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逢甘辭世 媒體揭1969年洲際導彈失敗內幕

中國航空航天空氣動力學開拓者庄逢甘院士(資料圖)

11月8日凌晨2點半,中國航空航天空氣動力學開拓者庄逢甘在北京溘然長逝,走完了85歲的一生。

這位飲譽世界的空氣動力學專家,追隨錢學森半個多世紀,奠定了我國航空航天空氣動力學發展的基礎,並將畢生心血傾注其中,至死不渝。

「病重住院期間,父親仍然時時惦記著工作。」其子庄飛告訴記者,庄逢甘常對前來探望的人表示,病好了以後還要回去工作,要「大幹一場」。

可是,這次他的願望沒有能實現。

追隨錢學森走上「空動」研究之路

1925年2月,江蘇常州一戶以榨油為生的人家喜得貴子。也許是為了表達久旱逢雨的盼子之情,父親庄德成為兒子取名逢甘。

10歲那年,庄逢甘進入常州縣立初級中學學習,成績出眾、文理兼優。幾年後日軍侵華,深受民族氣節教育的他心急如焚,只恨自己不能躍馬橫刀走上抗日戰場。

1942年,庄逢甘進入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尋求航空救國之道。5年後,他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深造,在著名流體力學專家李普曼教授的指導下攻讀航空工程和數學專業。當時,錢學森正好在該校擔任古根海姆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於是庄逢甘不僅得到了錢學森的業務指導,還有機會與他交流發展中國航空事業的理想。

由於在湍流統計理論方面的傑出才華,庄逢甘在獲得博士學位前,已收到學院讓他留校當研究員的聘書。不久又受聘擔任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學者。

此時,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大洋彼岸,庄逢甘聽到祖國的召喚,再也按捺不住。1950年8月,他毅然放棄在美國已經獲得的榮譽和地位,回到祖國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副教授。1951年7月,經知名學者周培源、錢偉長推薦,他又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兼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1980年,「東風-5」洲際導彈成功發射實況。(來源:國際在線)

1953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立,陳賡將軍點名將庄逢甘調到哈軍工,講授空氣動力學並籌建實驗室。2年後,錢學森到哈軍工參觀,一到學校,便要求與庄逢甘等人見面。分別五年後在祖國重逢,庄逢甘十分興奮,說:「你回來了,這下可以好好研究一些理論了。」錢學森對他說:「現在主要不是搞理論研究,而是要搞工程建設。沒有工程建設,研究就是空的。」一席話,給庄逢甘深刻的啟迪。

不久後,錢學森向國務院遞交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草擬了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發展規劃,開列了參與此項工作的21位高級專家名單,其中便有庄逢甘的名字。從此,庄逢甘在錢學森的直接領導下,走上了火箭、導彈空氣動力學研究的道路,並逐漸成為一名飲譽世界的空氣動力學專家。

給衛星、導彈研製架設「高速通道」

1980年5月18日,我國成功地向太平洋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一石擊起千層浪。西方航天專家立即做出推斷:中國已經建成了專門從事飛行器空氣動力試驗的秘密機構,而且具備了相當規模和較高水平。

這樣的推斷並非空穴來風。空氣動力學在航空航天業發展中被譽為「先行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德國、美國、前蘇聯等世界發達國家幾乎毫無例外地成立了國家級的研究試驗機構。

1956年10月,我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最早組建的十個研究室中的第七室就是空氣動力學研究室。年僅31歲的庄逢甘被錢學森點名擔任該室的技術負責人。

空氣動力學研究試驗有三大手段,風洞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風洞是一種能產生人工氣流,並能觀測氣流或氣流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管道裝置,不同流速、密度和溫度的氣流能模擬各種飛行器的真實飛行狀態。對於飛機、導彈、衛星來說,沒有風洞,就意味著要做實彈試驗,而一次試驗的花費則高得驚人。

庄逢甘深感重任在肩。1957年8月,他起草了第一份中國航天空氣動力學試驗基地的設備規劃,隨後在外援中斷和嚴重自然災害的困難條件下,帶領一支年輕的隊伍開始了逆風飛揚的艱苦征程。七載寒暑,他們踏遍蜀道,愚公移山般地選址鑿洞,當地百姓看見他們把儀器架在山坡上,甚至以為遇到了看風水的陰陽先生。

1964年,國防科委成立了以錢學森為組長、庄逢甘等任副組長的空氣動力學專業組,對全國氣動力學試驗基地的設備建設做了全面規劃。從1965年中國首座風洞設計起到20世紀80年代陸續建成,庄逢甘一直是技術負責人之一。在他的正確決策和指導下,先後建成了達到國際水平的跨超聲風洞、高超聲風洞等設施,形成了氣動試驗新的規模,奠定了我國航空航天空氣動力學發展的基礎,對我國飛機、導彈、運載火箭、衛星等各種飛行器的氣動試驗和研究設計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0年5月18日,「東風-5號」的頭部落入太平洋。(來源:國際在線)

「空動」前沿的開拓者

中國成功地進行原子彈與氫彈爆炸後,外界驚呼:「東方巨龍終於打進了世界核俱樂部!」實際上,我國當時尚未真正具有核威懾力量,因為我國的核武器運載工具——洲際導彈還沒有研製成功。由於「有彈無槍」,彈只能「呆」在家裡。

1969年、1971年我國接連進行了兩次洲際導彈飛行試驗,但均因彈頭再入時被燒穿,致使試驗失敗。試驗人員從撿到的端頭帽上發現導彈頭部都有一條7、8毫米的溝槽,這觸發了中國洲際導彈研製史上一場規模空前,被錢學森稱為「淮海戰役」的彈頭再入氣動、防熱研究戰役。庄逢甘被國防科委和七機部委以「淮海戰役」前線指揮長的重任,承擔「燒蝕防熱研究」攻關。這使他成為了我國燒蝕防熱氣動理論、燒蝕實驗和測試技術的開拓者。

「淮海戰役」集中了全國氣動領域的精兵強將,庄逢甘則是名副其實的「統帥」。然而在科研一線,卻經常可以看到他像一位普通技術人員一樣,親自參加試驗甚至記錄各種數據。他說,惟有這樣做,決策起來心裡才踏實。

經過十多年奮力攻關,庄逢甘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現有科技成果,解決了再入彈頭的氣動、防熱和再入物理多項重大技術關鍵問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國氣動研究和發展模式。

庄逢甘還非常重視流體力學前沿問題的研究,十分注重新觀點、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論的探索。1989年他主持建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旋渦、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導作用的複雜流動》課題,帶領百餘名科技人員,對非定常流和旋渦運動,從理論、實驗和數值模擬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這一前沿課題,孕育著下一代航空航天飛行器的許多新概念,具備很大的發展前途與應用價值。

25個水餃的「婚宴」

除了事業上成果卓著,庄逢甘的家庭也是幸福美滿,令人羨慕。他和夫人戴淑芬自1953年結婚以來,一個舉案齊眉,一個敬如上賓,呈現出科壇伉儷高尚的人格魅力。

1952年暑假過後,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庄逢甘以兼職副教授的身份,給北京大學物理系氣象專業三年級學生開了一個學期的課,講授《流體力學》。講台上這位27歲的歸國博士才華橫溢,很快得到了學生的尊敬和崇拜,戴淑芬也是其「粉絲」之一。

期末考試後,戴淑芬感覺考得不好,心中內疚,於是滿懷歉意地給庄逢甘寫了一封信:沒有學好老師的課,對不起老師,不知還能否再見到老師。沒想到幾天後,庄逢甘專門從中科院數學所來到北大女生宿舍看望大家,像兄長一樣和藹可親。當戴淑芬送他離開時,庄逢甘問她星期天是否有時間,要請她吃飯。從此,每周星期天都成了這兩位青年的幸福時光。

中國戰略導彈的發射井(資料圖)

1953年9月1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立,庄逢甘被調了過來。同一天,他與戴淑芬喜結連理。沒有婚禮,兩人只是照了一張結婚照。婚宴也很簡單,全部內容僅為25個水餃,新郎吃了15個,新娘吃了10個。

然而正是這樣簡簡單單走到一起的兩個人,在此後半個多世紀中從沒吵過架,始終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庄逢甘時常檢討自己一生不管家務:「我幹家務事,名為幫忙,實為添亂。」但細心的戴淑芬一直堅持照顧他的起居生活。直到八十多歲腿腳不便,庄逢甘還堅持上午上班,都是在夫人的攙扶下先到食堂用餐,然後走進辦公大樓。令旁人又是羨慕,又是欽佩。

回憶自己的父親,庄飛對庄逢甘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教育方式。「父親對我們很少『言傳』,更多是『身教』。」他說,「他自己非常刻苦,我記憶中,他下班回家也總是在看書、寫文件,每天工作到很晚。這樣的工作、學習精神,讓我們從小就受到了感染。」

庄逢甘簡歷

1925年生於江蘇常州

194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1947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

1956年調入國防部五院,籌建空氣動力所

和風洞建設工程,到1965年建成了從低速風洞到高超聲速風洞試驗設備。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長,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員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同年當

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

的老專家」

1993年獲航天獎

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2004年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載人航天突

出貢獻者獎章和證書

2008年獲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獎

曾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科協第三、四、五屆副主席,中國空氣動力研究會第一、二、三屆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第三、四屆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五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亞洲計算流體力學會主席。


推薦閱讀:

揭秘周星馳不結婚內幕 到底誰是他的最愛?
古巴倒戈美國內幕:已獲中國授權
太震撼了:馬英九一句話震驚台海內幕曝光
對沖交易不是錯 內幕交易才是罪——皮海洲——東方財富網博客

TAG:媒體 | 內幕 | 導彈 | 失敗 | 洲際導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