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孔子很精明
07-29
王存興 於 2010/8/18 5:35:38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其實,孔子很精明如果以公平的心態看待儒學,他最有價值的部分應該是中庸和大學。從修身養性的角度看,他的價值是很高的。也就是說,做事要選均衡狀態,不可偏激。學習要追求真相,行為要負有責任感。但是,在歷史上,儒學核心偏離了他的主體,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忠孝」思想所取代。本來這種思想是儒學的一個枝條,但它取代了主幹。原因很簡單,就是帝王需要這個理論,這種選擇類似今天的「輿論導向」。現在大陸主流儒學的情景,類似帝王時代,也是選擇了等級思想為主幹,這是大家反對儒學的根源。也是有些台、日、韓等海外學者不理解大陸民眾反儒的原因。因為他們站在兩個不同的角度,海外儒學是一般是站在學術的角度,以中庸大學為主體看待儒學。而大陸官方儒學是從政治的角度,以等級服從為主體宣揚儒學。所以,他們的觀念衝突和相互不理解是必然的。對儒學產生分歧的總根源,來自孔子自身的雙重人格,他一方面對追求真理具有強烈的興趣,因此就有了中庸和大學。一方面他想獲取實用的價值,於是就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忠孝理論。前者是本意的,是為了自用。後者是利益的,是為了出售。理解這個問題,必須理解孔子當時的處境,孔子作為一個私立學院的創立者和校長,他不但需要給學生真知,而且更需要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這是他能夠獲得生源基礎。如果孔子單純的講授中庸、大學和禮教,他的學生的就業情形應該和他相似——從事教育和喪葬禮儀。就當時的交通而言,輻射範圍也就幾十公里,能夠容納的就業學生也就幾十人而已。如何擴大就業空間是他的學院能否生存的現實問題,精明的孔子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為帝王、國家服務。做他們的官員和師爺。所以,他認為「學而優則士」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了適應帝王的需求,他必須創立適應帝王的理論。於是,等級效忠理論便誕生了。在創造這個理論上,孔子表現出他高超的精細思維和精明。他發現了思維邏輯中,最微妙、最精密的部分——類比類推在思維定勢形成中的作用和價值。於是,他首先把「父」這個具有潛意識的、穩固的、習慣的概念和「君」這個利益目標概念聯繫在一起,並且不斷強化。使人們形成一種自然的類推習慣。當這兩個概念完成聯繫之後。一切萬事大吉。以後的所有邏輯都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國君就是父親,所以,忠誠孝敬是必然的,服從是必然的,等級是必然的。這裡的關鍵問題是父與君的思維聯結。類似的理論是國與家的思維聯結。既然國就是家,所以忠誠國家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這個邏輯系統中,問題的關鍵是君王是不是父親?國到底是不是家?在封建時代,這個問題沒有人敢於質疑,這是要殺頭的。加上他們概念內涵上的模糊性,再加上歷代的「教育」,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被深深的聯結在一切,並形成了思維的習慣,於是就成為了文化的一個部分。這個理論對維持封建統治穩定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為歷代帝王和專制者推崇。如果你細細品味一下孔子,你不能不讚歎他的精明和他思維的精細微妙。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仁者先難而後獲是什麼意思?
※傳播孔子智慧 弘揚中華十德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放在當今社會是不是要吃苦頭?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曲阜遊記(十四)孔子墓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