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年:2045年的人機共生(組圖)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主創團隊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未來,像這樣指尖上的晶元會非常普遍。
互聯網是全球共同面對的課題,紀錄片《互聯網時代》站在人類社會的高度,以國際化的視野來觀察一個時代;全片以宏觀的視角、全景式的描繪,呈現互聯網帶給人類經濟、文化、社會、政治、人性等各個方面的深層變革;互聯網引動的變革是時代性的,該片以歷史情懷、時代意識探尋種種改變背後的本質,探討互聯網未來發展的可能和對人類社會、人類文明的深遠影響。馬克·扎克伯格、楊致遠、馬雲、雷軍、周鴻禕、凱文·凱利、克里斯·安德森、傑夫·貝佐斯……共話互聯網時代。
「爬上」用戶的身體
信息科技界的下一個目標之一就是「爬上」用戶的身體。
耐克開發出的FuelBand腕帶,可以記錄和測量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量,蘋果CEO蒂姆·庫克就佩戴了這個腕帶,如今它已是眾多普通用戶的腕部裝飾。2013年1月的CES展會上,Basis
Sciences展示了一款腕上設備,能夠監控用戶的心率和睡眠質量等信息。一款內置壓力墊的美式橄欖球頭盔,能夠監測運動員的健康狀況,以及是否受傷等。Verizon展示了一款專為消防人員設計的可穿戴無線計算機,可瀏覽一般圖像和紅外圖像。
可穿戴設備無法是否會成為主流,它都讓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技術,我們正邁向一個新世界,即技術與人們互動方式的多種可能。人們不僅僅是盯著屏幕,它會提出建議。例如,你該出去散步或購物了。
當某一天谷歌眼鏡遍布全球時,又一次吸引人們眼球的,也許是視網膜成像顯示的增強隱形眼鏡了。
一位研究人員說:「如果我們能將它設計得和傳統隱形眼鏡一樣舒適,人們便不會感覺自己佩戴了一種特殊的隱形眼鏡。並且由於採用了隱形眼鏡的設計,人們可以戴著它去任何地方。不用手,也不用架在你的耳朵上。說到底,這將是一種真正的『無感』電子設備,在路上的人,可以在只有他們能看見的顯示屏上瀏覽網頁。」
「聰明的」植物
美國西部的一片農田西部,這裡的植物葉面上貼著一層比一張郵票還要輕薄的智能微晶元,這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在2011年研製出來的,貼上這樣的微智能晶元,當植物需要水時,會向農戶的手機發送需求信息,獲得及時適量的灌溉。
樹之聲音(Tree Voice)「穿戴」於樹榦上,利用感測器收集噪音、溫度、污染度等數據指標,並發光及顯示標誌性圖像,將這些數據顯示給路人。人們只要與它「聊」上幾句,就能對周邊的環境了如指掌。同時,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Tree Voice通過雲端連接起來,在Dashboard這一平台上分享彼此間的數據—既包括樹周邊的環境,也包括它們自身的狀態。
系統運行的平台Dashboard 就像是大樹們的Facebook,在這個平台上,你可以聽取它的建議,決定晚上去哪裡鍛煉,甚至是哪兒的房子周邊環境更好,更值得購買。最終,可以想像,這些數據將在建設無害環境的智能化未來城市中發揮作用。
「人機合一」
1998年,凱文·沃里克在外科醫生的幫助下,將一枚硅晶元植入了他左臂的神經系統中。沃里克因此獲得了「世界第一電子人」的稱號。
2007年3月,來華訪問的互聯網之父溫頓·瑟夫被問到隨著未來晶元植入人腦,互聯網還會不會有邊界。瑟夫在肯定了這一問題後說,他的夫人聽力完全喪失,10年前在耳部嵌入了人工耳蝸,才得以部分恢復聽力。瑟夫希望能夠對人工耳蝸進行重新編程,使語音信息經過轉化後進入互聯網,而來自互聯網的信息也可以轉換成神經信號脈衝。這樣,瑟夫夫人就可以對著電腦熱烈地「交談」。
2013年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科學家發明出一種可以修復視力的微型晶元,通過植入病人腦內,放置於眼球後方,幫助9名盲人成功恢復了視力。這個3毫米的晶元能夠讓1500萬患者恢復視覺功能,擺脫失明的困擾。
電影《阿凡達》中,科學家人工培育名為「阿凡達」的肉體替身,通過自己的意識對其進行「遠程控制」。伴隨對腦電波的數字化識別、傳輸、翻譯,似乎極為遙遠的電影場景已在現實中有了映射。
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在猴子的大腦運動皮層植入兩個晶元,通過意念控制一隻機械手做不同的動作。雖然人腦的奧秘至今仍未被破解,「腦—機介面」目前還處在在單向識別上,電腦可以接受人的腦電波識別人的意識,但還不能將機器中的信息傳輸進入大腦,信息不能雙向流動,但「人機合一」的大膽設想正在走向可能。
安德魯·施瓦茨是美國匹斯堡大學「意念控制機械臂」實驗項目負責人,自1988年以來,就一直參與腦電波意識控制方面的研究。他帶領的團隊通過大腦的意識控制手術,在6位殘疾人身上成功實驗。其中一位癱瘓15年的肖伊爾曼·簡回憶晶元植入大腦的經歷,至今依然興奮:「剛開始只是前後移動手臂,然後學著伸開和收緊手指,又慢慢能夠移動手腕。我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練習怎麼拿起東西,把它們從桌子的一邊移動到另一邊。剛開始一次要花3分鐘時間,幾個月之後,我每拿起一樣東西只要花費不到10秒鐘了。所以就是需要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而且基本上練習都會很快收到效果,我比前一天快了5秒鐘。這是很大的進步,我做得越來越好。喂自己吃東西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成就,因為這是我嘗試完成的第一項實際任務,這也是用這樣的機械手臂在自己家裡面能夠完成的頭等實際任務。這些都是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我非常興奮,非常高興,也非常驕傲。在實驗之前,我以為我再也不能夠移動任何東西了。我可能就在自己的輪椅裡面待一輩子,我也沒有什麼成就要去完成了。」
明尼蘇達州大學神經工程中心主任、神經生物學家賀斌向《互聯網時代》攝製組介紹:「國際科技界的腦機介面基本上有兩大類。一類是把晶元植入人腦,另一類是把裝置置於顱骨之上,是完全無創的,其目標是嘗試為癱瘓並非那麼嚴重的病人服務,讓他們控制計算機外部設備。通過檢測跟蹤腦電波信號,然後解碼信號來控制外部設備。你會看到,顱骨上有一頂帽子,很多神經活動,你將其解碼並發送信號來控制一系列活動,比如控制輪椅或電子郵件,或移動電腦滑鼠,微控制直升機等。」
賀斌帶領的團隊現場演示了微控制直升飛機:「腦機介面是一個帶有感測器的系統,我們檢測大腦是怎麼想的。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飛向左邊,你就要想像移動左手。如果你想要把直升飛機轉向右邊,你就得想像移動右手。如果你要上升,你就得想像兩隻手都動。因此,能檢測到此類特定模式想像,它們以可靠的方式被轉換為控制信號,控制直升飛機飛行。
更為驚人的實驗,是華盛頓大學首次實現的兩個人腦之間的遠程控制。2013年8月28日,華盛頓大學通過互聯網發送其中一人腦中的「想法」,實現對另一人大腦及手部動作的控制。當時傳到網上的視頻顯示,計算機教授拉傑什·拉奧頭戴一頂連接腦電圖儀的帽子,盯著電腦遊戲屏幕,想像移動右手點擊滑鼠,發出「開火」指令,向遊戲中的目標射擊。腦電圖儀捕捉到「開火」的腦電波信號後,將其通過互聯網傳給位於另一實驗室的心理學助理教授安德烈亞·斯托科。斯托科頭上戴有一個名為經顱磁刺激線圈的裝置,該設備刺激他左腦皮層,從而指揮他的右手做出動作。斯托科在未看到電腦屏幕的情況下,「不自覺」地移動右手食指,按下面前鍵盤的空格鍵「開火」,將遊戲目標擊中,整個過程基本同步完成。斯托科描述稱,右手「不自覺」地移動,感覺像是「神經痙攣」。
通過想法控制別人的活動,聽起來好像科幻電影。斯托科解釋試驗中所用的只是易被腦電圖儀識別的簡單腦電波信號,而不是人類真正複雜的思想,目前不會讓任何人擁有控制別人行動的能力。
人工智慧與奇點年
2009年上半年,iRobot公司在網站上發出聲明,掃地機器人Roomba已經在全球賣出了300萬台,繼續創造著機器人商業史上的神話。
美國的達芬奇機器人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以其「穩,准,狠」的刀法以及創口小,術後恢復好的效果讓眾多病人趨之若鶩。
除開外科手術機器人,針對老年人的醫護機器人以及針對中風患者的復健機器人的研究在各國也是展開得如火如荼,全球老齡化趨勢和老年人的醫療護理難關,智能化的護理機器人無疑是彌補護理人員不足的一根救命稻草。
機器人,已經表現為人形的機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這要感謝兩個條件的成熟:一是機器人在大規模生產上面的駕輕就熟,尤其在生產機器人上。二是機器智慧的發展。人工智慧在20世紀末經歷了長長的「冬天」,尤其是對腦計算的仿生(如神經網路),在蟄伏了20年後隨著深度學習等新技術潮流的興起而重新復甦,並且在充沛的計算能力支持下達到新的歷史高度。
IBM的計算機研究人員使用了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96台計算機,製造出了包含5300億個神經元和100萬億個突觸的人造「大腦」。
亨利·馬克拉姆是人腦計劃(Blue Brain)的領軍人物。該計劃旨在通過超級計算機來「複製」人腦所有的活動,以及在其內部發生的各種反應。亨利·馬克拉姆稱,他正在構建的人類大腦模型將幫助我們對抗疾病,利用大腦模型,我們能更清楚地了解基本的、真實的自我,從而更真實地了解周圍的事物,並更真實地認識世界。
比爾·蓋茨在被問及今後20年《連線》會關注什麼問題時認為,它仍會談及對類似於可以自己寫文章的機器人的恐懼並且這個議題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他說:「探究『什麼才是人類獨有的智慧』將會成為未來2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的主要議題。但在此期間,我們也會見證普適計算的逐步完善:視覺、語音、手寫、眼動,所有表現出來的,對機器學習、更大存儲容量、更高的可靠性無止境的追求,基本不用什麼成本。」
「奇點」這個術語描述的是導致機器智能大爆炸的技術加速現象,它是由數學家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在1958年杜撰出來的。最近這個概念已經被未來主義者雷·庫茲韋爾普及,他明確地指出2045年將成為奇點年。
在矽谷的美國宇航局艾姆士研究中心,有一所一出生就聲名顯赫的大學—「奇點大學」。雷·庫茲韋爾認為,伴隨生物基因、納米、機器人技術幾何級的加速度發展,2045年左右,人工智慧將來到一個「奇點」,跨越這個臨界點,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人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與機器的關係。人類也將改變對生命形式的理解,會以我們無法想像的方式超越自身的生物極限。人類將在與機器的共生共存中,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雷·庫茲韋爾說:「我們正迎來這樣一個時刻,電腦將變得智慧,不止是像人類一樣智慧,而是會遠遠超越人類。當這一刻來臨,人類—我們的身體、思維、文明都將會面臨翻天覆地、無可扭轉的劇變。他認為這一刻不僅無法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人類將會通過與計算機結合而獲得『永生』,計算機智能將取代人腦,永久改變人類的命運。」
推薦閱讀:
※科學家發現五維黑洞可產生「裸奇點」
※綜研國策(37) | 粵港澳大灣區:起點、痛點與奇點
※大爆炸之前宇宙到底是什麼樣的?霍金給出了答案
※【融合】奇點臨近人和機器將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