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魯迅的「不應該那麼寫」(
李啟明
《 人民日報 》( 2012年02月16日 07 版)
近讀魯迅先生一篇談論寫作的文章,有一種別開生面之感。他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們的作品都說「應該這麼寫」,只是讀者很不容易看出來,也就不能領悟。因為在學習者一方,只有知道了「不應該那麼寫」,才會明白「應該這麼寫」。魯迅先生這種從反面出發討論寫作的方式,頗具針對性和啟發性。
從當前的學術論文寫作來看,有一些情況屬於魯迅先生說的「不應該那麼寫」的範疇。從選題的角度進行解析,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
其一,選題過大。有的作者眼界甚高,選題動輒就是「戰略研究」、「模式設計」、「體系建構」等。選題過大,往往容易力不從心,只好「理不夠,空話湊」。即使有點創新的「乾貨」,也像一瓶好酒倒在一大桶水中,很快被稀釋掉了。
其二,選題過平。有的作者寫論文喜歡跟風,別人寫什麼自己就寫什麼,報紙雜誌上流行什麼就跟著寫什麼。文章沒有個性、沒有新意,如同一道無色無味的「神仙湯」。
其三,選題過雜。有的論文「長藤結瓜」,一個主題套著另一個主題;或是同一主題涉及多條線索,內容相互交叉,讓人如霧裡看花,理不出頭緒。還有的論文像猴子掰玉米,邊掰邊丟,一個問題還沒講透就開始討論另外一個問題,結果就像做了一鍋「夾生飯」。
其四,選題過窄。立意須高,切口要小,這是論文寫作的一條重要原則。只有把切口縮小,才能更深地開掘。但切口並不是越小越好、越奇越好。有些論文選題過窄過偏,一味追求新奇,內容往往展不開,或者沒有普遍意義,學術價值不高,導致專家不願看、大眾看不懂。
上述情況的出現有很多原因,主要是:寫作態度不夠認真,沒有把論文寫作當成一件嚴肅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只想產出不想投入,讀書和調研不夠,理論知識或材料準備不足;對原著或有關文獻研究不深、理解不透,觀點有失偏頗;對學術動態了解不夠,不清楚論文選題的價值與意義所在,做無用功、走重複路;等等。明確了學術論文「不應該那麼寫」,就可以把握學術論文寫作的一些要領和訣竅。
善於提問題。從問題出發,是所有研究工作的起點。在學術研究中,有時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就像一座富礦,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許多有價值的東西,進而將其轉換為研究和寫作的選題。
善於選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就啟示我們,許多老問題可以從新的角度進行分析:大題可以小做,小題可以大做,舊題可以新做,新題可以巧做。有時選取人們不願做或不敢做的問題,往往容易出奇制勝、獨佔先機。
善於抓焦點。焦點問題是學術研究的風向標。抓住了焦點就抓住了學術研究的「牛鼻子」,就能做到綱舉目張。所謂焦點,並不僅僅指研究的人多、關注的人多。有時焦點就是疑點,就是學術研究中的模糊點、爭議點,只要研究者在這些問題上能補充新論據,或者提出新的論證方式,就容易取得有價值的成果。
推薦閱讀:
※紹興游(二)夕陽下的魯迅故里
※魯迅是永遠的豐碑
※魯迅說她是舊事物 如今看來她活得最高級
※認同魯迅對京劇的否定嗎?他是否罵錯了梅蘭芳?
※姜弘:正本清源說「五四」——讀王福湘的《魯迅與陳獨秀》
TAG: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