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李娜的歌唱藝術特點
07-29
轉:李娜的歌唱藝術特點 青漠可居 李娜是個奇特的歌手,她以中國傳統藝術為內核,走了一條中西結合,新舊結合的藝術道路。 李娜的唱法,融合了戲曲、民族、美聲、通俗的技法,表現力十分豐富,但又無法歸類。流行歌迷認為她是藝術歌手,反對將她列入流行歌手行列。戲曲、民族、美聲的歌迷當然也不同意將她歸入本行。超級的技藝,竟無落腳之處,不能不說是聲樂理論的悲哀。 那麼,李娜的唱法就叫中國自然唱法吧!總結李娜的歌唱藝術特點,暫歸納出以下五點: (一)、無我的境界 形成有獨特自我風格的境界,是走聲樂道路的歌手,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如此即可成名成家。 王國維說的:「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換過來就是:「我來唱歌,百歌都是我的特色。」 歌曲一出聲,就基本知道是誰唱的,這種特點,決定了歌星們還處於「有我」的個性特色境界。這當然是無可指責的。 在當代,唯有李娜能邁過這道坎,到達沒有個性技藝風格的領域。是謂「無我」境界。 把自己隱身於歌曲之中,喪失自我個性,成全歌曲作品,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境界(後無來者的話不可輕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嘛)! 以不變應萬變的個性演唱容易,經常以變易變的表演,沒有藝術家的鑒賞能力和超級的唱功,是根本做不到的。 所以,無我境界,舍李娜其誰! (二)、自然百變的音色 相比民族唱法的尖亮卻單調,港台唱法的柔嗲卻乏力,李娜的音色豐富多變。 音色來自角色,每一首歌就象一場戲,角色肯定是有所變化的。 歌手就是歌唱演員,既然是演員,就要演誰象誰,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果唱運動會的主題歌,就要有足夠的豪放嘶啞。如果唱心靈之聲,就要有足夠的輕弱低吟。老人有老人的聲音,孩子有孩子的聲音特點。所以。京劇等就對角色與音色的關係做了明確規定:音色清純柔美的為花旦,專演青少年女性。音色強亮的為青衣,專演中年女性。音色粗沙的為老旦,專演老年女性。這說明了很久以前,人們就明白音色和角色的關係。 李娜學過豫劇,當然明白音色表現角色的意義。 難得在於,李娜不僅接受了戲劇理論的原則,而且發展了這一原則,打破了角色分工的限制。通過苦練唱功,一個人跨越了旦角之間的分工,甚至侵入到銅錘花臉的領域。 具體表現: 《女人是老虎》有兩個角色,小和尚與老和尚。小和尚為主,所以音色控制為稚嫩的童聲。只有「遇見了千萬要躲開」、「這樣的老虎最呀最利害」兩句變粗。因為是老和尚嚇唬小孩子的聲音。 《咱哥》表現一個山村16—17歲小妞的音色。 《女兒心事難訴說》是待字閨中女子的音色。 《蘇武牧羊》每一歌音色都所有變化,如《出塞》中的蘇武,李娜加大口胸腔共鳴+頓音技法,表現了當時蘇武作為武士的堅定、使節的豪邁、高官的衿持、青壯年的狂傲牛氣。《歸來》中,飽經磨難的蘇武老人,狂勁、牛勁全沒了,悲喜交加的滄桑聲音,彷彿滿臉皺紋的蘇武,白髮在風中飄散,拄著節仗,邁著蹣跚的步子,顫巍巍的向我們奔來。 《不愛胭脂愛乾坤》運用了有歷史蒼桑感的老旦音色。 《風滿樓》演繹了封建士人的角色。 《古老的民謠一輩輩唱》是一個大姐姐音色。 《青藏高原》用的是藏族純潔少女的音色。 《每個人都這麼說》是摹仿港台舞廳歌曲的味道。 《老門牌》是京味說唱。 《你家在那裡》是河南邦子味。 《山遠水遠》相當於畫外音。 《東北大姑娘》結合了二人轉的聲音。 變換音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有一個任意控制的橡皮口咽腔。就好比別人跳高2米,不是要你跳2.01米,而是要求你跳3米一樣。一個歌手音色固定後,大作形也就固定了,只要咽腔作小調節,能高能低,能強能弱就行了。變音色,意味著大作形要調整,相當於要另一個歌手來唱,這對歌手來說是無法想像的。多數學聲樂的人,一生中連一種音色也搞不好,更何況李娜的音色要變許多種呢? 所以,李娜百變的音色,是以全面高超的技術基礎為保證的。 (三)、撼動靈魂的品味 音樂(無論器樂或聲樂),主題都是要表達人的情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七情六慾。 深入一步講,同一情感,不同類型的人表達方式也不同。比如:丈夫死了,農村婦女多半是坐地蹬腿,放聲大哭。知識女性多半臉色蒼白,暗自飲泣。聯繫歌手音色風格,劉歡屬於外向大哭型,蔡琴和閻維文內向品苦型。單聽一方表演,都挺好。同唱一首歌,則能分出誰的風格更適合這首歌。 水平低的歌手能把悲痛唱成歡樂。例如《鐵蹄下的歌女》頭兩句「我們到處賣唱,我們到處獻舞」,學生們唱時全力以赴,周曉燕教授批評:這麼唱,給人的感覺是很開心,「我們到處唱歌,我們到處跳舞,多好啊!」所以,唱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音沒錯,字沒錯,節拍沒錯,只是喊歌念歌。能表現出歌曲的思想和味道,才叫唱歌。 李娜水平高,就體現在她能把握准歌曲的品味,當哭則哭,當笑則笑。因而,使歌聲充滿了感染力,打動了人心。 具體分析三首歌: 1、情景分明的《走近西藏》 這支歌表現孔繁森進藏。頭兩句是孔繁森對青藏高原的內心想像:巍峨、雪白、神秘,象天堂一般,去了必有新的感悟。因而,聲音要表現高遠的景象,內心輕聲的獨白;後半部分,聲音熱烈,親近,因為孔繁森來到了高原,正受到藏族群眾載歌載舞的熱情迎接。 本歌特點:由遠到近,由輕到重,由景到情,由靜謐到熱烈。 2、壓抑中的內心吶喊:《好人一生平安》 這支歌反映的是不敢高聲話語的文革時代,劉惠芳、王亞茹兩位年輕女性的心聲。她們在艱難的生活環境中,曾擁有過令其溫馨的愛情。可天不隨人願,不得不放棄,內心的悲苦只有向自己訴說。李娜牢牢控制自己的老旦粗嗓,用輕弱的聲音,把兩個內向、堅強、善良的女性內心獨白表現的很到位。 3、悲壯的《嫂子頌》 裝備精良的百萬日本關東軍牢牢控制著東三省,張學良的幾十萬東北軍早已被迫退回關內,打敗日本似乎是遙遙無期的事。加上東北半年的大雪封山,趙尚志等抗日聯軍戰士抱著必死的決心,忍受風餐露宿、缺後勤、缺醫藥等艱難,同強大的日軍周旋。嫂子(以老嫂如母比喻祖國母親)是他們的精神支柱,為了「嫂子」寧願犧牲自己。 日軍太強大,打一場勝仗太不容易,正面打肯定失敗,「嫂子,借你一付身板擋一擋太陽」,哪怕只一會兒,摸黑偷襲,讓我們打死幾個小日本,既使死了也值了。 李娜的歌聲中表達了一種宗教般的祈求,還有一種宗教般的崇敬,「親親的嫂子」給人感覺,似乎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如無這樣宗教般的信仰,怎會有「寧願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的悲壯。 其它歌曲也是可以仔細分析的,這裡不絮語了。 要唱好歌曲,對歌曲的背景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能搞錯,弄錯了,則南轅北轍,怡笑大方。我推測:李娜能準確把握歌曲的內涵,可能與她早年的豫劇生涯有關,因為戲劇最重視劇情和人物分析。例如,霸王項羽和黃天霸(原土匪後招安)都是武夫,但舞台動作和語言各有不同:黃在台上抓耳撓腮,多餘小動作多,這才符合他是隨便慣了的土匪出身的人。項羽則不同,自小胸懷大志,學「萬人敵」,是正規軍,後來成一代霸主。因此出場行七步,合天上星宿北斗之數。動作和言語精而少,含令出必行的莊重威嚴之意。如此考究的理論功底,應付一首小曲,對別人難,對李娜不難。 (四)、技法的獨特 總結李娜歌唱技術上的突出特點,主要區別於他人的有三點: 1、寬闊的高音。 別人的高音是「哼」出來的,李娜的高音是「哈」出來的。 美聲、民族唱法的高音,是美聲教學的結果,鼻音(頭聲)成色佔大部分。以致聲樂教育大師吉諾.貝基在華教學時,自嘲說:「不能告訴別人我是教鼻音的」。 李娜的高音,走得是中國戲劇「喊嗓」的路子,唱《不愛胭脂愛乾坤》時,位置還不夠高。在結合了美聲哼鳴技法後,終於使聲音達到了頭頂位置,但口腔音的色彩還在,使她的高音顯得寬闊有力。在《青藏高原》一曲中幾度發揮威力,這也就是很多人說她高音用真聲的原因,有人說:「李娜的高音太兇悍了。」 2、反教條的膽色。 聲樂教規中,最忌諱用喉音唱歌。因為這樣不符合嗓音衛生保健,是技術不成熟的表現。 而李娜在《蘇武牧羊》的《序曲》、《出塞》和《歸來》中,多次反覆使用喉聲。給人馬上要喊破的感覺。其實李娜並非不知用喉聲的危害,只是歌曲的人物是武士,粗曠的風格需要用暴烈的喉聲才能充分表現出來。不反教條,就要反藝術。 西方歌劇的教條,也造就了西方搖滾樂的風靡一時,喉聲不符合嗓音衛生,但它有自己的表現力,是規矩的聲音所不能代替的。 3、自由穿梭的發聲能力。 《蘇武牧羊》是集中體現李娜技術實力的歌曲。李娜的聲音能夠自如地在高、中、低音階,強、中、弱的音強和壯、沙、細的音色之間來回穿梭,甚至展示了嘯聲(超高音),令人嘆為聽止,國內無人能及。 單論高音,能唱花腔的多了,鼓麗媛等也不差。單論低音,蔡琴更好些。單論剛性,美聲里有足夠的高手。單論弱聲,於文華水平高。但是,沒有人能夠象李娜的聲音這麼全面和自由遊動。 4、掛嗓的意識。 美聲和所謂「科學唱法」,為了追求技術的精純,很忌諱「掛嗓」,認為這是技術不純的表現,「寬敞圓滑」的才是好聲音。 李娜有足夠的技術實力,要做到「寬敞圓滑」並不困難,但卻經常化地「掛嗓」。這正是她的高明之處:純技術好比人體骨骼,而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外貌特徵。「掛嗓」正好能表現出人的生動之處,純技術的表現力是蒼白的、沒有靈魂的。 (五)、細膩的處理 不管大歌小曲,要處理好,都是不容易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既要把握主題,也要注意細節。(轉自http://tieba.baidu.com/p/2097963474)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請從專業音樂角度評價Mariah Carey在歌曲《through the rain》中的氣息運用技巧。?
※楚歌唱衰楚霸王
※春分到了,一首《春天裡的歌唱》太好聽了,送給你
※如何評價林志炫版的《煙花易冷》?
※謝娜發燒主持跨年 川普rap喜感慢歌唱哭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