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1.4億撬動500億市值 國運淪為資本槓桿?
財聯社12月28日訊,年末,紫光集團在資本市場連續颳起旋風,旗下港股上市公司紫光控股在昨日大漲55%後,今日盤中再度大漲逾120%。與此同時,紫光旗下A股上市公司紫光股份也逼近漲停,收盤漲9.43%,紫光國芯漲2.96%。
1.4億港元撬動近500億港元市值
12月18日,國內IT行業元老柳傳志旗下的聯想控股陡然崛起,此後連續四天大漲,漲幅近50%,市場一度認為是聯想控股旗下投資的韓國娛樂公司Big Hit擬上市所推動。但21日,紫光控股一紙公告揭開謎底,12月19日至21日,紫光控股合計增持聯想控股292萬股,累計持股超過了5%的舉牌線。22日,再度增持159萬股,合計增持451萬股,累計耗資達到1.354億港元(不含交易成本,約為1.13億人民幣)。
在紫光公告之後,聯想控股股價繼續上漲,今日收盤漲2.89%,報35.60港元。相比12月15日的21.10港元,漲幅68.72%,市值增長超過341.62億港元。
在市場重估聯想控股價值之後,目光轉向了紫光控股本身,並且來得更為迅猛。12月27日漲55.73%,今日盤中最高漲120.74%,收盤漲63.88%。兩天市值增長43億港元。
A股市場也受到影響,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股份昨日盤中觸及漲停,收盤漲3.13%,今天再漲9.43%,市值兩天增加89.40億人民幣(107億港元)。紫光國芯市值兩天增加7億人民幣(8億港元)。
短短數天,紫光控股的1.354億港元,在港股和A股市場帶來了近500億港元市值的增量。紫光獲取的不僅僅的是媒體的聚光燈,還有賬面上的真金白銀。
國運淪為槓桿?
在紫光控股引發的旋風背後,是市場對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的「晶元夢」的期待。
紫光控股在增持聯想控股後,發布的公告中稱,買入聯想的理由是公司已於2016年末開始進行交易活動,並於報告期內將金融投資納入公司日常業務範圍。根據公告分析,紫光可能是考慮到聯想控股估值較低,並有較好盈利與成長預期。
其實在買入聯想控股同時,紫光再次舉牌中芯國際。12月22日,紫光耗資4936.81萬港元買入中芯國際415.85萬股。目前公司累計購入中芯國際的比例已超過5%。但中芯國際股價在今日才有所表現,漲6.81%。
中芯國際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企業之一。而趙偉國從不諱言其對要做「世界第三大晶元製造商」的野心。以收入計,目前世界前三分別是英特爾、三星電子和台積電。中國排名最靠前的華為海思居世界第十九。台積電去年收入259.6億美元,英特爾晶元收入高達540.9億美元。
為了完成野心,趙偉國近幾年開啟瘋狂購買模式。2013年7月,紫光集團以17億美元收購當時國內最大手機主晶元公司展訊通信;同年10月,紫光集團以9.1億美元收購當時國內第三的晶元設計公司RDA銳迪科微電子。在整合展訊和RDA後,紫光集團成為全球僅次於高通和MTK的第三大手機晶元設計公司。
在晶元產業上有所成就後,紫光集團又馬不停蹄地進軍「雲」產業。2015年5月,紫光集團以不低於25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IT系統領域的優質公司H3C「新華三」51%的股權。
雖然在國內併購之路順風順水,但在國外,紫光集團併購這條路卻遭到國外政府的阻力,併購美光科技、西部數據、入股台灣力成接連折戟。
海外政府,尤其是美國在晶元領域對中國企業併購的阻礙,使得很多分析師將中國的晶元自主之路視為中國與美國競爭的「國運」之爭。
」晶元是電子信息產品的「心臟」,代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但從英特爾主導PC,到高通稱雄智能手機晶元,中國的晶元突圍戰已經打了幾個時代。晶元產業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晶元進口的花費已經連續兩年超過原油,過去十年,累計耗資高達1.8萬億美元。即便按照較低的匯率折算,也已經遠超10萬億元人民幣。
這是一場中國輸不起的戰爭。中國的晶元需求佔全球市場份額的比重超過四成,但近九成需要進口;這不僅讓跨國公司卡住了諸多產業的咽喉,也使中國的商業機密和國防信息存在被竊取的可能。
根據2015年5月份中國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白皮書,其中提到中國晶元自給率要在2020年達到40%,2025年達到70%。
為此,中國在2014年9月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高達1400億元。而該基金的首個大規模投資就花落紫光集團。2015年2月13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將向紫光集團旗下的晶元業務投資100億元。
根據協議,紫光集團將獲得國家大基金總計1500億元貸款;其中一期1000億元,占第一期募集資金的72%。由此可見國家對紫光的重視和期待。
但紫光旗下的晶元業務發展卻並不能說順利。據統計,去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總營收達4335.5億元,同比增長20.1%。其中設計行業繼續領跑榜單,總營收高達1644.3億元,同比增長24.1%。但紫光旗下的紫光展銳(展訊和銳迪科合併後公司)收入增長125億人民幣,低於預期的20億美元,增幅也低於20%,都沒有能超過中國市場整體增幅。紫光國芯今年前三個季度雖然實現收入增長31%,但利潤卻下滑了21%。而且根據2016年年報,政府補貼佔到利潤總額的36%。
相比晶元和雲產業,紫光集團的股市投資更加風生水起。截至2017年12月27日,除旗下紫光國芯、紫光股份、*ST紫學3家A股上市公司,紫光系還出現在了26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
今年11月,紫光系連續四次舉牌文一科技,持股比例達到20%,並且在未來12個月內將繼續增持,直逼文一科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 就在3個月前,紫光系舉牌山東金泰被山東監管局問詢。種種行為,紫光系似乎也要成為「野蠻人」中的一員。
對於產業還是資本,趙國偉似乎有自己的看法。2015年,在某論壇的公開演講中,趙國偉表示:「資本是逐利的,產業發展需要資本的支持,資本投資我們,我們拿錢去做產業,資本再到資本市場去套利」。
只是習慣了在資產市場套利之後,還能安心搞實業嗎?由於在晶元領域,中國和海外的差距仍然巨大,又無法通過海外併購來獲取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在國內搞併購和資本市場套利,並不能縮小和國外晶元巨頭的差距,反而會在產業內形成一股浮躁風氣。
趙偉國近期在接受央視採訪時稱,「不玩資本」,紫光股份和紫光國芯聞訊大漲,體現市場對紫光集團能專心搞產業,提升中國晶元產業的期待。
但此次紫光控股在港股和A股引發的資本旋風,對於紫光集團和中國晶元產業來說,是福是禍,都還難料。(廖定峰|財聯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