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技術產業分析報告

可穿戴無疑是當下科技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從它的產品功用到市場需求到產業生態,實實在在地玩瘋了極客迷、創業者和投資者。可穿戴設備淘金潮里的仔褲銷售商、生物感測類可穿戴設備受資本熱捧、2015年可穿戴醫療領域熱門的5大解決方案等等,試圖從中窺知一二。

本篇將結合raconteur發布的可穿戴技術報告,從整體上細說可穿戴技術的行業脈動。

一、可穿戴技術的發展脈絡

可穿戴技術可能是當今科技產業里最為多產的潮流,它改變著我們的工作環境,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從運動追蹤健身腕帶,到谷歌眼鏡,再到Oculus Rift,吸引許多業界知名品牌商紛紛加入到這個曾經非常小眾的領域。那可穿戴技術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呢?

Paul Lamkin——「最早的可穿戴技術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紀。」

不過這一技術的起始時間一般定在1975年,也就是Hamilton Watch推出琶莎計算器手錶(Pulsar calculator watch)的那一年。那款產品一時間成為了男性時尚的代名詞,甚至連時任美國總統的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也想要一塊這樣的手錶。

可穿戴技術的不斷發展引來學術界和研究機構更多思考,學術界進步的思想家預測可穿戴設備將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然而大眾傳媒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對這些小玩意進行了挖掘。

而無論是先知還是後覺,我們終歸要回到一點,就是這些預言聽起來很完美,但對於消費者來說並不實際。也直到Apple Watch的推出才真正的突破這個行業格局,畢竟從那時開始,全球至少數以億計的消費者才開始了解智能可穿戴,而且這在可穿戴發展多年的道路上還從未掀起類似這樣的爆炸革命。

市場研究機構IDC預計,隨著AppleWatch對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刺激,今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由去年的1960萬部增長到4570萬部。今年,手戴飾物出貨量將達4070萬部,大約佔到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90%。模塊化產品(通過夾子或皮帶戴在身上的設備)出貨量僅為260萬部,佔比不到6%。並預計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1.261億部,手戴飾物市場份額依然高達80%,模塊化產品和智能服裝市場份額分別為5.3%和4.5%。

雖然這些數字表明可穿戴技術產業即將發展到一觸即發的臨界點,但也直到谷歌和蘋果在過去幾年裡意識到了可穿戴的潛在性,一種連接自我的真正的範式轉變(paradigm shift)才開始湧現。

1.無處不在的計算

1988年,施樂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首席科學家馬克·維瑟(Mark Weiser)提出了普適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思想,並預測計算模式會發展為普適計算,並表示我們正在邁進第三波計算浪潮:計算機越變越小,無處不在,即「萬物皆聯網,無處不計算」。到處都在收集、處理數據,從而改變我們生活的環境。

美國作家亞當·格林菲爾德(Adam Greenfield)2006年曾就 Weiser 的這種思想做過描述,認為技術可以擴展,無處不在的系統必須包含這一規定,所有者能即時和透明的使用,例如不需高技術含量感測、處理和聯絡信息的服裝。美國認知科學著名學者唐納·諾曼(Don Norman)在1999年也提出周遭環境將變得更加個人化和可穿戴化,新的設備將幫助我們無意識地使用嵌入式環境技術交流。

而只有當連續好幾天戴著Misfit Shine或者Fitbit Flex,雖然它記錄了大量個人信息,但不曾注意到它的存在,這似乎才是真正的時代。

總體上來說,這個時代的可穿戴技術願景正被媒體廣泛描繪,而令人驚訝的是正像一些媒體預測的那樣如此準確。

2. 一瞥知未來

看《霹靂遊俠》(Knight Rider,1982年至1986年在NBC播出的熱門科幻電視劇)時,你會看到主角 Michael Knight與他的聲控腕帶相互對話,它與Sony SmartBand Talk E-ink通話手環有些類似。或者看看《回到未來2》(Back to The Future II,1989年),你會注意到 Marty McFly 戴著一款類似三星去年推向市場的虛擬現實設備Gear VR的日本勝利牌虛擬現實耳機。

這完全有可能是可穿戴技術的寫照。照此,公眾對可穿戴的潛在需求是被八九十年代的媒體、電視和電影所刺激,從而塑造了現實世界裡可穿戴設備的形象。畢竟,目前在矽谷R&D實驗室的許多工程師都是受這些印象深深影響。

其實可穿戴在現實和媒體中的出現要比80年代更遠。1927年Plus Four Wristlet Route Indicator 幫助你使用可移動的滾動地圖墨盒導航;大概90年前,谷歌開始指導人們戴上安卓智能手錶;1960年莫頓·海利希(Morton Heilig)發明了一部集合了視覺、聲音、動作和氣味的模擬器Telesphere Mask,試圖把他虛擬現實耳機的想法傳播給大眾。

在那時接打電話的智能手錶的想法也已經過時了。影視作品《至尊神探》(Dick Tracy)中,也擁有對智能手錶的大量描寫,在1967年試播中的一集內容中,可以看到一款內置攝像頭、擁有兩個旋鈕和一塊屏幕的可通話手錶,而它在1946年就有出現。美國電視劇《傑森一家》(The Jetsons)也早在1962年就在片中頻頻出現智能手錶。

3.恰好地點恰好時機

可穿戴技術繁榮背後的驅動力,從可購性和實用性上來講,理所當然地是硬體的進步。在2014年早些時候,安謀國際科技執行長 Simon Segars告訴科技網站CNET,當下即使是小公司也可以創建他的產品,因為支撐低功率可穿戴設備所需的感測器和處理器非常容易獲得。「這些為新公司打開了一扇門。」

當前的可穿戴技術類型有——健身追蹤器、智能帶、智能手錶、虛擬現實耳機和增強現實眼鏡,它們都不是很新的想法,事實上許多的類型以及它們出貨最多的產品都已經更新過很多代了。

不過與之前的不同之處在於大眾市場的胃口,硬體正在讓媒體和學術界預言一個更現實的命題。就像Weiser所說,無處不在的計算只有當設備足夠動態化而融入我們的生活時,才會成功。

4.與時俱進

當然可穿戴技術的定義一直都在改變。這個詞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演變著,就像一個看似永無止境的傳送帶。助聽器自1898年以來就已遍布全球,隨身聽耳機在80年代就開始流行,那這兩個活生生的成功的例子是可穿戴技術嗎?

答案是,他們當然是了。而且很高興看到這些可穿戴技術的早期作品影響著新興的連接設備。比如蘋果庫比蒂諾的鄰居Soundhawk公布了一款智能助聽器,幫助用戶聽到想聽的聲音,而不想聽到的統統剷除。

頭戴式耳機Avegant Glyph,但它又不僅僅是一款耳機,同時還融入了非常奇幻的顯示屏技術——「虛擬視網膜顯示屏」。不過,此顯示屏非彼顯示屏。取而代之的是,它使用了200萬個微鏡粒(Micro-Mirrors) 和自主開發的光學技術來直接將真實、逼真的畫面投射到你的視網膜。

從以上可知,可穿戴技術並不是一個很新的技術想法。但我們最終都要到達一點,那就是盈利,硬體要足夠成熟並具有經濟效益,從而進入大規模生產,激增主流消費意識。

因此,當你聽到許多關於可穿戴技術的消息時,關鍵要記住的一點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只不過是文化和社會轉變的初次成果,而你認為的可穿戴只是一時的愛好。

二、患者對醫療可穿戴的依從性如何提高?

Leo King——「可穿戴技術,從智能手錶、隱形眼鏡到智能紡織品、可消化的微晶元藥物,都可能改變醫療。」

專家稱,詳細的疾病監測將使醫生能夠更成功地了解和治療患者的疾病。在英國、西歐和美國的一些醫院已經進入早期的試驗階段,而其他國家則比較落後,即將到來的智慧醫療時代不容忽視。

IDC數據顯示,2013年有超過六百萬的醫療和健身在內的設備出售,到2018年這一數字將升到1億。考慮到這屬於早期階段,預計它會繼續飆升。

德勤諮詢公司研究主管Karen Taylor說,「越來越多地,患者甚至會問醫生推薦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正被用在不同的場景中幫助帕金森症、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其他疾病患者管理疾病,以及幫助老人長壽,獨居等。

根據英國PA諮詢集團的統計,這項技術降低了住院率和就診率,每年為英國國民保健服務節省了65億英鎊的費用。於是英國在遠程醫療保健的研究上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並被認為是最早應用的代表。

1.技術轉移

智能手錶引領著科技潮流,因為它們可追蹤運動軌跡和計步等,被廣泛應用在疾病管理中。比如,邁克爾·J·福克斯帕金森症研究基金會聯手Intel,藉助Pebble智能手錶等這樣的設備來幫助帕金森病患者戰勝病魔。

邁克爾·J·福克斯帕金森症研究基金會的首席執行官陶德?謝勒(Todd Sherer)博士將帕金森氏症描述為「24*7疾病」,他們添加了一個可穿戴系統,全天候地在後台通過感測器以及其他實時監測數據異常現象及變化,為研究人員提供一種客觀監測疾病發展的方式,從而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和研究。

IDC Health Insights研究經理Silvia Piai指出,對於定製的智能手錶和其他可穿戴來說還有一個巨大的潛力是,追蹤心理活動和環境交互影響來改善心理健康。

老年人也同樣可以受益,尤其是可測量心率、溫度、運動和其他生理特徵的智能手錶和智能服裝。英國華威大學的一位研究員James Amor 博士認為,活動監測可以讓家屬和護工了解老年人的健康和日常行為,並帶給用戶更大的信心,減少住院率。

傳統上的產品通常針對的是健身,比如Fitbit腕帶、Polar和三星手錶,而Apple Watch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格局,允許更多的醫療保健和疾病管理技術對接進來。

接著是谷歌,2014年與瑞典葯企諾華集團達成協議,聯手研發智能隱形眼鏡。該眼鏡不僅能恢複眼睛聚焦功能,還可直接監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使其免於抽血化驗的痛苦,或將成為糖尿病患者的福音。諾華首席執行長喬?希門尼斯(Joe Jimenez)表示,可穿戴技術將越來越多地「管理人類疾病」。

製藥公司因為收益流的下滑,最是熱衷於看到這種改變的。Piai解釋稱,「因為這些公司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缺乏有代表性的藥品,而管理疾病的技術正在成為行業的一個焦點。」

科技公司 Proteus也推出了一種利用胃酸供電的智能藥片。該藥片內置微型無線信號發射器和感測器,在口服進入人體之後,能夠追蹤人體生理反應情況,並將數據傳輸到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上。該公司一位發言人表示藥片能幫助醫生「對病情發展作出正確判斷。」其他的公司也在開發能監測生命體征甚至釋放藥物的智能皮膚貼片。

所有這些技術的轉移、進步,無疑是為了更好地保持健康。那如何更好地刺激患者使用呢?一定少不了的就是財政激勵。

2.財政激勵措施

一些醫療部門正在考慮提供一些獎勵方式來督促患者使用設備,從而降低醫療成本又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IDC政府部門研發總監Massimiliano Claps認為:「長期的使用設備來管理疾病,可以減輕醫療支出的負擔。」

Taylor 對此表示擔憂:」對於患者來說,一個大的威脅是如果他們不使用設備來維持健康,尤其是沒有國家扶持的醫療服務,而保險公司又拒絕提供福利的話,該怎麼辦。」

所以,患者使用設備的依從性也要進一步關注。Claps 稱:「我們常常發現患者總是使用設備一兩個月後,就丟一邊了。」這種情況下,也需要溝通與激勵。

再一個,行業也必須努力克服技術問題,最嚴重的就是許多系統的所有權性質。Claps認為,一些健身設備製造商,比如Fitbit、三星、蘋果看到了醫療市場的潛在性,可能會為特定目的讓系統更加開放。

技術轉移的步伐正在加快前進,醫院、診所和醫生需要和患者一起利用技術提供者的服務來管理疾病。雖然可穿戴不會替代醫療或臨床護理,但是它們能夠幫助照料者來真正的管理患者病情。

三、可穿戴技術的商業化用途

1.即將終結「卡片大戰」的非接觸式腕帶

Barclaycard——「一種新的非接觸式支付腕帶將讓生活更輕鬆。」

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大群人排著長隊等候上公交或者消費刷單,不幸的是讀卡器又不聽使喚,於是只得退回一邊,尋求其他解決辦法。這樣的情況即使擁有多張卡片,也是不能瀟洒走四方地。

這就是「卡片大戰」。乘車上班族們每天都要從包里找到準確的卡片,然後貼近讀卡器。

而在倫敦,乘車上班族們早開始在地鐵、有軌電車、火車和公共汽車站使用非接觸式腕帶支付交通費用,而且不久你還能看到它出現在倫敦更多繁忙的交通樞紐。

它就是Barclaycard發明的bPayBand非接觸式腕帶,將永遠的終結「卡片大戰」。不用翻錢包,翻手袋,或者必須退回門邊重新摸索,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你就能輕鬆支付。

bPayBand推動了非接觸支付的升級,用戶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卡或借記卡與支付腕帶關聯進行小額支付,全英預計共有30萬個網點提供該項服務。

而且對於bPayBand來說更加順暢的旅行才剛剛開始,你可以用它來支付飲料、報紙、三明治。事實上,任何20英鎊及以下價格的非接觸式支付都可被接受,包括馬莎百貨、星巴克、百特文治、麥卡恩、吃的、穿的等。

這將消除當你排隊時鼓搗零錢或在荷包深處尋找支付卡的窘境,從而延緩交易。

那到底還有多久才能看到bPayBand遍布英國各地呢?實際上,它已經在一些大型公眾活動當中進行了測試,包括倫敦同性戀大會和巴克萊卡英國夏令時音樂節等等。結果?當然是成功了。以至於bpay 現在已經展開了規模更大的測試,2015年 bPayBand 將開放給普通民眾隨意領取。

創新將不會結束。在支付旅行和購物後,bPayBand將很快被用作其他應用的一個載體。比如,體育競技場,從季票的購買、到比賽日的進場都將成為腕帶的一部分。老擔心丟失季票、打濕、忘記或被偷,這些通通都不必擔心了,球迷將能夠徹底地在非接觸終端使用bPayBand來進行支付。

還有一個場所是健身房,喜歡健身的人常常喜歡去當地健身房鍛煉,但往往需要隨身帶一個錢包。而bPayBand和健身卡結合使用就不必那麼麻煩了。還有什麼呢?音樂節門票、咖啡館憑證、孩子們的學校午餐排隊、大學ID卡等等所有都能被整合到bPayBand上。如果用戶同意,商人、品牌和機構能夠看到技術將引領世界潮流。

所以我們將要進入一個無卡式的社會了嗎?巴克萊信用卡的電子支付部門主管Mike Saunders 指出:「可穿戴支付設備現在越來越受歡迎,因為他們非常快捷、便利和安全。客戶反映他們想要設備中集成包含支付在內更多的功能,可見該設備有很強的發展空間,其他應用方面也是潛力廣闊,比如訪問量、忠誠度、品牌化、周邊產品以及認可度。」

「通過提供一個整合的支付平台和票務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幫助體育俱樂部獲得新數據源,進而獲取對客戶行為的深刻見解。這將有助於這些經營場所更加了解自己的客戶群,提高忠誠度,並通過技術聯合的方法實現效益最大化。」

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可能有助於幫助bpay與對手競爭的就是時尚。許多設計師對於改造品牌創造高級定製的珠寶產生濃厚的興趣。高階品牌也熱衷於給bpay換新裝。終究,可穿戴支付設備作為一個普通手錶一樣將不會很久,所以它們應當像它們運行的那樣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在今年春節前夕,也在部分區域開通了非接觸式支付功能,由鳳凰雲科技發布的具備運動健康監測功能的可支付智能穿戴產品「刷刷手環」接入。「刷刷手環」內置了市政公交一卡通的RFID晶元,除了可以在公交、地鐵、市郊鐵路、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上使用外,還能在部分超市、蛋糕房、福利彩票、自動售貨機、飲料瓶回收機等處使用。

目前刷刷手環的公交一卡通功能在北京及蘇州已經開通,未來將覆蓋到全國400多個城市。這種大面積覆蓋的以健身追蹤為前提的可穿戴是否有機會向移動支付領域拓展呢?鳳凰雲科技團隊表示,單純做移動支付或健身追蹤或許很難讓用戶產生依賴型,但是將兩者結合之後,用戶在體驗到巨大便利的同時,自然會成為忠實的粉絲。而且未來還會植入更多的感測器,比如紫外線、PM2.5指數、溫度和心率等,讓用戶能夠獲得更多的環境和體征數據。

就像Saunders 所提出的那樣,應用的潛力將十分廣闊。

2.測量每一個心跳,每一個衝刺,每一次踢球

運動,從精英足球到跑步,正在被可穿戴技術改變,這裡有一些最好的例子。

當德國在里約熱內盧馬拉卡納球場的第20屆世界盃決賽的最後時刻,以1比0絕殺阿根廷,24年來首度奪冠時,這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永不會被遺忘」的時刻。而對於教練來說,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阿迪達斯可穿戴設備的貢獻。

其實德國足球協會,EXOS公司,都在依靠阿迪達斯的跑步教練精英團隊系統(ETS)監視球員的訓練。

不能說技術讓德國隊具有不平等的優勢。畢竟,阿根廷隊隊員萊昂內爾?梅西(Lionel Messi)也使用了相同的阿迪達斯技術。

所以這是什麼系統?它是如何被世界上兩個最好的球隊使用的?

簡而言之,阿迪達斯的miCoach ETS 可實時測量運動員的生理特徵,隊員的監控設備可將生物信息傳送到教練持有的平板電腦上。

EXOS的Darcy Norman 解釋稱:「我們追蹤的關鍵指標之一就是力量——隊員產生多大的力量涉及他們能量輸出的生理反應。如果他們處於低功率下而又有一個大的代謝反應,我們就知道他們是疲憊不堪了,這時需要密切地關注他們。」

3.Jawbone的人聯網(Internet Of You)理念

對於 Jawbone 來說物聯網是不足夠的,消費技術和可穿戴公司想要通過創建數據驅動的軟硬體平台來創造「人聯網」。

Jawbone想要把物聯網的概念緊密地與個人的行為聯繫在一起。

特殊項目負責人Bandar Antabi認為,服務用戶的這些「物」沒有關聯性,為了能讓這些「物」真正的運用起來,它們需要真正的了解你。

「就像智能溫控器一樣,它可以自動學習你在家裡和離開家後家裡所保持溫度的習慣,然後在一段時間後自動地調節溫度。」

「但理想情況下你會想讓你的溫控器知道你到底是熱還是冷。不僅如此,你還想知道如果你熱,或者你剛剛跑步回來或者剛剛醒來,這些都會引發不同的反應。因此,你需要給它一段時間掌握你的溫度喜好。」

因此這些設備必須與你朝夕相伴,無需頻繁充電、並能舒適自然地與你「融為一體」,即「全天候(24/7)可穿戴性」。Jawbone CEO海珊-拉赫曼(Hosain New Headshot)認為,可穿戴設備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必須時時刻刻向用戶看齊;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物聯網的夢想將永遠無法實現。

在他看來,Jawbone的根本策略並不局限於單純的「硬體」和「軟體」思維,一體化系統才是真正的焦點。例如UP系列產品不僅僅只是一個手環,而是一個將追蹤技術、演算法、應用程序、數據科學以及API(應用程序界面)合作夥伴集於一身的一體化系統。

Headshot認為,可穿戴設備將逐漸走向更精密、更先進的多感測器設備,並將會迎來與手機類似的轉型歷程。

四、可穿戴技術的三大前景產業

「從嬰兒的睡眠監測到戰場上戰士的隱身斗篷,再到Charles Orton-Jones ,技術將會促進三大前景產業的形成。」

兒童照管

Swallows 、 Amazons 、 Cider 和 Rosie有著愉快的童年,8歲的那年,他們一連好幾天走失在荒野中的事像是發生在另一個時代。如今我們生活在網路時代,即使小傢伙睡了,父母也會知道他們的心率,甚至預估它們清醒的時間。

Sproutling嬰兒監控器被戴在寶寶的腳腕上,與可穿戴腳環相配的移動應用能夠實時顯示16個指標的監測數據,比如寶寶的睡眠、心率等信息,讓父母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寶寶的活動狀態。同時,應用界面上環形圖會給出嬰兒所在的年齡每天應該睡眠的時間以及其在當天已經完成的睡眠時間,從而幫助父母把握好自己的孩子是否能獲得足夠的睡眠。

這個領域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比如還有 Owlet智能襪(Smart Sock),該智能襪可以穿在嬰兒的腳上,同時收集相關身體數據並傳送到手機APP里。該設備可以檢測嬰兒的心率、吸氧量、睡眠類型、皮膚溫度等。

而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來說,可以通過技術改善他們的行為習慣。Fitbit 創始人Paul Landau 預測:「在照顧兒童方面,可穿戴技術可以通過遊戲化讓活動更有趣,從而兒童可以在遊戲和挑戰里得到一定量的鍛煉。比如多年來,Fitbug 運行的Fantasy Footfall聯盟,通過團隊競爭來完成從Land』s End(英國地名)到John O』Groats(英國地名)的虛擬步行挑戰。」

保險

關於隱私的辯論是保險產業里保險公司之間的戰爭。他們想要儘可能多的了解他們的客戶,而消費者更寧願把自己遠遠地武裝起來,於是保險公司就會拋出低價格的橄欖枝尋求人們的合作。

汽車保險公司目前使用的是GPS追蹤和遠程信息處理。例如由英國保險公司AVIVA經營的一種依賴於智能手機用戶下載的應用程序的方案。但可穿戴技術呢?雖然還沒有大的合作,但這個行業正在審核它的的潛力。

全球知名諮詢機構凱捷管理顧問公司(Capgemini)保險主管Nigel Walsh認為,「這是一個最令人興奮的機會,實時的數據監測將讓我們改變傳統的『行為發生在事件之後』的看法。」就像汽車遠程信息處理系統鼓勵司機慢下來,防止碰撞。而膽固醇和心率監視器就是鼓勵用戶保持健康生活,降低保險費用。

數字人類學家Nik Pollinger對此表示了懷疑。他認為,「在保險行業對可穿戴的潛力和物聯網感興趣之前,有三個問題需要考慮。首先,從審美或實際的觀點上來講,可穿戴和它的追蹤功能是否能滿足需要;其次,這個行業需要找到方式來訪問有效的感測器數據;第三,如果能,過多的暴露個人數據可能越無用。」其中最後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醫療上的見解就像牛油一樣對你來說到底是好是壞,或者適度的酒精是降低還是延長你的生命,保險行業不能將這些指標關聯到保險費。這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保險公司才能接受可穿戴技術。

軍事防禦

2015年美國的軍事預算是7560億美元,英國是460億英鎊(約698億美元)。為什麼軍方在可穿戴技術上的使用卻是迄今為止領先於其他領域的第三方,下一步又是什麼?

英國公司Plextek在一家政府軍事研究機構防禦科學技術實驗室(Def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DSTL)的資助下,建立了一個幫助英國軍隊醫療兵應對戰場上各種情況的模擬環境。系統包括讓受訓人員戴上設備沉浸在模擬環境里,還包括讓教練員設置以及監測模擬環境的部分。Plextek 的目標是改進戰地醫療方法的訓練方式,同時為整個行業提供高級醫療訓練方案的各種機會。這種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訓練的教育和反應體驗大幅提高,所有的心理副作用都可以給改進,只要後續的設備效果得到了提升。

還有一個關鍵點是,士兵們不能實時充電,一個解決方案是創建充電裝備。比如英國一家軍用設備公司Intelligent Textiles最近推出的一款織物鍵盤以及一款織物充電裝備,讓士兵走出裝甲車後還可以繼續為身上的裝備充電。它們目前還在研發一個「真正的可穿戴裝備」Spirit,這個裝備將應用於美國陸軍和海軍,採用模塊式、可伸縮、可感應和可暗藏的設計。

還有一個就是想像哈利·波特一樣穿上隱形斗篷,這樣在戰場上就方便多了。目前德克薩斯大學的Andrea Alu教授就設計了一個超薄的電子系統的寬頻「斗篷」,Alu教授說:「當一個物體在光譜的一個點上可能不被我們看到,它實際上在另一點上亮如燈塔,所以它不可能完全看不到。」因此要麼研發出一種在多種光線環境下隱藏物體的設備,要麼還是好好鍛煉身體用武力拯救自己。

當然,可穿戴技術對軍事上的幫助遠過於此,比如,降低軍事費用、增強軍事能力等。


推薦閱讀:

圖解汽車底盤技術8-汽車懸架
專項技術訓練
芳療師技術培訓(二)
指紋痕迹檢驗技術在偵查破案中的應用
聊聊編程那些事

TAG:技術 | 產業 | 報告 | 分析報告 | 可穿戴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