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喬布斯遺產:人性的科技

喬布斯的去世,將是20世紀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分野。直到今天,很多人津津樂道他在領導蘋果公司如何走向商業上的成功(如蘋果今天的市值)和諸如iPhone等一系列時尚而領先的科技產品,卻忽略了他對於20世紀科技發展的更重要的思想貢獻——未來科技的另一個也是最關鍵的發展方向:人性化之路。在喬布斯之前,IT業是一個充斥了諸如賺錢機器微軟和只擁有處理大規模數據能力的冰冷機器IBM這樣的工業,只有喬布斯,從早年的蘋果電腦到後來的iMac、iPod、iPad、iPhone等一系列閃爍著「人性」之光的產品出現,高科技產品才第一次被賦予了靈動的生命,在科技和人性之間嫁接橋樑,喬布斯是20世紀最傑出的奠基者之一。

20世紀的信息技術無疑是過去幾百年來機器技術發展的一個巔峰,通過賦予電腦科技以人類大腦式樣的智慧(在複雜的數據運算方面,電腦已經遠遠超越人腦),信息技術將人類活動的效率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另一方面,就像著名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指出的那樣,在技術主導的物質世界裡,效率和效用之間的鴻溝越拉越大,為了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物質(包括更快的計算速度),人們犧牲了時間和當前的快樂,錯誤地將幸福只是簡單地與擁有的汽車、浴缸和其他機械產品的數量划上等號。芒福德將之稱為「無目的的物質至上主義」,在計算速度越來越快,人工智慧程度越來越高的潮流之下,人類的個性開始被故意忽略和遮蔽,「不管商品是否需要就直接生產,不管發明是否有用就直接應用,不管動力是否有效就直接利用」,在更高、更快、高強的單向度技術目標追求過程中,計算機性能一路狂奔,但至於它這麼高的性能究竟能為用戶帶來了什麼新的效用,產品供應商也語焉不詳。這種物質產品的重要性誇大到成了一種象徵——成了智力、能力和遠見的象徵,誇大到甚至把不能擁有物質產品視為愚蠢和失敗的象徵。最後的結果是,人們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期看到了最觸目驚心的一幕:在「新經濟」命名的破碎的泡沫里,IT工業以思科、微軟和IBM等一系列大公司的末路狂奔和「不適應症」而陷入了自我困境中。

在IT工業界,是喬布斯第一次賦予個人電腦以人性這樣的更加寬廣深厚的拓展緯度。從1984年蘋果推出業界第一台以圖形界面的個人電腦Macintosh計算機到後來蘋果成為第一台擁有優雅字體的個人電腦而獲得美術、出版等諸多專業人士的喜愛,從幫助好萊塢發展數字動畫電影到開發出iMac、iPod、iPad、iPhone等一系列充滿想像力和開放性的劃時代產品,都證明了喬布斯獨特的個人經歷和人生閱歷,始終讓他一直能用另一種視野看到技術人員無法發現的寬廣深度,那就是發展科技產品的目的並非只是擁有越來越快的數據處理速度和越來越複雜的軟體功能,而不應該忽略這樣一個更重要和緊迫的問題:它如何為人服務?或者換一句話來說,它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一種新的積極的變化?科技如何人性化,這樣的洞察第一次叩開了科技發展的玄機,在盲目的物質化導向這一危途中,喬布斯罕見地賦予高科技產品以新的價值觀,那就是用大寫的人性的光芒去逼視高科技這一之前高貴神秘、自視甚高的怪獸,使其形穢,讓普通人也能看到這中間的無知和愚蠢來。

在筆者看來,喬布斯倡導的人性化的科技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技術產品的價值觀問題。在人文學者那裡,早年致力研究技術史的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德第一次從技術哲學高度提出了「機器與人的價值觀」之間的關係問題,他寬廣的史學視野提醒人們,技術發展不僅改變了物質世界,但事實上技術對於人類文化和精神層面施加的影響只會更加重要和深遠。在喬布斯那裡,他的藝術家氣質和獨特的人生經歷促使他在發明個人電腦伊始,就開始思考個人電腦的目的和用途,從這一點來看,人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能從偶然一次參觀施樂的訪問中,馬上意識到圖形操作界面對於個人電腦的重要性,這就像後來蘋果公司在發明iPhone時喬布斯堅持只能用一個按鍵一樣,在喬布斯的眼裡,個人電腦從來就不是什麼高科技概念,對一個普通用戶而言,易用和好用和用它來做什麼永遠是最重要的,這些都遠遠超過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應用複雜性。正因為如此,在喬布斯生命的最後10多年裡,我們看到了蘋果對於產品的雕琢已經近乎了追求完美的偏執,這種把人的使用作為技術產品價值觀的追求,已經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工業設計層面,在喬布斯後期領導開發的一系列產品iMac、iPod、iPad、iPhone中,我們都能看到喬布斯和他的團隊賦予產品的一些真正與眾不同的特質,它們無不洋溢著積極、熱情和追求完美,焦點全部用力在人們的使用和用它來做什麼上。iMac之精緻,iPod對數字音樂的貢獻,iPad不再是平板電腦的概念,本質上就是一個用戶不離不棄的娛樂和工作終端,而iPhone的簡約和擁有縮微版iPad功能,的確重新界定了行動電話工具。

人性科技的第二個特點是對美好形式和用戶體驗的關注。用喬布斯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越充分的理解人性的體驗,設計的就越好」。機器時代的一個最重要特徵就是其產品驚人的大規模複製能力,這一點就像微軟的操作系統、英特爾晶元和IBM當年發明的PC機,為了追求超額利潤,統一性、標準化和可替換性就成了工業界通行的唯一標準。對於喬布斯而言,「所思不同」(Think Different)的與其說是希望蘋果公司通過產品的差異化去實現商業追求,還不如說這樣的產品理念更多基於他本人的生活體驗。喬布斯出身社會底層,也曾受到60年代美國叛逆文化運動的「沉浸」(當年的「垮掉的一代」就發跡於舊金山,直到今天,舊金山也是美國藝術和文化的「另類」基地),他受過佛教的洗禮,後來又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更有幸的是他對技術、藝術和宗教熱愛之餘,正好趕上和抓住了上世紀70年代以後個人電腦在美國蓬勃發展的大時代機遇。個人生活經歷方面的獨特際遇從一開始註定使喬布斯成為美國IT業的一個「另類」,事實上,他的特立獨行風格也證明了這一點,喬布斯曾經有過這樣的自我總結:「這能力並不多見。行業里的多數人並沒有多元的經歷。所以他們沒有太多的點去連接成線,所以遇到問題時,他們只能完成缺乏廣度的線性方案。」這裡喬布斯說的「點」就是指一個人豐富的生活體驗和人生經歷,與矽谷那些喜歡「線性」機械思考的技術工程師不同,喬布斯只能是這個大時代的一個「另類」,他對於創新和美好的執著,使得超越了比爾?蓋茨這類企業家形象,其獨特的藝術家特質和哲學家氣質更使他的目光越過了技術主義的局限:一個美好的產品不僅技術卓越,而首先必須是一種從美好的形式開始,最終以一種美好的體驗結束。對產品的個性、品質和用戶體驗的追求,我們能看到喬布斯身上的「生活家」氣質,這種氣質和美學有關,而不再只是技術上的偏執生存法則。

人性科技的最後一個特點是體現出一種平衡:在科技和人文、個性化與大眾化、商業目標和社會使命之間,喬布斯都盡其最大努力去追求平衡,這平衡不僅是一種美,也是一種智慧和態度。事實上,以喬布斯短短56年的人生經歷來看,與其說他是個IT產業領導者,還不如說更像是一個關注體人生活意義的自我實踐者。喬布斯身上有著強烈的宗教精神和社會使命色彩,這就像他曾經信仰的佛教精神和禪宗思想所指強調的個人修為,對喬布斯來說,他人生修行的理想目標就是希望去「改變世界」。正是這樣的一種強烈使命感,能夠讓他時時刻刻絕處逢生,度盡劫波。對喬布斯來說,每一次「重生」都不再是屬於「肉身」層面。這樣的「涅槃」精神反映在蘋果公司的產品和文化中,就是喬布斯的每一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產品革新精神。這從蘋果公司後期的產品設計中都能現出端倪,從簡單到極致的顏色和產品形式,我們都能揣摩出喬布斯信奉的「心性」哲學施加的影響。禪宗文化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要空性虛懷和追隨內心,以此來實現從有到無的自我否定和從無到有的完整新生,在這樣的不斷往返循環和生生不息變化中尋找人生智慧和生命意義。所幸的是,喬布斯沒有像一些禪宗信徒那樣去實踐一種內心生活,他心目中的偶像是甘地、鮑勃?迪倫、愛因斯坦、馬丁?路德?金這樣的「改變世界」的人物,喬布斯把他的精神意志再一次淋漓盡致地發揮在了工業界,通過精神生活和物質體驗之間的平衡,超越IT工業界盛行的「無目的的物質主義」風尚,從而實現了他個人的社會使命,就如他2007年飽受癌症折磨時所說的那樣:「我沒怎麼考慮過遺產問題。我只想在新的一天到來時能睜開眼,和那些偉大的人聚在一起,然後滿懷信心地去創造一些使我們和他人所喜愛的事物。」

每一個人文主義者的一個理想都是希望靈魂不滅,事業不斷。在20世紀的科技發展史上,喬布斯的確樹立了一個標杆,這就像晚年喬布斯在蘋果發布會的自剖心志,一幕背景深藍的幻燈片上,十字路口有一路標,一側寫著「科技」,另外一側則是「人文」,而喬布斯正恰恰站在這交匯之處。這樣的標杆將在業界永遠佇立,它不僅重新指引了未來高新科技發展的方向和可能性,也為像類似喬布斯之流追求個人卓越生活的後來者實現逾越提供了尺度和參照物。

推薦閱讀:

為什麼猜測別人動機不是個好習慣?
流浪漢: 彰顯了人性的光輝
怎麼看待」男子因拐賣婦女坐牢12年 出獄後發現兒子被拐賣」事件?
如果世界有富人就一定有窮人,那麼蝙蝠俠究竟是好還是壞?
周國平:寬待人性

TAG:人性 | 科技 | 遺產 | 喬布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