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培養 大丈夫 人格

培養 大丈夫 人格

孟子從事教育實踐活動。目的是為社會培養躬行,「仁義」的「大丈夫」。他以生動扼要的讚賞言詞來描繪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他說,這種理想的人物,「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真正的大丈夫,他住的是「仁」這個天下最廣的安宅;立的是「禮」這個天下最正中的位置;行的是「義」這個天下最寬闊的大道。得了志,就同天下百姓共行這個「仁義」之道;不得志,就一個人獨行「仁義」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志篤心堅,奮然而行。

孟子給人們描繪的「大丈夫」人格具有道德積極激勵意義:

第一 「大丈夫」把「濟天下」,為百姓謀利益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封建社會中,王公貴族奪權奪利,百姓利益得不到關心。孟子公開倡導把「澤加於民」、「兼善天下」作為大丈夫的最高志向,非常難能可貴。

第二 大丈夫「善養吾浩然之氣」。什麼是「浩然之氣」?孟子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從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之也。」就是說,大丈夫有「塞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和剛正不阿的氣節。心懷仁義之道,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第三 大丈夫面對逆境而「忍性」,不動搖自己的信念。孟子認為,一個道德高的人,身臨逆境,應不怕艱難困苦。不顧個人得失甚至身體的磨難,應「動心忍性」,磨練自己的品性,堅持自己的崇高追求。他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儘管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學說受到的倫理思想與政治理想的限制,本質上是為地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但是,他推崇的這種以「兼善天下」為志向,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高尚品質的「大丈夫」幾千年來,對我國歷代仁人志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大丈夫」理想人格中所包含的積極道德因素,至今仍值得我們汲取。

推薦閱讀:

一個人究竟可以自私到什麼程度?
如何與人格不健全的父母相處?
九型人格的特點與工作建議
病態人格:自戀型人格與邊緣性人格

TAG: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