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不溫和,中國電影怎麼辦?

相比於《小時代4》與《梔子花開》這兩部擁有巨量粉絲擁躉並且做足宣傳營銷的青春片,完全沒有明星也沒有做什麼地面宣傳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才是剛剛過去這個周末討論熱度非常高的一部片子。被擠壓到只佔10%左右排片的《大聖歸來》,首映周末就斬獲過億票房,像颱風「燦鴻」一般席捲而來,一掃國產動畫口碑差票房低的陰霾。有業者驚呼:難道國產電影的復興將從動畫片開啟?

中國還沒有形成電影工業

事實上,圍繞中國電影產業體系薄弱的探討,正隨著電影產業近10年來的「野蠻生長」勢頭而甚囂塵上。「大家都覺得現在中國電影票房很高,大片很多,但中國電影實際上是沒有電影工業的。」這是馮小剛最近參加一個選秀節目時發出的感慨。

據統計,2014年全國電影總票房290億,比上年增長33%,其中票房過億的有66部,累計票房249億。同時中國的銀幕數仍然在以平均每天15塊的速度增長,年底大約能達到24000塊,整個中國電影市場可以說正處於爆髮式增長期。但與此同時,中國電影產業的薄弱之處也暴露無遺:在總票房中,近一半的收入被國外大片捲走;與擁有40000塊銀幕但人口數量少得多的美國相比,中國銀幕擁有量還處於較低水平。無怪乎馮小剛呼籲:「我希望國內電影工業能夠迅速崛起,和現在電影票房的成長相匹配。」

前不久的上海電影節上,自稱以「不溫和」的姿態進入電影業的游族網路、族影業董事長林奇,就高舉出「上海電影復興」的大旗,認為互聯網正將傳統電影工業全面升級為現代化電影產業。其新聘任的首席產品官、著名導演高群書則放話:「今天講上海電影復興,是客氣。上海電影復興其實是拯救中國電影,主題就是拯救和建設!」

那麼,林奇所指的現代化的電影產業應該是怎樣的呢?目前業界普遍認為,電影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從縱向來看,包含前期策劃、拍攝到後期製作、發行、放映等諸多階段,由很多分支創意部門,包括文學、美術、化妝、攝影等通力合作完成,需要應用大量的技術創新和創意設計。從橫向來看,電影除了能在電影院、電視台、DVD和互聯網等平台上放映外,還能被改編成電視劇、書籍、音樂原聲帶,電影中的人物形象或故事元素也能被用來生產玩具、遊戲、主題公園等衍生品,從而實現更多的版權收益。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電影跟電影工業的差距主要在人才培養、劇本產出、經紀體系和大數據挖掘四個方面。票房主要靠幾位名導演和名演員支撐;幾乎沒有以此為生的專業的劇本撰寫人,導致電影劇本粗糙、內容枯竭;缺少所謂的「攢局人」作為專業的創意管理者,同時又是人才的經紀人;與電影觀眾遠離,缺少與粉絲的互動。中國電影業的薄弱之處不必一一枚舉,僅僅憑藉一條,就可以說中國電影還沒有形成工業: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拍出過哪怕一部像樣一點的科幻片。

正如林奇在上海電影節上表示的,我們對中國科幻片的印象,「還停留在《霹靂貝貝》的階段」。從這個角度看,拿下中國有史以來最受期待的科幻大IP《三體》、立志拍出中國式科幻大片的游族,無疑將給中國電影產業帶來一場「不溫和」的革命。

互聯網力量「不溫和」的進入

幾乎每一次重要的電影運動,都來自於技術革命:電影的誕生,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35毫米到70毫米,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單聲道到立體聲、環繞聲,特技的電腦化、數字化以至近年來興起的3D電影和IMAX電影。如今,這場技術革命源於互聯網的力量。

回過頭來再看《大聖歸來》,這部動畫電影固然質量堪稱上乘,但是如果沒有網上那麼多「自來水」(意為粉絲自稱為「自發組成的自費水軍」)極力推薦的口碑傳播,相信其票房也很難迅速達到破億的量級。互聯網+電影帶來的如暴風驟雨般立竿見影的市場反響,從中可見一斑。

「不溫和」的互聯網力量正以風捲殘雲之勢席捲整個影視行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3家國內互聯網巨頭通過一系列產業併購和投資進軍影視產業,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已涉足網路文學、數字音樂、電影電視、手游、視頻領域的方方面面,貫通資金、內容製作、演藝明星、宣傳推廣、發行銷售、衍生產品等各個環節。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2014年擁有互聯網背景影片的年度票房收入超過60億元,佔到中國內地總票房的五分之一。以快速迭代、極致、用戶體驗為核心要素的互聯網的思維,正在從追求極致用戶體驗和大數據挖掘兩個維度,毫不留情地顛覆傳統電影產業。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電影的商業模式已落後了,未來電影公司的機會是基於IP的用戶運營模式。具體來說,電影公司的著眼點首先考慮的是用戶,而不是以前的導演、藝術家。用戶喜歡看什麼,喜歡誰來導、誰來演,你就提供這樣的需求。例如游族正在拍攝製作的《三體》電影,以IP為中心提升粉絲參與度,依託互聯網與大量粉絲溝通、交互創作,共同參與生產、設計、製造的整個過程,影片的靈魂人物、女一號「葉文潔」,就是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挖掘分析,在幾經斟酌、接觸過幾乎所有國內一線女星之後,最終選擇張靜初出演,絕大多數的影迷對這一人物的選角給予了讚賞,調查顯示滿意率達到了78%。

阿里娛樂寶第一期在今年3月發行,總規模7200萬元,有接近30萬用戶參與搶購,支持了4部電影的融資需求。而6月13日公布的娛樂寶二期,總規模9200萬元,在14日凌晨2時就被搶購一空,接近16萬人購買,共支持五部電影的融資需求。這是傳統電影公司無法想像的。

行業龍頭萬達院線用了10年時間投入100億元建影院,去年佔到了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的20%,達到31.6億元。不過,其票房很快會被像格瓦拉這樣的在線票務公司超越。成立不到5年的格瓦拉去年電影票銷售額近10億元,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院線。

這些案例都有力地證明了互聯網的「顛覆者」形象。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一部由互聯網企業出品的文化產品或將這樣產生:選擇其旗下文學網站的優秀作品進行改編;通過其旗下眾籌計劃完成項目融資;利用其後台大數據進行劇本創作和主創人員選擇;由其旗下影視公司完成拍攝製作;通過其旗下各平台和渠道進行宣發營銷;電影上線,電視節目、電視劇登陸熒屏,電影票線上銷售;影視劇網路上線;衍生品開發;通過其旗下音樂和手游平台發行原聲音樂和主題遊戲……

陳可辛曾經感嘆「互聯網是電影的未來」,「互聯網進入到電影行業,已經不是簡單的資本進入,而是將電影當做整個基於互聯網的泛娛樂生態的一部分」。游族董事長林奇則表示,互聯網的加入推動影視產業快速升級,從利潤結構、人才結構到業務模式,都將發生巨變。未來六年影視行業有望如遊戲一般,從300億規模擴容至千億規模。

傳統影業是打工還是自我救贖?

「雞蛋如果從外部被打破,就是別人的盤中餐;如果從內部被打破,就是孵化出來的新生命。」

面對互聯網力量「不溫和」的進入,傳統電影公司怎麼看?是像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說的那樣,「未來,電影公司就是為BAT打工!」還是用更加積極的態度擁抱這樣「不溫和」的互聯網,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自我變革呢?

互聯網不溫和進入電影行業

互聯網評論員劉興亮認為,這一輪變革並非一個陣營與另一個陣營的較量,而是不同領域進一步深度融合。「以前,小說是小說,影視是影視,遊戲是遊戲。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滲透融合,邊界越來越模糊,正在形成圍繞以IP(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品牌概念。」

這樣一場革命已經初現端倪,中國電影產業的格局正在發生劇變。做電影的公司已經不只有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小馬奔騰,後起的萬達迅速跟上來,從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游族、樂視雄起,還有一些小公司因一兩個項目大賺而冒頭的,比如摩天輪、儒意欣欣。

早在2012年,華誼就開始試水電影衍生模式,並將其看作是有力的業績增長點。隨即,華誼兄弟通過「內容+渠道+衍生品」戰略穩步推進產業布局,陸續介入電影院、音樂、遊戲、主題公園、演藝活動等多個領域。在版權開發如網遊、網路文學、動漫改編權等,以及簽約藝人相關衍生品開發,則與騰訊達成合作,共同打造雙方IP許可權流轉通道。博納影業則以華爾街倡導的專業主義為準則,在牢牢鞏固博納在電影發行領域的地位,增加電影院線收入之後,才逐步發力影視衍生品領域。從去年6月份開始,光線傳媒開始積極謀劃衍生產業布局,打造「遊戲+影視」的戰略方向,並宣布啟動「中國電影世界」項目,加入實景娛樂的市場競爭。2014年全年,萬達院線一方面將旗下的影視內容製作業務與優勢資源進行融合,同時與上游研發公司合作,包括夢工廠等,藉助賣品、衍生品等挖掘會員經濟,開展主題性的體驗式消費。

把觀眾變成用戶,是電影產業完成互聯網改造的一個核心。和過去大批煤老闆、房地產商投資影視產業不同,互聯網將會是更深層次地介入、改變甚至顛覆行業模式和遊戲規則。阿里巴巴、騰訊面對傳統電影公司「為BAT打工」的說法如此回應:「我們不做內容,我們為電影嫁接互聯網思維,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在林奇看來,傳統影視產業未能與其他領域展開有效融合,行業利潤過度依賴票房收入,單一的商業模式極大限制了IP培養與品牌打造。而互聯網的介入,從本質上打破了跨界聯動的壁壘。面對互聯網「不溫和」的進入,其實於冬們不必高呼「狼來了」,更早些理解和接受互聯網的衝擊,早做布局的話,一樣能在風口上飛起來。


推薦閱讀:

盧正雨沒有走出自己畫的圈-評《絕世高手》
《當我們看<頭號玩家>,我們該難過什麼》 ????
電影芳華,不止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男人,在緬懷青春期無法得到異性的故事!
由《隋唐演義》導演署名糾紛案來探討不實署名是否受法律保護
極簡中國電影史:從《精武門》到《前任3》

TAG:電影 | 中國 | 互聯網 | 中國電影 | 怎麼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