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精妙墨:欣賞趙東軍老師的花鳥藝術
【藝術簡介】
趙東軍,1951年生於河南安陽,畢業於天津美院,師從孫其峰等先生。多次參加全國美術展覽,並獲獎,被國家人事部評為當代中國畫傑出人才,並評為98全國百傑書畫家,被中國收藏鑒賞家協會、中國畫廊經營家協會、《翰墨中國》等多家機構列為當代最具收藏投資價值和升值潛力的花鳥畫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優秀專家、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書畫院特聘畫家、洛陽書畫院副院長、洛陽市花鳥畫藝委會副主任。
立意為象 大象無形
——著名花鳥畫家趙東軍作品賞析
文/張本平
在中原畫壇,洛陽趙東軍是一位著名的花鳥畫家。近日筆者品讀他的新作,果然不同凡響。好的花鳥畫具氣象、重品味、講筆墨。若以此為標準來衡量趙東軍的花鳥畫,其可謂是氣象渾樸大方、品味醇厚清潤、筆勢雄健、墨色相濟。他以創新不離宗,繼承不離古之理念,以「不工者,工之極也」見長,形成了他張揚霸悍的畫風,古樸厚辣的書風,言情壯懷的詩風。
中國人對花鳥畫情有獨鍾,因其總以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花鳥魚蟲為題材,並藉助筆精墨妙賦予其情感意趣、象徵意味。因此對於花鳥畫來說,「化景物為情思,立形象為象徵」至為重要。在這點上,趙東軍用心良苦、建樹頗多。其作品題材之廣泛、形象之豐富令人嘆服。但他並未因此陷入自然主義的描摹或極度寫實中,而是在切近自然的同時,力圖超越自然,展現心靈化的藝術節奏和東方人的宇宙意識。
想要以東方人之審美視野來俯察自然萬物,就必然要切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道中來追根溯源。所以趙東軍處理花鳥景物總是由實入虛、虛實相生,在客觀真實中寄寓其對宇宙人生的深情。這使得他筆下的花鳥萬象呈現出虛靈化、情意化的傾向,直至通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繪就禽鳥魂魄,寫出花卉神韻。趙東軍作畫沒有固定的招式,就像一個非常高明的武術大師,拳腳打去,看似無招勝似有招,看似無法勝似有法,甚至無中生有,已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境界。他筆下的禽鳥、牡丹、荷花、梅花、蘭花、竹子等,都千姿百態、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含蓄雋永、耐人尋味。他作畫氣勢蓬勃,畫牡丹不僅力透紙背,而且在畫牡丹的一筆之中包含著運筆的變化,破了牡丹筆筆相似的成法。
他愛畫牡丹。他覺得牡丹的高貴氣質與洛陽人有相同之處。畫牡丹,當然要畫出氣質,畫出神韻,同人格相關。也可以這樣說,牡丹畫是中國畫富有人格化傾向的體裁,與蘭竹有異曲同工之妙。品讀他的牡丹作品《丹青欲寫傾城色》《姚黃魏紫共賀春》《牡丹花品冠群芳》等,清逸、沉靜、渾厚、蒼潤,筆墨間不失文人趣味。他在古意中往返,嚮往中國花鳥畫的意境。看他的牡丹畫,讓我想起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所說的「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而世人不知所以。
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的確,「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儘管有的人把清代以降中國畫的衰微,歸於「四王」的摹古;對此,趙東軍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花鳥畫必須與傳統保持親密的聯繫,摹古是無可厚非的;只是每個時代有不同的精神特質,每代人眼中花鳥魚蟲往往又有新的內涵。那麼,畫家想要接近古人,想使畫作具有新穎的情思,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登名山、涉江河,要身體力行地觀察、採風、寫生。只有這樣才能使畫家心胸開闊,視野放達。喜歡畫畫的趙東軍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師從孫其峰、白庚延等導師。
在校時除了專業課的基本訓練外,他又臨摹了一幅幅古人的作品,也常去大自然中尋找靈感,久而久之,對中國畫有了自己的認識。他的畫,運筆靈活,不同時令的花鳥,又有不同的筆墨表達。也因此,他筆下的花鳥,總有一種生命的質感。比方牡丹畫容易落入俗套,趙東軍則以粗筆勾斫,時而酣暢,時而樸拙,使葉的肌理、枝的力度有了詩的意趣。趙東軍注重墨法的變化,合理調劑枯濕濃淡,針對不同的構思和素材,時枯時濃,以水墨的暈化和色彩的融合,畫出了牡丹花風雅的形態。
在欣賞趙東軍的寫意花鳥畫《春風花開第一枝》《秋聲》《五月槐香》《秋風》《荷清香》《林中趣事》等作品時,筆者總是不自覺地淡忘其筆下花鳥形態的「逼肖」或者「生動」,甚至忘了習慣性地感嘆一下畫面中數處純熟、率性的筆墨——那濃郁深邃的墨與色的語言變得靈動,吾被他的心靈變奏所深深吸引。這是他自我生命與自然萬物的同構形式,也是其情感與天地生機的滲化為一,正所謂「四時佳興與人同」。
當然,這種心靈節奏總是要歸於他的筆墨,因為筆墨就是個性的外化、風格的原點。筆者十分喜歡趙東軍不經意間的筆墨漬染,更欣賞其以筆墨構築的線條空間。他在花鳥畫中用線條所營造的空間,是分隔而又連續的、流動著的空間,是融入時序的、有節奏的空間,是展示虛靈的空間,是釋放飛舞生動、放逸恣肆之氣韻的空間。所以我說他是以小題材畫大境界的「大筆頭」畫家,而其筆墨靈動的寫意花鳥似乎又在告訴著我元人所說的「學者必自法度中來,始得之」的真正含義。
品讀趙東軍的山水畫《秋落青要山》《千山皆秀》等作品,遠取宋元,近取黃賓虹。他的山水,是像寫字一樣是寫出來的。落筆快捷,只要是顏色,他就敢用。同樣是山水,他能畫出多種不同的風格氣勢。那山、那水、那雲、那村、那霧,甚至那草,都清晰分明。他認為,山水畫單有潑墨便少了骨,而單有骨而少了墨和顏色也不行。「所以我從來不主張用花花綠綠的顏色來奪人眼球。如果有花,我也會各種顏色摻合在一起,用雜色來破壞它。」行家們是這樣評價他的山水畫風的:不注重形式上的花拳繡腿,追求筆墨功夫和神韻,氣勢奪人,自成風格。
趙東軍榮譽多多,讚譽頻頻。在中國美協、河南美協舉辦的權威美展中,他的花鳥畫作品多次獲獎入榜。作為「東方之子」,他上過中央電視台,還多次上過中國一流的美術畫報。在北京、上海舉辦的畫聯展,在新加坡、中國台灣舉辦的聯展,他的畫作廣獲好評,當場創作的作品有許多被人購買。他獲獎無數,但他說:「我這個人,心態很平和,視名利為浮雲一樣,中國畫是高尚的,我們做人也要高尚。」
縱觀趙東軍的花鳥畫創作,其可貴之處就在於既能洞察自然的深處,又能通聯自己情感的深處,因而不僅有通俗易懂的筆墨趣味和畫面效果,同時也產生了與自然相比抗、在精神上完整獨立的藝術特質。它賦予了畫家只屬於自己的一種內容和形式,努力追索著一種和諧統一、渾然天成、至大至深的大美。
五十多年皈依藝術,趙東軍總是孜孜以求,筆耕不輟,矢志不渝地為花卉傳神,為禽鳥寫魂。畫家雖結廬人境,但卻淡看浮華,一掃纖塵,只求默默耕耘,耐得寂寞,即使名聲在外,已到了「畫到生時是熟時」的境界,也毫不張揚,還在追求心中的夢想。他師從諸多大師,但並非一味步趨,而是人不失本色,畫但求自然。趙東軍作品內的情思、氣質、修養的壁壘,使他的作品更趨深厚,造型之中,其畫風日趨寫心寫性,率真率意,既繼承傳統,又不墨守成規。
積蓄至今,其作品更趨深厚,畫卷之中有掃除膩粉呈風骨之妙。讓筆者看到了其畫作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魂魄,筆下梅蘭竹菊的雅緻,高山流水的曠遠,禽鳥成趣的意境,花蝶風荷的諧趣。趙東軍的正派、正直和剛烈、慈善是出了名的,他的人品口碑在中原畫界如出谷幽蘭,風中勁竹,彌久吐香,依然挺拔,這讓他的畫作更有了厚實之感和真摯之氣,使他人好畫好的美名更是遠播。
趙東軍數十年讀書養性,幾十載涵泳墨海。他總是養精蓄銳在書齋,筆走龍蛇於宣紙。學問深時意氣平,精神到處文章老。他是一位勤勉的安靜者。為追求字畫中神氣和朝氣,氣韻和氣象這種境界,他深知要擺脫傳統的束縛和物象的局囿,心緒逸出紅塵,超然物界之外,須讓自己的心靈先到達廣闊的精神天地,他不懈地投身生活,尋找營養滋補,因而總是遠離塵囂,躲進小樓,讀書讀帖,「心中自有清淳味,讀帖自古重精神」,有如達摩面壁,苦心孤詣,研習歷史名家技法,博採眾長,汲取營養。
萬丈豪情,寄意澄懷觀道,一頃墨池,放縱狼毫起舞。趙東軍的那份執著和沉靜,使之濃深的詩意滲透凝練於筆墨和造型之中,這讓他的作品鉛華落盡,靈性畢現,飽含著超越世俗、空明清純的心靈追求和精神境界,使畫作注入了氣韻內涵,讓人自有一種意境邈遠、氣象豐盈、「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感受。因而讀他的字畫,還讓人品味到那濃厚的書卷氣息和鬱郁古風,其筆墨所繪之處,往往有隻研朱墨寫意境,別拘一格寫胸襟之妙。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畫家須時時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懈怠於斯者,再精妙的筆情墨趣也會在萬千氣象的大自然中變得蒼白無力。趙東軍曾面對大山秋日下的長坡,看曠野的風掠過一坡坡衰草,漸行漸遠、蒼蒼茫茫……這種內在的張力,不正是他一種生命的狀態嗎?這場景讓他怦然心動。
人、自然、文化的和諧發展是花鳥畫在當代所面臨的問題。趙東軍對筆者說,他要通過自身的修鍊,追求一種「立意為象」的心境和「大象無形」境界,使自己的心靈純凈無塵,實現凡波不興的「天人合一」。
推薦閱讀:
※科技時代的藝術——電腦手繪
※根雕藝術(一)
※藝術 | 喻棣:迷魂與驚魂——時空之隔中希區柯克與弗洛伊德
※清代最會刻竹的周顥,在上博的第一場個人藝術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