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史劇—鴉片戰爭之主角—林則徐
百年歷史劇—鴉片戰爭之主角—林則徐
文久遠 2013年7月20日
1840年至1949年之間的這段歷史,我們稱之為中國近代史;在這個中華民族形成並尋求發展方向的過程中,中國成為各種力量碰撞和交流的舞台,給世人後人展示了一幕幕既血腥又殘酷、既悲壯又屈辱的歷史劇,其中主要有日益腐朽衰敗的的大清帝國與西方列強的交鋒,有太平天國、捻軍與清政府之間的階級對抗,有洋務派與保守派之間的衝突,有基督教信徒與本地鄉紳的碰撞,有維新派與保皇黨之間的抗爭,有革命黨推翻請政府的壯舉,有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的鬧劇,有北洋軍閥建立民主政府的喜劇,有國共兩黨聯合推翻北洋政府的盛宴,有中華民國政府聯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八年抗日戰爭的慘勝;從1945年開始,國共兩黨又再次逐鹿中原,並且在四年多點的時間內產生了一個當時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毛澤東領導共產黨,指揮解放軍,在當時大部分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蔣介石、國民黨、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又一個活躍在這段歷史舞台上的大人物,代表著他們身後的利益集團,通過與其他各種力量博弈的過程和結果告知後人:在這個對抗並接納西方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家天下的滿清王朝不行,披著洋教外衣的太平天國不行,不改變舊體制的洋務運動不行,得到皇帝皇后支持的維新運動君主立憲不行,地方軍閥加憲政民選的北洋政府不行,依靠日本扶持的偽滿洲、汪偽政權不行,舉著三民主義旗號的中華民國也不行,喪失存在基礎的利益集團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最後只有奉行集權制度的的共產黨登上這個現實舞台,承擔了改造中國社會、復興中華民族的社會責任。當代中國人如果能夠正確地認識這段歷史,就能合適地理解現代中國社會,並且在中華民族的復興過程中貢獻出自己的正能量;如果錯解這段歷史,誤讀這些歷史人物,那不但會妨礙我們解讀現代中國社會,還會使自己長期處於負面的生活狀態中。
這部百年歷史劇的第一幕是鴉片戰爭,舞台上的主角是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字元撫,又字少穆,「少警敏,有異才」,晚年自封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父親為貢士出身,教書糊口,家境貧寒;是以林則徐自幼聰穎好學,一生節儉勤廉。19歲中舉人後得到福建巡撫張師誠賞識,擔任幕僚一職,深入了解並參與當時官場的運行模式,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觀念銘刻腦海,為以後的仕途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26歲中進士,名列二甲第四名,此後步入官場,在座師曹振鏞的提攜推薦下,先後任翰林院編修、江西、雲南副、正考官、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河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由於林則徐深諳民間疾苦,官場規則,立志效忠朝廷,實心任事,是以每任一職,必先了解相關情勢,制定任職規劃,並採用各種交流方式與上下左右溝通,取得朝廷同僚吏員的理解支持配合;每辦一事,必先釐清緣由狀況,人脈糾葛,然後對症下藥,快刀斬亂麻,以便取得最佳效果,有利於皇室朝廷百姓。15年間,林則徐從一介進士升至正二品官員,沒有做不了的官職,沒有不適應的地域,沒有辦不了的事情,忠公能勤廉,可謂忠臣五項全能冠軍!!!所以蔣廷黻先生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中有評價曰:「林文忠無疑是中國舊文化最好的產品」;或許{紅樓夢}中的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曹雪芹提前為林則徐凝鍊出來的學習模式!林則徐也在奏疏中坦陳自己的體會:「察吏莫先於自察,必將各屬大小政務,逐一求盡於心,然後能以驗群吏之盡心與否。如大吏之心先未貫徹,何從察其情偽?臣惟持此不敢不盡之心,事事與僚屬求實際。」持此心行,林則徐在滿清王朝的地域、官場中遊刃有餘,循王法行王道,以中庸心態展霹靂手段,為官一任,必造福一方,從而贏得皇帝嘉許,同僚欽服,吏員敬畏,百姓感恩;然而正在仕途順暢之時,歷史卻把林則徐卷進了另外一個與西方文明碰撞與交流的戰場,使林則徐在禁煙問題上經受了人生中唯一的一場敗績。後世評價此人此事,褒揚者譽之為民族英雄,貶抑者毀之為民族罪人,那麼,我們給林則徐作出什麼評價,才能夠符合歷史的發展潮流,同時又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強盛呢???
新航路開闢之後,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先對非洲、美洲開展殖民運動,佔領土地,屠殺土著,掠奪財富,販賣奴隸,同時也開始了對亞洲的殖民運動。早在明朝正德年間,(1515年左右)葡萄牙殖民者就來到廣州珠江口岸,並在不久後與明朝發生武裝衝突;1561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曬」為借口,重金賄賂地方官員租借澳門,每年向廣東山縣繳納地租銀1千兩;此後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美國陸續開始與東南沿海地方政府所在城市開展小規模商貿活動;英國政府則多次派軍艦來華,希望與清政府建立正常的外交與商貿關係,提出派遣公使駐京、開放通商口岸、設立商行商館等八項要求,卻被乾隆皇帝以英國首任外交公使馬戛爾尼不向皇帝行「叩拜禮」為由駁回,語氣堅定:「斷不可行」、「皆不可行」、「尤不便准行」、「尤屬不可」。就清政府而言,閉關鎖國是既定國策,康熙皇帝早在1717年就頒發「海禁」政策,嚴禁中國人留駐海外、商船赴南洋貿易、出售生活物資給外國商人,並防範外國商船長期停駐港口;因為海禁政策不可能完全實施,所以雍正皇帝在1727年曾解除南洋海禁;乾隆皇帝即位後,根據中外商貿活動的實際狀況,在1757年提高關稅,關閉福建、浙江、江蘇三處海關,僅存留廣東海關與外國通商,並落實兩廣總督李侍堯{防範外夷規條}奏疏中的「防夷五事」: 禁止外商在廣州過冬;外商到粵後由「寓居行商管來稽查」;「借領外夷資本及雇請漢人役使,並應查禁」;「嚴禁外夷僱人傳遞信息」;「夷船泊年」則「撥營員彈壓稽查」; 嘉慶皇帝在1809年頒布了{民夷交易章程}, 道光皇帝又在1831年制定了{防範夷人章程}和{八條章程},增加了很多對外國人的防範措施,同時對輸出貨物的品種數量也加以限制,如糧食、五金、軍火(硝磺)以及書籍(史書、一統志,地理圖等)一律嚴禁出口,對絲、茶、大黃的出口數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在這種一關一口的商貿模式管理下,在中央、地方政府的防範抵制下,從16世紀初至19世紀前期這三百年間,中國的對外貿易居於年年出超的有利地位。毫無疑問,這種商貿模式有利於保持清王朝的穩定統治,農耕社會的平衡發展,卻不能滿足殖民國家對中國的通商、傳教、外交等諸項要求,這種因中外雙方訴求不同而產生的矛盾持續了三百餘年,最後,清政府和英國終於在鴉片泛濫及鴉片貿易問題上激化了矛盾,並進而爆發了鴉片戰爭。
鴉片是用罌粟果汁烘製而成,有安神、鎮痛、止咳等藥用價值。早在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時,鴉片就傳到了中國,三國時名醫華佗就曾使用大麻和鴉片作為麻醉劑;在公元7—8世紀時,鴉片又作為藥材從印度傳入中國;在十七世紀初年,荷蘭人通過台灣把煙草與鴉片的吸食方法傳至中國大陸,並很快泛濫成災。明朝崇禎皇帝曾下旨禁煙,清朝雍正皇帝亦在1729年頒發戒煙禁令,1799年嘉慶皇帝亦頒布禁鴉片令,道光皇帝自1820年即位後連續頒發多次禁煙令;但吸食鴉片上癮後那種欲仙欲死的快感無物可以替代,每天吸食10—20次鴉片的代價就是一般的殷實家庭也不能承擔,沒有鴉片可供吸食的痛苦也沒人可以承受,除開關殺鴉片吸食者,各地官府竟然沒有辦法可以貫徹禁煙令。而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期內的禁煙措施卻卓有成效,其重要原因在於林則徐把禁煙和戒煙結合起來,研製出戒煙藥方,低價提供給鴉片吸食者,使大多數人樂於戒煙。林則徐在湖北時,「除官制斷癮藥丸外,凡省城漢鎮藥店所配戒煙之葯,無家不有,無日不售,高麗參、洋參等葯,皆已漲價數倍」,出現了「耆民婦女在路竟叩頭稱謝,據云其夫男久患煙癮,今幸服藥斷絕,身體漸強」 等語。湖北禁煙效果如此,全國卻非如此!英國在不能承受每年2—3百萬兩白銀貿易逆差的前提下,勾結東南沿海官商開展三角貿易,把紡織品運往印度,把印度的鴉片通過走私渠道運往中國,再把中國的茶葉、生絲運回英國;鴉片貿易差價如此之大,美國俄國立即仿效跟隨,致使中國在1820--1840年間,白銀外流達一億兩之巨;僅1838年輸入鴉片達四萬餘箱,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之多,清廷庫銀從七千萬兩下降至一千萬兩;有錢的官商群體中鴉片吸食者最多,嚴重影響清政府的政治、經濟正常運轉。林則徐在奏疏中說:「衙門中吸食者最多,如幕友、宦親、長隨、書辦、差役,嗜好者十之八、九」;1831年刑部奏稱:「現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鴉片之人,而各衙門尤甚,約計督撫以下,文武衙門上下人等,絕無食鴉片者,甚屬寥寥」; 是以林則徐警示道光皇帝:「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道光皇帝意識到鴉片問題的嚴重性,決心採取強硬措施禁絕鴉片,於1838年9月詔命林則徐進京,並連續八次召見林則徐,商討禁煙方略;11月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並節制廣東水師,查辦海口。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林則徐始終牢記這條孫子兵法!在湖北禁煙時就注意「採訪夷情」,抵達廣東後又派人專門收集、翻譯澳門出版的外國人刊行的報紙雜誌,親自閱讀整理這些譯文資料,編輯成{論中國}、{論茶葉}、{論禁煙}、{論用兵}、{論各國夷情}等5種專輯,還組織翻譯了1836年倫敦出版、英國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為{四洲志},這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自然地理、社會歷史狀況的譯著,後來魏源在此書基礎上編撰出{海國圖志};另外還編有{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澳門新聞紙}等專輯,使清朝權貴對外夷狀況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更何況林則徐所閱讀的譯文資料只能反映出西洋各國的局部、表面狀況,真實性、全面性差得很遠;如下謬誤多得很:「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英國要攻中國,無非乘船而來,它要是敢入內河,一則潮退水淺,船膠膨裂,再則伙食不足,三則軍火不繼,猶如魚躺在干河上,白來送死」; 還認為英國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離開中國的茶葉、大黃就會「大便不通而死」,所以,中國的茶葉、大黃是「制夷之大權」, 「……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在這樣的信息支持下,林則徐信心滿滿的開始了他的禁煙之旅。
1839年1月8日,林則徐離京南下,沿途發出傳牌,聲明此行連帶跟班廚師就10個人,所雇夫價、轎價均由自己發放;所有尖宿公館,只用家常便飯;跟班人夫,不許收受分毫站規、門包,需索者即刻扭送稟報,私自送物者定行特參。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到達廣州,廣東全省高級官員前來迎接,主要有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水師提督關天培、海關監督豫厚庵、廣東將軍德克金布等人。在做好各項準備後,林則徐在3月24日傳見「十三行」商人,斥責其為外國鴉片販子效力的罪行,並傳諭外商:限三天將所有鴉片盡數交出,各人出具中英兩種文字的甘結(保證書),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並發出聲明表示自己堅決貫徹執行滿清王朝的禁煙意志:「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此舉遭到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抵制,下令英商拖延時間不交鴉片,同時指使大鴉片商顛地乘夜逃走;但林則徐早有布置,派人截回顛地,然後照「違抗封艙」舊例,下令停止中英貿易,派兵包圍商館,撤出館中華佣,並切斷躉船與商館往來道路。義律無奈,只得下令交出全部鴉片。從3月下旬至5月中旬,共收繳鴉片237萬多斤。與此同時,林則徐在廣東省內大力禁煙,頒布《禁煙章程十條》,捕獲販賣、吸食鴉片者1600多名,收繳煙土、煙膏46萬多兩,煙槍4萬餘支。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歷時23天,共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達2,376,254斤。此次禁煙主要針對英方商人,每箱上繳鴉片還可以補償5斤茶葉,但沒有撲殺中國官商的鴉片走私勢力,對吸食鴉片者也只有懲戒而無引導,結果雖然繳獲、銷毀了大量鴉片,但並未杜絕鴉片走私;1839年6月的《澳門月報》記載,就在同年9月,鴉片貿易又再度活躍,且有上萬箱鴉片已經運到中國海面。
當時的中國是個主權國家,滿清王朝完全有權利決定是否開展外貿,採用何種商貿模式,賣出什麼商品,如何懲戒輸送毒品危害中國的外國商人;英國及其商人同樣有權利決定怎樣與中國開展外貿,輸出、買回什麼商品,更何況當時的鴉片貿易在世界範圍內是合法正常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怎麼說、做都有道理,但是當中、英兩國在商貿內容及模式問題上的立場嚴重對立的時候,談道理就沒用了,只能比誰的拳頭硬!!!林則徐做出了禁煙可能導致戰爭的判斷,也在海防上作了充分準備,但鴉片戰爭的進程證明林則徐的戰略判斷與戰爭準備錯得離譜。1839年9月1日,林則徐在給道光的夾片中寫道:「知彼萬不敢以侵凌他國之術窺伺中華」,至多不過是「私約夷阜一二兵船」,「未奉國主調遣,擅自粵洋游奕,虛張聲勢」;而1840年2月20日,英國外相巴麥尊致海軍部的公函中明令:在廣東「不必進行任何陸地上的軍事行動」,「應該儘可能地有效打擊接近首都的地方」;給懿律和義律的訓令中,規定作戰方案為「在珠江建立封鎖線」,「佔領舟山群島,並封鎖該島對面的海口、揚子江口和黃河口」。到了1840年7月5日,英軍進攻浙江定海,鴉片戰爭正式爆發;在此後的戰爭進程中,中國暴露出太多的弱點:戰略判斷錯誤,戰爭意志不堅定,武器落後,士兵訓練不足,將不知兵,經常臨陣換將,最要命的是打不打、何時打、怎麼打要請示皇帝;有新式武器也不會用、用不好,比如林則徐曾花巨款向美國商人買了一條1080噸的大輪船「劍橋號」,並裝上了34尊英制大炮在船上,可是沒人把它做為炮船用,而是橫泊於珠江口做炮台用,結果被英軍俘獲;而英軍遠離本土,武器精良,士兵訓練有素,將領久經陣戰,只需要貫徹戰爭指令,達成作戰任務即可。是以鴉片戰爭開打後,英軍封鎖珠江口,北上進攻浙江舟山,佔領定海縣城,並抵達天津大沽口;主戰的道光皇帝見京城受到威脅,在1840年8月20日表示只要英軍南撤,即可允許通商並懲辦林則徐,把戰敗的責任落在林則徐身上;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與英國談判沒有結果;英軍抱著說不服就打服的宗旨,於1841年1月7日重啟戰端,並在2月下旬攻佔虎門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近2萬名清軍敗退至廣州城內,奕山與英軍簽訂城下之盟{廣州和約},並繳納6百萬銀元贖城費,賠償英商損失30萬元,卻向道光皇帝虛報戰功;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1842年1月,英軍轉攻台灣中部,再攻長江的門戶吳淞,再敗鎮江城外綠營守軍,至8月4日,英軍沿長江直逼南京,迫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決定。據統計,鴉片戰爭中清軍傷亡人數達4600人(約死3300人),英軍傷亡人數只有401人(死59人);武功再高,也怕槍炮,落後的大清帝國與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舊式軍隊與新式軍隊相比較,差距太大了,失敗的結局是必然的!!!
在人類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充滿了民族、國家、階級、政黨等各種力量的碰撞與交鋒,失敗方必定要付出代價承擔責任。滿清王朝付出的代價是懲治一批相關官員,林則徐、鄧廷楨、琦善、楊芳、怡良被革職,奕山被降職留用;由耆英和伊裡布作為清朝全權代表,與英國簽訂了1842年8月29日的{南京條約}、1843年7月的{五口通商章程}及10月的{虎門條約},英國取得開放五口通商、割取香港、獲取賠款、協定關稅等實際利益,又重新規定了英國所享有的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其他強國也一擁而上,參與這場分贓盛宴,1844年7月3日,中美簽訂{中美望廈條約},美國取得治外法權;1844年10月24日,中法簽訂《黃埔條約》,法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和傳教權等。這些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滿清王朝主導的禁煙運動及鴉片戰爭的失敗,家天下的滿清王朝抗拒西方文明的失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君主專制社會。關於林則徐、禁煙運動、鴉片戰爭,世人後人有無數篇文章加以述評,在我來看,其主流觀念並不符合歷史的發展進程,容易誤導當代中國人看待這段歷史,並進而誤讀當代中國社會,那麼,我們應該作出怎樣的結論呢???
林則徐是個完美主義者,儘管當時還沒有這個概念,但林則徐的所作所為卻詮釋了這個概念;他在就任每個官職時,都力圖在自己的許可權範圍內搜集整理相關信息,理清人脈關係,找出事情淵源,以便處理好每件事務,有利於皇室朝廷民眾;在禁煙問題上也是如此,並且還加上了一條歷史意義:這是正在形成的中華民族、日益衰敗的滿清王朝抵抗並接納西方文明過程的開端,其目的是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性和國家的主權!在這個過程中,林則徐失敗了,禁煙運動失敗了,鴉片戰爭失敗了,在此後的1百多年間還有許多人和事的失敗,但就是在這些失敗的過程中,中華民族逐漸形成,對西方文明的認識日益深化,學習和掌握西方實驗科學的人才日益增加,中國軍隊抵抗外國侵略者的能力日益強盛,利用外夷以制夷的策略日漸高明,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慘勝,使中國掙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逐漸屹立於世界大國強國之列,中華大地上再無外國軍隊耀武揚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林則徐的失敗是他個人的失敗,卻是中華民族抵抗並接納西方文明勝利的開端,因此,首位中華民族英雄的稱號林則徐當之無愧!!!
自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抗拒並接納西方文明的過程,已經形成抵抗-失敗-簽約----再抵抗-再失敗-再簽約這麼一條規律;這條規律既反映了中國的弱勢地位,也表現出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就在這個西方文明不斷強化的侵略過程中,中國主權逐漸削落,以至於日本在侵華戰爭中竟然佔領了中國6百萬平方公里國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面對這些侵略與屈辱,近現代的士人學子、專家教授、精英達人莫不擺出愛國主義者的姿態,一方面譴責西方列強的侵略行徑,一方面把「賣國賊」的稱號加在耆英、伊裡布、奕、桂良、曾國藩、升泰、李鴻章、曾紀澤、崇綸、奕劻、袁世凱、何應欽、王世傑等人頭上,好像就是因為他們的賣國思想及行為,才促成滿清王朝、中華民國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君主專制社會。其實,身處當代中國回過頭來看待這段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更為清晰的結論:西方文明所蘊含的科技體系、生產力及其方式、商貿模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流及趨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其社會組織、宗教信仰、文化體系則未必如此;耆英等人及其所代表的政府在抵抗-失敗-簽約這個過程中,中國雖然經受掠奪與屈辱,但也在不斷吸取西方文明中的精華部分,並揉合自身的社會組織、文化體系,最後在毛澤東、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創了可以和西方文明相抗衡的集權文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不過是中外雙方實力不平衡的結果,也是當時的中國所能取得的最好結果;沒有實力可以改變這個結果的時人,享受這個最好結果的後人,都沒有資格辱罵這些簽約者!!!身處現代審視當時,中國還能找出比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陳化成更好的官員將領嗎?還有比虎門、鎮江更為慘烈的戰鬥嗎??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相對獨立性、國家主權的相對完整,耆英等人眼中含淚心中泣血,代表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卻被時人後人辱罵為出「賣國賊」,中國及其史學界還有「公正」二字可言嗎?在人類歷史上,英、法、德、日、俄都曾被迫與其他強國簽訂過不平等條約,有哪個國家把簽約者視之為「賣國賊」??即使是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印度及南洋各國,又有哪個國家把簽約者視之為「賣國賊」???
至於這些不平等條約,在當時來看是強迫中華民族及其國家加入西方文明的枷鎖,在現在來看卻是中國進入全球化的通道!其中的開放通商口岸、商貿模式、協議關稅、互派外交人員、國民待遇等條款,中國已經從不理解不接受到了完全的理解接受,直至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才標誌著中國融入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割地賠款這類條款,是因為中國戰敗而付出的代價,願賭服輸,這是各國通例;賠款的問題我們暫且不說,割地的遺留問題到現在中國都沒辦法完全解決,如釣魚島、中印邊界、南洋各島礁;歷史沿革只是依據,國際法理只是參考,關鍵是要具備強盛的實力,才能佔領、控制、利用有爭議的領土領海,並得到相關國家及國際的承認;至於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傳教權等其他條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成立之初便加以廢除。所以,中國近代史這段悲壯而屈辱的進程,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參照西方文明改造自身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是中西方文化精粹相結合的產物,所奉行的集權文明則朝氣蓬勃、迅猛發展,與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鼎足而立,開始了一個更高層面的融合過程。
林則徐是位飽學鴻儒,詩文享譽一時,其中最著名的有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有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有警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在我來看,林則徐能達到忠、公、能、勤、廉這種忠臣的最高境界,與他的思想、表達、執行能力並重是分不開的,而他為滿清王朝所做的一切也得到了相應的承認。在林則徐過世後,咸豐皇帝賜祭葬,謚號「文忠」,晉贈太子太傅,欽命在福建侯官建祠奉祀,並賜輓聯曰:「答君恩,清慎忠勤數十年,盡猝不遑,解組歸來,猶自心存軍國;殫臣力,崎嶇險阻六千里,出師未捷,騎箕化去,空教淚灑英雄」;友朋魏源有輓聯曰:「 品望重當朝,猶憶追陪瞻雅範;褒榮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遺徽」;本人既寫此文,當贈輓聯以附驥尾:
文士弘毅,德才兼備,識見超群,知行合一;學問極致,處萬事有餘!
忠臣剛勇,功績相隨,奏疏對症,權責分明;心血凝聚,任百官何難?
推薦閱讀:
※還記得那些年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國產歷史劇嗎?
※教你如何顯得自己很懂歷史劇
※天殺的歷史劇
※《大秦帝國之崛起》之「謬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