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反恐進入2.0時代_
拉登死後,基地組織也開始轉型。反恐進入2.0時代。在反恐的同時,根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更為重要。
對美國總統奧巴馬來說,在2011年5月1日宣布拉登死訊,是頗為欣慰的事情。
眾所周知,8年前的這一天,美國前總統布希「詐胡」般地宣布伊拉克戰爭取得了勝利,並且他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最終被證明是與反恐無關的莫須有戰爭。而奧巴馬,不僅堅決反對伊戰,而且還在反恐鬥爭中取得重要勝利——擊斃了策劃「9·11」的拉登。
用奧巴馬的話說,拉登之死是美國反恐事業的「重大成就」。但反恐鬥爭卻沒有終結。
2011年2月9日,美國國家反恐中心(NCTC)稱,美國安全最大的威脅不再是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而是擁有美國和葉門雙重國籍的安瓦爾·奧拉基。這也意味著,從那時起,拉登已經不再是美國首要的緊盯目標了。
如果說,拉登生前的恐怖襲擊以在美國外部培養恐怖分子,像戰爭一樣操作,成本高等為特點,拉登死後,奧拉基時代的恐怖襲擊將以在美國本土培養恐怖分子,利用網路等高科技隱秘滲透,危害性更強為特徵。
幾家歡樂幾家愁
拉登被擊斃,也只是國際反恐鬥爭的一個逗號,離句號還遠著呢。
饒有意味的是,奧巴馬在宣布自己的重大成功之前,還致電兩位前任:小布希和柯林頓,兩人均曾追捕本·拉登但未獲成功。事實證明,至少在短期內,擊斃拉登提升了奧巴馬的支持率達10%之多。
還是在總統競選時,奧巴馬就將阿富汗戰爭和打擊「基地」組織作為了「賣點」,以區別固執於伊拉克戰爭的布希。上任之後,奧巴馬也確實將美國的戰略重心從伊拉克戰爭轉移到了阿富汗戰爭,並更加用心地鎖定了本·拉登。
事實證明,奧巴馬的戰略轉移至少在除掉拉登方面起到了效果。但反恐鬥爭卻沒有終結。充其量,拉登被擊斃,也只是國際反恐鬥爭的一個逗號,離句號還遠著呢。
最糾結的是巴基斯坦。由於此番被美方宣揚為「巴基斯坦方面提供了情報並一同參與了行動」,這就意味著,拉登的助手和信徒們,將會把復仇之火引向巴基斯坦,畢竟,襲擊美國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果不其然,塔利班和「基地」將復仇怒火噴向了巴基斯坦。用阿富汗塔利班發言人的話說,他們發起報復攻擊的首要目標,將是巴基斯坦政府官員,包括總統、總理及陸軍參謀長。第二個攻擊目標才輪到美國。急得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破例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表示巴基斯坦未參與美軍擊斃拉登的行動。
美國本土當然也不敢大意,因為有比拉登更具威脅的「接班人」早已對美國虎視眈眈,並醞釀著在「9·11」十周年之際採取行動。拉登死訊宣布後,美國方面立即發出國民旅遊警告。
美國媒體對拉登之死保持著清醒認識,紛紛指出,擊斃拉登並不意味著美國乃至整個世界會變得更加安全,而從反恐的角度看,拉登已經不是最大的安全威脅了,因為此前,拉登已經「讓位」給奧拉基了。
拉登「讓位」可以說是2011年的新鮮事,似乎也在為他此後徹底退出歷史舞台埋下伏筆。2月9日,美國國家反恐中心稱,美國安全最大的威脅不再是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而是具有葉門和美國雙重國籍的奧拉基。
本土恐怖主義已成為美國的心腹大患,而那些堪稱「美國通」的恐怖分子更是美國人的肉中刺。拉登之死讓美國人有了新的緊張,他的黨羽們可能會更加肆無忌憚地進行報復,並利用恐怖主義的本土化進行恐怖襲擊,則即將迎來「9·11」十周年的美國安全防護壓力將會劇增。
「基地」玩變臉
「基地」無論是在戰略還是戰術上,都在進行升級換代,美國情報工作如果跟不上,不僅會顯得OUT,而且會因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如果說奧巴馬是第一開心人,那麼第二開心的人就要數剛被奧巴馬提名為國防部長的中情局局長利昂·帕內塔。這位仁兄可謂兩頭得好。4月28日,奧巴馬總統提名了帕內塔,話音未落,拉登就被幹掉了,可謂喜氣逼人。而且,無論是從中情局角度,還是五角大樓角度出發,他貌似都沾上了光。尤其是這次情報工作做得比較到位。
更進一步地說,奧巴馬對中情局長和國防部長人選的調配,也彰顯了情報在反恐乃至阿富汗戰爭中的重要性。將原中情局長放在國防部長的位子上,就是要在阿富汗戰爭等對外戰爭及反恐安全挑戰中加強情報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雷烏斯的華麗轉身。作為阿富汗美軍前最高長官,彼得雷烏斯深受奧巴馬器重,有思想,有膽識,對戰爭也有獨到見解。出任中情局長前,彼得雷烏斯就多次抱怨中情局太不給力,換位之後,他從一個需求者,變成一個情報供應者,這無疑將有利於美國情報工作。
更何況,「基地」無論是在戰略還是戰術上,都在進行升級換代,美國情報工作如果跟不上,不僅會顯得OUT,而且會因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你不折騰敵人,敵人就遲早會回來折騰你。你不盯著對方,不等於對方不盯著你。事實上,當年在美國忙著折騰伊拉克的時候,拉登和他的「基地」則在忙著進行「升級」工作,僅僅幾年時間裡,不僅網羅了大量「粉絲」,而且還在鬥爭策略上實現了轉型。
首先是將拉登打造成一面旗幟,進而與西方開始了思想戰。事實證明,國際恐怖組織十分善於煽動和利用反西方情緒。在國家和地區之間不平等狀況不斷加劇且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各國本土的恐怖主義浪潮也在不同程度地高漲,這種浪潮不僅來自感到無望和怨恨的人,更來自那些希望以此達到不可告人目的的恐怖主義勢力。如今,即便拉登被擊斃了,但思想戰依然是「基地」和其他國際恐怖組織的拿手好戲,不得不防。
事實上,本·拉登在被擊斃之前的最大威脅可能在於,只要聲稱以他的名義採取行動,各地區組織就能夠更好地招募人員並協調行動。
這也給國際反恐帶來了四項新任務:針對阿拉伯世界的公眾外交工程,對極端主義理論傳播的限制和打擊,加強針對恐怖組織進行小規模機動作戰的能力,更有效的國際合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在旗幟化之外,恐怖主義還有很多細緻的變化。
首先是組織規模變小,出現連鎖化趨勢。與「9·11」不同,越來越多的恐怖襲擊的策劃都不再講求周密和精細,而且追求效率。與此相關,整個「基地」組織的結構都已發生重大轉變,由過去的一個統一性組織變成多個地區性恐怖小組的集合體,而且這些地區性恐怖小組越來越傾向於採取自主行動。
較之以往,現在的恐怖主義動機也在發生變化,恐怖主義活動變得更加血腥了。為了造成更大的影響,他們從盡量減少人員傷亡到儘可能地傷害更多的人,手段和武器越發具有破壞性,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落到恐怖分子手裡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經濟目標、平民目標和城市正在成為重點打擊對象,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進而影響投資環境和經濟發展,是恐怖分子一個重要目標。不僅如此,由於全球化進程加強了各國在經濟上的互相依賴,恐怖主義襲擊,尤其是動用化學、生物、輻射和核武器的襲擊,也更有可能造成地區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全面癱瘓。
恐怖主義的戰略目的十分明顯,一方面是要證明政府無力保護本國人民,從而導致人們對上班和購物等過去感到安全而平常的事情產生恐懼;另一方面是造成極端反應,反應越極端越好。
恐怖主義還搭上了信息快車。恐怖主義分子對互聯網的利用反映出他們的手段越來越狡詐,不僅善於利用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也善於利用傳媒大造聲勢,加劇大眾的心理恐慌。利用互聯網渾水摸魚,是國際恐怖主義的新變化,也是更加防不勝防的地方。
反恐還須反貧窮
沒有人可以否認,在很大程度上,貧窮所帶來的絕望與幻滅是滋生特別是響應恐怖主義的溫床。
由於恐怖襲擊接踵而至,使得各國學者未敢放緩對「9·11」和「反恐」鬥爭的反思。在學者們的建議中,既有(美國)停止與伊斯蘭世界的敵對行動,以作為真正杜絕恐怖主義,爭取和解的最終解決方法;也有以更廣闊的胸襟爭取一切可以爭取到的力量團結起來應對恐怖主義威脅的呼籲。
從根本上,這就要求反恐鬥爭的領導者們,要真正把這場特殊的鬥爭當做一場持久戰來看,長遠而非短視地,耐心而非急躁地,開放而非固執地增進國際理解和多邊合作,系統化地解決全球問題,以期根除恐怖主義土壤的策略和措施,從而把反恐戰爭推向一個正確的方向。
很顯然,共同的敵人導致了不同尋常的聯盟。在「9·11」十周年即將到來之際,世人應該明白,歷史已把以前冷戰中的敵人放在一條船上,使它們面臨選擇:要麼一起抵制共同的敵人,要麼「一個個地失敗」。
反恐更要反貧窮。人類的注意力首先應該集中在最容易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上。沒有人可以否認,在很大程度上,貧窮所帶來的絕望與幻滅是滋生特別是響應恐怖主義的溫床,大多數社會學家都贊同這樣的觀點:虛弱和失敗的國家是滋生恐怖主義的沃土。
耐人尋味的是,「基地」等國際恐怖組織的介入也很有節奏感。一般情況下,它們都是要等到動亂之後,形成了政府和反政府或者兩派對抗時再出手。當然了,它們最喜歡的還是有外國入侵和干涉的情況,比如伊拉克戰爭,這樣可以藉助民眾的反抗情緒做大自己,並且能得到很好的掩護。當下的利比亞戰爭,也許就是「基地」的下一個站台。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
推薦閱讀:
※終結恐怖主義需要「霸王道雜之」:與周研究員商榷
※反恐維穩責任書
※港媒:解放軍南美反恐演習 專家指不會威脅美國
※德黑蘭·奎塔:打破平衡?
※「伊斯蘭國」與反恐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