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兩部關於遊戲的紀錄片《電子遊戲如何改變世界》與《電子遊戲大電影》
《電子遊戲如何改變世界》How Video Games Changed The World 2013這是一部英國的電視電影,精選了25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遊戲,分析了其在遊戲發展史上的地位,以及遊戲與社會其它層面的互動。這25部作品如下:(評語差不多是片中的觀點)
25. Pong公認的第一部電子遊戲作品,多年來一直被動接受電視機信息的觀眾,開始第一次可以主動控制電視機上的畫面了。
24. 太空入侵者Space Invaders電子遊戲開始真正進入主流社會,市面上出現專門研究太空入侵者的攻略書(斯皮爾伯格作序),電視上放映該遊戲的比賽,社會上掀起一波太空入侵者熱潮。
23. 吃豆人 Pac-Man日本設計師將卡哇伊的風格帶入電子遊戲,不僅主角,就連敵人都被設計得非常可愛,因此大量女性被吸引進入電子遊戲世界。關於設計師的靈感,這裡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How can I make it appeal to women?" 如何讓遊戲吸引女生?- "Oh, I know. Women like food." 我知道,滿足她們的吃貨屬性。於是,他想到了披薩被挖了一塊的形象...
22. 瘋狂礦工 Manic Miner雖然電子遊戲霸權由美日掌控,英國也曾引領一時風騷。1980年代,家用電腦在英國開始普及,寫代碼、編程序一時成為非常流行時髦的事情。瘋狂礦工這款遊戲當年可謂風靡一時,而其開發者Matthew Smith,不過是一名17歲的小夥子,遊戲開發也僅用了6周時間。
21. Elite英國兩名大學生開發的里程碑式作品,堪稱英國遊戲史上的一座高峰。它以32k的容量,描繪了整個星空和宇宙。它不同以往任何遊戲,因為它不會教玩家該做什麼,這種自由的風格,使其成為了沙盒遊戲或開放式遊戲的始祖。遊戲中,玩家為了獲取資金,甚至可以選擇販賣奴隸和毒品。這種無政府主義的自由設定,一直延續到後來的沙盒遊戲,比如GTA。
20. 超級馬里奧兄弟 Super Mario Bros. 宮本茂:遊戲界的斯皮爾伯格;任天堂:遊戲界的迪斯尼。如果馬里奧伴隨你的童年一起成長,那麼你一定希望你的孩子也是如此。
19. 俄羅斯方塊 Tetris1989年開始,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蘇聯解體接踵而至。而來自俄羅斯的經典遊戲也隨之在西方世界掛起一陣旋風。俄羅斯方塊與Game Boy的結合令無數人痴迷,沉迷於這個極其簡潔又極其優美的世界。
18. 猴島小英雄 The Secret of Monkey Island電子遊戲的興起吸引了好萊塢的注意,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設立旗下的遊戲子公司,嘗試遊戲與電影的結合。猴島不僅僅有特色鮮明的畫面,更重要的是其情節、台詞以及人物的設計,這些電影的元素被完美地融入了新興的電子遊戲藝術。此外本作還被認為是加勒比海盜的靈感源泉,眾多人物和橋段的設計都能在此遊戲中找到原型:
17. 街頭霸王II Street Fighter II格鬥遊戲興起,出現了「處刑」對手的遊戲《真人快打》
16. 毀滅戰士 DoomFPS遊戲興起,並且可以進行區域網對戰
15. 暗夜陷阱 Night Trap世嘉飽受爭議的另類作品,促使美國出台了針對遊戲的分級系統。從此,某些電子遊戲不再是孩子的玩具。遊戲公司也開始為那些熱愛番茄醬的玩家們,設計GTA這樣的遊戲。遊戲中的暴力與現實中的暴力問題,也開始引發廣泛討論。因為遊戲中的暴力,可能超越電影,令人瞠目結舌。比如真人快打9這種可以分屍對手的遊戲:
14. 古墓麗影 Tomb Raider遊戲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的銀幕女神,她就是性感版的馬里奧或索尼克。羅拉的形象可能是滿足男性胸控的象徵,也可能意味著女性形象在遊戲界的崛起。遊戲行業是否充斥著男權主義?是否充斥著對女性的歧視?玩家是否為性別歧視者?這些問題都開始引發人們的思考。
13. 啪啦啪啦啪 PaRappa the Rapper音樂節奏遊戲出現,發展至後來,玩家可以通過遊戲聯繫吉他彈奏。
12. 星際爭霸 StarCraft玩遊戲成為一種競技體育,遊戲玩家在容納上萬人的體育館比賽,享受無數狂熱粉絲的歡呼,電競俱樂部接受主流大公司的贊助。電子競技成為韓國的國家名片,韓國電競產出了眾多超級明星,也以其打雞血的評論員馳名世界。
11. 模擬人生 The Sims當現實世界中,電視上開始播放各種真人秀節目時,遊戲界出現了模擬現實的Sims。
10. 俠盜獵車手 Grand Theft Auto III釋放人性黑暗面,永遠躺槍的GTA9
. 旺達與巨像 Shadow of the Colossus當你將一尊尊雄偉高貴的巨像擊倒,會逐漸感到自己在黑化。直至最終,你發現自己才是邪惡的那一個。這是遊戲不同於書籍,電影等其它藝術形式的地方,玩家會產生「罪惡
8. 魔獸世界 World of WarcraftMMO遊戲的集大成者,它讓現實與虛擬的邊界模糊。無數人沉迷其中,如痴如醉。
7. Wii Sports第一次,你可以邀請媽媽、奶奶及其他家人一起玩遊戲。
6. 使命召喚4:現代戰爭 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玩家不再是孤單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而是整個戰爭中的一員
5. 時空幻境 Braid獨立遊戲的代表
4. 憤怒的小鳥 Angry Birds移動遊戲的代表
3. 我的世界 Minecraft遊戲界與教育界的完美互動
2. 最後的生還者 The Last of Us當年的遊戲開發者,當年的玩家,都已人到中年,他們也有了孩子,他們開始在遊戲中,設計更多感情的元素。一部令中年男人掉淚的作品。
1. 推特 Twitter社交網路:另一種意義上的MMO遊戲總的說,這部紀錄片還是非常不錯的,各個時代的標誌性作品紛紛登場,使得影片節奏非常緊湊,環環相扣。中間穿插的嘉賓採訪也是恰到好處,基本都說到點子上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有個嘉賓小時候跟人打架,靈機一動,用上了格鬥遊戲《鐵拳》中的招式,結果,他打贏了!當時看到這段簡直笑噴了...
《電子遊戲大電影》Video Game: The Movie 2014這部就不詳細介紹了《VIDEO GAMES: THE MOVIE》是通過Kickstarter籌資製作的一部關於主機遊戲歷史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包含了從《Pong》的製作人Allan Alcorn到《潛龍諜影》系列製作人小島秀夫等諸多知名遊戲從業人員的訪談及歷史介紹。 這是一部美國片,嘉賓也都是美國人,該片沒有以單款遊戲為線索,而是按照年代順序著重描述了遊戲產業的發展,並且以大量的筆墨敘述了當年MIT一幫計算機專家為了測試顯示屏而開發了遊戲的背景故事。影片前半段還是非常精彩的,大量的數據和資料片段,製作都非常精美華麗。而後半段開始,莫名其妙地進入了玩家與遊戲不得不說的故事,變得非常感性,甚至有些刻意煽情,一堆嘉賓關於遊戲美好情節湊在一起,實在有點虛,感染力並不強,甚至讓人昏昏欲睡。個人感覺這是影片的敗筆之處。小結兩部影片的結尾,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虛擬現實與現實虛擬。Oculus Rift這類的虛擬現實設備可能代表的電子遊戲發展的未來,而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社交網站,也某種程度上算是遊戲,有各種各樣的玩法。人類社會也會在這種虛擬與現實的交織中繼續發展前行。對於遊戲迷來說,兩部影片都是值得一看的。個人更喜歡英國人的這部《電子遊戲如何改變世界》,感覺更加有深度,分析更透徹。美國人的片子可能就顯得有些淺顯,踩不到點子。論壇里可能有不少都是30歲以上的核心玩家,對於片中提到的經典遊戲,應該比我這個偽玩家更有共鳴。最後,附上資源地址:《電子遊戲如何改變世界》(英文字幕)bbs.docufilms.me/thread-310-1-1.html《電子遊戲大電影》(推薦觀看A站的中英雙語版,配合彈幕才更歡樂)bbs.docufilms.me/thread-313-1-1.html順便一提,docuflms這個網站是我前陣子創建了,收集了一堆冷門的紀錄片。如果有人對翻譯前面這部電影有興趣,也可以聯繫我。
推薦閱讀:
※網路詞典|氪金: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觸樂夜話:關於電子遊戲研究的學科建設芻議
※電子遊戲與自戀
※拿獎
※御宅學核聚變2018活動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