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只要告訴我你姓什麼,我就知道你是哪裡人

俗話說,人到中年是個坎,熬過去一馬平川,熬不過去,兩世為人,我們看三國,同樣如此,很多人在三十六左右會碰到一個大難,熬過去了,後面的路就好走了,熬不過去,那可能就撲了。三國有三位一線天才,就倒在三十六歲左右這個坎上。

第一個是周瑜,周瑜就只活了三十六歲。他的存在,對三國的格局影響極大,可以說,沒有周瑜,三國就不會存在,三國還沒出現雛形就會走向統一。

第一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周瑜大戰曹操,擊退了有一統天下之勢的曹操,順帶著救了劉備一把,劉備搶了一塊地盤,三分天下的節奏開始了。

第二,周瑜也是盯上了益州,準備拿下益州二分天下,但這個事情被劉備搶先了。劉備得益州,三國之勢大定。

也就在這時,周瑜碰到人生的大坎,什麼坎,外有強敵,內有強主。

曹操劉備都是他的強敵,都是他事業前進的一大阻力,但內有強主是什麼呢?

是孫權。

孫權對他也是提防的,而且周瑜在孫權團隊也不是一馬平川,比如讓周瑜出戰曹操,孫權還特意安排程普制衡他,大戰在前,多頭領導是大忌,但孫權依然不肯放心周瑜。史書中講周瑜對程普十分恭敬,最後使得原本對他不爽的程普改變了看法。

但反過來看,也是周瑜意識到自己並不受孫權完全的信任,這才低調做人。

那周瑜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呢?我看,他絕非諸葛亮這樣的人臣,而是有霸主之才霸王之志。首先,他是極具開拓性的,眼光好,能力強,而且野心也大。這跟孫權不同,孫策傳位時,就說孫權是守成之主,而周瑜跟孫策一樣,都是開拓之主,孫策一死,東吳團隊最好的領導人其實是周瑜。只有周瑜,才有可能帶著東吳團隊統一天下。

但是,周瑜就在三十六的時候死了,死的很突然很莫名其妙,想像一下,內憂外患是主因,甚至有人猜測,周瑜其實是死於孫權的安排,這個沒有實證。但周瑜一死,可以說三方都滿意。

劉備滿意,因為沒有人跟他搶益州,他還可以借荊州了。

孫權滿意,一個威脅自己地位的人掛了。

曹操也滿意,一個真正能挑戰他的雄才去了。

這是周瑜,劉備手下另一位奇才龐統也死於三十六歲。

他是攻城時死的,當時也面臨著事業的大坎。他雖然有鳳雛之名,跟諸葛亮齊名,但成名比諸葛亮還要晚,以前一直在周瑜下面當一個功曹,還是諸葛亮大力推薦才跳到劉備團隊,但一去就立了大功,幫助劉備開拓益州副本,在其中出謀劃策,這時候,諸葛亮在荊州跟關羽守城,他在劉備身邊,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正常下去,他完全可能成為諸葛亮級的存在。

可就在這時,他攻城在前,竟然被箭射死了。

這個坎他還是沒過去,而他的死也有一點意思,在攻城前發生了一件事情,劉備跟大家喝酒,想起自己馬上就要得到益州,就特別開心。這時候,龐統開始潑冷水,說伐人之國,用兵不祥,應該有悲涼之心,這樣開心不好吧。

劉備大怒, 老子憋屈了三十多年,天天被人打,老婆孩子裝備掉了一地,今天好不容易輪到我打人家,你竟然說風涼話?

立馬叫龐統滾,永遠有多遠就滾多遠。

當然,劉備後面還是把龐統叫了回來,表示大家都有錯的地方,劉備是禮錯了,龐統是說話太直。

而就在接下來的攻城中,龐統跟士兵一樣衝到最前面,他是軍師啊,本不應該這樣。很可能是受到了這場宴會的影響,想藉此消除自己在劉備心中的不良影響。結果這個坎沒過去。

最後一個死於三十六歲上下的是郭嘉。郭嘉之死也改變了三國的走向,因為郭嘉死在赤壁之前,他的死,使得曹操身邊沒有一個死心塌地給他出主意的人,曹操也因此在赤壁大敗,錯過了三國統一的機會。

這麼多豪傑死於三十六歲左右這個年紀,說明中年男都是珍稀保護動物,尤其是優秀的三十歲男人,據我分析,越優秀,這個坎的級數越大,大家多多關心他們哈。

接下來,聊聊三國機會最好的人。大家都知道劉備是條件最差的,雖然頂著一個皇叔的名頭,但人家多半是不認的,三國演義開會,袁術就不鳥他,後面頂多是給他一張椅子做。

到了後面,劉備是四處奔波,到處寄人籬下,他的事業是自己一點點拼出來的。

而孫權家也不容易啊,以前也是掛靠的,孫堅給袁術當過馬仔,要不是袁術讓他打黃祖,他還未必早死。

那曹操的條件就好嗎?他是好一點,比如他的爺爺是中常侍,父親當過三公,尤其是他父親曹嵩當過大司農,這是東漢的財政部長農業部長等等跟錢有關的部長,所以撈了一大筆錢,三公的職位就是買來的,後面曹嵩搬家,就是隨身的財物太多才招來殺身之禍。

而曹操起家之初,也是用這些錢財來招兵買馬,算起來,是官二代了,但是,曹操有曹操的短板,就是他們家算暴發戶,不是真正的士家大族。

什麼叫士家大族?袁紹家才算世家大族,不是士族有什麼影響呢?就是沒有號召力啊,不然關東聯盟打董卓,為什麼奉袁紹為盟主,而不是奉曹操呢?為什麼袁紹能夠說動何進殺太監,而何進不願意聽曹操呢?而一開始,荀彧、郭嘉為什麼最開始投奔的是袁紹呢。還有許攸,他跟曹操袁紹都是小時候的朋友,但長大了幹事業,許攸還是要投奔袁紹。

所以,三國條件最好的是袁紹,袁紹原本有三個機會掌控天下。

第一個機會就是殺太監,當時袁紹建議何進盡誅太監。

這原本也是一個好機會,也是一件好事,前面好多人都想干,而且當時袁紹何進也掌握了兵權,皇帝又小,成功的機率還是很大的。

而何進又把司隸校尉這個京城最重要的官職給了袁紹,就是讓袁紹放手去干。

如果這個時候袁紹下定決心,那大事就行了,殺完太監,他就立了不世之功勞,那些因黨錮之禍而受害的士人肯定把袁紹當恩人當領袖看。接下來,何進的地位說不定都要讓給他。袁紹再努把力,就是王莽再世了。

但是,袁紹關鍵時刻慫了,他害怕事情不成,秋後算賬,所以要引外兵來,也想借刀殺人,結果夜長夢多,最後機會被外來的刀董卓給奪走了,袁紹只好灰溜溜的逃出了洛陽。

第二個機會當然是酸棗之盟,當時袁紹為聯軍盟主,這時候,只要他振臂一呼,大軍殺進洛陽,那大事就行了,他袁紹依然是士族的領袖人物,洛陽乃至天下就是他的。

但是,袁紹沒有,他在酸棗停了下來,跟一幫軍頭喝酒擼串,只有曹操跟孫堅沖了上去,曹操是被揍了回來,孫堅衝過去時,洛陽已經成了廢城,但孫堅撿垃圾都撿了一個傳國玉璽回來。

這是袁紹錯過的第二個機會,第三個機會就是官渡之戰了。

這一戰,袁紹有一百種贏的方法,他甚至不用打就能贏,他坐擁四州,只要自己不亂,曹操處四戰之中的中原,累都累死曹操,但袁紹非要去打,非要過河,非要決戰。就算最後階段曹操燒他的糧倉時,他只要及時增兵,守住糧倉而非進攻曹操的大本營,那袁紹還是有勝利的機會。

甚至有人分析,袁紹就是官渡大敗之後,只要回去總結教訓,不殺田豐,還依然有跟曹操爭雄的機會。

但是,袁紹就是傳說中的,手握一把天牌,但最後輸得沒有褲子的人。

從這方面看,也知道曹操有多麼厲害,他有一百次輸的可能性,比如打陶謙,陳宮呂布在後面搞鬼,他差點無家可歸。

官渡打到糧疲力盡,但最後他都堅持了下來,在所有的歧路中發現了正確的道路。

人跟人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順便聊聊中國姓氏。

只要告訴我你姓什麼,我就知道你是哪裡人。不準不收錢!

我們從百家姓說起好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趙姓,趙姓是百家姓的排名第一。趙姓人口不算最多,二千多萬,排名第八。那為什麼百家姓里排第一呢,這當然是因為百家姓是宋朝時候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那當然要排皇帝排最前面啦。

不照顧皇帝的情感是不行的。像唐朝排高門大姓,李姓竟然不是第一,而以崔氏為第一,李世民一生氣,直接讓崔氏降級為第三等。

而趙姓人的分布區域主要在河南,四川以及山東。

這三個地方佔了趙姓的百分之四十。

但不管是河南人,還是四川人,或者是山東人,趙家人歸根到底是山西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趙家人的祖先叫造父,原本是嬴姓,是一位老司機,給周穆王開車的,周穆王到崑崙跟西王母約會,開車的就是造父。

因為會開車,周王分了他一個城,這個城就叫趙城,在山西的洪洞,從此,這一族人就姓趙,那天下所有的趙姓人,基本都是這一脈的。

那山西洪洞當然就是趙姓人的祖籍之地啦。

再看錢姓,錢這個姓就更少了,為什麼排第二呢?

因為百家姓的編著者姓錢,就是這麼任性,誰掌握了筆杆子,誰就掌握了話語權。

錢氏在唐以前名人不多,到了五代十國,在吳越這一帶,有一個叫錢鏐的人建了一個吳越國,因為他採取休兵養息的法子,不出去爭霸。宋朝起來後,吳越國又主動歸降了,所以在這裡生活的百姓算是走運了。吳越一帶對這個錢王很是尊重。

到了近代,錢鏐千年耕讀傳家,終於迎來了大爆發,出現了一位諾貝爾獎、兩位外交家、三位科學家、四位國學大師、五名全國政協副主席,還有十八位兩院院士……

錢鍾書、錢玄同、錢三強,錢穆等等,都是各個領域的大牛。浙江有說法,當地人不會跟姓錢的過不去,嗨,不止浙江,我們也不跟錢過不去啊。

那錢姓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安徽。三個省佔了一半,其中江蘇有全國百分之二十四的錢姓人,

而錢氏的始祖叫篯鏗,分封在彭城,也就是傳說中的彭祖。這一脈有分支移到了附近的下邳,是管錢糧的:顓頊帝曾孫陸終生彭祖,彭祖裔孫孚,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

所以,這一脈就以錢為氏了。

這樣看來,錢跟彭都是一家人,所以錢彭不通婚。而彭氏的祖籍在彭城,也就是徐州,而錢氏的祖籍應該就在劉備戰鬥過的下邳,也就是江蘇省睢寧縣。所以說,姓錢的都是江蘇睢寧人,這個沒毛病。

孫排第三,孫姓為什麼能排第三呢?據說是沾了姓錢的光,因為吳越國王錢淑的正妃姓孫,錢氏在吳越一帶聲望高,孫氏也在吳越一帶有勢力,而百家姓我們說了,是在吳越這一帶編的,那自然要照顧姓孫的。

孫姓現在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其次就是東北地區,東北又多是山東移過去的,可見,孫姓最大的祖籍應該在山東。

那是不是這樣的呢?

孫姓最主要的源頭來自衛國,衛國的國君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叫武仲乙,他就以爺爺的名字孫為姓。那衛國到了這時,基本已經是小國了,地盤也就在河南濮陽市。當然孫氏還有一些源頭,但說孫姓人是河南人,基本不會差太遠。而孫姓名人可以說連綿不斷,從孫權到孫中山,再不服,我們還有孫悟空呢。

再說李姓,中國姓氏大哥,有近億人口,大部分分布在河南四川山東,河南就有十分之一的李姓人。那李姓發源於哪呢?

一是起源於東夷族首領皋陶。當時是腕的大理官,主管刑法,理跟李相通,是為李氏。皋陶自己,有的說是山西洪洞人,就跟趙家人是一樣了。這樣算,有一億多的人口都來自山西江桐這個地方,大家還知道,山西洪桐在明朝時曾經大移民,山東河北很多地方,都是洪桐村移過去的。那這個地方就牛啦,算起來,從洪桐走出來的人後代可能有數億。

當然,還有說皋陶是山東曲阜人,但皋陶自己的封地在安徽六安,那李姓祖籍之一,當是安徽六安。

這是前四大姓的來源,回頭我們再聊周吳鄭王是哪裡人。

再聊聊三國時代早逝的四大天才。

第一位陳登。

陳登死的時候才三十九歲,但那時候,他已經展露出了奇才。

陳登二十五歲的時候,當了縣長,而且幹得很不錯,在徐州的爭奪戰中,他周旋於陶謙、劉備、呂布、曹操四人之中,走位很飄浮,但奇怪的是,跟他共事的,對他印象都很好。

後面,劉備寄居荊州,跟劉表許汜聊天談論天下之士。東漢的習慣,大家聊在一起,都聊哪裡有什麼人才,不像現在聚在一起,都聊哪裡有漂亮的妹子可以量子糾纏,世風日下,可見一斑。

許汜就瞧不起陳登,說這個人太狂,當年我見陳登,陳登竟然自己睡在床上,讓我坐在下床。

劉備忍不住了,他說,陳登是什麼人,你跑過去見他,不問天下大計,卻求田問舍,人家讓你睡下床還是好的,要是我,直接讓你睡地下。

劉備總結髮言: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就是世上無雙的人才啦。

他干過什麼呢?一是幫助劉備得徐州,陶謙讓徐州時,劉備不敢要,還是陳登猜出了心思,劉備是怕自己根基太淺,於是,陳登想了一個辦法,他不勸劉備,他給袁紹寫信,讓袁紹來支持劉備,有了袁紹在後面撐腰,劉備這才敢鎮徐州。

後面,陳登被呂布控制,他看出呂布這個人不行,就想辦法讓呂布跟袁術的結盟破裂。最後幫助曹操拿下了呂布。

可以說,陳登這個人也是一個小曹操,小袁紹,他本身就是豪強之族,又有地盤,徐州其實就是他的基本盤,誰要是在徐州惹他,結果都要仆。

但陳登三十九歲就去世了,據說他得了一個病,臉色通紅,吃不下飯,當時的名醫華佗看了後,說他胃中有蟲數升,得打下來,就給他二升湯藥,喝下去之後,吐出三升的小蟲子,還在動,半邊身子是生魚片,可見是生吃魚得的寄生蟲病。

華陀說,這個病還不算根治,三年後會複發,你到時來再我。

三年後果然複發,再去找華陀沒找著,陳登就此去世。

2.郭嘉

郭嘉也是很早就去世的,他的去世對曹操的影響很大,不是說郭嘉是曹操手下最聰明的,曹營聰明的謀士很多,但可能郭嘉是最忠心的。

為什麼呢?曹操曾經說過一句話,說郭嘉年輕,我準備託付後事給他的,沒想到比我死得早。

曹操要託付後事,那肯定跟郭嘉有聊過。這裡有一個疑問,曹操不過是大臣,也不是皇帝,要托什麼後事?只能說,曹操曾經跟郭嘉託過底,自己以後是要當皇帝的,至少兒子是要當皇帝的,你就是我的預備託孤大臣。

跟郭嘉托這個底,不僅僅郭嘉年輕,也是因為其他謀士比如荀彧,名是曹操的謀士,但實質是漢臣,他們不可能幫曹操干篡漢保二代的事情。

這些謀士也經常在曹操後面搞點小動作,比如赤壁之戰,這些謀士幾乎集體失聲,搞得曹操大敗,曹操才會哭郭嘉。

只有郭嘉,才是曹操真正的心腹。

最後一點,因為郭嘉早死,搞得曹操沒有放心的託孤大臣,曹丕才會被司馬懿吃住。

3.曹沖

這個大家都聽過了,天才兒童,曹沖稱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而且曹沖很善良,有一回喂馬的小官不留情,讓老鼠咬了馬鞍,這要被處罰甚至是死刑的。曹沖知道後,先是跑到曹操那裡,指著自己衣服上的破洞,很不開心,告訴曹操,說自己的衣服被老鼠咬了一個破洞。

曹操就說,咬壞就咬壞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時候,馬官才上報馬鞍被咬壞的事情,曹操一聽,算了,我兒子的衣服都被耗子咬了,何況馬鞍呢。

後面曹沖得了重病,沒人可醫,曹操這才想起來,要是自己不殺死華佗,那曹沖的病就可以治好了。

而曹沖之死,也影響了曹家接班人順位,曹沖死後,曹丕跟曹植才有爭的機會。

4.戲志才

這位比郭嘉死得還早,當年曹操讓人事總監荀彧給他推薦人才, 荀彧最先推薦的就是戲志才,不過這位戲軍師出了什麼主意,史書全無記載,但一定是才華出眾的,不然,荀彧不會先於郭嘉推薦他。而戲志才死後,曹操又跟荀彧說: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可見,戲志才是曹操的心腹,逢事必商量的主,只可惜早亡,他出的那些主意是什麼,就不得見於史冊了。

接下來再聊涼州豪傑。

大家知道,董卓來自涼州,他的涼州兵馬向來是天下第一,歷史上也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說法,涼州是出將才極多的地方。

而在董卓之前,涼州還有三位很厲害的戰將。

1.段熲

段熲是甘肅武威人,據說他的祖先就是春秋時期的共叔段、鄭國國君鄭莊公的弟弟。那原本是河南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搬到了甘肅。祖上世代從武,到了他這裡,主要是對付羌兵。當時漢帝國的威脅主要來自西方,這跟帝都東遷,對西邊的控制減弱有一定的關係。

段熲當過涼州刺史,長期跟羌兵交戰,他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孤軍深入,帶上一些糧草,然後突入敵境,從春天一直打到冬天,什麼時候打完什麼時候回家。尤其擅長急行軍。往往一天一夜就要奔襲百里。

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他帶的兵都是絕境之兵,一敗就沒有活路的,所以,打起仗來都特別拚命。另外,他是一個鐵杆的鷹派,主持平定西部,只有一個字打。絕不招撫,招撫了也沒用,今天招撫了,明天人家又出來。

所以,段穎用兵花錢也是海了去,打了數十年仗,花了四十多億,當時靈帝賣官,一千萬就可以買個三公做做啦。

總之,後面西邊提到段熲,那就社會大哥特好使,比如賈詡被人抓住了,就騙人家說自己是段熲的親戚,人家就把他給放了。

那段穎的結局如何呢?可以說相當不好啦,因為當時是宦官當政,他為了生存,不得已掛靠了太監。那給太監當差,自然就要獻投名狀,受太監的指使,他當司隸校尉時曾經抓了上千的太學生。這就捅了大蔞子啦,太學生都是各地豪強送到洛陽來學習的。你抓一個,就得罪其身後的一個家族。

到了後面,段熲被安了一個跟太監勾接的罪名,段熲獄中自殺,家族全被流放。

2.皇甫規

段熲一死,叛羌一看機會來了,馬上又開始擄掠關中。繼段熲之後,就是皇甫規,當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主動要求出征,跟段熲這種鐵杆鷹派不同,皇甫規喜歡玩權術。段熲打一次仗,動不動就是砍上萬的人頭,連續作戰半年三個月,從春天打到夏天,從夏天打到下雪。而皇甫規出戰,只斬首八百人,就有十萬的人投降。

但必須得說,這裡面,也有段熲前面殺伐立的威,大家害怕再來一個段熲,就沒有活路了。一看,這個有點猛,乾脆投降算了。

皇甫規除了會打仗,還會處理關係,他知道朝中士黨跟閹黨斗得厲害,他一概不參加,以一個武夫面目示人,因為這,他最後得了善終。

不過,他一死,自己的老婆就倒霉了。他有一個小老婆長得很漂亮,董卓亂京時,用百輛車,馬二十匹為聘禮,要娶這個女人。這位大姐知道後,親自跑到董卓府上,表示自己實在不願意。

這個事情就有點麻煩啦,自己不願意,悄悄說就行啦,這麼大張旗鼓說,董相國的面子往哪放?董卓大怒:老子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難道連一個女人也擺不平嗎?(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風靡,何有不行於一婦人乎?)

皇甫規的老婆聽了後,站起來大罵:我老公是什麼等級的,他要活著,你就是給他跑腿而已,你丫的還敢打我的主意。

反正就是一百個瞧不起董卓,最後,董卓把她打死在車下。

皇甫規還有一個侄子叫皇甫嵩也是很牛的,平定黃巾之亂的就是他了。

他跟董卓同過事,一起打過涼州叛軍,反正這次同事給董卓留下了很不好的回憶,人比人氣死人啊,一討論軍機,董卓要急攻,皇甫嵩說要緩之,董卓說撤軍,皇甫嵩說要猛攻,更氣人的是,皇甫嵩全對,董卓全錯。看來,董卓這種野路子出來的將軍,還是不如從小讀兵書的皇甫嵩。

但是,董卓野心大,皇帝讓他把兵交給皇甫嵩,董卓不交,皇甫嵩的兒子讓皇甫嵩趁機把董卓滅了,皇甫嵩不敢。董卓亂京,召皇甫嵩進京,手下又勸他起兵,跟關軍東聯合,他又不敢,這種將軍跟岳飛一樣,論打仗門清,但一牽扯到政治,牽扯到皇帝,智商一下就欠費停機了。

後面,皇甫嵩還是進了京,被董卓控制著,董卓老高興了,對皇甫嵩說,你現在服不服?

皇甫嵩只好老實答,我早就想到明公會有今天的地位了。

董卓哈哈大笑:鴻鵠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知耳。」

皇甫嵩又答,當年我們都是鴻鵠,只是沒想到明公今天變成鳳凰了。

這是皇甫家的事。

最後一位張奐,他是一個主和派,出去打仗,不磨刀,天天坐在營帳里跟弟子聊儒家經典,當然,該出手時還是出手的,但點到為止,打贏了立馬跟人談判,要求人家寫個服字。

最主要,他抓住了西邊動蕩不安的主因,賦役太重啦,而且太苛刻,人家沒有活路,當然要搶要奪要反。張奐就對症下藥,減賦役,寬人事,這樣,西邊就安靜多啦。

那張奐的結局如何呢?

也不太好,有一年他帶兵回京師,正趕上竇武跟陳蕃殺太監呢,這時候太監寫了一個假詔書,召他帶兵勤王,他的兵一去,竇武陳蕃那些太子兵就完全不是對手啦。這算是給人當槍使了,知道真相後,張奐極為鬱悶,辭官回家,專門研究學問去了。

這三人並稱涼州三明,他們的功勞按王夫之的說法:張奐、皇甫規、段熲皆奮起自命為虎臣,北虜、西羌斬馘至百萬級,窮山搜谷,殄滅幾無遺種,疆莫尚矣。

最後,聊聊三國萬人敵。

大家知道,三國的戰法中,有一種取上將首級的定點清除法,就是利用精兵衝擊,於萬人之中斬殺對方的大將,是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執行這個任務的人,那就是萬人敵啦。

在三國中,有數位具備萬人敵的大將。

比如呂布。

在三國演義里,呂布可以說是第一高手,可以力敵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而不敗,但是,在正史中,呂布卻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名將斬殺記錄,也沒有什麼衝鋒陷陣的牛叉事件。最牛的,一是殺了乾爹一號丁原,二是殺了乾爹二號董卓。

那呂布是專殺乾爹的?

當然不是,呂布還是有真本事的,長安大亂之後,他到中原,先後投奔了數家,曾經幫袁紹打過起義軍。呂布就利用涼州騎兵衝鋒,幫袁紹搞定了一直擺不平的山賊。呂布還跟曹操較量過,論戰鬥,呂布還勝多輸少。只是戰略上,呂布就差了點。沒辦法積小勝為大勝,反而一敗就塗地。

他在其中,應該有一些很牛的事件,只是因為他人設太差,後面又仆街了,就沒有什麼文人挺他,所以記錄的就特別少。

呂布的另一位手下張遼就不同啦。

合肥一戰,張遼帶著八百人直衝孫權的數萬大軍。張遼先入,第一把就殺了數十人,其中還有兩名將領,一直衝到了孫權的麾下。嚇得孫權趕緊跑到高處,讓手下用長戟自守。

張遼在下面叫陣,問:「我親自來迎將軍。將軍感動嗎?」

孫權:「不敢動。」

最後才發現張遼其實沒多少兵,這才把張遼圍了起來,但張遼一衝擊,一下就殺開了一個口子,帶著數十人突圍 ,剩下沒走成的就大喊:「將軍棄我乎?」張遼一看,一個也不能少啊,又殺了回來,把餘眾救了出來。是謂: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這就是如入無人之境啦,張遼就此成為三國一線戰將。

因為張遼後人還有當官的,所以張遼的這個記錄就特別的詳細,甚至還要搶我們關二哥的戲份。

白馬一戰,關羽為立功脫曹,於萬軍之中斬殺顏良,這是非常傳奇的一幕,不亞於演義里的溫酒斬華雄,因為斬華雄不過是單挑啊,而斬顏良是衝到敵軍之中,視萬軍於無物,直接衝到自己的目標面前,打敗對方,然後從容斬下對方的頭,又要殺出重圍。

有的史書就說,這是張遼跟關二哥一起乾的。其實不是,這確是關二哥的業績嘛。

關羽跟張飛是三國一線猛將,曹操孫權陣營的人,談及劉備的潛力,無一不說,關羽跟張飛是萬人敵,有他們在,劉備必是勁敵。說明兩人的威力很大,但正史中,兩人的記錄卻不多,一個是殺了顏良,一個是吼了一嗓子。其它特別牛的就沒有了,這也是因為劉備的蜀國最後被滅了,尤其是關羽,因為斬了龐德,後面國滅時,關羽的家族都被團滅了,自然也不會有人來記錄他的那些英雄往事。

好在,官方不記,民間有記,民間一記,就有些矯枉過正,把孫堅的業績比如斬華雄也給了關羽。

這些都是三國著名的萬人敵,但在三國後期,還有一位萬人敵,可能大家聽過的就不多了。這個人叫文鴦。

文鴦是曹魏陣營揚州刺史文欽的兒子,文欽是曹操騎將文稷的兒子。父子三代都是武將。他們家跟曹操是老鄉,估計是曹操最早從家鄉帶出來的。

到了三國後期,發生了一件大事,高平陵事變,司馬家族擊敗曹爽,正式開始掌控曹魏政權。而文欽既然是曹操從老家帶出來的,當然是曹魏家的鐵粉,跟曹爽關係很好。

這個事情一出來後,文欽就開始造反了,是司馬氏前期淮南三叛的第一叛。

這個時候,司馬懿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司馬師親征,司馬師有眼疾,帶病出征,一出征,就被文鴦搞了一個突擊,文鴦帶著一群人突襲司馬師,嚇得司馬師的眼珠子都突了出來,司馬師害怕動了軍心,一聲不吭,咬著被頭堅持。

司馬師畢竟兵馬多,緩過勁來一陣猛追,文鴦的父親文欽說趕緊跑吧,逃到南方去,文鴦卻表示,不能光跑,一定要殺殺追兵的銳氣,這樣才逃得掉,就帶著數十騎沖了出去,一陣猛殺,這時,司馬師有八千騎兵沖了過來,文鴦以單騎殺入數千騎兵中,手殺百餘人,然後從容離開。而且往往複復搞了六七次,算下來,殺了足有上千人。可見單兵作戰能力之強,實是三國一線武將。

有人就把文鴦同趙雲並論:趙雲、文鴦,出入萬眾,單槍匹馬,所向無前。

後面,文鴦逃入東吳,等諸葛誕起事的時候,文鴦跟父親去支援,結果起了內訌,文欽被諸葛誕給殺了。文鴦只好又逃回中原,向司馬昭投降了。

文家跟諸葛誕家族是有世仇的,而諸葛誕家族是士家大族了,跟皇帝有聯姻,而文鴦就是一個武將而已。到了八王之亂,其中的東安王司馬繇是諸葛誕的外孫,他趁兵亂,給文鴦安了一個叛亂的罪名,把人家三族給滅了。

我發現大家看三國有獨特的愛好,有的是關羽下線就不看了,有的是劉備下線就不看,更多的是,諸葛亮一下線,那三國就好像完了一樣。因為下線人數過多,像文鴦這位後期將領知道的人就不多啦。

最後的最後,再聊聊曹營謀士。

曹操的謀士雖然多,但真正支撐曹操的不會超過五個,其他都是卧底。

曹總有很多痛苦,痛苦之一,老婆多,滿世界收編別人的老婆。損不足而補有餘。

另一個痛苦就是謀士多。

謀士多有什麼痛苦呢?

痛苦之一就是大家七嘴八舌,痛苦之二,就是有不少人是玩無間道的,明面上是幫曹操的,其實是拿著曹總的工資,幫漢獻帝幹活。

比如荀彧,他是曹操的第一謀士,被曹操稱為自己的張良,但這個話很有問題。

就是什麼樣的人才配有子房?當然是劉邦這樣的帝王。你曹操不是皇帝,怎麼能稱荀彧為子房呢,你稱荀彧為管仲,你做齊恆公,尊王攘夷還差不多。

那到了後面,尤其是官渡之後,隨著曹操實力的增長,荀彧跟曹操就開始產生了分歧。荀彧反對曹操稱魏王,他就是不想當曹總的張良嘛。

那有哪些才是一心跟著曹操混的呢?

1.郭嘉

郭嘉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他為什麼就一定是曹總的鐵粉呢?

這可以從曹操的一句話分析出來,曹操曾經說,郭嘉很年輕,我原本準備託付後事給他的,沒想到他死得這麼早。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曹操曾經跟郭嘉有過托後事的交流,也就是託孤,那啥叫託孤,不稱王不稱帝,就是普通的人民群眾,好意思稱孤,有必要托?上兒子上託兒所還差不多。

所以,曹操是向郭嘉交過底的,可能跟郭嘉說過,等我統一天下,那是要當皇帝的,至少也要做周文王的。而我兒子,你就幫助他當一個守成之主吧。

另一個證據,赤壁大戰曹操大敗,回去的時候就哭郭嘉,說郭嘉在我就不會這樣了。

這是因為赤壁的時候,曹操的那些謀士不出主意,給曹操使陰招,曹操說郭嘉在,自己不會大敗,就是說郭嘉跟那些食碗面反碗底的人不同。

2.程昱

我們說了曹操官渡之戰,沒有多少人出主意,但還是有個別人出了主意的,比如程昱,當時大家都認為孫權不會幫劉備,但程昱卻認為,孫權一定會跟劉備聯合。

這裡面,不僅僅是程昱這個人有遠見,還因為程昱是曹操的鐵粉,其他人可能當時也看出來了,但不說,或者說假話,只有程昱說了真話。

而說起程昱,最關鍵的一刻,是避免曹操成為袁紹的馬仔。那一年,曹操打陶謙,老家卻被陳宮跟呂布抄了,打了後面,曹操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準備去投靠袁紹,把家屬搬到鄴城,其實就是依附於袁紹,那一依附過去,曹操的事業就完了。

當時,程昱就點了出來: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為韓、彭之事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原將軍更慮之!

程昱就告訴曹操,要是真去了,你就只能當韓信,而不能成為劉邦。

所以,程昱也是曹家鐵粉。

3.董昭

這位原本是袁紹的謀士,但後面跟袁紹感情破裂了,轉而投靠了曹操。他給曹操出過什麼主意呢?

一是幫助曹操迎獻帝。

當時,曹操想派使者去見漢獻帝,跟漢獻帝接上頭,路過河內時,被河內的張揚給截住了,恰好董昭也在張揚處,董昭就勸張揚放行,不但如此,董昭還自動當起了曹操的馬甲,以曹操的名義給當時把持皇帝的李傕、郭汜等人寫信,給曹操大唱讚歌,最後成功幫助曹操把漢獻帝搶到了手裡。

這可是首功。

而到了後面,董昭又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曹家鐵粉,曹操封魏公,進魏王,都出自董昭的提議,稱得上是魏國開國功勛啦。

4.華歆

這個人是漢末名士,最開始投靠的是孫策,但大概華歆還是想回北方,曹操也想把華歆招過來,怎麼辦呢?

曹操用漢獻帝的名義徵調華歆,孫策還不想放人,但華歆說,這是皇帝的命令,你跟曹操關係好,都是因為都聽皇帝的,現在你不聽皇帝的,這不是跟曹操對著幹嘛。你放心,我去了哪邊,一定為增進兩方友誼而努力。

於是,華歆就到了北方,其實是換了公司,孫策還不知道,連轉會費都沒拿到手,一個人傻樂呢。

那華歆是不是曹操鐵粉呢?應該也是的,從他乾的一件事情就可以知道。

當時曹操把持漢獻帝,漢獻帝很不滿,漢獻帝的老婆伏後也很不滿,私底寫了一些信讓他的父親殺了曹操,這個信也寫給了荀彧,但荀彧得到後沒有舉報。後面,這個事情就出來了,荀彧當然麻煩了,而華歆接到一個任務,去後宮抓伏後。

華歆二話不說,馬上進宮,從夾壁中找到了藏起來的伏後,抓著伏後的頭髮把伏後倒拖著拉出了宮,送到曹操面前斬殺。

這種投名狀,當然表示華哥是曹哥的人啦。

這四位就是曹總鐵粉,訂閱腦洞歷史觀,我們下回聊聊四位潛伏在曹營的無間道行者。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再聊下三國三分的原因。

大家知道,要做成一件大事,往往要天時地利人和齊全。

那三國之時,曹操劉備孫權裂分天下,他們分別得到了什麼呢?

在高曉松的一期節目里,講到魏得天時,蜀得地利,吳得人和。

這個其實是有道理的,比如講魏得天時,就是曹操最大的優勢是時機比較好,黃巾之亂時,他正好是校尉,可以通過打黃巾拉隊伍,董卓亂京時,他是西園八校尉之一,也是這個事件的見證人,三國矛盾最突出,也就是創業最佳的時候,正是曹操精力最為旺盛的中年。

像孫權家,創業一代是孫堅,他的天時就不行,一是底子薄,祖上是賣瓜的,而且一直在偏遠地帶比如湖南等地活動,跟中原有點遠。等他殺到中原,建立名望時,又被刺殺了,可謂時不濟矣,他的兒子孫策同樣如此,正要北上跟曹操袁紹跟天下,又被刺殺了,這就是沒得天時。

最重要是,曹操還把漢獻帝抓在了手裡,從此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是曹操得到的天時,是劉備孫權無法匹敵的。諸葛亮為劉備出計,魯肅為孫權劃謀,都強調了,曹操手上有天子,一時勢大,不能跟他爭,就是曹操佔盡了天時。

那劉備是佔了地利,他的益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塊稱霸的地方,尤其是得到漢中之後,退可守,進可攻,劉邦就是從這裡得的天下。到了諸葛亮時期,還往往採取攻勢,只是沒有拿下長安,不然這個地利的優勢就更明顯了,到了鄧艾破蜀,是蜀國自己亂了手腳,不然以蜀之地利,鄧艾鍾會還未必能夠拿下,就連司馬昭當時也沒有想著就成功,只是因為殺了皇帝,要拿點業績,然後稱個王,為自己登基造聲勢而已。

那為什麼不說劉備得人和呢?

這是因為劉備的團隊其實一直都不太穩定的,早期融入陶謙的兵馬之後,裡面就有張飛跟陶謙舊部曹豹的紛爭,呂布來投,結果發現是引狼入室,到了益州,兵馬多了,那紛爭更多了,內部有三大集團,一是荊州部,一是元老部,一是益州部,在這些派系之間搞平衡就費了老大的勁,劉備拿下漢中之後,軍事上出現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不救關羽,劉備執意征吳,其實都透露出蜀國的內部開始分化。

那為什麼說東吳得的是人和呢?

首先這個功勞是孫堅的,當年聯軍討董卓,孫堅力戰,功勞第一,這為老孫家爭取到了人心。到了孫策孫權時,也是會拉攏人心的,處理妥當了外來豪傑跟本地豪族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孫權,可謂三國用人第一,他起用的人才源源不斷,從周瑜到陸遜,內部不像曹操一樣,有擁漢派跟擁曹派的鬥爭,也不像劉備一樣,有益州派跟元老派之間的鬥爭。

這就是三個集團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其實這是一個新的解讀,以前不是這樣說的,比如三國平話里,就講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

三國演義繼承了這個說法,諸葛亮就分析道:「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

曹操得天時是沒變的,孫權得地利,這是因為江東也是一塊割據的好地方,有長江淮河為界,北方兵不習水戰,不容易打過來,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來了,周瑜也自信三萬能夠應付。

那劉備得的什麼人心呢?當然是人家是漢室宗親,而且舉起了仁義的大旗,這是他得人心的地方。

這是三分的情況,但仔細考察一下,這樣說有過於簡單之嫌,因為三國的形成,在中國歷史上很特別,原因很複雜,它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是地理、經濟、人才、政治外交以及天時的三分。

比如地理,中原、蜀地、東吳以山河為界,把天下分成了三份。比如經濟,蜀中自然不必說,天府之國,可以撐起一個小朝廷。而南方因為經濟的發展,也能夠在經濟上與曹魏抗衡。

比如人才,三位大佬下面各有一些優秀的人才,沒有誰能夠獨佔人才,因為沒有誰是真正佔有絕對正義的。每個人才都可以理直氣壯的選擇一方。比如諸葛亮就不願意去曹操那裡。

更重要是的外交,孫劉的聯合,可以說是三國形成最大的基礎。孫劉如果不聯合,東吳早在赤壁就被幹掉了,而我們的劉備兄,大概在南方泡越南妹子吧。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算了,好像超字數限制了,大家辛苦了。

明天見。


推薦閱讀:

你知道鮮卑族嗎?這不只是傳說
一個稱職的主人要知道狗狗的這些習性
人體處處皆太極,這些精髓你知道嗎?
天天說死磕基本步,可你知道倫巴基本步一共分幾「步」?
廈大女生節手繪漫畫丨我知道你很好

TAG: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