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的數量變化資料
在講「種群的數量變化」這一節時,我拿一些垂序商陸走進教室,要讓大家關注一下外來物種的入侵問題,感到不是特別好,今天收集到幾則小資料,以備後用。
種群的增長方式中,增長建立指數的數學模型時,若以細菌增殖為例來構建模型,則很難鍰學生。這時若用同是原核生物並且也是二分裂的藍藻(也是20分鐘分裂一次)作為切入點,並結合一些社會熱點情境加以渲染,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情景設計如下:
新華網報道:太湖流域高溫少雨,水位偏低。無錫太湖的梅梁湖等湖灣比往年提前兩個月出現了大規模的藍藻爆發。藍藻爆發引起水體發臭、有毒,大量的魚蝦死亡,嚴重污染了無錫居民的飲用水,一夜之間,小小藍藻使整個無錫市籠罩在水危機的巨大陰影之中。
問題探究鏈:A。小小的藍藻為何在短時間內得以爆發?B。假設一個藍藻每20分鐘繁殖一代,36小時後藍藻的數量是多少?C。藍藻在西湖為什麼沒有爆發?D在這些水域藍藻種群增長曲線怎樣?E。如何根治太湖藍藻爆發?(從降低K值入手,減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避免水體的富營養化,同時還可以飼養魚類等生物來增加對藍藻的捕食)
種群的特徵資料:麋鹿又稱為「四不象」,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屬於世界瀕危物種。麋鹿曾在我國繁盛一時,後來由於人們的捕殺,野生麋鹿已經滅絕。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我國時,又殺光了境內所有的圈養麋鹿,從此麋我國絕跡,只有少數流落在西方各國的動物園中。由於水土不服,數量逐漸減少。1985年英國政府無償向中國提供20隻麋說心裡話上它們回歸家園,從此絕跡百年的野生麋鹿重現中國。這不僅是一個物種的傳奇,同時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2003年我國在江蘇大規模麋鹿野生放養實驗,一次選出了18頭麋鹿駕照自然。大家思考一下:這18隻麋鹿所構成的群體叫什麼?它們現在發展到多少只?當初這18隻麋鹿在放養時在年齡組成、性別比例上有什麼要求?將來數量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將採取什麼樣樣的措施來保護這群失而復得的麋鹿?
關於「種群的數量及波動」這一節: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不但是一場人類災難,同時也是一場生態大災難。科學家發現,在汶川地震後老鼠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地震之前的老鼠種群數量的曲線怎麼畫?地震後老鼠的種群數量曲線圖如何變化?(K值增大)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棲息地改變:房屋倒塌,垃圾增多,垃圾處理不用時,糧食疏於管理,老鼠食物充足,環境條件優越,大批老鼠遷入)
丹麥人釣魚時會隨身帶一把尺子,每當釣上一條魚,都會用尺子量一下,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生。有人不解其做法,丹麥人卻笑著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丹麥人放棄的利益,獲得的不僅是將來的大魚,更保持了一種良性的生態平衡。看似放棄了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其實是一種更長久的更有意義的獲得。
推薦閱讀:
※《真空物種》第二章 燈塔
※研究稱巨烏賊或均屬同一種群:體長達18米(圖)|烏賊|種群|湯姆·吉爾伯特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
※第4章 種群和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