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年危機」其實就是「職業倦怠」 05

所謂「中年危機」其實就是「職業倦怠」及時調整心態迎接挑戰實現轉型,變危為機踢好人生「下半場」2017年06月13日 05: 焦點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無圖說本報記者 王海燕 吳頔 曹飛年近40歲的萊文最近頻頻抱怨出差:「忙得像只陀螺,若待在體制內,這時差不多可以升到處級了。」年薪百萬元、有車有房的外企高管萊文,一直被看作「人生贏家」,這時居然羨慕起做公務員的同學,似乎讓人想不通。其實,萊文抱怨的是一種狀態,顯現出面對職場的疲憊感,以及步入「中年」後產生的危機感。當中年危機遭遇職業危機是什麼滋味?最近,某大型通信企業清退中年員工的傳聞,讓不少同齡人憂心忡忡;幾則中年人創業失敗的新聞也讓人心生感慨。如今,不少事業單位招考或是私企招聘,多會註明年齡要求「35歲以下」,一些中小企業甚至要求「30歲以下」。眼下,70後、80後即使擁有一定經濟基礎,也已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他們面臨的一些難題可能隱藏在房價、創業、擇校的各類話題中。他們能否再承受失業離職之重?該如何未雨綢繆、變危為機,踢好人生的「下半場」?人到中年謹防「職業倦怠」據前程無憂發布的《2017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顯示,高科技行業員工跳槽頻繁,離職率達25.1%。特別是高科技企業,中年員工離職現象越來越突出。還有不少職業是吃青春飯的,黃金職業生涯有限,比如高級同聲翻譯、IT碼農等。人到中年,身體機能開始退化,無法跟20來歲的小夥子拼加班了;上有老,下有小,就算身體強健,還要照顧家庭、陪伴孩子……人到中年所面對的境況更複雜、所要考慮的事項也更多。市人社局就業促進中心從全市數十萬家企業中抽取3240家企業進行問卷調查,並據此發布《樂業報告》系列之《上海市企業員工流動率調查報告(2016)》。報告顯示,青壯年勞動者就業滿意度相對較高,而人到中年則需謹防「職業倦怠」。從不同年齡分組的情況來看,31歲—35歲年齡組的上海市民就業滿意度最高,達到了144.8;46歲—50歲年齡組的上海市民就業滿意度相對較低,僅為138.6。專家分析指出,如果忽略就業滿意度的代際差異,則不同年齡分組的總體調查數據,可以看作是個體勞動者成長曆程的不同階段,事實上完整地描繪了勞動者個人的職業生涯。大多數勞動者在20歲左右初涉職場,由於缺乏工作經驗、不諳人情世故,在職場上跌打滾爬,在摸索中成長;到35歲左右,隨著個人職場經驗和人脈資源的積累,職業相對穩定,事業也逐漸進入上升通道; 過了40歲,面對持續的工作、生活壓力,漸漸開始對工作失去興趣和期待,特別是在事業發展出現波折時,容易出現負面情緒,現代勞動經濟學將這種現象稱為「職業倦怠」,也有心理學家稱之為「中年危機」。不存在一勞永逸的金飯碗萊文所在的外企在上海歷經黃金10年,萊文的職位也升為北亞區運營總監。但最近總部發函,要把他所在的部門集體降薪,並給他兩個選擇:要麼接受降薪,要麼調任別的部門,這也意味著被邊緣化。以他的資歷和目前的收入,未必能跳槽到他理想中的目標崗位。而待在原公司,職業前景已大不如前。儘管萊文在物質上有多年積累,但上要贍養父母,下要撫養兒女,要保持之前的生活水準,自己感覺壓力陡增。他想過離職創業,但這也充滿風險。「你都40歲了。」妻子不支持他這個年紀去創業。外企如此,民企員工一樣也有隱憂。調查顯示,國企的員工流動率6.2%,外企的員工流動率8.3%,民營企業的員工流動率為13.2%,比總體員工流動率(10.7%)高2.5個百分點。專家認為,與國企或外企相比,民營企業的綜合實力、發展前景及內部管理機制等相對較弱,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有所下降,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並不具備太多優勢,員工認同感和歸屬感不足,穩定性不強。這對中年員工來說,更難看到個人的職業發展前景。甚至有人感嘆自己當初如果進國企就好了,但體制內同樣也會碰到類似問題。若此前不努力、混日子,很可能在一線崗位被邊緣化,一勞永逸的金飯碗根本不存在。努力開創人生又一個起點上一輩有個名詞——4050人員再就業工程。即那些在原國有企業的下崗人員,隨著年齡增長,就業愈加困難,成為再就業最困難群體,國家對他們實施優惠政策加以扶持。現如今的中年職場危機,沒有這樣的歷史背景,也不可能由國家、社會來托底。它可能散落在各個行業和企業中,呈現出更加複雜多元的情況。正奔向中年的70後、80後,大都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在某些領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有的甚至已實現財務自由。中年職場危機對於他們來說,更像是又一次爬坡的機會。跨過去了,就會迎來職場又一春。看到危機,也應看到危中有機。不少人在30多歲時及時調整心態、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挑戰,開創人生的又一個起點。若在舒適區待久了,進入「自動電梯」模式,維持現狀,那就可能會在此時遭遇真正的職場危機。有人說,30歲之前沒有狠狠努力過的,30歲之後等待你的是加倍償還。中年群體也有「優勢視角」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劉德恩認為,如果按照線性職業發展道路來看,中年群體肯定存在危機,就如同軟體工程師這個職業,中年人的精力、學習速度和記憶力等肯定比不上青年人。但對於中年群體來說,還有一個「優勢視角」,即中年人具有自己的優勢,他們擁有能力、經驗、社會圈子與智慧,他們不靠體力、精力取勝,而是強調方法和智慧。這些都是青年群體中大多數人所不具備的。況且,不能簡單地使用職位或薪水高低來量化職業發展成功與否。除了量,還需要內在精神層次方面的指標,如價值感、自豪感、責任感、歸屬感、使命感等層次。換個角度看問題,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由於青年人對於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強於中年人,這可能會讓中年人遭遇「技術瓶頸」。但在劉德恩看來,這不會對中年人帶來太多負面影響,中年人的側重點與青年人並不一樣,相較於技術層面,中年人的社會技巧、溝通能力、理解能力、看待問題的能力,社會成熟度、心理成熟度、精神成熟度等都強於青年人。以做項目為例,中年人與青年人的做法並不一樣,中年人特別善於管理、用人和組織搭配,善於從高層次、宏觀的視角看待問題,不糾結於細枝末節。他們能發揮自己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去彌補本身的生理與精力上的不足,這是中年人在面臨技術瓶頸時的最大優勢。有些職業所需要的層次、智慧、能力,年輕人並不能達到,只有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才滿足條件。如果看看美國矽谷,其實年齡不是問題,六七十歲一樣可以做高級軟體工程師,有的也只有他們能夠做。這些老資格的軟體工程師相當具有戰略眼光。相反有些年輕人由於缺乏類似的眼光,一兩年就會被淘汰。所以,不妨換個角度看待中年危機,中年人有其年齡劣勢,但更具有年齡帶來的「優勢」,若善加利用,就能開創職業的第二春。
推薦閱讀:

「職業倦怠症」自救指南
總想辭職不幹了!職場倦怠如何克服?
警惕團隊職業倦怠期
你有職業倦怠感嗎?

TAG:職業 | 危機 | 中年 | 中年危機 | 職業倦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