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一幅中國畫
主講人:杭春曉,安徽人,2006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美術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學報編輯部主任,《東方藝術·財經》執行總編。已在多個國家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篇,出版《中國美術考古學史綱》、《明代吳門畫派》、《中國畫山水》、《藝術中的女性》,還參與編著高校教材《中國美術史》、《中國古代繪畫史》,獨立承擔國家課題「民初美術改良之價值重審」。
寫實性
中國畫是具有一定寫實性的,中國畫的畫頭與身的比例在畫工中都有流傳。但是這裡,畫家壓縮了這樣一個人物,你可以發現他所具有的恭敬的、站在對面的那種神態就呼之欲出了。假設你把這個人拉得很長,這種恭敬的狀態就消失了。也就是說,為了儀態的表述,可以省略掉真實。
如何來統一呢?是靠線條的疏密組合和線條的組合關係,在中國畫中每一根線就是一個空間,畫得好的中國畫線條不是僵化的平面,我們看古代器物,看具有手工性的雕刻時,經常會說一句話,如果這一根線僅僅是這一個平面,那麼它十有八九是假的。我們看一個平面上的一朵花。這朵花不會像蓋章一樣蓋上去,它有平面起伏和轉換。所以,中國畫絕對不是平面化的線,一根線暗示出了從這裡面到外面轉換的三維上面的所有變化。
所以,比如說我們講有些中國畫,畫某些形態特徵時,那個地方僅僅頓了一筆,我們就說這個人很高,他行筆的過程中,在那裡稍微頓了一下,就交代了一個很豐富的空間,但是不會看的人,會認為這只是一個線條。其實,線條的變化是非常細膩和非常講究的。
北宋的畫風,有著所謂的「頂天立地」之氣,把這樣的空間關係拉近,對我們習慣性的視角感覺產生了一種壓迫性。於是北宋的畫就有這樣一種崇高感,是來源於這樣一種山體與近景山的組合關係。
南宋以後,這種視覺體驗逐漸消失,開始轉化為局部視角。到了宋畫的時候,我們發現中國畫中關於平面的形,視覺印象的空間,以及抒情性的語言節奏關係都已經形成了,但是它畢竟在描繪一個對象,它畢竟還依託於一個對象,這是說南宋時期中國畫進入到語言自覺時代。這樣一個語言自覺時代,大致來源於北宋時期的這樣一個文人集團的興起。
魏晉時期的繪畫有一種神仙氣,隋唐的繪畫有一種富貴氣,宋以後的繪畫則有一種荒寒氣。魏晉文人都是有家族底蘊的,不是普通的文人,當時有士族和寒族之分。士族的家族決定了他是上層文人,這一批上層文人整天談經論道,是有一種哲學化的神仙氣。所以我們看顧愷之的畫,有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富貴,這就是仙境生活。
到了唐代,開始宣揚一種士族華美的審美,所以我們看唐代的,無論是《虢國夫人游春圖》,還是《簪花仕女圖》,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華美的宮廷審美,魏晉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降到了凡人的貴族生活中。而到了宋代,真正的實行了一個寒士文人的上通下達的科舉考試,於是文人時代開始崛起。這樣的時代在唐代以後就開始形成。由於安史之亂,各方諸侯所謂的節度使割據一方,寒士文人獲得了一個很好的建功立業的時代。這樣的一個建功立業,使得在那個時期寒士文人的審美在詩詞中開始成為主流。
那麼在繪畫中,它引發的是什麼?我們講唐代的金碧山水,金碧輝煌有一種富貴氣。到了唐代以後,「水墨興起,從王摩詰之畫伊始」。王摩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的畫很多是在元代趙孟頫的引導下構建的,乃至於是通過董源完成的,趙孟頫對王維的畫的認知,更多是通過董源,而我們今天甚至對董源的認知都是通過元人。
主觀性
這裡面有一句是畫論中非常重要的畫論,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僅僅是一個描繪詞, 「外師造化」強調的重點是在「中得心源」,師造化更多是在自己內心有所營造。物是形,形是畫,形是什麼,是物,物是什麼,就是外師造化。為什麼是這樣,是因為張璪所處的時期是水墨初興,這就要強調一個與客觀不一樣的,更多是主觀,這個時候張璪強調的是外師造化,更多的是中得心源,你要和自己的內心有所連接,有所感悟。但是,王履所處的明代初期,「我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這是針對元人逐漸草率,到這個時候要重新回到自然中,要用自然根治元人之草率,所以才會重新強調造化。所以任何一個畫論的出現,是和畫史內在需求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背景就是水墨初興,水墨初興要有一個理論來支撐它,就要支撐它的主觀性,非客觀性,不在意自然性,自然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之心,於是這個命題引發了宋代文人畫理論的形成。
宋代文人清淡為尚的審美方式呈現以後,迅速佔據了文化話語權。應該說整個一部中國古代文化史,80%是由中國文人撰寫的。而北宋時期,文人的代表蘇東坡、米芾則將這種方式引入繪畫,確定了中國畫以語言為中心的審美方式,一種是蘇東坡戲筆的方式。另外一種是米氏雲山,米友仁最早也是戲筆。在這裡,有一個觀點要糾正一下,文人畫中有一個最具有欺騙性的觀點,就是書畫同源。文人畫確立自己價值的時候,就說書畫同源,既然是書畫同源就用書法的方式關注中國畫。
但書畫同源從文字來說,書法和繪畫都是由圖案演變而來,它並不是文人畫的訴求,要把畫畫成圖案。書畫同源,從文字學的角度是講書畫、繪畫都是由圖案出現的,畫也要畫得像,文字也是象形的。但所謂的文人強調的書畫同源,是說用書法的筆觸來畫畫。古代文字學的書畫同源可不是講用書法的筆觸來畫,而是講文字的形態與畫一樣,這和你用什麼筆是沒有關係的。文人畫的書畫同源論證的則是我們要用書法的筆觸來欣賞繪畫。所以,這是文人畫幾百年來的一個彌天大謊。既然古文字學講書畫同源,所以文人畫也要講書畫同源,要用書法來觀照繪畫。
推薦閱讀:
※中國繪畫郵票圖錄(13-22)近代繪畫·中國畫·李可染
※中國畫--謝稚柳 · 水墨欣賞 …
※華盛之春——首屆華盛中國畫院藝術家作品展
※中國畫只是文人水墨畫嗎?壁畫才更為深厚廣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