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加息為哪般?
猜中了前頭,可是猜不著這結局。
對於貨幣政策來說,市場往往是猜得中結果,卻猜不中方式。加息不是問題,問題是加息的時機。3月下旬,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香港曾經說:「相對全球的利率水平,我個人認為中國目前的利率『很舒服』。太高了會吸引熱錢」。在內地長期負利率大背景下,這一番言論引來各方爭議,但話音未落,加息驟然而至。
4月5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相應調整。此後,一年期存款與貸款利率分別上升至3.25%和6.31%。
為什麼會加息?當前顯然處於加息與不加息皆可的模糊地帶。經濟放緩的潛在可能與通貨膨脹的矛盾信號,從對於企業景氣最為重要的指標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中就可見一斑。
剛剛公布的3月份中國PMI為53.4%。這一數字非常有趣。一方面,這是該指數自去年12月以來首度上漲,比2月上升1.2%。從國際標準看,數值在50%以上表示經濟總體擴張,而中國已經連續25個月位於這一界限之上;另一方面,考慮季節因素,PMI在3月一般會出現攀升,而今年3月的上升幅度低於過去幾年,市場普遍認為有些「明升暗降」的味道,令人懷疑經濟是否已經出現放緩跡象。
對於本次加息,市場其實並不意外,時機則耐人尋味。至於為何選擇在清明加息,市場分析大多認為與通貨膨脹有關,尤其是與將在4月15日公布的月度統計數據直接掛鉤:即將公布的CPI數據普遍預計會超過5%;如果不是,也很可能延續1、2月趨勢,顯示為神奇的4.9%。
過去一段時間,存款準備金成為央行較為倚賴的主要調控手段。調整準備金率對於央行來說,也許是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一種調控方式,往往被視為收緊銀根的「猛葯」。在經過多次調整之後,準備金率已經達到20%的歷史高位。存款準備金只要能夠覆蓋商業銀行成本,理論上其實並不存在上限。然而從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國央行已經六次上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當前中國已經成為這個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一般而言,存款準備金上限低於25%。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存款準備金顯然會影響其盈利,增加運營成本。
其次,公開市場操作被認為央行通過市場吞吐基礎貨幣的主要手段,此前顯然也已頻繁使用。3月份,央行已經連續四周資金凈回籠,累計回籠資金3150億元。上周,央行共發行央票1250億元,回購1600億元,加上到期資金對沖,該周實際上創下近一年來回籠資金數量之最。
如此態勢之下,央行面臨的選擇並不那麼多。各方預期貨幣政策也將從偏重數量型調控,向偏重價格型調控轉變,加息成為最可能之舉。然而,本次加息屬於非加不可么?未必。
綜合現代金融宏觀調控經驗來看,引導預期已成為貨幣政策的主要調控方式,而保持明確、持續的政策目標至關重要。央行高層3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加息與否首先要看物價,其次考慮消費、投資和國際收支平衡情況,「在充分考慮這幾個因素後,還要依據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三個原則來決定是否加息」。
控制物價水平顯然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然而這一目標是否真的如此緊迫而持久呢?筆者認為,加息與否不僅要考慮當前物價壓力,更應該著眼於全年經濟形勢,綜合考慮,觀察並引導市場的利率反應,也許比直接干預調控更為合理。
客觀來看,當前通脹陰影確實存在。無論從國內物價水平考察,抑或中東北非局勢動蕩、日本地震等國際因素來看,輸入性通脹的壓力不可小覷。與此同時,歷史比較來看,負利率水平也許並沒有考慮中那麼嚴峻。當前通脹主要源自原材料上漲,核心通脹率未高到令人生畏的地步。可對比2007年。當年CPI最高達8.5%,而最高利率僅為4.14%,負利率水平比起現在有過之無不及,而當前經濟狀況比起彼時的過熱仍有差距。進一步看,今年中國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仍舊不小,今年2月新增貸款規模只有5000多億元,3月預計仍將維持這一規模。隨著中國經濟產能釋放階段的進一步深化及信貸緊縮效果的體現,3、4季度的CPI指數不太可能居高不下,全年有望回歸4%的水平。
目前來看,「松財政緊貨幣」正成為當前主要思路。然而,這一思路,對於上游企業的過度投資著力不多,對於中下游的中小企業的打擊不小。隨著下半年通脹水平的如期回落,當前也許應考慮朝「緊財政松貨幣」的方向逐步轉變。
推薦閱讀:
※清明節:「生命是留不住的,我們要練習告別」
※清明日·話清明
※清明節,是時候討論一下生與死了
※清明溜柳,長安再一次驚艷了整個東方
※轉載丨元曲里的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