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鈞:這個市場不寂寞

孟憲鈞,1947年11月生於北京。原任職於國家文物局出版社,任編輯。1994年被評為副編審。擅長古籍版本鑒定、碑帖版本鑒定。為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文化部藝術評估委員會委員,資深古籍版本學家。

孟憲鈞

《收藏拍賣》:作為古籍版本學的資深學者,您對古籍拍賣價格有何感想?您認為現在的古籍拍賣價位是否達到了古籍其應有價值,抑或您認為如今的市場價格只是一個炒作?

孟憲鈞:自從有了拍賣後,拍賣就成了古籍搜集和收藏的主要渠道。各地的古籍書店已有退居二線的感覺,古籍書店儘管仍有藏書,但也會惜售。總體而言書源是枯竭的。此外,善本的標準也逐漸降低,之前乾嘉一個標準、清末一個標準、解放前一個標準、新中國成立後一個標準。清初的人看宋元版是400年前的,我們現在看明末清初也差不多400年,所以我們現在看明末清初的書好比清初的人看宋元的書。書源越來越少,真正有文物價值、學術資料價值、藝術價值的善本更是鳳毛麟角,這從前人藏書目錄就可見一斑。前人藏的書多講究明嘉靖以前的,或明萬曆以前的。後來到了民國有些人比較與時俱進,把清三代精刻本也列為善本。現在連民國精刻本都已被奉為善本了。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的稀缺,善本標準也是往後移。

自有拍賣以來,書價經過這麼多年的調整,逐漸回歸,但還沒達到其應該具有的價格。因為從中國歷史來看,歷代都有藏書家、藏書樓。當時藏書的地位比一般藏畫、藏瓷器等古玩雜項的難度要高、品位要高、門坎要高。而現今一些當代名畫家,一張畫可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古書通常最高才幾百萬元。但無論從創作工藝還是保留程度,古書的價值都是十分巨大的。古書要經過古人的著述、寫版、刻版、刷印、裝訂、甚至題跋等多道工序才創作完成。除此以外古書都是經歷過多次戰爭、自然災害保留下來。但其市場價格和字畫相比,就顯得十分可憐。所以現今的古籍價格還沒有達到其理應備受尊崇的位置。

從整個經濟大環境來看,去年以來藝術品拍賣市場有所調整,但調整的大多是一般的古書,真正的好書還是保持高價。我預計,不久將來善本的價格還會上漲,因為好書的資源太少了,而對祖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會越來越多。這部分人的經濟條件相對而言也會好很多,因此一旦他們進入這個圈子,首先瞄準就是善本。好書好價錢,所以價格還是會繼續上漲。我記得1996年買《金冬心集》(雍正刻本,開化紙)時,當年購買的價格是1萬元兩冊,2005年後則升至16萬元左右,現在估計價格要漲至30萬—50萬元。比如2009年,《冬心硯銘》售價也達到了49萬元。還有去年廣州藝拍推出的王國維跋清內府散氏盤精拓本成交價為400多萬元,但拍前最高估價僅為30萬元。所以像這種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學術價值的善本的成交價會一直保持高位。

《收藏拍賣》:中國大陸的古籍拍賣走過了近20年,您認為現在的拍賣市場處於一個怎樣的階段?

孟憲鈞:我認為還不夠成熟。當然,就我本人接觸到的而言,有些拍賣行還是做得比較好,像嘉德、西泠印社、保利、中國書店、博古齋等。

《收藏拍賣》:作為一個學者,請談談古籍價格以及學術價值的關係。

孟憲鈞:古籍的價格一般而言與其學術上的價值成正比。但也有特例,有些書很有學術價值,留存量少,雖然不美觀,沒有藝術代表性,但它們的學術價值足以令學者看重。只是現今很多喜歡古籍的人不具備那麼高的層次,一般的人只注重其是否具備觀賞性、藝術性,只把它們當成一種把玩的東西來看待,像帶版畫的、紙張質量好的、裝訂奇特的古籍就備受歡迎。比如明朝翻刻的一些宋元本,它們之所以受歡迎並不是因為其學術價值,而是其觀賞性:紙白、墨濃、大開本、舒展好看。

《收藏拍賣》:在您看來,藏書和治學的關係如何?

孟憲鈞:為了治學而藏書,或因為藏書從而研究學問並形成著作,這是最理想的藏書境界。以我個人而言,藏書是為了促進學術研究。我收藏金石書籍是為了研究金石學,收藏碑帖是為了促進碑帖鑒定研究。通過收藏這些古書,會讓我的研究如虎添翼。

《收藏拍賣》:古籍版本學的門檻似乎比較高,據您了解,現在學習古籍版本的年輕人多嗎?

孟憲鈞:據我了解學習的人為數不少,範圍集中在京、津、滬、包括北京周邊的城市。

《收藏拍賣》:您是否在拍賣市場撿過漏呢?

孟憲鈞:黃金時代(指古籍價格尚未飆升之時,90年代以前)我買過便宜書,但拍賣時代我從未撿過漏。現代人的水平都很高,任何一件東西都受到很多人矚目,這正是拍賣賦予其的公開性、公正性、公平性。而我每次都是花「冤枉錢」購買喜愛的東西。所謂的「冤枉錢」指的是超過自己承受能力所花的錢。雖然是這樣,但過幾年回過頭來一看,還是覺得自己當時是買對了。我認為藏書任何時候都不晚,因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人的機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當然這也需要自己本身具備好的眼光與超前的意識。

《收藏拍賣》:近幾年,市場起起伏伏,古籍市場在2009年、2010年乃至2011年初上漲較快,後來在2011年中後段,有大藏家出貨,從而也帶動了其他藏家拋售,導致了價格的下滑,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孟憲鈞:我個人感覺古籍收藏圈子還是太小,一個大買家撤出,市場馬上就降,這從一方面印證了市場的不成熟。一些人盲目跟風,而真正懂行的人又往往缺乏資金基礎。但我堅信,隨著大環境的改善,後續新藏家、年輕人不斷進入,這個市場是不會寂寞的,特別是稀缺的、高端的精品還是會回歸到其應有的位置。

韋力:藏書是慢餐文化

韋力,藏書界的神秘藏家,可能是當今民間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即使不得已與記者見面,也拒絕在任何媒體中露正臉,就連韋力這個名字,也並不是他的真名。

韋力二十餘年來傾力收藏中國古籍,並以傳統視角來整理研究自己的所得。相關著作有:《批校本》、《古書收藏》、《書樓尋蹤》、《魯迅藏古籍漫談》(上、下卷)、《古籍善本》、《芷蘭齋書跋》等,編有《中國近代古籍發行史料叢刊補編》二十四卷、《古書題跋叢刊》三十六卷。曾於2006年至2009年任《藏書家》執行主編。另任《博覽群書》編委、《天一閣文叢》編委,為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顧問。

韋力

《收藏拍賣》:以您多年買書競拍經驗,請談談對書籍價格升幅的感受?

韋力:古籍拍賣在古籍流通史上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拍賣前後是兩個天地,因為拍賣的出現,價格大概上漲了100倍。中國古籍拍賣一般從1993年開始算起,這年中國書店舉辦了第一場拍賣會,但嚴格意義上講這不算是一場拍賣會,因為當時中國書店的拍賣資格還沒有批下來,所以這充其量只能稱為一場競買會。那時候的競買會仍然很不成熟,進入會場的顧客要先買門票。

我諮詢過一些最早從事古籍拍賣的人,他們都表示當時不知道要賣多少錢,也不知道要拍什麼,通常的做法就是從古籍書店上拿一些比較好的書來上拍。價格方面,由於當時沒有一個價格定位可供參考,起拍價主要以商量為主,商量的結果就是按照古籍書店標價後加兩個零。當時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試探市場,然後就開始拍賣。中國書店這場拍賣會的成交率為50%,成交率雖然不高,卻給大家注入了信心。自此之後,拍賣價格對市場來說就成了一個定位,書價突然間從幾百元的概念變成上萬元的概念。

中國嘉德拍賣有限公司也是在1993年成立,但它的首場拍賣會是在1994年才舉辦。嘉德第一場拍賣會就包含了古籍專場,這個專場一直延續到今天。這對中國古籍市場來說有著革命性意義,它標誌著古籍開始走入拍場,其價格定位、市場定位都不是由私人認定,而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市場行為。這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古籍流通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

從拍賣界的歷史來看,世界兩大拍行蘇富比和佳士得剛開始時就主要從事古書拍賣工作,所以說,藝術品拍賣的起源是從古書開始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744年。後來由於貨源的枯竭和公司規模的擴大,兩大拍行才慢慢開始觸及其他類別拍賣。而現在人們有點本末倒置,把古書拍賣看成是藝術品拍賣的小類,一個附庸,這是一個大錯特錯的觀念,因為世界拍賣的起源是古書。古書在當時才是唯一的標的物,而不是其他藝術品。

中國古籍拍賣市場起步太晚,剛開始時幾年,古書拍賣市場很混亂,那時有個交叉期,就是同一本書,書店和拍賣行都在賣。而通常拍場的價格會比書店價格至少高出10倍,那是由於當時信息流通不暢,人們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取信息,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意識到這種情況時,人們迅速地從書店裡購買古書,但這也意味著,人們逐漸從心理上接受了拍賣價格,因為人們已經以拍賣的價格作為標杆了。所以拍賣的最好結果就是產生了古籍的價格定位標杆。

從1993年古書拍賣開始到今天,其市場價格基本保持平穩上漲,中間也有點小波折,像1998年、2008年都出現了價格低點。這兩個低點基本上符合整個大的經濟市場環境漲跌。之後又出現了兩三年的升幅,從2011年開始,古書價格開始有所回落,但是品質好的拍品價格還保持在較高水平。

《收藏拍賣》:經歷了過雲樓藏書的拍賣,古書拍賣的價格似乎已開始回穩了,您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韋力:從2009年—2011年,古籍行情有點雞犬升天的味道。好書好價錢是自然的,但在這過程中爛書也好價錢了,一旦下跌首先跌的就是爛書,所以平均價格也下降了,從這個角度講仍然不能論證這個價格上漲了或者下降了,因為好書絲毫沒有便宜。你想要的東西仍然處於高價位,而你不想要的東西則賣得便宜。

《收藏拍賣》:有人認為書價還會上漲20—30年,您如何回應這個觀點?

韋力:我沒有這麼樂觀。這麼多年來,我努力地想把市場擴大。我還是有這種心態:「獨樂不如眾樂。」總希望更多有實力的人接觸這個行當,雖然他們會跟自己搶書,但我覺得這樣會變得更有意思。但總體而言不成功,剛開始拉了一些有錢人進來,但他們買著買著就不買了,轉而進行投資。古籍經過了20年的拍賣,逐漸變成一個以投資為主導的市場,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書籍只是人們怡樂的品種之一,人們總體的價值取向比較簡單——快餐。這是世界性的問題。像純正的法國慢餐,一般吃完要7個小時,國外依然極少人會這樣享受,即把吃飯作為一種享受的姿態,基本上世界上99%都是快餐。所以快餐文化戰勝了慢餐文化,說明了普遍的價值取向:享受也要快餐化。看電影也一樣,如今電影依然是那種狂轟濫炸、感官刺激極強的大片,人們看完後什麼都不知道。有深度的電影不是沒人看,只是比較小眾化。我想說的是今天整個世界都是這樣的發展趨勢,既然如此,非要讓一個書圈這麼乾淨,這是不可能的事。

而恰恰是這麼一個窄而深的門類,它需要內在知識作為積澱才能跟所面對的古書進行知識上的呼應,然後達到心靈的愉悅和享受。它是這樣的一個審美取向,因此它需要審美者具備過硬的軟體才能運行此價值觀。而今天的人不具備這種軟體但又不願意進行改造。也就意味著從長遠來講,我看不到這種樂觀。我認為當社會逐漸達到一定的富裕,人們回歸到重新想想為什麼活著的時候,這種有深度的東西才會被一部分高雅人士所注意。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古籍不可能成為一個大眾娛樂的品種。所以古書的未來在哪裡,它可以達到哪個程度,我不是預言家,我不知道。不管是漲是跌,這是一種商業性的談法,我是談的藏書,並不是販書,這是兩個概念。

《收藏拍賣》:現在還能在古籍市場撿漏嗎?

韋力:能!因為現今深度挖掘的人少,你挖得越深你就能看到越深的東西。就像挖礦,他可能挖剩一天他就不挖了,說不定他多挖一天就能發現寶石。這麼多年以來,其實大大小小的漏幾乎每一場都有,但要懂的人才能挖掘出來。

李東溟:古籍收藏有很大潛力

李東溟,上海博古齋拍賣有限公司新掌門人。曾在北京藝術博物館、北京文物局從事古籍整理與編目工作達10年之久,2001年進入中國嘉德古籍部,後「轉戰」杭州西泠、入主上海博古齋。從事古籍行業長逾20年。在杭州西泠時期,慧眼將顧千里批校本《戰國策》識辨於故紙零落之中,創造了以學術價值提升古書價格的優秀範例。

李東溟

《收藏拍賣》:您是資深的古籍拍賣從業者,組織過許多古籍拍賣專場,請問您對這些年來的古籍拍賣成交情況是怎麼看的?

李東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最初的古籍拍賣200萬元—300萬元一場,如今已經過千萬了。市場也是不斷向上發展。有人認為,進行了這麼久的拍賣,資源應該越來越少,但現在越拍反而就越多,而且沒有見識過的東西也是越來越多。古籍的收藏有很大潛力。

《收藏拍賣》:中國古籍拍賣市場從1993年興起,發展到現在您覺得變化最大的是?

李東溟:首先就是拍賣的規模變大,另外公司變多了,收藏群體也擴大了。據我所了解,目前大概有將近40家從業古籍拍賣的公司。現在已經遠遠打破了古籍的拍賣模式,如今拍品的徵集範圍擴大了。有圖書館專家表示,現今古籍拍賣提出的善本概念和圖書館的古籍善本概念就很不一樣,我們的外延更大,這也是給圖書館提供的一個參考,如今圖書館方面會更加關注古籍拍賣。

另外,古籍拍賣使群體認識也有所改觀。隨著幾次大拍賣成交後,參與拍賣的群體對古籍的認識逐漸提高,參與的群體也更多。

當然,人們直觀的感受是價格的變化,比如,2005年過雲樓藏書的價格是2300萬,而今年拍出的價格達到2.16億元。7年的時間就翻了9倍。這當中翻了9倍的意義跟普通2萬元拍品翻了9倍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其基數越大,影響力就越大。

《收藏拍賣》:現在買家成分變化如何?

李東溟:我認為參與群體變大以後,無論是收藏的、投資的,其各自的比例都在增加。

《收藏拍賣》: 2011年中後段,古籍價格有所回落,您覺得這種狀態什麼時候才會扭轉?

李東溟:這情況正好趕上經濟大環境不好的背景,不僅僅是古籍,其他藝術門類的情況也是這樣。古籍只是藝術市場中的一個縮影。經過這麼多年的洗鍊,古籍在藏書者心目中的保真形象越來越穩固。這次匡時的過雲樓藏書拍賣,事前很多北京拍賣公司高層都不看好此次拍賣,不看好古籍。而這次過雲樓藏書拍賣成功了,我覺得古籍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據我了解,如今有一些公司都要開設古籍拍賣業務,現在古籍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的標誌。我相信,古籍在經過這個調整期後還是會繼續上揚。

《收藏拍賣》:您認為中國的古籍市場是否成熟?

李東溟:我認為還是不太成熟,目前跟風現象還是很嚴重。當然,現在很多機構和企業介入拍賣市場,而這些機構和企業是要把購買藝術品當成一個文化的發展,而非純粹的短期投資。我在和鳳凰集團接觸過程中向他們推薦過雲樓藏書,他們表示鳳凰集團是一個上市公司,資金量很大,他們的收藏目標是從古籍入手,把其作為一個長效的投入,甚至要蓋一座藏書樓。如果這樣的企業慢慢多起來,每年進行一定的投入,這將會對收藏拍賣市場產生良好的影響。

《收藏拍賣》:現今中國私人古籍藏家的購買力是否足以買下像過雲樓藏書這一類重量級的古籍拍品?

李東溟:其實在這次拍賣中,匡時最初是希望北大購買。一些私人藏家在勸說之下最後放棄購買。據我了解,當時有兩位私人藏家是希望購買過雲樓藏書的,他們也具備這個實力,也看到了古籍市場的發展趨勢。

《收藏拍賣》:請談談目前古籍收藏群體的心態。

李東溟:藏家群體的心態是很矛盾的,他們希望購入的時候價格能夠便宜,賣出時的價格又能上漲,但是在同一市場內,這兩種行為是不能兼得的。而如今藏家的心態還是很平和,他們意識到好書的價格不會降,因此資金量大的時候會選擇精品,而且他們現今會偏向購買自己喜愛的古書,並不是亂買。

《收藏拍賣》:根據您在嘉德、杭州西泠、上海博古齋等地從業經驗,您覺得不同地區的藏書氛圍和喜好如何?

李東溟:雖然我是北京人,但是我的活動範圍多在江南地區。江南的傳統文化底蘊很深厚,藏書文化也很深,其古書資源的潛力還是很大。北京的外來人口比例大,多種文化融於一體,因此它能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古籍市場規模。而相對而言,南方人追求精緻,因此收藏門類不像北京走得那麼開闊。傳統意義上講,江浙一帶以收藏抄校本為主,像有一年我們曾拍過曹大鐵的藏書,這藏書里的批校都很詳盡。北方則比較關注大部頭古書。二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風格。

  • 分享到:
  • 推薦閱讀: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我
    全國有多少座文昌閣?鎮平縣這個小村竟有一座全國最小的文昌閣
    你好,這個夏天
    經典安慰人的話:好好生活,其實這個世界並不孤單
    6件單品的N種搭配,這個夏天再也不用愁怎麼搭配了!

    TAG:市場 | 寂寞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