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附一院介入科再出利器 「粒子螺旋」治療肝癌初獲成功

「粒子螺旋」示意圖。

  中國社會新聞社/艾森新聞網江蘇頻道報道(記者 易亮 特約記者 范嶸)近期,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科自主研發的「門靜脈自固定式放射性粒子套管(粒子螺旋)」依靠其自身彈性自行固定於門靜脈內,無需支架置入且抗癌栓作用強,該技術有望進一步延長肝細胞肝癌(HCC)合併門脈主幹癌(MPVTT)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成為介入治療肝癌的又一「利器」。

  7月初,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科收治了一名中年女性患者,乙型肝炎病史多年,CT及MRI提示:肝左葉巨塊型佔位,伴門靜脈右支起始部、左支及其屬支、門脈主幹癌栓形成,甲胎蛋白為3984μg/L,臨床診斷為晚期肝細胞肝癌(HCC)合併門靜脈主幹及分支癌栓。為控制該患者的疾病進展及延長其生存期,介入科倪才方教授、朱曉黎教授決定為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術中於門靜脈內置入自主研發的「門靜脈自固定式放射性粒子套管(粒子螺旋)」,並針對肝內病灶進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

  術後3天CT複查:「粒子螺旋」穩定,並環繞門脈右支及主幹癌栓,門脈右支血流通暢。術後2天SPECT掃描及TPS劑量驗證:可見碘125放射性粒子沿癌栓呈縱向螺旋形環繞,粒子輻射彼此交叉增強,形成了以癌栓本身為中心的輻射劑量環。術後3天,肝功能基本正常,一般情況良好。一個月後CT複查,門脈主幹基本恢復通暢,肝內病灶控制良好。

  此攜帶有內放療作用的自固定式粒子套管,因其在門靜脈內釋放之後為螺旋狀,故稱為「粒子螺旋」,是由介入科王萬勝博士發明的專利技術。術前可根據癌栓累及長度確定套管的長度及碘125放射性粒子數目,術中將粒子載入至套管內,即形成「粒子螺旋」,拉直後送入4F或5F長鞘,釋放後即可恢復成螺旋形,利用其自身彈性壓迫與門靜脈內壁,起到自固定於門靜脈內,同時放射性粒子對門脈癌栓進行內照射,達到治療癌栓、延長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該技術特點在於:1.自行固定,無需金屬支架置入;2.螺旋狀粒子輻射彼此交叉增強,形成了真正以癌栓本身為中心的輻射劑量環,起到最大程度的癌栓殺滅作用;3. 「粒子螺旋」僅需4F或5F鞘管即可置入,操作過程簡單、微創,易於普及;4.一個月後,門脈可逐漸恢復通暢。

  據悉,在我國,約10-40%肝細胞肝癌(HCC)合併門靜脈癌栓,一旦發生門脈主幹癌栓則會大大增加了腫瘤播散的風險,同時因為嚴重阻礙入肝門脈血流導致肝功能儲備惡化,加劇了繼發於肝硬化基礎上的門脈高壓,因此這類患者的預後極差,其自然病程僅2.7-4.0個月。

  而自今年年初至今,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科已完成十餘例「粒子螺旋」置入,技術成功率100%,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部分肝癌合併門靜脈主幹癌栓的病人的治療效果甚至達到了「完全治癒」。「粒子螺旋」的研發成功無疑是對肝癌介入治療醫學的又一重要貢獻,同時也為晚期肝癌患者帶來了更大的生存希望。


推薦閱讀:

為何所有乙肝感染者都需要注意肝癌?
AFP高了 肯定就是肝癌嗎?
中國人逃脫不了肝癌的宿命
醫生悄悄告訴你:為什麼體檢發現那麼多脂肪肝,唯獨你變成了肝硬化、肝癌

TAG:成功 | 治療 | 肝癌 | 介入 | 利器 | 螺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