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可以不去上學嗎?

每一個有智有品的人

都置頂了「周沖的影像聲色」

周沖的影像聲色一個文藝又理性的公號

周老師:

您好!我現在遇到了一件煩心事,我兒子快四歲了,本來快要上幼兒園了。前天開始上的,但老公卻不想讓他上幼兒園,說幼兒園的教育會扼殺孩子的快樂!他說要自己教。

與老公教育觀念不同,讓我快要崩潰了!

我的老公很敬重您,喜歡您的文章;他聽不進去任何人的話,他說只聽你和武志紅老師的話。

感覺老公應該是小時候受過校園暴力!他對人很挑剔,為人很固執,誰的話也聽不進去。

因為很多事,我和他的感情已經很不好了。

吳女士

吳女士:

你好!

你的來信很短,信息不夠,行文給我三個直觀感受:

一,你在憑感覺簡單歸因,認為是老公僅僅是因為小時候受過校園暴力,就不讓自己孩子上學。

二,無充足理由下判斷,認為孩子不上學是天大的錯誤,要是這麼干會毀掉孩子。

三,希望藉助他人力量說服別人,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概括有誤,請諒解。

你的問題,我分幾部分來回答:

一、夫妻相處之道與親子教育。

婚姻不是男歡女愛,不是打情罵俏,不是一天到晚啪啪啪。

它需要承擔社會功能,比如事業、財產、教育、家庭社會地位等,都需要夫妻一起共同奮鬥、共同創造。

而要長久地、很好地完成這些社會功能,除了雙方的經濟、學歷、能力、經濟基礎之外,最重要的是——夫妻兩人的價值觀交集大、互容空間大,要不然,就很容易雞飛狗跳。

所以,如果只看對方物質條件、文憑學歷、工作前景和外在形象,頭一昏,就把自己嫁了,運氣不好,一輩子的幸福就搭進去了。

但很多女生就是這麼乾的!

價值觀的底線是什麼?

未經允許,互不干涉對方;

意見不一致時,理性表達自己立場,不試圖將自己意志強加給對方;

用和平的、協商的方式解決分歧,做出重大家庭決定。

價值觀交集沒有上限,理想狀態是:

雙方在很多問題上,形成自然的默契;

對於新鮮事物能夠共同學習,一起探究;

面對分歧,會努力去理解對方的立場、理據,通過討論,重新達成共識。

沒有底線的家庭,一定會充斥著爭吵,充滿了風險。

這一點,很多中國式家庭,是意識不到的。

他們的精力,都放在互相指責上了,而不會去考慮,這是因為彼此沒有建立基本的價值底線與共識。

子女教育方面,更能看出價值觀一致,在一個家庭中的重要性。

如果教育觀念不一致,各執一詞,各行其是,紊亂不堪,那孩子就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人格分裂,或虛偽、或抑鬱、或叛逆。

孩子的精神狀態,是判斷家庭關係與婚姻質量的重要標準。

從你簡短的來信來看,你們的家庭模式,存在著不小的風險。

這個問題,比孩子去不去幼兒園上學重要一百倍。

二、「為什麼要上學」背後的經濟分析

現代社會是一個分工越來越細緻的社會。

這意味著,每個人只需在自己的事業上,投注主要精力,便可獲得生活所需的一切。

衣服是別人做的;

房子是別人建的;

餐館遍地都是,外賣可以直送到家門口;

出門有各種交通工具;

帶孩子可以請保姆;

上學有專門的學校和老師負責……

這是現代社會進步和繁榮的根本原因之一。

關於衣食住行的社會分工和服務,都是基於自由原則的,你可以自由選擇,服務也可以自由提供——沒有人規定服裝廠必須把衣服做成什麼樣式、餐館必須用哪一個菜式、哪一種料理。

於是,我們有充分的權利,充分的選項,做出自己中意的選擇。

但是,這其中,孩子上學有那麼一點不一樣。

在我國學校,教育內容是政府規定的,全中國的基礎教育(幼兒園、小學、中學),核心內容和授課方式都是一樣的;

學校都是同一個架構;

對待孩子的方式在原則上都是一樣的。

甚至於,我們的孩子上哪一所學校,也基本上是由政府規定的,家長所能做出的選擇很少。

市場上的商家,絞盡腦汁地,將自己的產品多樣化,來滿足我們每個人不同的需求,以便獲取利潤;

但是,政府不是商家,它不用掙錢。

政府的錢來自強制稅收——好吧,直白點說,來自「合法」搶劫。

任何不是通過自願的交易,來獲取利益的行為,背後都潛藏著各種極大的風險。

誰如果跟你說,我做事不是為了錢,你就要小心他,這多半是別有所圖;

如果一個龐大的機構跟你說,我做事不是為了錢,是做公益。

那絕對不要相信它!

它做事,花的是別人的錢,想實現的是自己的目的。

政府包辦教育,從表面上看,好像是為了解決教育問題。

但是本質上,是通過從小的灌輸教育,來培養順從的、不反對它的意識形態和所作所為的國民。

而且,政府本身不事生產,它做這些事,花的都是我們的錢。

這就是教育的根本問題。

很多孩子在學校里受到嚴厲管制、感到不快樂、個性受到壓抑……都是從這個問題上生髮出來的。

三、已經有很多家庭選擇「在家上學」

如果一個家長,不從事教育研究,可能不會關心到這些層面。

但是,學校教育對孩子,或者對自身的禁錮,很多家長是有直接體會的。

如果有痛苦的經歷,有深度的思考,或者耳聞目睹過被教育摧殘的孩子的故事,他們會希望有自己的選擇。

一個四川人到廣東,如果周邊找不到川菜館,他也會選擇自己做。

同樣,一個家長找不到更好的教育,就會考慮自己來教孩子,這很自然。

不只一個人在這麼干。

早兩天,我的朋友可二就告訴我:

在廣州,有一撥有財力、有見識的家長,正在商量怎麼弄一場地,讓孩子脫離學校,自己來教孩子。

而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研報告顯示:

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不在學校上學,選擇「在家上學」。

家庭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

「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

「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

「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07%)

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

這已經是三年前的數據了,這幾年數量還在激增。

實際上,政府強制教育是一個全球現象,「在家上學」也是一個全球現象。

以美國為例。1986年,美國估計約有20萬的孩子 在家學習,現已發展到約200萬,即25個適齡學生中就有一個在家學習。

在英國,越來越多的家長將孩子帶出學校,目前已有多達14萬的中、小學生在家裡接受教育。

為什麼呢?家長認為,英國的教育系統存在官僚化的傾向,缺乏適當的靈活性。

更有意思的是:近年美國大量調查研究資料表明,在家上學的學生,總體上來說,不僅學業超過了在校學生的平均標準,而且在百分比上,遠優於從學校畢業的學生。

甚至大家最擔心的孩子脫離集體,難以融入社會的問題方面,研究也顯示:其實不用太擔心。

在接受家庭教育的成人當中,有71%參與社區服務活動,88%加入某一社會組織。而年齡相仿的普通民眾,在這兩項上的參與比例分別為37%和50%。

美國學者認為:家庭學校完全可以解決學生的社會化問題,而且可以解決得更好。

我之前說過,我們之所以恐懼和怯懦,大部分時候是因為我們無知。我們的大腦,被太多未經我們個人理性所審察的偏見所佔據了。

「孩子不到學校上學,那怎麼行?」就是這樣一種偏見。

四、讓孩子「在家上學」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有人讓孩子「在家上學」,於是我也讓孩子「在家上學」,當然也是一種思維誤區。

從已有的成功例子來看,「在家上學」要達到較好的效果,需要具備這些條件:

首先,夫妻一方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孩子。

其次,家庭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旅行、外出參加活動、購置圖書和社會實踐都必不可少。

這些都需要經濟支持。而且,經濟基礎較好,可以省去更多的家庭紛爭、煩惱,不至於影響孩子。

最後,如果讓孩子「在家上學」,需要家長具有匹配的教育觀念,這些觀念包括但不限於:

1.家庭和婚姻高於教育。健康家庭是健康教育的基石。

2.在家上學,兒童不是生活的中心,而是整個家庭,每個成員都是中心。

3.在家上學,成就一個健康的家庭,而不是分裂家庭。所以父母雙方意見要互相包容。

4.在家上學,不是把孩子圈養在家裡,而是開放教育,散養在家庭和周圍。

而且父母還應該不斷學習,和更新教育觀念,為孩子尋找更多教育資源。但,這個過程也是開創性的,充滿幸福和快樂的。

因你的來信太簡短,所以,我無法更深入、更準確、更個性化地,來給出建議。以上都是一些常識。

我猜想,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僅你很關心,他爸一定也很關心。

他既然表達這個意見,一定是有比較充分的考慮,你不妨多聽聽他的想法。

總的來說,「在家上學」對夫妻婚姻質量,對父母個人素質的要求都比較高。

對於一些突破常規的事情,我個人覺得:

一方面,我們應該放開自己的思維,大膽地去思考各種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果是屬於重大的家庭決策,不妨慎重一點,雙方形成基本共識之後,再想辦法去嘗試,而不是一條道走到黑。

比如現在,還沒到開學的時候,那麼,你們完全可以晚一點兒把孩子送去幼兒園,你們夫妻先在家嘗試一下,怎麼帶小孩兒,怎麼處理課程、交友之類的問題。

學習和行動比爭辯更有用。

你們都愛孩子,你們都是為孩子好,這才是根本。

最後重申一下,我並非強烈建議必須讓孩子「在家上學」,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每對夫妻的價值觀都不一樣。

之所以會側重介紹「在家上學」的一些研究和資訊,是因為,這一部分資訊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可能都是陌生的。

如果還需更深入了解,請打開搜索引擎,查詢更多的信息,以作參考。

建議你們各自仔細再想想,然後回到第一部分,了解夫妻基本立場,再來處理分歧。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你們有幫助!

同時,也很希望看到你丈夫來信詳細談談他的意見。

周沖

周沖的影像聲色一個文藝又理性的公號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定要上大學?
上帝存在的形而上學證明
別讓上學成為一種囚禁,是全體大人的功課
形而上學的品格:在認知與價值之間
7歲女童因無人供其上學投奔姑姑賣報紙/圖

TAG:孩子 | 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