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思維課:我所認知的儒學周期律

作者按:

中國人的思維課到今天就是12課了,也是最重要的一課吧,前面的都可算作鋪墊,呵呵。是不是有恍然大悟之感,或者說有上當受騙之感?不過也沒多大事,所謂心甘情願,才能上當受騙,呵呵。

十二在中國文化里是個重要的數字,比如時辰,生肖,天干,地支,八卦24爻,60年一甲子等,都是12或者12的倍數。那麼重要的數字,自然也需要真正的大餐,這就是儒學周期律。

為什麼這麼說呢?解釋兩點,其實更多點解釋也行,反正解釋權在我這裡,呵。其一,在華夏文明裡,所有真正的學問都是相通的,不過是天道規律在不同層面的反映罷了,儒學是偏重關懷人的,這也是與現實的結合處;其二,儒學不興久矣,周期不顯久矣,華夏思維遮斷久矣,文化之無力久矣。這就是傳統與現實的痛點。文化自信,物質豐裕,文治燦爛,儒學周期律是最重要的切入點。

一、儒學周期劃分依據

1、經世—

前面說起過,儒學是研究人世間的學問,強調的經世致用,天道人心。以天倫定人倫,人論定,則萬化興。既然為經世,所謂世,不過就是世道,時代特徵,是變化了的世界,是現實需要。

時代變化了,自己卻不知道變化,因循守舊,抱殘守缺,拿著課本當經書,是為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老話說這種人就是書獃子,毛主席曾多次深刻的批判過這個問題了。

他的這個批判思路極有可能就是傳承了儒學概念,因為除他之外,能深刻認識到教條主義及其危害的寥寥無幾。另外,他還教導我們,要調查研究,沒有事實就沒有發言權,說的也是這個經世致用的世的問題。因此,經世致用的現代解釋就是實事求是。這是儒學周期劃分的最重要的依據。

2、 致用——

致用,致力於應用,說的就是用儒學去調整,去應對。學術的說法,就是儒學的調整範圍。就是說儒學在變化了的周期中,需要不斷調整規範對象。同時儒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形成適應新時代的理論體系和規範標準。

精準定位,而非貪大求全,克盡其功而非自定權威,是華夏文明與其他文明很大的區別之處,也是儒學得以具備旺盛生命力而經久不衰的原因吧。這裡涉及的是儒學的謙和中庸的品性。

3、四周期說—

按照華夏族生活範圍的逐漸擴大,社會生活的逐漸豐富,文化層級的逐步下沉,華夏文明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天地有聖,循聖而王,王而為政,政以率民,民以載道。文化下沉是華夏文明的特質之一。儒學就是按照天道規律調整這個結構的學說。因此,筆者把儒學周期分為四個,即天道,王道,政道,人道。

二、淺析四大周期

1、天道周期

所謂天道周期,就是指部落首領,對於天地自然運行規律的掌握,比如動物富集、植物生長、天氣變化、季節輪替、土壤輪作、作物改良及社會組織等,帶領氏族、部落開展生產生活。這裡比較成功的人物有三皇五帝,堯舜禹等。

這個階段主要需求是解決生存和繁衍問題,人際之間的調整尚不突出,因此天道周期可以脫離開儒學而存在,可以稱之為前儒。不過,就是這,孔子都嚮往的不得了,他念念不忘的就是恢復上古文明的禮樂祥和的社會面貌。

2、王道周期

王道周期,就是如何按照聖人的標準,和時代的任務,去做王,用以治理國家。孔孟荀子就是三個代表,心心念念的就是教王化成,指導各諸侯內聖外王的學說。

孔子最有范,帶領三千弟子四處遊盪,逢人便講。那誰,魯#公吧,你必須按先聖的標準,做王才是正確的,不然就是獨夫民賊。結果自然是被人噴一臉老血。根據新近出土的孔子晚年對話錄,名為《子壽終錄》,他甚至認為,如諸侯為豬狗,他應取而代之,呵呵。原文是:「鴻鵠偉志實毀於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無位則無為,徒損智也,吾識之晚矣。」看來,這個好為王師的毛病,還真是儒家根子裡帶來的,呵呵。

孟子說,老孔啊,你這個要求太高了,咱們中和一下吧。什麼,你不樂意,那你就別怪我亂說一氣了,呵呵。後來我們都知道了,孟子以心釋仁,以性善定仁,情懷論就是從這裡扎的根,呵呵。孟子對那些人說,我知道你們不夠格,而你們也知道我知道你們不夠格,大老遠的來一趟,咱們說點實際的。我乾脆告訴你你們聖人是怎麼樣的,你只需要學著聖人的模樣,依葫蘆畫瓢,也可稱王,只要心存聖念,堅持仁義禮智信,行仁政就行了,別整天想些什麼聖不聖的。不然呢,就是惡政暴君,必命不久矣。這一釋儒不要緊,孟子成亞聖了,就是成了權威了嘛,呵呵。

荀子更狠,一點啰嗦的意思也沒有,算了,你愛做不做吧,我也不給你說標準,反正你做不好,就有人把你收了去,收多了就統一了。我認為,荀子這一來是失望了,二來可能受了墨家的影響,三是他窺破了天機。

根據諸侯變法的實踐和經驗,鑒於戰國大勢,荀子毅然看出,儒聖那套實際上行不通了,每個諸侯都是王,無法王而王,只能王天下。請記住他的兩個學生,韓非、李斯,最終合力促進了始皇帝統一中國,李斯並且協助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推行郡縣制。我有個觀點,就是秦之統一,非秦之功,乃天下人統一之功。這就是天下大勢,荀子看到了,他的學生也看到了。

所以究竟是秦國藉助荀子及其學生統一的中國,還是荀子及其學生藉助秦國統一的中國,就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荀子可以說是王道與政道的結合點,具體是由李斯實現的,這個做法就是外儒內法、上儒下法。其結果就是,王道開始自動成為皇權的行為規範,這個結合點也在荀子這裡,這就是荀子主張的天人相分,人可制天。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其實,儒家挺壞的,呵呵。

儒學有言:「學好文武藝,貸於帝王家「,這是經常被人攻擊的一點,但是反過來看,如果儒家通過一定的勢力,實現了自己的政治夙願呢?即使不成,罵罵人,給人無限壓力也是不錯的,呵呵。這個話題不展開,喜歡辯論的西方世界,可以愉快的開展辯論了,呵呵。

3、政道周期

政道周期,就是士大夫、官僚階層按照儒學規律,為官行政的事情,主要就是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國理政。大一統格局形成後,疆域、人口成幾何級數增長,郡縣治理成了國家的中樞機制。郡縣定,則天下定;民心定,則國長安。這個階段,儒學把重點關注就轉向了作為郡縣主官構成基礎的士大夫、官僚階層。

這個周期最長,幾乎貫穿了秦漢以後的全部時光。一系列的制度應運而生,比如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及科舉制等。其中,科舉制度為鞏固這個周期奠定了體制基礎,最終催動了唐宋文化高峰的來臨。但是延續到明末萬曆以後,這個周期就日漸衰微了。這個話題很大,本文就不展開了。

4、人道周期

人道周期,就是作為社會基層的民眾,如何按照儒學規範,為人處世的規律。大家注意,到了這裡,儒學最終實現了對社會全部領域的學理統治,天道,王道,政道,人道,在人道這裡實現了大一統。倫理有常,天定其序,動靜不悖。誰說儒家沒有理想呢?人家謙虛中庸,不說罷了,但是你跑的掉嗎,哈哈。

我們常講的天人合一,家國天下,修齊治平,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已經並不遙遠了。王朝時代幾十萬的讀書人,士大夫都能把華夏文明帶上歷史頂峰。那麼,如果14億中國人,個個都能自發自覺的認知天道倫常,胸懷家國天下,實踐修齊治平,則定能綱常有序,人倫有信,社會和諧,天下大同。

這裡認識論,本體論,實踐論又一次實現了統一。上一次統一是哪裡呢?對了,就是毛主席的矛盾論,唯物主義,實踐論。倘能如此,何愁蠻夷不化,神道不滅呢?文化自信,並非一句空話。這也是這麼多年,西皮不斷收買內鬼,不厭其煩的攻擊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他們怕的不止是社會主義,更怕傳統文化復興。

三、儒學周期的規律

我們再來看看這幾個周期,所體現出的周期律有以下特點,概括起來也可以稱之為規律。這就是周期律的意思吧,也別較真,有那麼點意思就夠了,呵呵。

1、幾個周期並非完全割裂的;

2、前一個周期都會嵌含到後一個周期中去,該周期主要的儒學限縮成為特點階層的學理依據;

3、周期中會有各種反覆,最終能夠實現突破;

4、我們所說的周期,主要是針對這一階段,社會的主要秩序和統治力量而言的,儒學即為他們提供學理依據和規律約束;

5、一般下一層級形成了強大的政治力量,並開始成為社會秩序的構建者、執行者和穩定性基礎之後,上一周期就算結束了;

6、隨著周期的輪替,儒學適用範圍越來越廣,適用人群越來越多,這就是學理教化的力量;

7、每一階段,對應的都會有一段儒學復興,大儒出世的過程,儒家學說會突顯高峰,並帶動社會的整體發展。如孔孟,程朱,毛澤東等;

8、亂世及其之後,往往是儒學興起的契機,但要經歷較長時間,才能成為顯學,官學。這主要發生在政體或者王朝的中期,這個中期一般面臨的任務是中期改良,皇權引導民權整理治權,需要的條件是中央集權,學理依據就是儒學復興。做的好,盛世來臨。做的不好或者不到位,王朝衰落或式微。

四、驚世預言

天道周期漫長而遙遠,但是遵循天道,依天而行,一直是華夏族群的精神依歸。

王道周期,單就周期而言,如果從孔子所處的春秋算起,至秦始皇統一,又經過了幾次波折,至三國皇權正式與治權結盟為止,持續時間大約800年左右,之後成為穩定的政治理念。政道周期可以從東漢末年算起,至明末結束,大約持續了1400年左右。

那麼筆者推斷,儒學人道周期極有可能持續2600年,即便從雍正算起,也要持續2000年以上,最終就要實現天下大同,藍星一統,共產主義了吧。無須爭辯,反正你我都看不到了,呵。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帝王的陵墓
??中國非遺:民間社火
從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徵入手欣賞詩歌
★一結婚就變「惡魔」的星座★-星座測試 - 論壇頻道 - 中國移動飛信
《毛選》第六卷潤之赤旗版 03、關於國內各項政策和國際問題的短篇指示彙編(一)

TAG:中國 | 中國人 | 思維 | 認知 | 儒學 | 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