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換了抑鬱症越勸越糟糕

  抑鬱症和感冒、肺炎一樣,是身體得病了!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大腦中一種或多種神經遞質系統的活性有改變,比如5-羥色胺在減少。大腦功能的改變會逐漸顛覆人的情緒體驗,導致心情低落、興趣減退、性慾改變、睡眠不好等軀體癥狀。而我們卻誤解他們矯情、想不開,導致患者不願意承認患病,寧可自己熬著,也不願意尋求幫助。

  你這樣是不行的,要高興點,吃點東西,泡個澡睡一覺……親友不停地勸解和安慰反而會讓患者感覺更糟、更懊惱。抑鬱症患者的消極悲觀,是疾病造成的,這樣的勸說只會讓他們更自責,吸取更多負面的東西。魏鏡的大部分患者對她都非常信任,她在接診初期通常不允許家屬在場,患者可以充分地講述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體驗和當前的所思所想。  抑鬱症絕不是什麼精神癌症,只要儘早就醫,正規治療,約2/3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到病前的水平和狀態。困難在於,比起感冒、肺炎,抑鬱症的治療過程相對比較漫長,對於比較嚴重的患者,一次治療時間一般不低於一年,需要患者跟隨療程,堅持到底。   2009年,加拿大籍精神學專家費立鵬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抑鬱症患者約有9000萬。可現實情況是,很多人知道抑鬱症,但很少有人了解抑鬱症。  公眾普遍認為抑鬱症是一種「情緒病」,好心勸說患者「想開點」,卻不知不覺中充當了抑鬱症的幫凶。  抑鬱症和感冒肺炎一樣  抑鬱症如此兇猛,可我們對它的認識卻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  「文人病」、「想不開」、「意志脆弱」……這可能是大多數人眼裡的抑鬱症。身為一名抑鬱症專家,魏鏡教授在多年工作中悟出一個道理,讓公眾了解抑鬱症,科學對待抑鬱症,是治療和康復的前提。  事實上,抑鬱症和感冒、肺炎一樣,是身體得病了!人之所以有情感,能感受到快樂,和大腦情緒中樞以及神經遞質系統密切相關:5-羥色胺掌管人的情感、慾望和意志、行為,去甲腎上腺素提供生命動力,多巴胺傳遞快樂,一旦其出現問題,人就會出現失眠、焦慮、抑鬱、恐懼等癥狀。一些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大腦中一種或多種神經遞質系統的活性有改變,比如5-羥色胺在減少。  「抑鬱症患者正是大腦情緒中樞和思維的聯繫、生理機能的聯繫出現了問題。之所以對抑鬱症有誤解,就是因為它不表現為單純的身體癥狀,而更多是反映在人的心理活動上。」魏鏡教授告訴記者,這種大腦功能的改變會逐漸顛覆人的情緒體驗,導致心情低落、興趣減退、悲觀消極、自責自卑、思維遲緩,還會出現頭疼、乏力、食慾減退、性慾改變、睡眠不好等軀體癥狀。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抑鬱症患者是「大腦出問題了」。而我們卻誤解他們矯情、想不開,導致患者不願意承認患病,寧可自己熬著,也不願意尋求幫助。  好心勸說可能火上澆油  「抑鬱的開始各式各樣,抑鬱的過程就像掉入一口井,抑鬱的結局就是在黑暗的井底難以自拔。」作為一名抑鬱症患者,小米這樣形容自己的處境,但令她絕望的不止這些,身邊人好心的勸解也令她更加痛苦。

  你這樣不行,要高興點,吃點東西,泡個澡睡一覺……親友不停地勸她、安慰她,給她各種健康建議。但旁人無法理解,她連起床、洗澡這樣的事情都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心理建設才能完成。  「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充當了抑鬱的幫凶,『別這樣,想開點』,這樣的話語會讓患者感覺更糟、更懊惱。」魏鏡在診治過程中發現,很多時候,親朋好友的勸說喚起的是患者更多的自責。「打個比方,對於肺炎患者,你如果勸他說,你別發燒了,你堅強點,別咳嗽,別讓人這麼操心,病人會作何感想?同樣,抑鬱症患者的消極悲觀,是疾病造成的,這樣的勸說只會讓他們更自責,吸取更多負面的東西。」  魏鏡教授的大部分患者對她都很信任,她在接診初期通常不允許家屬在場。「如果家屬在場,很多患者不願意講述內心真正的感受、體驗和當前的所思所想,因為他們想保護家人,不願意家人知道自己的情況已經這麼差了。」  對於家人和朋友來說,更多的應該是陪伴和理解。在北京協和醫院心理醫學科門診中,一般會給患者開兩張處方,綠色處方(非藥物)和紅色處方(藥物),而綠色處方中,醫生會在充分理解患者現狀的基礎上給患者一些可行的建議。  積極治療,  2/3患者可臨床治癒  2013年3月,年輕的北京姑娘賽娜在微博上留下遺言後自殺身亡 ,400多字的遺言中滿是痛楚,「抑鬱症太痛苦,世界變得黑暗扭曲,再怎麼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而在專業醫生看來,這段遺言中的內容令人萬分痛惜,從某種程度上說,對抑鬱症種種認識誤區導致了這場悲劇。  賽娜把抑鬱症比作「精神癌症」,不願服藥,害怕長期服藥會上癮,也懼怕隨時可能複發。  但在魏鏡看來,抑鬱症是可以治癒的,絕不是什麼精神癌症,只要儘早就醫,在專業醫生的診治下進行正規治療,約2/3的患者能達到臨床治癒,即通過治療癥狀可以完全消失,一切都可以恢復到患病前的水平和狀態。  比起感冒、肺炎,抑鬱症的治療過程相對漫長,對於比較嚴重的患者,一次治療時間一般不低於一年,需要患者跟隨療程,堅持到底。  但是,正如賽娜在遺言中所寫的,很多抑鬱症患者害怕抗抑鬱葯有副作用、長期服用會上癮。「不能簡單地跟患者說,『不用擔心,你想多了』,因為抑鬱症患者有負性思維,會把藥物的副作用想得更絕對,更消極,更不能接受。我的做法是,一旦患者有憂慮,我會跟他/她一起討論,告訴他/她我會跟你一起關注藥物副作用,如果產生任何藥物反應,我們一起解決。」  魏鏡同時強調,很多人認為,抗抑鬱葯吃多了會上癮,這是一個誤解。藥物研究證明,目前正規銷售的抗抑鬱葯沒有成癮性,之所以要長時間服用,是因為保持大腦中神經遞質的濃度,在療程規定的時間內暫時離不開抗抑鬱葯。  兩周心情低落

主動就醫  2013年發表在美國權威醫學雜誌《公共科學圖書館》上的一份的研究報告指出,抑鬱症能使人失去行動能力,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致殘原因。但慶幸的是,抑鬱症可以治癒,而且越早治越容易治,早期識別、及時求醫,治療效果會事半功倍。  臨床上一般將抑鬱症分為輕、中、重三個程度,輕度抑鬱症雖然會感覺情緒低落、鬱悶,但不影響日常正常的生活,社會功能、家庭功能、社交功能都能維持正常,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或心理治療緩解。

  如果到了中度抑鬱的程度,自我調節已經很困難了,正常生活也受到了影響,需要遵醫囑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而一旦發展到重度抑鬱,不僅自我功能受到影響,生活上還需要別人照顧,甚至會出現精神癥狀,會產生自殺的念頭。  「中度抑鬱症發展到重度的可能性很大,速度也可能很快,因此,在疾病發展到輕中度的時候,最好能及時就醫,避免病情惡化。」魏鏡強調。  可和身體其他疾病相比,抑鬱症不易被察覺,很多時候,直到患者出現情緒嚴重低落、認知發生偏差時才會發現不對勁。  如何儘早識別、及時治療呢?魏鏡建議,當發現自己在一段時間之內心情、興趣、體力比之前下降了,而且不能自我緩解,或者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會這樣,時間持續兩周以上就要注意,此時很可能處在抑鬱的風險之中,需要及時就診,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1.抑鬱症只能自我調節,所謂「心病還靠心藥醫」很多人把抑鬱症看成一種單純的心理問題,患者也以為靠自己就能「走出來」,從而拒絕專業醫生和藥物的幫助,這是抑鬱症診治中最大的誤區之一。抑鬱症治療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結合,一般情況下,中度抑鬱症應當給予有效的藥物治療,也就是「心病更要藥物醫」。  2.文人更容易得抑鬱症事實上,任何人對抑鬱症都沒有先天的免疫力,罹患抑鬱不分人、不分性格,而關鍵看是不是處在各種風險因素之中,譬如家族中有患抑鬱症的;女性在孕期、產後及絕經期易出現;處於急、慢性應激和壓力下的人群;有負性思維傾向的人等等。  3.癥狀好轉後擅自停葯很多患者對抗抑鬱葯持懷疑態度,服藥過程中一旦癥狀好轉,就會擅自停葯。事實上,患者能體驗自身各方面都在好轉,正是大腦在藥物作用下開始恢復,但還需要持續的藥物作用使大腦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並保持穩定以有利於治癒,直到這個時候才能停葯。因為全療程治療時間較長,會讓一些病人誤以為是藥物成癮或依賴。  4.得了抑鬱症就會自殺一說自殺就想到抑鬱症,把抑鬱症弄得很可怕。不可否認,15%的人在患病時會有自殺或死亡的念頭。但誘發自殺的因素有很多,譬如一時衝動、懲罰和報復他人、逃避痛苦和現實困境、保護他人等等,如果一味將抑鬱症和自殺劃等號,會妨礙抑鬱症患者及時合理地就診和接受治療。  5.輕信網路測評抑鬱症很多情況下是把抑鬱情緒和抑鬱症弄混淆了。抑鬱症是不能自我完成診斷的,即使醫生也不會僅憑藉測評表下診斷結論。抑鬱症需要專業醫生通過患者的語言、用詞、表情、身體和活動、思維和內心體驗及情緒、興趣評估等一系列過程才能診斷。

推薦閱讀:

MY GOOD LUCK IS KILLING ME
談談輕度抑鬱症
請照顧好你的腸道菌群,它可以幫助你減肥抗抑鬱!
失意人生

TAG:抑鬱症 | 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