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醫學(郭志辰)1)空間醫學之頭足保健

(1)空間醫學之頭足保健

 《空間醫學》》之養生保健,除了應用中藥處方這一傳統醫學治療形式外,還推出了「自我養生保健回照法」;「診脈保健」;「火灸保健」;「熏灸保健」,以及在傳統中醫按摩的基礎上,總結形成了以人體《空間醫學》理論為指導的,「人體空間醫學按摩法」(簡稱空間按摩)等做為養生及保健方法。其中「頭足保健」是融合「火灸保健」與「熏灸保健」於一體的「頭足保健」。

  所謂的「頭足保健」,是以人體頭部和足部為主要調理部位,本著人體《空間醫學》「調功能,袪其疾」的原則,以運動和變化人體空間能量為手段的一種整體保健。因此,亦可稱之為「頭足能量運動保健」。

《空間醫學》認為,人體空間能量運動和變化,是人體形體物質運動的動力。肺部的呼吸運動,催動了肺循環(人體小循環)的運動,同時,肺部的氣息更新,促使血液不斷地新陳代謝,改變血液的品質,因此帶動了人體全身的大循環(循環體)的運動和變化。尤其是《空間醫學》所強調的「人體四大空間」,即三焦空間和太陽區空間(外焦),此為人體能量運動與變化的場所。由於人體能量「清升濁降」的運動變化規律,肺部所居上焦空間能量的更新與變化,帶動了中、下二焦及外(後)焦空間能量的運動和變化。與傳統中醫的「氣為血之帥」和「肺朝百脈」之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肺部的能量動力,是人體生理和生命活動動力來源之一。

人體生理和生命活動,在於原(元)動力的推動。傳統中醫認為人體的兩腎是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它們的功能運動,是人體之根本,主宰著人體的生命活動。《空間醫學》認為,人體的原動力部位在人體的下焦空間,人體先天之精與後天能量(營養)的供給,其運動變化均在此空間內,特別是盆腔會陰區上三寸的空間部位,是下焦空間能量動力之眼,是下焦能量運動旋渦之心。傳統醫學稱脾腎主下肢,其論點是人體氣血在運動過程中,其濁重部分的物質與能量,通過下焦的運動變化,一部分排出體外,還有一大部分沉於下肢及兩足部。因下肢及兩足處於人體的最下段,而下肢與兩足的物質、能量的更新變化,還取決於血液的循環運動,重點是血液的迴流運動及能量的升清。因此,從某些意義上講,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由此看來,下焦與足部(包括下肢部)是領屬關係,從「肺朝百脈」和心臟血液循環的角度來認識,上焦與足部也是領屬關係。因此,運動、改變足部及下肢的能量運動,可以使全身的氣血發生變化。

  頭部是上焦所主的空間範圍,處於人體的巔頂部位,其空間能量以清輕、精純為佳。人之大腦處於該空間內,並指揮著整個人體的運動,而其能量來源及精純程度,取決於人體「四焦」的能量運動和變化。

《空間醫學》鑒於人體頭部和足部的特殊生理位置,以及貫穿、連通人體上下的功能作用,故將這兩個部位作為調整整個人體生理功能的重點。如果將人體看作是一上下直通的大信道,而五臟六腑是這個信道內的零組件,如此一來,信道內的空間能量運動則推動了臟腑的運動。頭、足部位是信道上下的兩個門戶,鑒於人體能量向上的運動規律和「調功能,袪其疾」、「治病要以和為貴」等原則下,《空間醫學》推出了「頭足保健」。 

頭足保健對高血壓保健機理的探討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是由於人體高級神經活動障礙,失去對血管舒縮神經的正常調控作用,導致全身小動脈痙攣,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因而升高。

  《空間醫學》的頭足保健,直接針對高血壓的發病原因,調節和平衡失調之高級神經系統,消除全身小動脈痙攣,實現了上下(即中樞和外周)神經功能的雙向調節,血壓自然會逐漸調整正常。

其原理是:通過按摩師的手法運動,以及與患者之間的生物能量場的相互撞擊運動,人為地促使患者人體細胞周圍空間內的能量壓力產生改變。即外來的生物能量場的波動撞擊、疏導、補充,使空間能量的濃度及壓力產生變化。再加上熏灸藥物和熱能的作用,加快了患者生物能量場波動的頻率,進而推動和促進了血液循環,調和了氣血,降低了血管外周的壓力,從而穩定了血壓。

  頭足保健具有以下養生保健之功能:能夠安全平穩地將血壓降至正常範圍(雙向調節作用)。避免了藥物降壓因血壓的大幅度波動對心腦血管造成的損害。消除患者由高血壓及降壓藥物所引起的頭痛、頭暈、心慌、胸悶、失眠、乏力、記憶力下降、精神不振、煩躁等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頭足保健突破了傳統治療高血壓的「以降代治」,終身服藥的降壓模式。消除病因,恢復正常功能,達到治癒的效果。頭足保健能調整、修復高血壓對心、腦、腎的損害,有效防止腦中風、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頭足保健相當安全,無毒無副作用,無刺激性。可以逐漸替代服用藥物,免除患者服藥對心理、生理及經濟造成負擔。

  此法不僅適用於上血壓,同樣適用於下血壓、腦血栓、腦梗塞、腦萎縮、腦部腫瘤,及失眠、冠心病等心腦血管性疾病以及關節性疾病的保健。臨床發現,該保健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等系統的疾病,均有著理想的保健。頭足保健之論點僅供參考) 

人體空間醫學的治療原則與方法

 《空間醫學》理論的應用,重點是掌握物質與能量的轉化,能量撞擊物質的變化,掌握人體空間能量的濃度與壓力的變化。調整治療人體的疾病,必須從調整能量的濃度與壓力入手。傳統醫學之「六邪」的變化,是造成濃度與壓力改變的基礎。「六邪」是空間物質的屬性,調整濃度與壓力的武器是藥物之「氣」與「味」,「氣」能降低濃度與壓力,「味」能增加濃度與壓力。《空間醫學》在治療上,是以「至實、至空」,回歸自然為原則,以「調功能,袪其疾」為手段,以「升、降、浮、沉」為基礎,以藥物的「氣」與「味」為工具,整體地運用、調動各部位空間的能量,以「推」、「宣」、「提」的方法使能量轉變成壓力,促進人體的清升濁降,以細胞群體的能量輻射為動力,整體的調動人體的功能,改善人體的病理變化。《空間醫學》的治療方法則為加大空間能量濃度差與壓力差,加大虛、實對比力度,而達到至虛,至實,使能量高速運動,有目的的造成細胞間的大撞擊,能量場的大改變,使能量流通順暢,從而恢復人體場的自然正常狀態,及恢復人體健康。

《空間醫學》主張參考病名,但不拘泥於病名。見肺之病不治肺,見肝之病不治肝。所以沒有癌症之說,沒有哮喘之說,主張以疾病之臨床的癥狀為治療的著眼點。人體功能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上焦不通,下焦無力,中焦不動。上焦不通,是物質與能量沒有出路,從而淤滯。下焦無力,是人體元動力虧缺,依傳統中醫,此為正氣不足(內經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說);依五行學說,此為「氣」沒有生路。中焦不動,是上焦無去路,塞之不通,下焦無來路,是動之無力,中焦不動,是無活力,故病生焉。學習《傷寒論》的主要方法,首先是疏通太陽經,因為太陽經是「邪進」、「邪出」的門戶,所以治療疾病,一找出路,二找來路,才有活路。

《空間醫學》的治療方法,是以收帶動,以小帶大。特別注意左、右心臟功能的變化,清楚地、辨證地闡述了心臟左、右心房及心室的功能,並以大量的臨床實踐驗證了人體小循環的動力可促進、推動大循環的運行。以右心為動力,加大右心的迴流,以右心帶動左心,是解決、調整血壓的關鍵,也是調整下肢循環的關鍵。 

人體空間醫學的用藥

 中藥是傳統中醫的醫療工具,藥物的總綱是四氣、五味。《空間醫學》指出,人體的空間是四氣、五味發生作用的場所。中草藥的「氣」和「味」是人體能量升、降、浮、沉的調節器。每一種藥物,都具有不同的「氣」和「味」,它們遊離在人體的空間,改變空間能量的濃度和壓力,改變細胞內、外物質和能量變化的方向,即細胞外能量的濃度高,壓力大時,在「氣」或「味」的作用下,則滲透入細胞內,轉化為物質,反之亦然。

  人體內的升降浮沉,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體空間能量流動的方向。中草藥的作用改善了局部空間的濃度變化,從而改善了臟腑、經絡等的作用。中草藥無一不通過「氣」和「味」的變化,來調整、恢復人體的功能。

《空間醫學》指出,藥物並不是作用在某一臟腑上,而是作用在人體某部位的空間。例如:1、人蔘:增加下焦的能量濃度。2、白朮:增加腸胃區域空間的能量濃度,故重用白朮有瀉下作用。3、夜交藤:臨床觀察增加右心房迴流的效果,故對人體迴流有獨特的效用,是治療靜脈疾病的首選之葯。不同的藥物依其「氣」和「味」的不同,作用在不同的空間區域,而且它們在空間關係、牽引和清化的作用,清化則是騰出空間,牽引則是補給動力。

  《空間醫學》在藥物的應用上,與傳統用藥的方式截然不同,是以藥物功能具體化為基礎,是針對人體的功能變化而用之,故有用量小、藥物少、療效好的特點。 

人體空間醫學的應用舉例

例一:治療肝病的代表方劑為小柴胡、大柴胡,逍遙散等,其主要作用是疏散調整肝臟周圍的氣機變化。通過《空間醫學》之觀點來看,便是凈化肝臟周圍的空間,使肝臟細胞內的物質易於輻射,依傳統中醫「肝病疏之」的理論為依據,恢復其肝臟的功能。《空間醫學》的治療方法,不僅是凈化肝臟周圍的氣機淤滯(即:高能量區),同時認識到肝臟周圍的氣滯是一種潛藏的動力。因這種動力在運動的過程中,還會產生一種爆發的推動力:(1)對心周圍細胞產生推動力,傳統中醫稱為「木能生火」;(2)對膈膜的推動力,能起調節升清降濁的作用;(3)肝臟的活力增加,能增加門靜脈的迴流。所以《空間醫學》充分地應用了調整「淤滯」時所產生的動力,巧妙地應用了人體內部的動力之源,變害為利。其用藥方法:首先是減少膈膜區的壓力,人為製造膈膜與肝周圍的壓力差,從而充分地應用能量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爆發力與撞擊力不斷地補充了元氣的動力,即所謂「能量所及之處,萬物生焉,生機生焉」,因此,增加了心周圍及肺部的細胞活力,在能量的協助下,不僅可以調整肺部的功能,食道的功能,以及調整兩乳房的功能。即是所謂的,「無效能源的有效利用」,變廢為寶。

例二:胰臟疾病多見於胰腺炎、癌症、糖尿病等,這幾種病在醫學上皆是較為難治。《空間醫學》治療胰臟疾病,是通過減少胰臟周圍空間能量的濃度與壓力,從而能夠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臨床屢用屢效。胰腺炎是胰腺本身的微循環表層出現炎症,是膈膜區的能量積聚;胰腺癌是胰腺周圍能量的高度積聚,而迫及胰腺本體的細胞發生了變化,形成此疾病。糖尿病同樣是胰腺周圍的濃度與壓力出現異常變化而引起的,因此,恢復胰腺及胰腺周圍細胞的功能,必須通過凈化胰腺周圍的空間環境來解決。

例三:臨床觀察人體的疾病,大多數見浮腫,肺部感染,而在臨床癥狀上多數為左心擴大。西醫之治療方式,是通過藥物加強左心的排量。《空間醫學》反其道而行之,以加大右心的迴流為主,帶動左心,以解決浮腫問題。《空間醫學》特別注意右心周圍能量的濃度,與壓力的變化,減少右心周圍的濃度與壓力,是加大人體循環的動力,解決血管病的關鍵。傳統中醫有四妙永安湯,是治療脈管炎的主要方劑,其作用是宣肺清炎,為減少右心周圍的濃度與壓力。安宮牛黃丸調節了右心周圍的濃度與壓力,起到安定心神,鎮靜醒腦的作用。《空間醫學》又提出新的觀點,以小循環帶動大循環,以頭帶全身。因此,《空間醫學》著重於熏頭方法、火灸法。首先恢復小循環之功能活動,以小循環的正常運動帶動全身血液循環的正常。例如血栓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大動脈炎、頭部腦血管疾病、腦瘤等的治療。

 《空間醫學》用藥奇特,不僅採用了藥物的主治特性,更取其功能作用。其方法是「調功能,袪其疾」。是調整人體的各細胞群的功能,正如《內經》所言:「下病上取,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的方法。依《空間醫學》理論分析,就是運動空間內的能量。而能量所過之處,就是調整之處。例如枸杞與菊花配伍,枸杞是增加下部命門區域空間能量的壓力;菊花是疏散頭部的空間能量,使微循環的細胞內的物質易於輻射於外,這就是「上病下治」的方法。《空間醫學》的用藥不但重視空間的用藥,而且還掌握了左、右心之功能的不同,小循環與大循環的不同,三焦與太陽大區域的關係,來調整全身的能量運動,從而使能量在空間形成高速的運動,形成一個大循環、大撞擊,增加細胞的消化吸收功能,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 

空間醫學舌診概述

 望舌診病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等古典醫籍中,就有望舌診病的記載。如:「內外雜症,亦無一不呈其形,著其包於舌,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誤焉,危急疑難之頃,往往證無可參,脈無可接,而唯以舌為憑;婦女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唯有舌可驗。」可見,古人早已認識到了觀舌診病的重要性。通過觀舌來診斷疾病,然後才能辯證用藥。《空間醫學》是郭志辰醫師在四十餘年的中醫臨床實踐中,認真地學習,博採眾家之長,總結出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望舌診斷方法。集望舌、診斷、辯證、處方用藥於一體的,古為今用、去掉病名、調節機理、改善和增強人體功能的診療方法。《空間舌診》一書,不僅與傳統醫學的理論是相吻合的,同時,還應用了《空間醫學》的醫藥理論,結合中草藥及處方,對舌診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空間舌診》與傳統方法截然的不同之處,是著重於人體空間與舌之對應關係。

《空間醫學》認為,舌質與舌苔代表的是人體物質與能量兩部分,也代表了太陽區域(背部)與太陰區域(胸、腹)兩部分。

 《空間醫學》將人體的前(胸、腹)後(背部)對應運動稱作是物質能量的自轉關係,能量的上下運動是公轉運行關係。自轉是物質與能量之間的運動關係。公轉則是能量與能量之間的運動關係,是能量混化與異化的關係。故,《空間醫學》將人體分為「太陽」與「太陰」兩大區域。太陽區為能量物質的公轉區;太陰區是實體物質(臟腑)的自轉區域。前、後兩大區域是實體物質與能量場的對應關係。

  《空間醫學》之舌診論,認為臟腑細胞區域的能量輻射呈現在舌上的表像是舌苔;而臟腑細胞內物質的盛衰狀況呈現在舌質上。

整個舌體從舌尖到舌根分為:心臟細胞輻射區;肺臟細胞輻射區;脾臟、胸膈細胞輻射區;肝膽細胞輻射區;丹田(小腸)細胞輻射區和會陰部細胞輻射區六大區域。

又將舌分為四段:前、中、後和舌根。舌前代表胸部與太陽區上部;舌中代表腹部、膈膜、脾胃部後側與太陽區中部;舌後代表少腹與太陽區下部(命門);舌根代表太陽區域下端的尾閭區域。

舌苔的薄、厚,反映了太陽區的壓力高、低,空間濃度的濃與淡。局部舌苔反映的是某一臟腑周圍空間壓力的高、低,能量的濃、淡等情況。從這些現象中,可以分析出人體臟腑及空間能量的活動情況。薄者散之,濁者清之;風寒為表,濕熱為濁  查看詳細資料空間醫學舌診的辯證觀舌的變化可分為兩方面:即舌質和舌苔的變化。舌質,即舌的本質,舌的肉質;舌苔,是舌質表面上的一層附著物。

 舌質反映人體實體、本質的狀態;舌苔反映人體空間能量運行的狀態。

 舌質,反映人體實體的病變;舌苔,反映人體空間的病變。傳統中醫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舌質代表的就是營血部分,而舌苔則代表衛氣部分;若根據陰陽的相對屬性而言之,則胞內為陰,胞外為陽。無論是陰虛、陽虛、氣虛、血虛、還是陰盛、陽亢等等,無非是能量、物質的過剩或不足而已。因此,《空間醫學》認為人體得疾病的原因,即物質、能量轉化的不平衡,導致細胞開合運動失利。只有達到二者之間的相對平衡態,人體才能健康正常。比如,舌質相當於陸地,舌苔相當於陸地上的植物。陸地上的土質有干、濕和軟、硬之分;舌質也有軟、硬和燥、濕之別。陸地上生有不同的植物;舌質上長有不同的舌苔。陸地上有不生植物的;舌質上也有不長舌苔的。植物生長有疏有密;舌苔也有薄厚之別。土地過於乾燥,則地面上不生長植物;人體內部空間缺乏津液,則沒有舌苔。地面水分過多,凹凸不平,植物難於生長;人體水分過多,則舌苔極少,舌質濕漉漉的,而且,舌質也凹凸不平。人體與大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天空清亮,則人心情很開朗; 天空陰沉沉的,人也會感到胸中鬱悶。空氣中若充滿濃霧,在舌苔上也能反映出來。所以,還要結合大自然的變化去認識人體舌苔的變化。

《空間醫學》將人體疾病分為兩大類:物質性病變和能量性病變。舌質上反映的是物質性病變,要用能激發細胞及組織運動的藥物。因此,治療時應運用沉濁的藥物,如桃仁、杏仁、枸杞、櫻桃、薏苡、元參等根、果之類。舌苔呈現的是能量性病變,反映人體的生物場和空間問題。因此,治療舌苔的問題,應著重從人體的空間下手。空間能量多,則瀉之;空間能量少,則補之。治療時要應用清、輕藥物,如莖、葉、花等。

在觀舌診斷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假像。舌質與舌苔反映的癥狀不相符,往往會造成診斷上的錯覺。比如,舌頭很小,苔卻很多。這是身體虛弱,但虛弱的人不該有這麼大的「火」。所以,這就是虛火。苔、質反映的癥狀相同:舌大且厚,質紅、苔多,這是實火。察舌辨明虛實,與治療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實火要應用泄法,虛火則用補法,不能見火就泄。若舌前段凸出一塊,看似很厚,但下焦的苔卻很薄,表現的癥狀往往是心慌、胸悶、氣短,說明三焦不暢通,上實下虛。治療時不主張用泄法來解決,而是用山藥、生麥芽補下焦之正氣,來沖淡上焦之實。  

總之,望舌時,只有掌握人體內外能量運動的特點和方向,掌握公轉與自轉的運動規律,以及用能量理論去認識中藥,認識中藥的功用和作用人體後所產生的效應。如此,才能學習好《空間醫學》;也只有如此,方能辨證施治,頑
推薦閱讀:

搞笑圖片:自己叫的大保健,含著淚...
男性性保健需要按摩什麼穴位?
伏梁的食療保健方
保健養生:白醋泡大蒜可以趕走灰指甲
一種提振氣血的練功保健秘法:面壁蹲牆法

TAG:醫學 | 保健 | 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