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爸爸:應試教育體制下爸爸的角色與定位

感謝陳教授的分享,聊天較散,精華很多,望您耐心讀完。

本文由「爸爸真棒」原創,如轉載請標註出自「爸爸真棒」

※※※※※※※※※※※※※※※※

談國內外高等教育:到底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去

爸爸真棒:您身為高校教授,開門見山的請教一個問題,您認為到底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國讀書?

陳教授:是在國內受高等教育,還是去國外接受高等教育,中國家長必須要做一個選擇。選擇國內就意味著家長和孩子必須適應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

爸爸真棒:那什麼時候做選擇合適呢?

陳教授:我覺得是在初中畢業、上高中的時候,這個階段孩子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等基本都定型了,大人可以結合孩子的意見,觀察適不適合去國外、能不能適應不一樣的文化環境,然後做出要不要去國外的決定。如果孩子能適應,而且家長又具備經濟條件,我覺得還是送他們出國。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些孩子比較依賴家庭、心智成長較慢就不是很合適。

爸爸真棒:所以您還是傾向於國外的?

陳教授:我們很多同事都是孩子有條件就送孩子出國讀書,因為我們自己能感覺到中國高等教育有很多問題,而且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問題不是通過我們努力就能解決的。

第一, 國外的教育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至少要求比較嚴格,能激勵孩子主動去學習。中國大學現在管理失之於松,孩子浪費大把的時間。大學是最好的學習階段,中國卻把大學當成終點了,這就是種浪費。

第二, 就是所謂的國際視野,現在很多人讀完本科再出國讀碩士,但讀碩士時間比較短,而且學習內容較為專業;而國外本科就讀時間較長,而且側重於通識教育,這對打好基礎和培養國際視野很有幫助。

談家庭教育:不做應試教育的幫凶

爸爸真棒:回到基礎教育的話題,面對中國學校過於功利的、不甚理想的教育狀況,家庭教育能做些什麼呢?

陳教授:學校教育占所有教育的一半就不錯了,教育很大一塊是家庭教育,而且還是要靠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有意識地去灌輸,孩子反而會產生抵觸情緒。

中國很多家長現在完全去迎合體制,應試教育要求什麼,我就去做什麼,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是應試教育的「幫凶」。

雖然個人沒有辦法改變大的環境,但是有些事情是家長完全可以去做的。學校給的壓力很大,家裡可以相對寬鬆點;學校里搞應試教育,家裡能不能加點素質教育的內容?

要意識到沒必要把孩子搞得這麼累、這麼緊張。現在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門檻降低了很多,而且提供的選擇也很多樣化,至於能不能成為精英,我認為跟教育沒多大關係,跟天賦等其他因素關係可能更大。而我看到過很多學習成績好,但是能力差的學生,走上社會遇到了很多挫折。

談爸爸的角色定位:應該是減壓閥

爸爸真棒:說到爸爸的角色,現在很多家庭爸爸忙於工作,疏於對孩子的教育,而焦慮的媽媽們又很容易「別人怎樣我也要怎樣」

陳教授:我感覺有的媽媽過度關注孩子了,太把孩子教育當回事了,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了,就像對著一棵樹老是澆水,這個樹是長不好的,甚至會死掉的。

所以說爸爸在家庭教育里很重要,有時媽媽有性別局限,爸爸就要讓她不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要讓孩子有更多的自己的空間。

像我兒子在上英文班,孩子在裡面上課,媽媽們在外面聊各自孩子都上了什麼補習班,這種氛圍就會讓媽媽們越聊越焦慮。所以現在都是我去送孩子上課,盡量避免讓我愛人參與這些聊天,我相對比較淡定,不容易受到影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爸爸應該做減壓閥,要給孩子創造空間,不要讓媽媽和孩子過於焦慮。

談素質培養:知識結構相對完整對孩子是很重要的

爸爸真棒:您都給孩子上什麼興趣班?

陳教授: 我和我愛人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和藝術修養。

給兒子報了個小提琴班,就是為了培養他的藝術修養。通過這個來理解音樂、欣賞音樂,以後長大了有個東西來消遣。

現在人就是交際過多,能夠獨處下來的時間太少,而且也不會獨處。而有了一定程度的音樂修養,相信可以增加很多獨處的樂趣。

爸爸真棒:你都是怎麼培養他的音樂修養的?

陳教授:除了學小提琴,就是聽音樂。我特意給他買了本交響樂的書,後面附了一張碟,收錄了一百首名曲的經典片段。我就每天和他一起聽一兩首。以前自己沒有時間和動力學習這些東西,而現在通過與孩子一起學習,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成長。家長不要把學習看成僅僅是孩子的事情,要把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看成是家長二次學習和二次成長的機會。。

爸爸真棒:在科學素養方面呢?

陳教授:我給孩子買了很多這方面的書,比如美國出版的《why and how》和《神奇的校車》,都是用很生動的方法,講了很多科學知識。

因為我們家是文科生家庭,為了不局限孩子的發展,我特意讓他去上樂高課,通過這個學習了力學原理等科學知識。現在會經常讓他給我來講一講,遇到不明白的,讓他去網上搜索弄清楚再繼續講。

所以我認為孩子缺什麼就要有意識的補充一些,知識結構相對完整是很重要的。

談情感陪伴:爸爸和孩子的感情是處出來的

爸爸真棒:平時您陪孩子時間多還是孩子媽媽陪孩子時間多?

陳教授:我陪的時間多一點,因為做老師時間相對比較靈活。

我一直認為「媽媽和孩子的感情是生出來的,爸爸和孩子的感情是處出來的」,你對孩子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孩子就會和你多親。

和孩子的感情不僅靠天生的血緣,還要靠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相處。在兒子兩三歲的時候,我給他買了套《小熊比爾和大熊爸爸》,是套很適合2至3歲孩子跟爸爸親子共讀的繪本。

這套書最有意思的就是裡面沒有媽媽的角色,全是講比爾和爸爸的故事:爸爸給比爾辦生日晚會,請小朋友來玩;比爾和爸爸去游泳,突然下起大雨了,他們就去吃了冰淇淋,等雨停了就高興的回家了……都是這樣一些比爾和爸爸的小故事。

作者為什麼專門寫這套沒有媽媽的書呢?因為他認為,媽媽出現在小朋友的世界中太多了,所以這套書只需要爸爸登場就行了,目的就是通過爸爸和孩子一起共讀,來加深父子之間的感情。

兒子已經八歲了,這類繪本他已經不大會看了,卻還經常把這套書拿出來翻翻。他現在還叫我大熊,自稱小熊,上英語課的時候,老師給他取的英文名字都不要,說「我叫比爾,小熊比爾」。

編後語

推薦閱讀:

個人的命宮方必須具體精確定位
如何快速定位病變椎間隙
十四經361個穴位的詳細定位
六親定位取用(講座版)

TAG:教育 | 定位 | 應試教育 | 體制 | 角色 | 教授 | 教育體制 | 應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