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歷史,看透人生之路
07-29
讀中國歷史,看透人生之路 --讀北宋晏殊「解厄鑒」的收穫與反思 心性不靜,萬事不成。浮躁的人生終究是淺嘗輒止的人生,初讀古書,心浮氣躁,一者是若快了進度,則少了領悟;再者是讀不進去,老是惦記其他是否還有更好看的。總而言之,費時、費力,反思沒有、收穫甚少。 道理也都是知道一些的,「一本書不讀完,不換他書」、「非寧靜無以致遠」等等,可往往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反省唄。一直反省,一日「三省吾身」,終於發現根子不在讀書習慣上,而在自己的心性上。有著一顆浮躁的心,如何能夠做到四平八穩、循循漸進,別說讀書了,幹什麼都是不行的。所以啊,抓事抓根,找到根子,什麼事都好辦了。「修心」,有了一顆足夠強大的心,才能不被外事所擾,任它東南西北風、人生起起落、悲辛酸甜苦,如同一灣泓水,靜如初,方為人生之大成。 東拉西扯,言歸正傳。『解厄鑒』全書共分為八卷,藏鋒、隱智、戒欲、省身、求實、慎言、節情、向善。 一、藏鋒卷,厄者,人之本也。鋒者,厄之厲也。厄欲減,才莫顯。上求賢,畢其功而志易。下求榮,成其事而意滿。不知戒惕,上下難容也。仁者不逐其名,仁貴焉;明者不戀其位,明棄焉。勇者不爭其鋒,勇斂焉。生之惟艱,何足道哉? 人生很長,也很短,認識不到困厄是人生常態的人,終究會被抱怨、牢騷、不平之氣所困擾。天下悠悠、地老玄黃,無論是擁有的那些本事,還是經歷的那些挫折,放在天地古今審視,是不是何足掛齒呢?既然這樣子,還有什麼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呢?再者,事事紛擾,若鋒芒畢露,必然難逃於爭端,太多無謂精力浪費與此,而忽略了人生之真諦,豈不是可惜。因此,成大事之人,必先突破心之關,無所謂糾纏於炫耀才學、無所謂沉迷於鬱郁不得志,穩得住、沉得氣,青燈古案、孜孜不倦。天時若來,順天承命,風華絕代;天時若不在,書香教子,無愧於心。 二、隱智卷,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無敵,彰顯無功。不為己謀,君子之智也。莫使己虧,小人之奸也。不怨智寡,忠義失焉。上惟忠,能次之。下惟實,術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難止。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禍也。 隱智不是「不智」,正如藏鋒不是為了「不鋒」一樣,它追求的是人生之大智慧、大鋒芒。智慧是件很可怕的東西,不建立在仁義、正直的基礎之上的智慧,會壞人毀己,行之不遠,即使暫時行之有效,「莫使己虧」,終不是長久之計。再加上經常會遇到一些輕浮之人,唯恐天下不知道其「智」,有點「功勞財富」可勁的炫耀,殊不知獵人早已舉起了獵槍。真正的智者,忠貞孝義,以「百姓」之心為心,行事順潮流、層次分明,看似愚鈍,實則心清目明。 三、戒欲卷,欲大無根,心寬無恨。好之莫強,強之有咎。君子修身,避禍也。小人無忌,授首也。一念之失,死生之別也。治貪以嚴,莫以寬。懲淫以辱,莫以隱。伐惡以盡,莫以慈。制欲求於德,勿求於戒。悟者暢達,迷者困矣。 慾望,很大,沒有邊際。放縱自己的心靈,永無止境的求索,慾海沉淪,萬劫不覆。正如「千里馬要有一根韁繩」、「孫悟空也少不了頭頂的緊箍咒」一樣,給自己的心靈上一道枷鎖,用自己的德行掌控自身的命運,運用權利、如履薄冰,面對錢財、潔身自好,身陷美色、不為所動,好能在人生疾馳的道路上,不至於迷失了雙眼,出賣了靈魂,「一念之失,死生之別」,悔之晚矣。 四、省身卷,自知者弗窘也。識事者無求也。人有異,命不同焉。物有別,哀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計不失。智不及事,非察莫中。人心多易,非思難度。俗不堪親,非禮無存。憂身者無邪,正而久焉。憂心者無疚,寧而吉焉。 人游滄浪中,如何不波瀾。順境時,難免蚍蜉撼樹,老子天下第一;逆境時,難免自怨自艾,世事不公、萬事不平。做不到自知,無根之草,肆意擺動,自取滅亡。多想想宇宙之大、人生之小,多看看他人之長、自己之短,扶一扶偏妥的心靈,正一正乖離的行為。立身之高,方能洞察世事之學問;心胸放廣,才能兼容並蓄成萬事之師表。 五、求實卷,致遠者實,近利者虛。眾趨者慎,己悅者進。不拘於書,則不失於本。不求於全,則不損於實。人無賤者,惟自棄也。大智無詐,順乎天也。小智無德,背乎情也。識察勿憂,憂弗學也。苦勞而少獲,非實之過也。閑逸而多得,乃實之旨焉。 一個沒有十年之長策之人,必陷於每日小利之爭端。人,感性動物,同事之爭、利益之爭,爭榮、逐寵,惶惶不可終日,終究跳不出感性的圈子。你送、我也送,你請、我也請,你有的、我就不能沒有,蠅頭小利、芝麻所得,失之悵然、得之猖狂。狹窄了視野、斷送了潛力,終日將心思放在這種地方的人,還怎會靜心於紛然世事之一角,通觀歷史五千年、看懂人生路。方向上的錯誤,這是大誤。 六、慎言卷,言之禍,無論優劣也。語之弊,由人取捨也。君子不道虛言,實則逆耳。小人不表真心,偽則障目。見言見志,其行亦斷也。貴者宜謙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無信,則言勿聽。不知機而無泄,大安也。不避親而密疏,大患也。 世間無一如既往的平衡,今日黃袍加身、明日階下之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只是一物,奈何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利益,終究是變化之根本、善惡之動力。自信之人,往往自信所言之事,合乎天、達於禮,說說無妨;再者,「君子不道虛言,實則逆耳」,也是由君子的本性所決定的,針砭時弊,猶如血滴出於芒尖。殊不知利益之驅動,人的動機成為了解決問題最根本的準則, 斷章取義、巧立名目,錚錚之言轉眼欺世盜名,「不吐不快」的下一句是「離死不遠」。東坡一句「惟願吾兒愚且魯,無憂無慮到公卿」,道出了千年的悲涼。 七、節情卷,知書而後忘情焉,抑性而後正身焉。縱親見私,不容也。縱友見拙,不智也。縱憐見稚,不厚也。天怒成災,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憂。不舍之情,羈身也。幸不恃色,榮定其品也。義不恃媚,信定其諧也。 拿不起、放不下,范蠡泛舟、文種落難,世人常有。敵人三通鼓,不為所動、心定如一,戰事未開而勝負已定,若耐不住性子,古語有「蹇非敵也,敵乃亂焉(艱難困苦不是最大的困境,最大的困境是自身已經亂了陣腳)」,如跳樑小丑、熱鍋螞蟻,上竄下跳,不經思索而徒耗精力,待到機會來臨之時,已然精疲力竭。因此,最大的能力不是去做,而是謀,謀方能出眼界、謀才能定路線。正如,「萬情」如荊棘,都在變化中,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八、向善卷,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言善未必善,觀其行也。言惡未必惡,審其心也。名勿信,實勿怠。君子亦怨,不誤其事。小人亦友,不輟其爭。利可求,道可守。惡惑愚不惑智也,善貴誠不貴法也。 世人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像老天真的長了眼能夠分辨人世間之善惡,其實不然,而是規律使然。沽名釣譽而錦衣紫袍、惡貫滿盈而高官厚祿,正如「魚游於鼎沸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缺失了道德的根基,雖外表光鮮,但終究是肥皂泡的本質,吹的越快,墳墓挖的越快,如前蘇聯,外逞強權、內無德政,一夜之間煙消雲散。當然,菩薩般的葉落而悲憫、傷物則落淚,這根本不能稱為善。殺一人可為惡,殺百人也可為善,一切皆存在於道義,為大局之計較之中。心有道義之真善者,不計毀譽、不圖善名,寧可毀身而遭眾唾,如古之商鞅,五牛裂之面不變色,變法強秦一統天下,此善早已將個人生死榮辱融入了愛國、愛民的大情懷之中,這才是真正的大善之行徑。 結尾: 掩卷深思,五個字「古文化可怕」。個人之見,當今中國真正的強大,不是外在的科技與人民,而是歷史的強大。今天的我們所從事的一切似乎在歷史上都可以找到前人的影子,這就給我們中國人提供了很強的借鑒與反思的空間。 讀過24史的人都知道,歷朝歷代如同一個個獨立的圈,「起點、終點」,推倒重來,再次上演一次「起點、終點」,應了一句古曲,「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看不透歷史的人,終看不透今天的榮辱得失,終將會被歷史的車輪再次血淋淋的壓過。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1924-1949年國民黨:弱勢獨裁政黨的歷史命運
※歷史愛好者如何科學的與人撕逼?
※【契丹歷史】(13)契丹人在蒙金戰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