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意與古會——陸家衡望七書法展暨研討會在蘇州舉行
意與古會——陸家衡望七書法展在蘇州市美術館開幕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現場
由江蘇省書法家協會、蘇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崑山市委宣傳部主辦,蘇州市書法家協會、崑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崑山文廣新局、崑崙堂美術館等單位承辦和協辦的「意與古會——陸家衡望七書法作品展」暨作品集首發式於2016年3月11日下午在蘇州市美術館舉行。
來自北京、南京、上海、浙江、四川、廣東等地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學者300多人參加了開幕式。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代表主辦單位致辭,充分肯定了陸家衡先生的藝術成就。
本次展出的作品均是陸家衡先生近年來的新作,共計70件。作品以隸書、篆書、行書為主,融古開今,具時代特色。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肯定。
展覽開幕式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代表主辦單位講話。
蘇州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徐明宣布展覽開幕。
崑山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許玉連致辭。
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惇致辭。
展覽開幕前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紛紛發來賀電,中國書協理事、江蘇省書協副主席、蘇州市書協主席王偉林宣讀部分賀詞。
江蘇省崑劇院龔隱雷、錢振榮兩位國家一級演員演唱崑曲為展覽助興。
陸家衡先生致答謝詞。
《意與古會——陸家衡望七書法展作品集》首發暨贈書儀式。
作則簡介
陸家衡,字持平,號己堂,1947年生,江蘇崑山人,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滄浪書社社員、蘇州市書法家協會藝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崑崙堂美術館名譽館長。其書法以隸書、行書見長,隸書氣息高古,行書古雅淡定,在書壇獨樹一幟。1987年獲《書法》雜誌「當代中青年書苑擷英」三十七名優秀作者之一,先後榮獲第五屆、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獎」,第四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優秀獎,獲首屆、第二屆全國楹聯書法展銀獎。作品入選第三、五、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第三、四、五、六、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楹聯書法展、全國首屆行草書大展,全國首屆扇面展,以及當代名家書法精品邀請展等。曾獲中國書法家協會「德藝雙馨」會員、江蘇省文聯「德藝雙馨」會員提名、蘇州市文聯「德藝雙馨」藝術家、蘇州市「五個一」工程獎、蘇州市文學藝術獎、崑山市文學藝術特別獎等。出版有《陸家衡書法作品集》、《中國畫款題類編》、《玉峰翰墨志》、《中國書法家精品集·陸家衡》等。
展覽現場
開幕儀式後,在蘇州南林飯店還舉行了「意與古會——陸家衡望七書法展」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國書協理事、江蘇省書協副主席、蘇州市書協主席王偉林主持。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自2016年3月11日開展,至3月16日結束。
學術研討會及學術講座
陸家衡書法展的意義
王偉林
當代書法創作區別於前代的一個顯著特徵便是從書齋走向展廳,換言之,當代書法創作越來越注重視覺衝擊,越來越追求「展廳效應」。這種「展廳效應」和視覺轉型恰恰又和書法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的轉變相契合。因此,當代書法的發展,一方面促使一大批富有實力和才情的中青年書法家脫穎而出,成為書壇的風雲人物;另一方面,由「展廳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隨之產生,書家們為了登堂入室、摘金奪銀,過度地追求形式感而忽視內在精神,甚至為了贏得視覺衝擊力而不惜做舊、染色、拼貼……而原本書法創作最本質的重書寫、重學養、重詩意、重人文精神的品格越來越被邊緣化。毫無疑問,當代書法經過30多年「書法熱」的強烈推動已到了一個關鍵時期。而隨著書法展廳化、大眾化的「大浪淘沙」,一批能夠堅守藝術理想,紮根傳統文化土壤,不為「展廳效應」左右的書法家憑籍冷靜的思考、執著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努力終將再度脫穎而出,成為書壇真正的執牛耳者。生活在玉峰山下的陸家衡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具有獨特審美追求和藝術品格的書法家。
陸家衡幼承家學,其父陸曙輪精金石書畫,善弈,有隱士風。八十年代始,陸家衡從其父友、海上著名書法家、碑帖考據學家翁闓運先生游,悟得書道筆法。後又問道於吳門宋季丁和沙曼翁等先生,致力於漢魏碑版和竹木簡牘的研習,並上及甲骨文、先秦籀篆。眾多書體中他於隸書用功最勤,其隸書植根漢代刻石《禮器碑》《石門頌》《封龍山頌》《楊淮表紀》《武梁祠刻石》等,又巧妙化出;更從秦漢簡牘中汲取營養,進而借鑒清代碑派隸書大家何紹基、楊峴等的成功經驗,故其隸書質樸典雅、不事雕琢,高古中透出清逸之氣,在當代中青年書家中獨樹一幟,又憑藉風格的獨特性和探索的深廣度成為近百年隸書發展過程中第四代代表性書家。(詳見拙文《近百年隸書發展簡論》,收入《全國隸書學術討論論文集》,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12月)其行書則胎息於「二王」,清朗靜穆中時顯書卷之氣。近年來多從何紹基等中探消息,取其沉雄蒼茫之氣象。陸家衡從小浸淫於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他深悟一藝之成需多方涵養積累,於是臨池之餘復涉丹青,所寫梅、竹,得清人金冬心、鄭板橋遺意,筆墨簡淡,氣息醇雅。聲律則受業於蘇州評彈名家黃異庵先生,雅好陸放翁、袁子才兩家,時有清新之作。
近三十年來,陸家衡的隸書在全國展、中青展及楹聯書法展等全國性大展中屢屢奪魁,其行草書、楷書、篆書也頗受好評,1987年被評為《書法》雜誌「當代中青年書苑擷英」三十七名優秀作者之一,1999年被中國書協評為「德藝雙馨」會員。2007年,為了推動蘇州地區的創作更上層樓,已是六十高齡的陸家衡先生身為蘇州市書協分工負責創作委員會的副主席,仍老當益壯,身體力行,以一件精緻清雅的行書橫披向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投稿,不唯精神可嘉,其作品更在數萬件來稿中受到全體評委的青睞,最終再度榮膺「全國獎」。評審組在「評語」中這樣評價道:「此作規模張即之而出以己意,從容淡定,清和雅緻,有一種江南秀士風度,迥異時風,在競相表現的展廳中此種境界難能可貴。」
成名之後的陸家衡一方面在藝術上繼續傳承開拓,另一方面在培養後進、扶持新人方面不遺餘力。在他的引領和影響下,蘇州及崑山地區的書家隊伍不斷壯大,一批又一批青年後學在全國及省內的各種展賽中問鼎折桂。最近十年,陸家衡又全身心地撲在了文博事業和書學研究上,從籌建到出任崑崙堂美術館館長到主編《崑崙堂》學術期刊再到編撰出版《玉峰翰墨志》《中國畫款題類編》等,其間所花的心血非常人所能想像,而這些都進一步提升了區域文化品位。
近聞陸家衡先生今春將應邀在蘇州美術館舉辦新作展,以此為自己七十歲生日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更是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後又一次集中展示。我預見這次展覽將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最大的看點在於它的樣本性、示範性和學術性,這是由作者特定的身份和別樣的作品所決定的。
一、樣本性
前面已經提到當代書法創作發展到今天面臨重大的抉擇與挑戰,是深入傳統,傳承經典,還是跟隨時風,追求形式?是獨尊帖學,步趨「二王」,還是碑帖兼融,多樣並舉?是一味地在風格上求新求異求變,還是在學習借鑒經典上做精做優做深?陸家衡的展覽將為當代書法提供一個鮮活的樣本,從傳統走來,從經典走來,穿越時空,發人深思。
二、示範性
從展覽本身而言,藝術效果、藝術氛圍乃至藝術氣場均需要認真探究,當代書壇展覽層出不窮,林林總總,然而大多講究排場、講究花架子、講究領導和名人出場的規格,其實這些並非展覽最要緊的。陸家衡的展覽從裡到外都顯得素雅而純凈,平和而質樸,如其作品及為人,低調謙遜,不事張揚。它是涓涓細流,它是淡淡清茶,它是和煦春風,潤物而無聲……
三、學術性
展覽的學術性一方面來自於作品的內容,是否有文化含量,是否有學術價值,是否能引人入勝?另一方面來自於作品的個性、品格,是否有穿透力,化古鑄今,別開生面?是否有親和力,攝人心魄?是否有影響力,獨領風騷?依照沈鵬先生的觀點,好的書法必須達到這樣的境界:創造的高度、情感的濃度、技巧的純度。具備這樣品質的書法創作和展覽自會煥發出鮮亮的學術光彩。陸家衡在總結自己創作歷程與體會時這樣描述道:「得法通變—讀書養氣—率性歸真。」這分明談到了法度、境界和性情這些藝術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他的這種書識和創作觀念既是其半個世紀來書法探索歷程的經驗之談,也代表了他這一代藝術家對中國書法的執著情懷。
乙未小寒於古胥門陸家衡談書法學習
第一,通筆法。
要懂筆法,要熟練運用筆法。這一點是要強調的,趙孟頫也好,米芾也好,董其昌也好,他們總結下來都認為筆法要放在第一位。筆法是歷代書家經驗的總結,而通筆法則是要求我們去實踐。譬如說對執筆的問題,我們還得靜下心要好好研究,因為這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現在寫隸書、寫行書或者寫小楷,執筆方法也不盡相同,以前有五指執筆法、四指執筆法,我們不要盲目亂搬,還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譬如說何紹基,何紹基的回腕法執筆虎口朝上,筆桿高懸,五指成螺形向內撮筆桿,那個姿勢是很彆扭的,是很累的。《中國書法全集》中有何紹基的執筆圖,這是根據道光二十七年顧炎武生日祭時北京的一個集會,寫真名手吳攜所繪的《顧祠春禊圖》的局部剪下來的,這幅圖應該說是較為可信的。那麼何紹基為什麼用這種姿勢執筆,為什麼不省事點執,而非要回腕高執呢?這裡面有一定的原因。昨天我與崑崙堂的同道在一起談起這件事,認為他可能硬是把自己原來執筆的習氣要改掉而自找苦吃,執筆太舒服了,就容易生習氣,他是有意要改掉以前的習氣。用這種執筆法寫字,不但是腕力、臂力,甚至是腰部的力都能用上,筆鋒凌空起落,筆力聚於毫端,保證了中鋒在整個運筆過程中靈動自如和提按起倒,寫出來的字渾厚遒勁、筆勢洞達,避免了油滑之病,執筆的特徵造就了何紹基書風的特徵。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出何紹基的執筆是較高的,執筆高,運筆盤旋的餘地就大,大家可以試一下。無獨有偶,比何紹基稍早的崑山畫家王學浩,也是主張高懸腕執筆的。他有一種筆法叫「擢」,就是高懸腕執筆,執在筆端,中鋒直落,形成很細的豎線,作為點苔用。據說這是元四家中黃大痴的遺法,已失傳幾百年,明代的沈石田、文徵明以及清初的「四王」在南宗山水畫中都沒有這種點苔法,這在王學浩的作品中隨處可見,這是執筆不同所致。可見執筆的重要。晉朝人的書風也和晉朝人的執筆法有密切的關係。可見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各種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和書寫者的姿勢、執筆、運筆密不可分,如果我們不加於研究,不作進一步的探討分析,要學古人是很困難的。
陸家衡揮毫
筆法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中鋒。嚴格地說我們現在很多人寫的字鋒都不中,運筆鋒不中,線條的質量就不高。那麼怎樣下筆才是中鋒?沈尹默說「令筆尖常在筆畫中間行」,要保證筆尖在筆畫中間行,就必須採取提按之法,提按之法必須反覆練習,才能熟練駕馭。硬毫彈性強,筆的提按動作容易完成,羊毫相應困難些。中鋒能使筆畫呈現立體感,這就是所謂筆力。米芾說過這麼一句話:「得筆,則細為髭髪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中鋒的概念,是書法創作最基本的概念,至今還有些人搞不清。一定要通過實踐分辨什麼樣的筆畫是中鋒,什麼樣的筆畫不是中鋒,也可以到古人的作品中去尋找,哪些是中鋒,哪些筆畫鋒不中。當然我們強調中鋒並不排斥側鋒,特別是行書,不可能做到筆筆中鋒。善用側鋒能使字形更為生動,故歷來就有「中鋒取力,側鋒取妍」的說法。像晉代王珣的《伯遠帖》、王羲之的《蘭亭敘》,都在中鋒和側鋒的運用和轉換上相輔相成,一氣呵成,使遒勁和妍媚得到和諧的統一。近代吳昌碩寫石鼓文,雄渾遒勁,最能體現中鋒運筆的效果,我們不妨細細揣摩,加深領會。
第二,慎選擇。
我們現在學習古人的條件太好了。各種各樣版本的碑帖多得不得了,你到底學什麼?不要毫無目的地在書法的海洋中漫遊。因為大家都有工作,不可能把一生的精力全部耗在書法上,書法只能作為業餘的愛好。這就需要善於發現古人作品對自己比較合適的、比較適合自己性情的東西。如果分得細一點,那就是說楷書、行書、篆書、隸書、草書,你到底對哪一種有興趣,這就先要化些時間去挑選,而且要經過實踐。開始的時候廣徵博採,學到一定程度,肯定要收了,你到底要學什麼,一定要有主心骨,不能放任自己,什麼都學,什麼都喜歡,白白浪費了時間。一個書家能寫兩種書體已是十分了不得了,樣樣都學,往往樣樣都不精。這是因為時間、精力所限。因此慎重選擇一種書體作為主攻的方向,作為突破口,是很關鍵的。今天在座的各位對於書體的選擇基本上都定型了,但是對於書法風格的選擇不知有沒有考慮,比如說你選擇篆書,是大篆還是小篆?是比較嚴謹的不是比較率意的?如果你偏愛寫較為率意風格的,一定要對較嚴謹書風的作品作一個透徹的研習。正像你學黃賓虹的篆書,則一定要對小篆以及金文作熟練的研習。所以說慎選擇不僅僅指書體,還包括風格。行書的選擇餘地更大,學二王的,學宋代蘇黃米蔡的,學董其昌、王鐸的,等等。
由博逐漸向專發展,慎重選擇學書之路是一個學習方法問題,選擇得當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選擇與偏愛和審美情趣有關,哪些是喜歡的,哪些是不喜歡的,哪些是一上手就得心應手的,哪些是讓你學也學不好的。揚長避短是學書的唯一捷徑。
第三,善臨摹。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臨摹要當回事,從初級走向高級,從形似到神似,遺貌取神是臨摹的高級階段,像九方皋相馬一樣,他看到了馬的骨子裡面,那就眼力非凡了。
臨摹首先要像,要琢磨碑帖中字的特徵和精神,然後把這種精神給體現出來,把有深度的內涵的東西給反映出來,有了時間的積累,才會有功力的積累。昨天孔維治拿了許多臨作給我看,我說臨得很好。但有些地方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絕對急不得,不是打擊你的積極性,你最近不可能達到這個水平。有些人對臨摹特別有天賦,一臨就像,有些人就是臨不像。就要下功夫,先要臨像。由不像到像,再由像到不像,不像是像的極則,這就是「遺貌取神」。崑崙堂藏王鐸的一幅贈芝老先生的草書《餘杭帖》,是臨王獻之的,獻之原帖是楷書,王鐸寫的是大草,這樣的臨摹簡直是不可思議。也許王鐸腦子裡是見神不見形,進入了九方皋的境界。王鐸有一個習慣,臨帖很勤奮,半日臨帖,半日應索,他的臨摹和創作沒有嚴格界限,他送芝老先生的這幅字,或許就是剛臨罷王獻之楷書,就將這個內容用王獻之的大草來表達自己對臨帖的理解。一時戲作,變成了經典。
第四,精鑒賞。
精於鑒賞是學習書法一個重要因素,歷史上的大書家大多是收藏家、鑒賞家。能看到古人名作這是眼福,我們今天的眼福要大大超過古人。
陸家衡講課手稿
記得文革剛結束時要覓一本印刷品的碑帖也很困難,我小時候家裡還有一些珂羅版印刷的畫冊,不過也是黑白的。當時要能觀賞到明拓本《石鼓文》真是喜出望外了。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特別是最近幾年,大量的版本精拓碑帖問世,如前年上海博物館國寶展的畫冊,6000元一冊的煌煌巨制,印刷精美,模擬的程度已接近日本二玄社的複製品。現在出的碑帖、中國書畫、以及故宮院刊的圖版,墨色效果層次豐富,印章有從紙上出來的感覺,啟功先生說下真跡一等,講得很形象。我們現在看古人的東西,和以前皇帝和達官貴人享有同樣待遇,普通老百姓以前看不到的現在大家都能看到,我們的前輩從前夢寐以求的,今天我們很容易就能欣賞到。我們應該感謝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福份。
鑒賞就是研究,反覆的把玩研究,把眼福轉化成眼力,書法家必須具備好眼力,眼高手才會高。崑崙堂成立以後,鑒賞字畫的機會也多起來,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真的但畫得不好,也有仿作畫得很好的。開始認為是真的,後來越看越不對;也有開始認為假的,後來找到證據是真的。這裡面用筆、用墨、構圖、紙質、印鑒、風格,整個鑒賞的過程就是磨練眼力的過程。搞書法同樣如此,我以為眼力至關重要,你看古人,看今人,好的、差的、精彩的、平庸的,能一眼看出,使一個人的審美觀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水平也會提高,這是水漲船高的道理。所以我們提倡把自己喜歡的古人法帖,放在案頭,經常翻翻,是大有益處的。
陸家衡作品欣賞
﹀
﹀
推薦閱讀:
※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開幕
※皇帝新裝研討會紀要
※全國黨校系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暨學科建設理論研討會」
※劉國光在11·23研討會上的重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