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科學傳播

北大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 科學文化論壇 : 什麼是科學傳播文章來源: 《科技中國》2007年第1期加入時間: 2007-02-07閱讀次數: 182 次
什麼是科學傳播吳國盛
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籌)於2006年9月成立了。這個專業委員會將來如何開展工作,取決於我們對「科學傳播」有些什麼樣的認識。這裡我提些個人的看法。科學傳播涉及科學、傳媒和公眾三者的互動,目前國內實際上有三個圈子。第一個圈子是「科技新聞、科技記者」的圈子,他們組成了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二個圈子是「科普作家、科普工作者」的圈子,他們組成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第三個圈子就是我們這些在高校和學術機構從事「科學元勘」(science studies)的學者了。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下,這三個圈子各有特色,可以發揮各自的作用。我們的科學傳播是「科學元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科學元勘」的一個有特色的綱領。這個綱領就是扣住「民主社會中的科學」這個中心問題來做文章。我們需要首先講清楚,我們搞「科學傳播」,並不是把手伸到別人的地盤上去,而是我們學科自身發展的內在必然,它首先是我們中國的科學元勘即中國自然辯證法事業自身的事情,是德先生和賽先生相會後必然出現的新情況和必須要研究的新問題。現代科學本質上是一種精英知識,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的專業訓練才有可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知識並對一小塊領域有發言權,因此,它本質上是排斥民眾的。現在流行的頗帶諷刺意義的「民科」(未受過科班的科學訓練但想對科學發言者)一詞,其實就反映了這種真實的情況。然而,民主時代的一個基本理念是,一切社會事業的合法性均應該最終訴諸每一個自由的個體,如果作為精英知識的科學不能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最終與自由的個人相關聯,那麼它的合法性就會成問題。通過訴諸純粹理性、自然規律、宇宙公理,並不能為科學的合法性辯護,這是20世紀後啟蒙反思的重要成果。交往、商談、主體間性的概念需要引進對科學合理性的理解之中。費耶阿本德有一部《自由社會中的科學》,而我們還需要一部《民主社會中的科學》,而這後一著作,其實就是一部「科學傳播導論」。為什麼說「科學傳播」能夠成為以「民主社會中的科學」為主題的「科學元勘」呢?這需要從「傳播」這個詞說起。我在「科學傳播與科學文化再思考」一文中已經指出過,Communication譯成中文的「傳播」其實具有相當的誤導意義,即沒有傳達出「交流」、「互動」的意思。但是,每一個語詞的翻譯其實也是一個「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受到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communication譯成「傳播」反映了我們的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單向傳播傳統:傳媒只是「喉舌」和「應聲筒」。但是,我們研究「傳播」的人有義務將這個詞「正本清源」,要弘揚這個詞中所包含的「多元、平等、開放、互動」的民主社會的精神,並以這種精神重新「打量」科學。否則,就談不上「科學傳播」了。科學元勘語境下的科學傳播不是一個如何「傳播」科學的問題,而是要研究「科學」如何能夠「交流」起來。讓科學交流起來,這在科學共同體內部就是一個科學社會學的話題,在科學與其它文化之間,則是一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課題,在科學與公眾之間,則是通常狹義的科學傳播問題。在我們科學傳播主義者看來,「平權」的觀念是基本的,要反對一切形式的「科學帝國主義」。在科學共同體內部要反對物理學中心主義和生物學中心主義,要對「數理傳統」(或稱natural philosophy傳統)和「博物學傳統」(或稱natural history傳統)一視同仁。在科學與其它文化「交往」的時候,要反對「科學主義」,在科學與公眾「交往」的時候,要反對「精英主義」。「平權」的觀念需要落到實處。為什麼我們科學傳播論者總喜歡鼓吹博物學?鼓吹地方性知識?這是我們將「多元、平等」觀念落到實處的一個措施。現代科學本質上是一種精英知識,老百姓對科學知識的內容確實沒有發言權。民主制度能夠做的只是監控資金流向,以及對可能的應用前景予以評估。但主要是博物學知識的地方性知識,卻完全可以由民眾掌握,並因此構建一個民主、民治的生活世界。這件事情對當前的中國來講,可謂意義重大。一百多年的現代化歷程,已使中國的地方性知識慘遭遺棄,使中國的農村徹底邊緣化、荒漠化。要建成一個和諧社會,鄉村建設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巨大工程,而當代中國的鄉村建設,一離不開民眾自治,二離不開地方性知識。工業化可以使中國的城市現代化,卻不能將中國的廣大農村也消化掉。鄉村建設需要有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首先是科學觀要有一個變革。研究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和文化建構問題,是落實「平權」觀念的另一個措施。西方的科學元勘者已經在解構精英主義的科學知識,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案例研究,指出科學知識的建構過程是一個典型的(話語)權力角逐和(科研)資源爭奪的過程,從而最終打破科學共同體內部的「交流」與科學(向公眾)普及之間的界限——所謂的「科普」,不過是科學家對那些自己不太滿意的工作的一種貶稱而已。這些研究被有些人認為太超前了,不合中國國情。其實我認為,中國科技界目前出現的種種問題,如院士體制、基金體制、產出評估與管理體制,恰恰需要有更銳利的目光來透視。我們的科學元勘不是超前而是嚴重滯後了,以致我們的公眾和決策層沒有足夠的理論武器來應對和處理這些問題。科學傳播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事業,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科學通訊》:2009年度九大科學新聞 - 新聞 - 國際在線
這種生物必須死。
科學網—尋找血液中的蛛絲馬跡
科學家最新設計未來星際移民宇宙太空梭
關於科學的名言警句(62條)

TAG:科學 | 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