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上《第三單元複習提綱》
第9課 辛亥革命一、革命志士的奮鬥1、萍瀏醴起義時間:1906年冬人物: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劉道一(1884——1906)地點:萍鄉、瀏陽、醴陵結果:失敗意義:同盟會成立後領導的第一次起義,使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2、安慶起義時間:1907年夏人物:光復會會員徐錫麟、秋瑾結果:失敗3、廣西起義時間:1907年人物:孫中山、黃興地點:廣西鎮南關結果:失敗4、黃花崗起義時間:1911年4月人物:孫中山、黃興、趙聲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結果:失敗意義: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二、武昌起義1、時間:1911年10月10日2、主力: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3、人物:孫武等4、經過: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他們奪取軍械庫,打開城門迎接駐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後步炮聯合,進攻總督衙門。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佔領。隨後,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5、名稱的來歷:1911年是農曆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6、結果:10月11日,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7、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一、中華民國的建立1、背景:武昌起義的勝利2、建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3、紀年方法: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曆。4、舉措: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成立臨時參議院。5、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背景:(1)武昌起義成功後,湖北軍政府與袁世凱交涉,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早日實現共和;(2)孫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他即行辭職並推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經過:(1)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2)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3)1912年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4)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5)1912年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3、結果: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4、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的舉措:(1)提出臨時政府設在南京、新任大總統應到南京就職等條件;(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為借口不肯遵從)(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時間:1912年3月11日2、機構:參議院3、內容:①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全體國民;②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不僅宣判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死刑,而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封建君主專制。③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願、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有利於組織黨團和創辦報刊,大量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新文化運動創造了條件。④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並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4、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5、意義: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拓展延伸】1、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轉換方法:公元紀年=民國紀年+19112、「皇帝」這個稱號在中國存在了2132年。(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開始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止)3、袁世凱能夠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原因:①帝國主義支持;②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袁世凱控制著北洋軍閥);③大耍兩面派陰謀;④國民政府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擁護;⑤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根本原因)。4、辛亥革命的啟示和教訓: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教訓:要有堅強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要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等。第11課 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一、二次革命1、導火線:宋教仁遇刺(1)背景:「宋案」發生後,袁世凱遭到國內輿論的譴責。袁世凱下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罷免江西、廣東、安徽三省都督,並派兵南下。(2)時間:1913年(3)過程:孫中山號召興師討袁,發起反袁的「二次革命」。(4)結果:由於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5)性質: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保衛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裝鬥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二、袁世凱復辟帝制袁世凱為復辟帝製做了哪些準備?對內:實行獨裁統治(1)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2)解散國會。(3)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4)修改總統選舉法,總統可無限任期,可指定繼承人。對外:賣國為獲得帝國主義國家支持,不惜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2、袁世凱復辟帝制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改國號中華帝國,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準備在元旦舉行登基大典。三、護國戰爭1、孫中山高舉反袁大旗:孫中山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號召民眾進行討袁鬥爭,維護民主共和制度。2、護國戰爭(1)時間:1915年底(2)主要人物:蔡鍔、李烈鈞、唐繼堯(3)地點:雲南(4)經過: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不少省份積極響應,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5)結果:1916年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6)意義:挫敗了袁世凱的復辟陰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發展。四、軍閥割據1、社會根源:一是由於中國社會的半封建性所決定的。是中國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經濟的必然產物。二是由於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所決定的。帝國主義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導致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2、統治:對內實行軍事獨裁統治,對外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
3、影響: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
推薦閱讀:
※八年級下政治複習提綱
※《壬歸》卷之一 提綱例約 > 觀四課之加臨第一
※七年級下冊複習提綱
※六甲日生人提綱吉凶宜忌
※講課提綱(8)上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