費了十五年時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舉世無雙、聞名天下的帝王都城——北京城。這一切的一切豈能用劉伯溫建北京城的傳說涵蓋歷史的真實?呼籲歷史學家們寫些百姓喜聞樂見的讀物在民間的流傳中來還原歷史真實的面貌吧。

明清北京城的規劃者及其指導思想,

北京城的建設開始於元朝,想現在的中南海,北海等等都是典型的元人的叫法,在北三環和北四環城牆遺址尚存。說到北京城的城市規劃就不能不說南京城的建設規划了。朱元璋自從接受「高築牆, 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後,深感「非深溝高壘、內儲外備不能為安」。就命令謀臣劉基、姚廣孝主持設計城池圖樣,以頒示天下如式修造。可以說北京城的魂在南京,當然有了較大的發展。要是南京城是原版,那麼北京城是加強版,西安城是真人版(保存的還算完整)。但是姚廣孝又成了燕王朱棣的謀臣,被譽為「黑衣宰相」。現在在西直門外的高粱河還有高亮趕水及潭柘寺的傳說。朱棣奪權後遷都北京,這是北京城規劃中最重要的一筆。那是還只是內城的建設。就是內九外四皇城四的九和四。外城的建設思想是在內城在加上一圈的,但是工程量太巨大了,就算了,嘉靖皇帝也不容易。所以在現在的二環是不規則的,應該建成「回」結果建成了「凸」。目的就是皇權唄。這跟瀋陽的故宮,南京城相似。至於什麼左祖右社,天地分祭就好查了。清朝除了把旗人全部安排進了北京城,好像沒什麼思想。

劉伯溫修北京城故事

有人也許會問: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為什麼會建在這裡呢?說起來, 這還是燕王掃北時的故事。燕王朱棣在南京城居住時,打算在北方重建一座京城,於是找來大臣 劉伯溫,請教京城位置。劉伯溫說:「讓大將軍徐達辦這件事吧。」燕王 命人找來徐達。劉伯溫對徐達說:「憑你的神力往北射上一箭,箭落在哪兒就在那裡修建京城。」 徐達答應了,來到殿外,張弓搭箭,朝北方射去。劉伯溫趕緊帶人坐上船,順著大運河往北追來。這一箭射的可真不近,一直飛到如今北 京城南20多里的南苑。南當,南苑住著八家小財主,看見箭落下來慌了神。他們想:在這兒建城,自己的房產、地畝不就全被佔用了嗎?思來想去有了主意:咱們把箭再射走不就行了嗎!」於是箭又被往北射去,落到如今後門橋這個地立。 據說後門橋下有個石碑,上刻「北京城」三個字, 石碑下就是當初落箭的地方。 劉伯溫追到南苑,掐指一算,知道箭應該落在這兒。他找來八家小財主,逼著要箭。財主們見瞞不住,只好求告說:「只要不在這兒建城,你要什麼條件都行。」劉伯溫想了想:「好吧 ,但修建京城的錢由你們出。」財主們一核計,心想我們有的是錢,建個京城不算什麼,就答應了。 最先建的是西直門城樓,可沒想到城樓沒修完,財主們已是傾家蕩產 。怎麼辦呢?劉伯溫又掐指一算,命令手下去找一個名叫沈萬山的人.幾天後還真找到一個沈萬山,帶到什剎海來見劉伯溫。這個沈萬山是幹什麼的呢?原來他是一個要飯的,渾身又臟又破,胳肢窩下夾一個破瓦盆.聽劉伯溫說找自己是要錢來的,嚇壞了,哆嗦著說:「我一個窮要飯的,哪兒有錢啊!」劉伯溫眼一瞪:「沒錢不行。來人哪,給我打!」手下人立時操起棍棒朝沈萬山狠打起來。開始沈萬山還連聲哀求,後來打急了,就把腳一跺說:「這地底下就有銀子,你們挖吧。」劉伯溫大喜,派人一挖,地下 果然有大缸大缸白花花的銀子。修城繼續進行可沒過多久,銀子又用完, 就接茬兒棒打沈萬山。沈萬山被打急了,又往地下一指:「這裡有銀子。 」大夥一挖,果然又有銀子。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北京城終於尋起來了。那些挖銀子挖出的大坑,放進水後,就成了今天的什剎海、北海和中南海。

劉伯溫與哪吒城(北京建城的傳說)作 者:陳學霖

前言北京建都和都城傳說「劉伯溫製造北京城」傳說「哪吒城」故事的傳播北京城建置的沿革一從薊城到幽州城遠古至燕國的薊城秦漢的薊城隋唐的幽州城二遼金的燕京城遼代的南京城金代的中都城三元代的大都城蒙古崛興與建都燕京劉秉忠營建大都城的貢獻大都城的規劃與建置大都城水利的發展四明代的北京城明太祖營建南京、中都城永樂帝遷都建造北京城北京城的設計與建置北京城的規劃與特色北京城的水源問題五清代的北京城紫禁城的擴建和制置京城的規劃及管理西郊園林的營建郊區水利的發展京城多元化的特色清朝後期的變化元代大都城建造的傳說一劉秉忠建大都城的傳說二「那吒城」傳說溯源那吒的出身與蛻變那吒降龍治水的傳說劉秉忠建上都城的傳說那吒故事在民間的展開三那吒傳說對北京城的影響明代北京城建造的傳說一「哪吒城」傳說的源流Werner所傳劉伯溫建城故事金受申所傳「哪吒城」故事Lewisohn所傳「哪吒城」故事又一劉伯溫建城故事劉伯溫、姚廣孝等建城故事二劉伯溫的勛業與傳說劉伯溫的生平與勛業劉伯溫的傳說溯源三「哪吒城」傳說的剖析傳說產生的歷史基礎傳說何故嫁名於劉伯溫?餘論傳說詮釋的理論架構傳說所見大小傳統的交融傳說研究的現代意義

建都北京城的高姓人傳說

北京史稱幽州,有3000餘年建城史。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範圍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第一次成為古代中國的都城是宋高宗年代的1153年。明初,燕王和劉伯溫選都址在北京,劉伯溫、姚廣孝奉命在幽州建北京城。在建設古都北京的過程中,也有一則高姓人的傳說。這個人姓高名亮,是劉伯溫慕僚的左將軍。要把這個故事講清楚,先從劉基、姚廣孝說起。

劉伯溫,又名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溫州文成縣南田人。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想封劉基為丞相,但劉基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便推脫了;劉基的功勞對於明朝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有「諸葛亮」之稱,但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是公認的廉政官。正因為此,後來便派他去幽州建北京城。他去時,就帶了一幫得力的幕僚,左將軍高亮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個就是姚廣孝。

  姚廣孝(1335~1418)長洲人(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湘城人),本醫家子。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與文學家宋濂、高啟等交友,又從靈應宮道士席應真習道家《易經》、方術及兵家之學。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后誦經薦福。經人舉薦成為燕王朱棣的重要謀士,隨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慶壽寺,有「黑衣宰相」之稱。北京城建設中的風水學的考究都是出於姚廣孝之手。

這年,劉伯溫和姚廣孝要在幽州建北京城;當浩浩蕩蕩的大軍,旌旗席捲,開進幽州,打從玉泉山過時,驚動了玉泉山一帶的龍子龍孫。這些龍子龍孫,是早在幽州變成陸地之前,就在這裡安家落戶了的。玉泉山,位於北京海淀區西山山麓、頤和園西側,山勢為西北走向,狀如馬鞍,主峰海拔100米。玉泉山中奇岩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有風水寶地一說。特別是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涌,水卷銀花,宛如玉虹,自古以來就是京郊有名的風景遊覽地。乾隆曾賜封為天下第一泉,並題字「玉泉趵突」,為清代「燕京八景」之一。明、清兩代宮廷用水皆從玉泉遠來,並成為民間用水泉源之一。 龍子龍孫們想,要是劉伯溫和姚廣孝在幽州把北京城建成了,豈不是等於抄了他們居住的老家,擾亂了他們生活的安寧?因此,龍子龍孫們集眾商議,要傾其全力干擾建城,於是,經常出來搗亂;但是,由於它們勢單力薄,遠不如深謀遠慮的劉伯溫和精通方術的姚廣孝;他們的搗亂成了「瞎子點燈---白費蠟」。 劉伯溫和姚廣孝的建城,依然是轟轟烈烈,熱火朝天。

在搗亂無濟於事的情況下,為首的龍公想出了一條毒計:決定要收了全城裡的所有的水,要讓建城的人和所有的人都沒水喝,讓大家一個個都要渴死。辦法是,大清早,龍公龍母帶著它們的子子孫孫,扮作鄉下人,推著木輪車,混進城去。摸清城裡的水源,把城裡的水分為苦、甜兩類。要龍子把城裡的甜水都喝光,要龍女把城裡的苦水都喝靜。然後,變成兩個魚鱗水囊,裝上木輪車運出西直門。西直門是北京城內西垣北側的一座城門,主要包括西直門城樓、西直門箭樓和瓮城等。城的九大古城門之一,自元朝開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關口.西直門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古今聞名的地方。元代為大都城和義門所在地,明清時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個城門。史書中曾有明代萬曆四十六年大風毀壞西直門城樓的記載。另外,西直門先是高亮追龍奪水,後是明清兩代自玉泉山向皇宮送水水車的必經之門,因此有「水門」之稱。

好話不出門,歹言傳千里。龍公的收水毒計,不脛而走,很快被劉伯溫掌握了。是夜,劉伯溫當機立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招來了姚廣孝和高亮。三人一碰面,只見劉伯溫抱住姚廣孝和高亮的頭,嘴巴貼近姚廣孝和高亮的耳朵,如此這般的一翻切切私語後,各自離去。

第二天清早,人們只見龍公龍婆帶著龍子龍孫,真的推著木輪車,混在人群中,先在城裡繞了一圈;接著,龍子、龍女又喝乾吸盡了城裡的水;然後,變成了兩個魚鱗水囊,放到車上,推出了西直門。人們看著一口口水井的干固,無可奈何,一個個急得直跺腳。

正在龍公龍婆、龍子龍孫走過西直門,向玉泉山奔去,即待慶功論賞之際,只見一位年輕將軍,手持一把鋼刀,快馬加鞭,疾馳如飛,尾隨孽龍,出了西直門,往北關,上了西北大道,往玉泉山追去。這人,正是劉伯溫的慕僚,二十多歲的左將軍高亮。高亮猛追一陣後,一抬頭,就看到了玉泉山;再定神細看,他發現一個老頭和一個老婆坐在地上擦汗,旁邊還停放著木輪車;他心中一陣暗喜:這不正是我要追的龍公龍母兩隻收水孽龍嗎?他輕輕繞到龍公龍母的背後,猛然一挺身子,揮槍就把一個魚鱗水囊刺破了;白花花的水,順囊而流,波光閃閃。正當他轉過身來,舉起槍,要刺另一個魚鱗水囊時,只見一個凸著肚子的小龍子,抱起魚鱗水囊,磁溜一下,鑽進了玉泉山海眼裡去了;又見龍婆抱著被他刺破的魚鱗水囊,往北飛過山頭,投奔黑龍潭去了。

正當高亮思考著,是先追龍子,還是先追龍婆的時候,龍公站到高亮面前,惡狠狠地說:「高亮破壞了我的大事,還想怎麼著?」高亮眼看追趕無門,武藝又遠不及龍公,便按劉伯溫「刺破魚鱗水囊,切記調頭回跑」的耳語安排,急忙回跑。這時,高亮只聽得身後面,水聲嘩嘩,呼嘯奔騰;就在他眼看快到西直門,也能清清楚楚看到城樓上的劉伯溫的時候,他一高興,把劉伯溫「不過西直門,千萬不能往回看」的耳語忽視了,他跑到西直門外北側的一條長河邊時,就忍不住回頭看了看;高亮回首一瞧,見洪水滾滾,白浪滔天,鋪天蓋地;說是遲,那是快,一個浪頭把他連人帶馬衝進了長河。之後,水勢慢慢緩和下來,流入長河一直向東。

打這起,城裡的井又有水了。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高亮追龍趕水,不惜個人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在他被大浪捲走的,也就是北京西直門外北側的一條出西直門的長河,叫高亮河,河上連接著南北大道的一座精美的古石橋,就叫高亮橋。

此橋坐落在海淀區西直門外偏北半里左右,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皇帝忽必烈,為了滿足元大都城市用水需要和南糧北運的需要,派都水監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諸水,匯流至止,轉入護城河、積水潭,乃至通惠河。明清之際為北京前往西山園林風景區的水道。橋下有閘。橋西南有船塢。橋東北有綺虹堂。慈禧在此小憩後登舟。橋以西,垂柳成蔭,風光秀麗,為老北京人春遊踏青勝地。此處稻田荷池甚多,頗具鄉村風味。有提籠架鳥者,有蹲坐河畔納涼者,有於茶社中品茗者,亦有蔽蔭樹下席地高卧者。並有逸隱者流,歙神屏息,手把魚竿臨風垂釣者。

隨著時間的流逝,字音的傳誤,人們慢慢地把「高亮橋」叫成了「高梁橋」。

推薦閱讀:

北京話簡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為什麼到了兒還得美國人民「吃瓜落兒」?
台灣竟公開對抗中央 北京這次出手不再忍耐
北京控制人口規模:5年內常住人口不超2300萬
北京「七環」將於今年6月主路貫通 全長940公里

TAG:歷史 |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