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君子」及其現實意義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文獻,蘊義鉤深致遠,內容涵蓋極為豐富,涉及政治、教育、倫理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君子人格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論,至今仍對國人的君子人格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對其理論加以詮釋,對其現實意義略作分析。
一、孔子和《論語》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的開山鼻祖,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
二、君子的內涵
「君子」見於《論語》107次。孔子所謂君子分為兩種:身份意義的君子,即有貴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學問的人;道德意義的君子,即非貴族身份而有道德學問的人。具體要求有以下幾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樂。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內涵與至高要求,「君子懷德」(《里仁》)。其次,仁義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內涵。作為道德標準的「仁」見於《論語》105次。仁本質在「愛人」,即對人類的愛,包括積極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和消極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即做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禮貴和,恭讓忠信。美國芬格蘭特認為,人類的尊嚴在於禮儀,君子是一尊神聖的禮器。「禮」見於《論語》74次,指禮儀、禮制。有學者認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禮。孔子主張運用禮儀規範人的行為,「不學禮,無以立」(《季氏》),君子以仁為本,以禮為質,學禮立身。「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雍也》),以禮約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禮之用,和為貴」(《學而》)。
(三)重義輕利,改過徙義。義即適宜,指內心的道德約束,即做事合於禮儀。「義」見於《論語》24次。「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衛靈公》),「義」是君子的修身原則和必備品質。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因態度恭敬、事上負責、施恩於民、役民合道而獲君子美譽。「行義以達其道」(《季氏》),「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行義有助於謀道,義勇關係密切。「主忠信,徙義,崇德也」(《顏淵》),君子立足忠誠信實,勇於知錯改過,循義行事。「義」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為人處世的首要原則,是君子判斷得失的價值標準。在孔子看來,為義而為者則是君子,為利而謀者亦是小人。
(四)好學篤行,進德修業。「學」即學習,接受新知識,見於《論語》64次。學習是進德修業的途徑,社會實踐有助於成就人格。首先,進德修業要立志好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孔子成就君子人格的過程是:十五立志學習→三十知禮而立→四十整理典籍執鞭育人而堅定仁心→五十學《易》而知曉天命→六十做官閱世而毀譽不驚→七十言行任性合禮而心仁合一,而立志於學是起點。其次,進德修業應求實而戒主觀。「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子路》)。最後,學習要學思結合。「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孔子還主張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健全君子人格,以此造福萬民,安定百姓。「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
(五)時、中恰當,文質彬彬。金景芳先生說,「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了解事物變化,能運用辯證觀點適度處理問題。孟子稱:「孔子,聖之時者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指既不過又非不及,而是恰到好處。孔子強調「無可無不可」(《雍也》),「君子不器」,「過猶不及」,遇事立足實際靈活處理;「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即君子重視培養人格內涵與外在表現,表裡相宜。
(六)慎獨自律,「三畏」「三戒」。君子善於自律,立身處世心存敬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有敬畏心,並在不同階段警惕美色、爭鬥、利益(得)等,「修己以敬」(《憲問》),自我砥礪以成就君子人格。孔子提出「君子」在道德品行方面應做到「三戒」、「九思」。他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七)友道切磋,堪擔重任。友道是悌道的延伸,有益於君子切磋知識砥礪品性。「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季氏》),美好品性可彼此助益。「君子周而不比」(《為政》),「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力戒結黨營私,使氣苟且,而以道義相尚。「周」就是能夠以仁愛之心、善意之舉去團結和幫助他人,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就可以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坦然無私的胸懷,以一顆仁愛之心,就可以與人和睦相處,實為君子之道也。
(八)內省不疚,君子九思。自我反省是君子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徑,反思與問題意識可豐富人格內涵。「君子不憂不懼」(《顏淵》),大任在肩,氣度豪邁,持續修養自身;「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言行舉止時時內省。孔子強調一日「三省吾身」(《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三、君子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於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人生活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必然存在著息息相關的聯繫。在《論語》中,一個君子絕對不是一個隱士,而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和抱負、熱衷於投身社會作貢獻的愛國者。「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宣揚的是「俯首甘為孺子牛」,踏踏實實幹本分工作,而不是整天叫嚷,怨天尤人。
然而,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一些人常常倍感浮躁和不安,這山望著那山高,不安分於自己的本職工作,這種從個人出發、從一己私利出發的價值觀念嚴重影響了社會整體的健康發展。而君子人格的模範作用引導著人們走出自己內心的狹小空間,以主人翁的姿態勇敢地應對社會的瞬息萬變,以豁達的胸襟做自己想做和應該做的事情,突破陳規,開拓創新,勇往直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找到心靈的歸宿,將社會建設成一個互敬互愛、充滿溫馨而又秩序井然的和諧世界。
(二)有利於規範和諧的人際關係。由於市場商品經濟的衝擊,「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說法廣為流傳,越來越多的人將金錢作為與別人建立關係的橋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利益化、世俗化、功利化了。還有一些人為了達到與人親近的目的,不知廉恥地阿諛奉承,出賣自己的人格和靈魂。
孔子的「周而不比」和「和而不同」,教會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一定要將友誼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幫助的基礎上,坦誠相待,學會尊重別人,呵護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使友誼純潔而高雅。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才能為自己建立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氛圍。
總之,由於社會歷史的原因,《論語》中的君子人格理論頗具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孔子倡導的「君子」之風在古代社會沒有真正得以實現,他的「君子」抱負也不可能如願施展。但是由於孔子的積極追求和大力倡導,「君子」作為理想的人格典範畢竟被歷史所肯定和接受。《論語》中的君子人格理論對於我們當今構建道德秩序、維護社會和諧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推薦閱讀:
※假作真時真亦假,問甄寶玉的存在有何意義
※網評:李克強柬埔寨之行的四重意義
※【蓮師心咒之意義、功德】
※十月革命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用絕對值的幾何意義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