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東一瞥之太倉石拱橋
2009年5月14日
太倉以倉為名,而立倉之始有各種說法;宋代時改東倉為太倉;元代於劉家港(今瀏河鎮)開創漕糧海運後,遂日益繁榮,元末築太倉城;明清時置太倉州;今為太倉市,隸屬於蘇州市。因在婁縣(崑山舊名)以東,而稱「婁東」。自元明以來,此地名人輩出,在詩詞、戲曲、文學、音樂、繪畫、科技等諸多方面均有建樹,以「婁東文化」聞名於世。元代石拱橋、明清園林、江南水鄉也具代表性,可惜後世多為廢棄拆除。太倉城內有一條運河自西向東穿過全城,名曰「致和塘」。致和塘西起婁江,東入長江,原為崑山塘,因宋至和二年修治,元致和年間重新疏浚而易名。舊時城內塘邊老宅、民居眾多,極具江南水鄉之「小橋、流水、人家」之特點。可惜在二十世紀末的大拆建中,老民居多被拆除,幸而元代三座石拱橋——周涇橋、州橋、皋橋——被保留下來。公元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三橋與南郊新豐的金雞橋、井亭橋合名「太倉石拱橋」在列。元代的太倉海運發達、經濟繁榮,號稱「六國碼頭」,境內運河交織、古橋林立。直至清末城內尚存有宋橋兩座,元橋十四座,今僅存此五座。
周涇橋為三孔石拱橋,原名「海門第一橋」,建於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位於太平南路和新華東路交叉口。橋面鋪碎石,兩邊有雕花石欄,原構不多,其餘為後來修復的。致和塘在此處拓寬。從老照片上看,周涇橋好像只有一孔,而今為三孔。是否因為兩邊的孔因年久而被堵塞,重新清理出,故而塘面拓寬,還是後來增建的?周涇橋往西,沿新華東路過錫爵故居,在府南路南端可見州橋。州橋也為三孔石拱橋,也稱「安福橋」,建於元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橋欄為現代修復,橋面已改為石級式。老照片上也只有一孔。繼續往西過張溥故居可見皋橋。皋橋也稱「興福橋」,為單孔石拱橋,建於元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石欄、橋面也是後來修復。此處為鬧市,衛生條件不好,致和塘的水質也較差,橋上甚至有些小廣告。
周涇橋
州橋
皋橋
推薦閱讀:
※歷史文化古跡——江蘇蘇州太倉石拱橋【圖文】
※集類《晉潘黃門集》魏滎陽潘岳著 明太倉張溥閱議
※江蘇太倉王錫爵故居
※集類《晉孫子荊集》晉太原孫楚著 明太倉張溥閱晉孫馮翊集目錄
※太倉州橋——太倉日報
TAG:太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