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
一、意識的起源
意識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動及產物。
1.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複雜的物質運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決定性的發展階段,即:
(1)無機物的反應特性進化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進化為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3)動物心理進化為人的意識。
2. 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更是社會勞動的產物。
勞動,特別是工具的製造,促進了人腦的進一步發達和健全。勞動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必要,從而促進了語言的產生。語言的產生,提供了思維的工具,促進了抽象思維的發展,使人腦具備了能動反映客觀世界的能力,大大促進了意識的發展。首先是勞動,然後是語言與勞動一起,成為意識產生的決定力量。
意識是物質世界和社會發展的產物。意識起源的自然性和社會性,進一步證明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二、意識的本質
從本質上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
1.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意識的物質載體,意識是人腦的特有機能。現代科學對意識活動的生理機制的研究證明:意識的產生過程不僅與生物電的傳遞過程一致,而且也與腦化學物質變化的過程相一致。這些都說明,人腦的生理活動是人的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人腦受到損害,就會阻礙腦生理過程的正常進行,人的意識活動也將受到影響,甚至失去機能。這些都說明意識是高度發達的物質——人腦的機能。
2.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人腦有產生意識的機能,但人腦不能自動產生意識。只有客觀事物作用於大腦,使人腦對客觀事物作出反應,才會產生意識。人腦只是一個加工廠,沒有原材料,大腦就不能加工出任何產品,不能進行意識活動,不能產生出意識。所以,意識來源於客觀存在,其內容是客觀的。
意識的形式則是主觀的,是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意識不等同於客觀事物,而是客觀事物反映到人腦中的觀念形態。
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錯誤的意識則是對客觀存在的歪曲反映。歸根結底,任何思想和觀念,都來源於客觀物質世界。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這就是意識的本質。這進一步表明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證實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三、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承認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也承認意識對物質的能動的反作用。所謂能動的反作用,是指意識對人在實踐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導作用。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即意識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意識活動是一種主動的創造過程。這種創造性不僅表現為意識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繫和規律性,在思維中再現事物的本質;而且還表現在能通過想像在思維中創造新事物。這並不是說意識可以無中生有地創造世界,而是說意識可以通過實踐,改變物質的存在形態。
第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開的,總是帶著一定的目的和計劃而進行的。實踐就是這種目的和計劃指導下的行動。
第三,意識的能動性突出表現在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上。反映客觀世界並不是最終的目的,意識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和實踐結合在一起,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第四,意識能反作用於主體,影響主體的生理過程和活動。
意識的反作用或能動性從根本上說是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要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性,使這種改造獲得成功,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其次,必須具備必要的物質手段。再次,意識能動性的發揮還同事物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係。因此,要改變一事物就不能不受到該事物所處環境的局限,這是發揮意識能動作用時所必須考慮的。
考點提示
1.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內容及其意義 2. 運動和靜止的含義及其辯證統一關係 3.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4. 意識的本質 5. 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及其意義
歷年試題透析
2001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試題
36. (單選題)「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這是()的一種觀點。 A. 樸素唯物主義B. 庸俗社會學 C. 辯證唯物主義D.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答案及解析】C。意識是社會的產物,而且依賴於社會,這進一步證明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所以正確答案為C。
84. (多選題)運動和靜止的關係表現為( )。
A.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B. 運動和靜止不可分割 C. 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D.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答案及解析】ABD。本題主要考查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係。運動與靜止互相依賴,靜止離不開運動,靜止只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所以正確答案應為ABD。
強化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範疇的定義是通過()界定的。 A.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B. 個別與一般的關係 C. 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D. 認識與實踐的關係
2.著名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所蘊含的哲理是( )。 A. 物質運動的同一性和時空的主觀性的統一 B. 物質運動的無限性和時空的有限性的統一 C. 物質運動的多樣性和靜止的單一性的統一 D. 物質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統一
3.克拉底魯認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其錯誤在於()。 A. 否認了意識的能動性B. 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 C. 否認了相對靜止D. 誇大了靜止的根本性
4.唯心主義運動觀的根本錯誤在於( )。 A. 否認物質是運動的B. 割裂了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係 C. 否認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D. 否認運動對於物質的依賴性
5.物質的運動是( )。 A. 時動時靜的B. 永恆的 C. 暫時的D. 把握不住的
6.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這一命題表明意識對物質具有()。 A. 決定性B. 預見性C. 能動性D. 主動性
7.物質從一般反映特性到人類意識產生所經歷的三個決定性環節是( )。 A. 概念、判斷、推理 B. 實踐、感性認識、理性認識 C. 客體、主體、客體 D.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的意識
8.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 A. 各種實物的總和B. 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C. 多樣性的物質統一 D. 存在和思維的統一
9.意識的本質是( )。 A. 大腦機能 B. 社會產物 C. 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D. 決定物質
10. 物質與意識的本質區別在於()。 A. 物質能獨立存在,意識不能獨立存在 B. 物質是有形的,意識是無形的 C. 物質是運動的,意識是不運動的 D. 物質是具體事物,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
二、多項選擇題 1.中國古代哲學家方以智指出:「氣凝為形,蘊發為光,竅激為聲,皆氣也。」這句話在哲學上表達了( )。 A. 物質運動形式多樣性的思想 B. 萬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的思想 C. 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D. 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
2.關於物質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的辯證統一,正確的說法是( )。 A. 絕對運動是具體物質形態產生的根源,相對靜止則是物質存在和分化的條件,二者的統一,說明物質世界的無限多樣和豐富多彩 B. 只有承認和肯定相對靜止,我們才能具體認識和區分事物,對事物及其運動作定量分析;也只有肯定和承認物質的絕對運動,我們才能夠因勢利導,改造事物 C. 割裂物質運動和靜止的辯證統一,就會導致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和相對主義的詭辯論 D. 正確處理社會改革與社會穩定的關係,注意政策的調整與連續性,符合物質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原理
3.運動和靜止的關係表現為()。 A. 運動和靜止不同時存在於一個物質中 B. 絕對和相對的關係 C. 靜止中包含運動 D. 運動時有靜止的存在
4.關於意識的起源正確論點是( )。 A. 一切物質都有意識B.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C. 意識是社會的產物D. 意識是人腦客觀建構的產物
5.「拔苗助長」這個成語的哲學寓意是( )。 A. 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尊重客觀規律 B. 事物之間的聯繫是客觀的 C.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D. 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
6.「閉門造車」的錯誤在於( )。 A. 否定物質決定意識 B. 否定意識決定物質 C. 否定意識的能動作用 D. 否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7.人的意識的主觀性表現為( )。 A. 反映形式的主觀性B. 不同主體的意識之間的差別性 C. 對客觀事物反映的近似性D. 對客觀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8.「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東西而已」,這一觀點表明( )。 A. 人腦是意識的源泉 B. 意識是人腦產生的特殊物質 C.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D. 觀念的東西同物質的東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9.辯證唯物主義所建立的物質觀具有重大意義,它們是( )。 A. 堅持了物質是世界的本質,與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 B.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惟一特性,與具體的物質形態和結構區別開了 C. 物質能夠被意識所反映,與不可知論劃清界線 D. 強調了物質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性
10. 現實生活中雖沒有龍,卻有龍的形象,龍的概念。這一情形表明( ) 。 A. 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能動地創造物質 B. 有的意識不是對物質的反映 C. 意識通過對現實材料的加工,可以創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概念 D. 能動地反映外部世界是意識的重要特點
三、判斷題 1.哲學上的物質就是實物。( ) 2.脫離物質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像的,因此,運動就是物質,物質就是運動。( ) 3.靜止就是不動。( ) 4.意識是人腦產生的特殊物質。( ) 5.意識單純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 ) 6.思維模擬是人的物化的一種表現。( ) 7.世界上既有物質現象又有意識現象,所以世界的本質既是物質的又是意識的。( ) 8.沒有感覺就不能認識事物,但客觀事物是不依賴感覺而存在的。( ) 9.我們應該跟著感覺走。( ) 10. 由於在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關係中,客觀規律是第一性的,主觀能動性是第二性的,所以說人的主觀能動性並不重要。( )
四、論述題 1. 試述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關係及其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意義。 2. 為什麼說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2.D3.C4.D5.B 6.C 7.D8.C9.C10. A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2.ABCD3.BCD4.BC5.ABC 6.AD7.ABCD8.CD9.ABC10. CD
三、判斷題
1. ×【解析】實物是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具體存在的東西,而不是物質的惟一特性,不是哲學上的物質。哲學上的物質是對萬事萬物共同本質的概括,客觀實在是哲學上的物質的惟一特性。舊唯物主義認為哲學上的物質是實物,是物質形態、物質結構。上述觀點混淆了辯證唯物主義物質和舊唯物主義物質的界限。
2. ×【解析】這句話的前半句正確,後半句錯誤。因為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但二者並不能等同。
3. ×【解析】這個命題把相對靜止誇大成絕對靜止,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物質世界中一切事物都處在永恆運動中,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因此,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不動的靜止是根本不存在的。
4. ×【解析】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是精神活動,而不是特殊物質。認為意識是人腦產生的特殊物質是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將意識歸結為特殊物質,抹煞了物質和意識的本質區別,否認了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對物質世界的反映。
5. ×【解析】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更重要的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6. √
7. ×【解析】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是世界的本原。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紛繁複雜、無限多樣的世界是物質世界,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並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人類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的成果都證明這一原理的正確性。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本質是物質的,意識不能脫離物質獨立存在,把世界本質說成既是物質又是意識必然會導致唯心主義。
8. √
9. ×【解析】此觀點否定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否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哲學上的物質是客觀實在的,是人類通過感覺感知的,但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所以我們不該跟著感覺走。
10. ×【解析】肯定主觀能動性,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客觀事物,掌握和運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因此主觀能動性在實踐探索中是十分重要的。
四、論述題
1. 答:(1)主觀能動性是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和作用。客觀規律性是指物質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繫。
(2)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為:①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只有尊重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如果違背客觀規律,就會受到它的懲罰。②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因為客觀規律是隱藏在事物內部的深刻的東西。要正確地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更需要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如果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無法認識、利用和掌握客觀規律。③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
(3)意義:①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辯證關係的原理是我們反對唯心論、形而上學,反對右的和「左」的錯誤的思想武器。否認要尊重客觀規律,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會陷入唯心主義,其表現是「精神萬能論」。它的危害是:在革命和建設中往往會導致超越歷史發展的階段,在政治上犯冒險、盲動主義的「左」的錯誤。誇大尊重客觀規律性,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會陷入形而上學機械論的錯誤,其表現為「宿命論」。它的危害是: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往往會導致落後於歷史發展的階段,在政治上開歷史的倒車,犯右的錯誤。②它對四化建設的指導意義:在社會主義四化建設中,必須尊重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必須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才能開創新的局面,加速我國的四化建設。既要反對不尊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規律的唯心主義、精神萬能論,又要反對拜倒在規律面前,否認發揮人民群眾主動性、創造性的機械論,才能搞好四化建設。
2. 答:(1)從實際出發,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其中引出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導向。「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是」即事物的內在規律性。解放思想就是要衝破落後的傳統觀念的束縛,善於從實際出發,努力開拓進取。(2)它之所以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為它體現了以下唯物論、辯證法的原理。第一,它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理。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時,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去研究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內在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導向,這正是堅持了「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第二,它堅持普遍發展的辯證原理。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是處在永恆運動、變化和發展中的,物質運動有自己固有的規律。我們從實際出發,找出事物的內部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導向,要不斷解放思想,適應新情況,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這正是唯物辯證發展原理所要求的。
總之,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既堅持了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原理,又堅持了世界普遍發展的原理。因此,它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徹底一元論的根本要求,又是它的具體體現。同時,它又是我們黨在長期鬥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堅持和發揚它,對於加速我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推薦閱讀:
※愛情本質
※教你如何看清一個人的本質,很靠譜! 正能量-QQ空間
※焦慮恐懼的本質
※如何看清一個人的本質
※洞悉生命和覺悟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