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孔明手下典型的中國反動黑暗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文章來源:鍾國孟的博客

讀過《三國演義》及其電視劇的人恐怕都曉得這麼一位人物,蜀國大將——魏延,不是張飛,關羽哈,是長有反骨的那個傢伙。為什麼今天要說他呢,因為最近我,又重溫了一遍三國演義這部劇作,我發現,魏延謀反的事必有蹊蹺。

先大概的介紹一下,這位三國時期的猛將。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三里店)。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進入四川的時候,他帶兵打仗,屢立戰功、深受劉備信任。劉備稱漢中王后,提拔魏延總督軍事要地——漢中,加封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

蜀漢建立後又升為鎮北將軍。此後魏延隨諸葛亮北伐,曾率軍大破魏將郭淮等人,加為征西大將軍。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勸諸葛亮出奇兵攻取長安、潼關。但遭到向來謹慎的諸葛亮反對,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諸葛亮死後,魏延因不願受長史楊儀所約束而於退軍途中燒絕棧道,反攻楊儀,卻因部屬不服而敗逃,被楊儀所遣的馬岱所斬。(基本上,魏延的一生就概括了,履歷呢,也是相當的華麗,但是最後的結局並不咋地)

有人說這是因為諸葛亮嫉妒魏延的才華,才早早的說魏延有反骨,給他定了個造反的罪名,那麼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北還,軍事重鎮荊州則被曹、劉、孫三家瓜分。 當時曹操據有河北四州、勢力依然相當雄厚,(那必須的,瘦死滴駱駝比馬大嘛)孫權佔據揚州、荊州部分地區,後來又得交州,國家也很穩定。只有劉備實力最弱,連真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雖然後來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的南郡部分地區,但仍然很弱小,劉備勢力要生存要發展,只有如隆中決策所言,西取蜀川。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的邀請,幫忙攻打張魯,魏延呢投奔劉備,(感覺這個創業團隊挺靠譜)隨劉備入蜀,因為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所以被提拔為牙門將軍,深受劉老闆的信任。

後來劉備進位漢中王,政治軍事中心將要遷到成都,這時候,需要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軍事重鎮——漢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必定是張飛,張飛也以為必定是自己。劉備卻提拔魏延為都督,總督漢中,封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這讓很多人都很詫異)。劉備在和大臣們開民主大會的時候,問魏延:「我今天給你這麼牛逼哄哄的職位,你打算怎麼做」魏延說:「若是曹操那個狗日的過來,我就幫你擋著,哪怕對方是數十萬精兵,我也能擺平」劉備稱讚道:「好」,眾人都為他所吹的這個牛逼,點贊!牛!

魏延鎮守漢中的時候,正是劉備政權不穩的時候。建安二十四年(208年)劉備的荊州三郡被盟友孫權奪去(我認為不是奪,應該還給人家),他的把兄弟關羽也被東吳殺害。劉備十分生氣,在稱帝後不久,就傾全國力量東征孫權,結果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陸遜擊敗。(我認為,劉備不是打仗的料,噹噹皇帝還是可以的,當將軍,那就弱爆了)這一敗,也導致了蜀漢內部的不穩定,都騷亂了,曹魏隨時有可能進攻漢中,但是由於魏延治軍有方,守衛得當,使得曹魏不敢窺視漢中,後來魏延死後,王平等人沿用魏延的鎮守方針,成功的擊退了曹魏軍的進攻。(此時,我們就能看出,魏延的才幹,與忠誠,要不然,當時,魏延早就反了)

建興八年,曹魏司馬懿率大軍入侵蜀漢漢中地區,被蜀漢軍隊在正面擋住了。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小部隊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居然打敗了郭淮、費瑤等人。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還假節,進封為南鄭侯。(可以看出,劉備是很器重魏延的)

後來,魏延隨諸葛亮出征北伐,進獻「子午谷奇謀」(聽名字就知道這個計謀錯不了)。魏延說:"給我一萬人,自帶糧草,從秦嶺以東前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肯定就嚇尿了。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咸陽以西可一舉而定。"然而,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並且難以成功,所以棄而不用。魏延認為諸葛亮過分謹慎,嘆息悔恨自己的才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此時,兩人之間的間隙就更大了,本身諸葛亮就不喜歡魏延,說他有反骨。當然這是演義之辭。)

可以說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採用此計策,即使蜀漢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雍州併入蜀地。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安排後事,準備撤退,命令魏延斷後。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去探探魏延的口風。魏延回答說:「丞相雖然已經死了,但還有我在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誰,怎麼能受楊儀擺布,做一個斷後的將領呢?」(我認為,魏延的話也沒錯,只是,大家都被諸葛亮之前的想法,先入為主了)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因為此事,都說魏延謀反,用計將其殺害。

其實,魏延的忠心日月可鑒,三國志中,並沒有魏延叛逃的表述,相反,上戰殺敵也異常勇猛,然而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卻寫成了腦後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要是我說,諸葛亮僅僅以骨頭骨的長相就斷定,魏延必反,那可以說是,瞎扯)以至於後來,當魏延和楊儀同時告發對方謀反的時候,吳太后便想起了諸葛亮的這句話,使得魏延從此背上了 「反賊」的罵名。

我總結了一下:

諸葛亮可能犯了先入為主的毛病,看魏延不順眼就怎麼看都覺彆扭。所以魏延的建議一律不採納,打了敗仗就準備殺,還沒來由的對屬下的人多次講魏延日後必反,甚至死後還要把魏延反這件事做實了。怎麼看都可以套用一句流行的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基本就是這麼多,大家心裡也有了自己的這個判斷……

建興8年,劉備已經死了8年了,魏延加封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候,,跟劉備一點關係沒有,是後主封的。

諸葛亮不喜歡魏延並不是什麼先入為主,也不是魏延有什麼狗屁反骨,而是因為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即私兵將領,類似於清朝的李衛,雖然官致總督,卻是雍正的家奴,魏延既是如此,部曲是三國時代的一個特殊狀況,也是後來門閥的雛形,魏延效忠的是劉備父子,所以在劉備時代,魏延的官爵雖然不高,但是卻受命鎮守漢中,實際地位幾乎可以跟關羽比肩,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之一,可以說劉備對他的信任絕對超過諸葛亮。

諸葛亮時代用人的標準一是荊州藉,二是要服從諸葛亮,他建立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荊州官僚集團,蔣琬,費禕,董允,郭攸之,向寵,向郎,楊儀,馬謖,,,。魏延自恃是劉備部曲,不屑於進入諸葛亮的圈子,所以,諸葛亮一直不喜歡他,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奪了魏延的漢中軍團的兵權,讓魏延當一般將領,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計劃,把馬謖提拔為前鋒大將,「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把魏延圈在中軍,不給他領兵的機會,第四次北伐,不等於派魏延,吳懿偏師經略雍涼,結果魏延大破郭淮,斬甲首三千,攻佔武都,陰平,這是諸葛亮北伐中唯一的一次在主動進攻中獲勝,還佔領了城池,其他都是在退兵途中設伏小勝。

諸葛亮死的時候,蜀漢集團中不論是軍事能力,還是地位,魏延都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把手,征西大將軍,前軍師,南鄭候,領涼州刺史,又曾經獨立鎮守漢中,是蜀漢除諸葛亮以外最高軍事幹部,於情於理,都應該是魏延代理諸葛亮的軍隊職務,或是退兵,或是繼續北伐,可諸葛亮偏偏把軍隊交給魏延的死對頭楊儀,而且言明:若魏延不從,軍便自發,可見諸葛亮是知道讓楊儀代理的後果的,而且是打算拋棄魏延的,如果諸葛亮真心為蜀漢的將來打算,應該是委任魏延代理軍物,由朝廷決定是繼續北伐,還是退兵,最不濟把兵權交給費禕,讓魏延斷後,也不會逼得魏延走到火併的地步,然而他依然採取這個最壞的辦法,挖了一個坑等魏延來跳,可以說,諸葛亮在如何對待魏延的問題上,內心是非常陰暗,齷齪的。

所以總體來說,魏延還是被三國演義醜化了很多。秦檜沒有機會看到三國演義,不然就後悔死了,為什麼要說岳飛謀反「莫須有」呢!就說他背生反骨,不就好了?這樣一想,好像還蠻有道理的,諸葛亮懂得還挺多。若魏延的軍權真的很牢固,就不會被馬岱這麼容易殺掉了。不屑於巴結領導(諸葛亮),也不服從領導安排。雖然惜其才,但魏延這樣明顯的性格缺陷, 最後不得善終也有一定必然性。皇帝並不擔心他,我前面說過,魏延是劉備部曲,即劉氏父子的家將,對劉氏的忠誠是沒有問題的,他只是跟諸葛亮尿不到一個壺裡,威望雖高,但是沒有軍權,漢中時代的軍權已經被諸葛亮奪走,皇帝最後認可魏延謀反之說,實際上是裝傻,因為魏延已經死了,沒有必要為了死人得罪諸葛亮遺留下來的荊州官僚集團,如果魏延能活著,肯定是皇帝用來制衡荊州官僚的籌碼,以魏延主軍,蔣琬等主政,徹底改變諸葛亮時代權臣一手遮天的狀況,然而魏延死了,皇帝只能繼續依賴荊州集團,所以楊,魏之間的這樁公案就只能不了了之。

諸葛亮在對待魏延的問題上肯定是有私心的,原因就是魏延並不服諸葛亮,也不進入諸葛亮的小圈子,而本人又有才能,所以諸葛亮一直不喜歡魏延,處處限制,打壓。

眾所周知,魏延在劉備時代就以鎮北將軍,領漢中太守,獨擋一面,執掌漢中軍團,雖然沒有文字史料說明魏延在漢中的部隊有多少,但根據漢中的地理位置和處於蜀魏軍事前線的情況看,應該不少於3萬人,不然,魏延不可能說:賊兵10萬請為大王吞之的豪言。

諸葛亮時代,魏延的漢中太守職務沒看見了,雖然封了侯爵,職務卻變成丞相司馬,也就是說,魏延從鎮守漢中獨擋一面的大將成了丞相府的屬官,而漢中軍團的部隊自然成了丞相的部隊了,第一次北伐,魏延跟著諸葛亮「安從坦途,許圖進取」,而同時諸葛亮卻「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按理,這樣的重要任務應該是選派作戰經驗豐富的魏延,然而諸葛亮為了一己之私,致使北伐失敗。

經歷了三次失敗的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派遣魏延,吳懿偏師經略雍涼,魏延也不負眾望,在諸葛亮的主力毫無進展的情況下,大破郭淮,斬甲首三千,克武都,陰平二郡,又一次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華,魏延也因功進封縣候,拜征西大將軍,至此魏延在蜀漢的軍隊系統已經是最高職務了,漢代大將軍,大司馬是最高軍職,類似於今天的三軍總司令,征西大將軍屬於專征大將軍,相當於負責某次征伐的臨時總司令,諸葛亮置位高爵顯的魏延於不顧,將兵權委於丞相長史楊儀,而楊儀僅僅是丞相府的秘書長,屬於相府屬官,跟著諸葛亮伺候文書,筆墨,調度軍需的文官,讓魏延為其斷後,不僅僅是本末倒置,而且是明顯的歧視魏延,並且諸葛亮自己也認為楊儀性感急促狹隘,已經密書後主以蔣琬代替自己,那麼,諸葛亮的退兵措置就非常有問題,而且他也預計到魏延不服,所以有言:延若不從,軍便自發。這是擺明了要拋棄魏延,逼魏延進行火併,從而達到剷除魏延,給蔣,費等人接班掃清障礙,所以才挖了這個坑,等魏延往裡跳,其實楊儀也是諸葛亮用來激化矛盾的一個棋子,用完了就棄之不顧了,完成退兵任務的楊儀,僅僅得到中軍師的職務,這說明諸葛亮對於楊儀的才能有清醒的認識。

諸葛亮為什麼處心積慮的要除去魏延呢?

1,因為他深知魏延的才能,如果自己死後魏延主持的軍事行動獲得成功,對於一慣以軍事家自居的諸葛亮將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如果引起朝廷對於他勞民傷財的北伐行動的清算,對於諸葛家族將會是滅頂之災。

2,魏延是劉氏部曲家將,在蜀漢皇帝心目中的信任度肯定高於諸葛亮的親信蔣,費等人,魏延如果繼諸葛亮之後執掌軍隊,肯定會對荊州官僚集團形成威脅,成為皇帝制衡荊州集團的手段。

所以諸葛亮必須要用一切手段除去魏延,這其實是一場權力的博弈,棋子是楊儀,對手是魏延,最終的目標是確保荊州集團控制政權。

3,北伐,說的冠冕堂皇一點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其實是諸葛亮要立軍功,以達到最終取代劉氏的目的,要知道,固守漢中不過是保住劉備創立的基業,守成而已,僅僅做到這一點,諸葛亮的丞相,候爵之位就是頂峰了,曹操,司馬懿都是有重大軍功於國才具備取代前朝的資本,所以諸葛亮不遺餘力的進行北伐。

李嚴曾經以勸進九錫試探諸葛亮,而葛氏的回答相當霸氣:「若滅魏斬睿,帝還舊都,雖十命可受,況九錫邪」,九錫是人臣最高賞賜,加九錫已經是威震人主,幾近不臣了,曹操,司馬氏,晉代的恆溫,劉裕都是加九錫而篡位,孫權是曹魏賜九錫,劉備是自加九錫,對於人臣而言,九錫已經是賞無可賞,十命只有人主才能承受。

4,晉代的恆溫,劉裕都是通過北伐立下大功而行不臣之舉,蜀漢立國是以興復漢室為政治號召,諸葛亮口口聲聲曹操是漢賊,如果自己行篡漢之實,必須有大功於社稷才能服眾,諸葛亮只是運氣不好,死的太早,兒子才8歲,否則,也是曹操,司馬氏的蜀漢版。

那個「此間樂不思蜀」的劉禪劉禪,雖然不是特別聰明,但絕對不是傻子,沒必要為了一個死了的人,得罪一幫大臣,其實我有一點想不通,諸葛亮為什麼總想傾全國之力北伐,固守漢中,不是更穩當嗎。看過三國,後來因為愛玩三國遊戲,又買過三國志看。劉禪肯定不是傻子,司馬炎譴使問劉禪那段,表面看,被人恥笑,其實從壽80多終看,更象是大徹大悟,真正看開了。傻子可做不到這一點。

那都是歷史了,從後望前看,就很清晰了。後來的主軍核心是諸葛亮的小跟班姜維,那時的姜維在聲望,軍功,地位上都沒有辦法與魏延相比較,如果諸葛亮屬意姜維接班,那魏延就是最大的障礙,再加上多年相處,諸葛亮對魏延秉性和軍事才能的熟知,即使沒有與楊儀等的矛盾,魏延的結局也只能是死。一了百了,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個人也覺得,魏延死的冤。

5,要讓人出力,就必須事權統一,所以劉禪給與諸葛亮最大的信任,最高的權力,甚至對於諸葛亮的驕橫跋扈,專權攬政,都一忍再忍,從《出師表》一文可以看出諸葛亮這蜀漢一手遮天的情況,文中諸葛亮毫無臣節,頤指氣使的要求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他制定的幾個所謂「志慮忠純」的荊州藉官員如蔣,費,董,郭,向諸人,是諸葛亮外出期間代表諸葛亮管理皇帝的,文中要求劉禪「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軍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可以說劉禪就是諸葛亮手中的傀儡,一個管印章的符寶郎,這些劉禪都忍了,因為當時的蜀漢政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強勢人物,來維繫政權的運轉。

6,諸葛亮死後,劉禪依然按照諸葛亮安排好的人事格局來運轉蜀漢政權,他清楚的知道,蜀漢政權在四川是外來戶,必須使用外來勢力壓制本土士族,才能保證政權的運轉,當初構成蜀漢政權的劉備原從集團,荊州集團,益州集團,必須有一個制衡的措施,所以諸葛亮時代的人事格局必須延續。

7,要任用荊州集團,就必須肯定諸葛亮這面旗幟,所以劉禪不管對諸葛亮有多大的不滿,也沒有動手清算諸葛亮,反而給予謚號,予以褒獎,但是為了逐步消除諸葛亮的影響,劉禪拒絕為諸葛亮立廟祭祀,一直到29年後,蜀漢滅亡的前幾個月,才批准在勉縣給諸葛亮立廟,這也可以視為劉禪的一種發泄,但是僅僅是有限度的發泄,在原則問題上,劉禪對於這個「度」把握的非常好,安漢將軍李邈在諸葛亮死後上書後主: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直指諸葛亮專權跋扈,有不臣之心。劉禪的反應非常激烈,把李邈斬首,按說李邈即使說錯了也罪不至死,劉禪如此高調的處理此事,是有深意的。

8,如果他不置可否,荊州集團的官僚就會認為劉禪認同李邈的說法,視諸葛亮為權臣奸相,那麼作為諸葛亮派系的荊州官員勢必人人自危。

如果劉禪認同李邈的說法,那麼朝廷中立即會有大批的人出來指責諸葛亮,特別是益州集團的官員,勢必會引起荊州集團跟後主的對立,進而引發政權體系的崩潰。

所以,劉禪要用荊州集團就必須杜絕對諸葛亮的非議,這樣才能穩定荊州集團。

9,劉禪在諸葛亮死後,立即廢了丞相制,任命蔣琬,費禕在大將軍,尚書令幾個職務上互相制衡,避免了再出現權臣的可能,蔣琬死後,劉禪自攝國事,十幾年都沒有給費禕開府的權力,使得皇權逐步鞏固。

10,劉禪在鄧艾入川之後,選擇投降也是明智之舉,蜀漢政權已經是舉步維艱了,益州本土勢力早已離心,他實在沒有把握四川人民能為蜀漢政權拚命,所以他選擇了投降。

我一直認為劉禪算不上是英主,他沒有父輩那種縱橫捭闔,馳騁疆場的能力,但仍不失為明主,在蜀漢這個彈丸之地把一個割據政權平穩的運行了40幾年,也屬難能可貴了。因此也可以這樣說,魏延是諸葛亮和劉禪聯手合謀陷害典型的中國反動黑暗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推薦閱讀:

我誕生在一個無盡的黑洞里,在我之前一定有一個人
黑暗之神布加迪威龍
如何評價永恆沉睡永恆沉睡(Sopor Aeternus)的音樂作品?
十月最新生活哲理經典短語,從黑暗走向光明

TAG:中國 | 政治 | 魏延 | 政治鬥爭 | 黑暗 | 反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