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亞洲前10所最好大學

第10名 韓國科學技術院

韓國科學技術院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KAIST。坐落在韓國大田的大德科研園區。

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是韓國最高科學英才教育機關。為了促進先進的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韓國政府於1966年和1967年分別成立了韓國科學技術院(KIST)和科學技術部(MOST)。韓國科學技術院是韓國教育部管轄之外、屈指可數的幾所大學之一,直屬於科學技術部,英文縮寫為" KAIST"。

學校的各種管理體系都是按24小時工作模式設計的;24小時實驗課;圖書館24小時開放;宿舍24小時不鎖門。在這裡,不僅許多試驗和實習都排在晚上,甚至連考試也不例外。熄燈時間、早點名,這些名詞對 KAIST的學生來說已經很遙遠了。

KAIST被譽為韓國理工科大學的麥加聖地。在這個聖地近7000名學生中,有2400多名博士生、1700多名碩士生。這裡的勤奮精神聞名遐邇,韓國媒體經常把這裡的學生稱作 KAIST的"學習蟲"。

第9名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CUHK,書院聯邦制大學建制,為世界大學聯盟成員、亞洲首家國際商學院協會(AACSB)認證成員、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創始成員、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英聯邦大學協會成員,是一所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的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並在這些領域堪稱世界級學術重鎮。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始於1963年崇基、新亞、聯合三所書院合併,隨後逸夫書院於1986年成立,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於2006年創立,繼有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與和聲書院於2007年創立。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8個學院: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和社會科學院,開設多個主修、副修和雙學位學士課程。

第8名 首爾大學

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全稱為國立首爾大學,簡稱首爾大,位於韓國首都首爾,原名為國立漢城大學。現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及多位韓國總統均出身於首爾大學。

首爾大學是韓國的最高學府,世界著名大學、亞洲頂尖的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和東亞四大學論壇(BESETOHA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Research Universities)的重要成員。

在2013-2014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排名全球大學第44位,亞洲大學第四位,韓國大學第一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中排名全球大學第26位,韓國第一。

第7名 南洋理工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簡稱南大(NTU),為國際科技大學聯盟(Global Alliance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簡稱G7聯盟)發起成員、AACSB認證成員、國際事務專業學院協會(APSIA)成員,是新加坡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學,在納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許多領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為工科和商科並重的綜合性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前身為1955年由民間發動籌款運動而創辦的南洋大學,南洋大學的倡辦人是新馬膠業鉅子陳六使先生,雲南園校址由新加坡福建會館捐贈;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南洋大學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學院,為新加坡經濟培育工程專才;1991年,南洋理工學院進行重組,將國立教育學院納入旗下,更名為南洋理工大學,與快速發展的教育事業齊驅並進;2006年4月,南洋理工大學正式企業化。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南洋理工大學建有雲南園、衛星2個校區,其中雲南園校區佔地200公頃;有專任教師5546人,各類本科生和研究生33500人。

第6名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港科大,為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EARU)成員、AACSB和EQUIS雙重認證成員、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成員、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成員,是一所亞洲頂尖、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 。該校以科技和商業管理為主、人文及社會科學並重,尤以商科和工科見長。

香港科技大學是香港政府為配合1980年代經濟結構轉型需要而創辦的香港第三間大學。1986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1991年10月,科大舉行開幕典禮。2001年4月,科大慶祝十周年校慶。2007年1月,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成立。2011年4月,科大慶祝二十周年校慶。

截至2015年12月,香港科技大學校園佔地超過60公頃(150英畝),有教員660人,各類學生13741人,其中本科生9113人,研究生4628人。

第5名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為港大(HKU),是一所位處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其奠基於1910年3月16日,次年3月30日正式註冊成立,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建校初期,香港大學規模極小,自1912年3月11日正式開學,到1916年12月舉行首次畢業典禮,僅有23名畢業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香港大學一度處於癱瘓狀態,1941年教學全面中止;1948年4月9日復校後,秩序重建與結構轉型並舉,學校步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緣於殖民地的特殊性,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始終採用英語教學,其學術研究多可與歐美無縫對接、良性互動,也得益於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以醫學、商科、人文、政法等領域見長的香港大學都是中國高等教育界一面獨特的旗幟,享譽亞洲乃至世界。

第4名 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簡稱東大,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世界級著名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作為日本最高學術殿堂和帝國大學之首,其在全球享有極高的聲譽。東大誕生於1877年,初設法學、理學、文學、醫學四個學部,是日本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亞洲最早的西制大學之一。學校於1886年被更名為「帝國大學」,這也是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帝國大學。1897年,易名「東京帝國大學」,以區分同年在京都創立的京都帝國大學。二戰後的1947年9月,其正式定名為「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部分科系最早可以溯源到靈元天皇時期,學校主體由「東京開成學校」與「東京醫學校」在明治維新期間合併改制而成。作為資本主義文明浪潮衝擊下的直接產物,東大在日本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性地位。截止2014年,東大培養了包括1名菲爾茲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9名諾貝爾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國)國會議長在內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經菁英,在日本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無可比擬。

第3名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清華大學誕生於1911年,依託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因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而得名,初稱「清華學堂」,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翌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52年成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先後恢復或新建了理科、經濟、管理和文科類學科,並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

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亞洲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在長達百年的辦學歷史中,2位共和國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兩彈一星獲得者、600餘名院士從這裡走出,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一大批學術巨匠曾在此執教,恰如清華園工字殿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第2名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第一個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並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更名北京大學,嚴復出任北大首任校長。1916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全國的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回到北平復校。1952年院系調整時,校園從內城沙灘紅樓遷至西北郊燕園。

北京大學由教育部直屬,是九校聯盟(C9)及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的重要成員。

第1名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簡稱國大(NUS),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級頂尖大學,為東亞AACSB認證成員、東亞EQUIS認證成員、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成員、Universitas 21 大學聯盟成員、環太平洋大學協會成員,在工程、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身為1905年成立的海峽殖民地與馬來亞聯邦政府醫學院;1912年,該校改名為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1928年,萊佛士學院成立。1949年,愛德華七世醫學院與萊佛士學院合併為馬來亞大學。1955年,新加坡華人社團組織創立了南洋大學。1962年,馬來亞大學位於新加坡的校區獨立為新加坡大學。1980年,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併,校名定為新加坡國立大學。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有肯特崗、武吉知馬和歐南園3個校區;設有16所學院,包括一所音樂學院;有教學人員2374人,在校學生37972人,其中本科生27975人、研究生9997人。


推薦閱讀:

南洋大學血淚史
王氣回蕩的大學校園——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
斯坦福大學研究
朱子語類卷第十五 大學二
【推薦閱讀】中國大學制度需要改變

TAG:大學 | 亞洲 | 2016年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