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開東:學校開設女德班,不是女德是缺德

最近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快要上天了。這所學校「女德班」的女德教誨雷人不止,金句頻出,迅速引起輿論熱炒。

「你說老母雞的德行是什麼?生蛋、孵蛋、孵小雞,那你說人,難道還不如老母雞嗎?」

誰說女子不如雞?

為了超過老母雞,女子點外賣就是不守婦道。女子就該老老實實守在最底層。女人就要少說話,多幹活,閉好自己的嘴。女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

……

我們還以為這一朵是奇葩,萬萬沒想到,人間處處有奇葩。該校在鄭州、溫州、三亞等地開設分校,處處火爆。授課老師更是空中飛人,應邀在全國開展傳統文化講座,飛來飛去,簡直供不應求。

女德沉渣泛起,市場紅火,其背後原因何在?

其一,男女不平等的集體無意識。

社會實踐層面男女不平等,輿論雖然對女德班同仇敵愾,人人喊打,卻很難從女性的日常社會規訓中警醒。

平心而論,在日常生活中,雖然女性已經承擔了和男性同等的社會工作。但在家庭世界中,男人對女性承擔家務是不是覺得理所當然?男人對女性帶孩子是不是覺得天經地義?

如果我們追問,女人已經和男人一樣承擔了社會工作和壓力,那麼,這些額外的家庭工作憑什麼必須由女性獨立完成?這些追問會讓我們理解社會對女性的習以為常的規訓。

心理層面女人還是依附男人。「漂亮是女人的核心競爭力」,「女人在體重秤上的重量和男人心目中的重量成反比。」女人,要麼瘦,要麼死。「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

這些雖不算社會共識,但事實上大量存在,並潛移默化佔領女人心靈,成為她們的意識或者潛意識。

第二,家庭關係緊張所帶來的焦慮。

現代女性在家庭內外兩個領域疲於奔命,很難宣洩雙重負擔所帶來的心理焦慮。

焦慮很容易讓人衰老,50歲之前,女人的衰老總要比男人來得早一點。男人四十一朵花,女人四十豆腐渣。焦慮伴隨著容顏消逝,再加上社會上的男歡女愛,讓女人更加失去安全感。一個年輕一點漂亮一點的姑娘,很容易就把女人辛苦半輩子的成果收割了。有笑話說,結婚是愛情的墳墓,更可怕的是,還有小三來盜墓。

所以女人選擇女德班,用忍耐和順從來維持家庭秩序,希望提升自己的女德來獲得男人的道德匹配。

女德班大量同樣的女性傾訴,使孤獨的個體女人為自己說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義。

她們彼此從相同的命運中認出了自己,找到同類。她們發現,自己的經驗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體的經驗,她們的痛苦和掙扎,是一種可以與人分享的痛苦和掙扎,孤立的個人因而產生歸屬感。這是女德班紅火的重要緣由。

但問題是,女人逆來順受,堅決不離婚,就一定能迎來「福報」嗎?假如女性女德的提升,男人不以為然呢?甚至有男人覺得女人的犧牲可以享用呢?如果女人把不離婚看成是一種「福報」,這與祥林嫂的差別又在哪裡呢?男人會不會因此更加肆無忌憚呢?

第三,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傳統文化渾水摸魚。

近些年國家大力倡導傳統文化教育,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這是對的。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燦若星辰,營養豐富,老祖宗確實有很多好東西。這些東西不能丟,丟了就是數典忘祖,就會失魂落魄。

但傳統文化不完全是精華,也有很多糟粕,如果對傳統文化全盤接受,意味著這個時代根本不會進步。

撫順「女德班」就是打著「中華傳統教育」的幌子,裹挾著封建殘餘思想招搖過市,大搖大擺走進課堂,收智商稅和焦慮稅。女德班給走投無路的女人們開出了「藥方」,把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炮製成國學毒雞湯,灌輸給這些女人們。而那些可憐的女人們,由於找不到精神寄託和自我價值,病急亂投醫,就只能撿起早已掃進歷史垃圾堆的腐朽思想。

她們忘記了一個封建的女人怎麼可能獲得現代男人的尊重和愛?如果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誰還來尊重你呢?

從本質上來說,女德班是封建殘餘和男權復辟。與其說「女德班」荒謬,不如說它以一種荒謬的方式呈現出了一種畸形的性別關係。

道德與法律一樣,具有普適性。不可能只針對女性,不針對男性。這和封建時代只強調女人的貞潔和貞操沒有任何區別。把女德粉飾成傳統美德,解釋成女性的天然特性,這是對女人天性的曲解和桎梏,是給女性下套。

女德是男權社會的產物,根本不是源於女性自發對道德的追求,品格的提升,而是外界強加給女性的一種道德審判,一種赤裸裸的性別歧視,理應受到所有國人的批判。

沒有真正的「女德」,也沒有真正的「男德」,我們應該提倡「人德」,那就是所有人潔身自好、孝順父母、自強自立、舉止優雅、人格獨立、思想自由、精神高邁,男人一半是女人,男女都是半邊天,男方不亮女方亮。

在這場女德鬧劇中,身為男人的我們,更要不斷自省:有沒有大男子主義?有沒有像賈寶玉一樣懷揣著對女性的美好敬慕?有沒有記得歌德所說,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提升!

天不生女子,萬古如長夜!

情懷 熱血 能量

只為百姓說人話 不為權貴唱讚歌

但書人間善與惡 哪管湮沒與流傳


推薦閱讀:

我的朋友遍天下之澳洲行,第九天:參觀鬼妹子的學校St Aloysius.
讓「冰花男孩」更少些馬雲推鄉村寄宿學校計劃    錢江晚報
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的篳路藍縷之路

TAG:學校 | 女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