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年譜重考
07-29
晉宋時期的偉大詩人、大思想家陶淵明的年譜,自古至今不下二十種。出自種種原因,各譜所載淵明的故里、世系、年壽、行事、作品系年等,不盡相同。江西省宜豐縣陶淵明研究會之前身──宜豐縣陶淵明研究小組,於1986年由小組成員胡紹仁先生執筆編寫了《陶淵明生平與詩文考析》。時過近20年,在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將陶淵明始家宜豐研究列入「十五」規劃項目,並於2005年3月通過了《鑒定結項審批書》並頒發了《結項證書》的今天,我會在1986年的基礎上,依據近7年研究陶淵明始家宜豐的新成果,參照古今各譜,尤其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袁行霈先生的《陶淵明年譜匯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龔斌先生的《陶淵明年譜簡編》、台灣文津出版社1995年印行鄧安生先生的《重訂陶淵明年譜》、台灣文津出版社1993年印行陳怡良先生的《陶淵明年表》等譜表,以《宋傳》淵明六十三歲說重考而成此譜。聊供讀者觀覽,就教於大雅方家。晉哀帝興寧三年乙丑(365)一歲,出生在江州豫章郡康樂縣義鈞鄉七里山安成 正月,皇后王氏卒。二月,哀帝崩於西堂,年二十五,無嗣,弟琅琊王奕嗣位,是為廢帝海西公。二月,加江州刺史桓沖監江州及荊、豫八郡諸軍事、假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六月十五,陶淵明出生在七里山安成(今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安成自然村。《江西通志》雲,因晉時陶淵明之父任安成太守,此地即取此名以示紀念。),字元亮,入宋更名潛。曾祖陶侃,晉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陶茂,武昌太守。父陶敏,安成太守。母孟氏,長史孟嘉第四女。晉海西公太和元年丙寅(366)二歲,居七里山安成十月,會稽王司馬昱為丞相。(《晉書》卷八《海西公紀》)晉海西公太和三年戊辰(368)四歲,居七里山安成加大司馬桓溫殊禮,位諸侯王上。(《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庶母生程氏妹,名翠蓮。《祭程氏妹文》「我年二六,爾才九齡」,可知其妹小於淵明三歲。晉海西公太和四年己巳(369)五歲,居七里山安成四月,大司馬桓溫伐燕;九月,溫大敗,死三萬餘人。(《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桓玄生。(《晉書》卷九十九《桓玄傳》)晉簡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七歲,居七里山安成五月,桓沖欲以揚州讓謝安。詔以沖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鎮京口。九月,帝講《孝經》始覽典籍,延儒士。(《資治通鑒》卷一百三)是年,淵明隨父任至安成(今江西安福縣境內)。(清康熙癸已黃寬《重修安福縣誌序》:「……壬辰攝安成事,驅車至境,東望廬江奔淮。……而其南為淵明讀書台,五柳之芳躅在焉。北瞻華封,西顧武功石城,其勝跡所留,千古如新。」故陶澍曰「或幼隨父任讀書於此耶」?)晉簡文帝咸安二年壬申(372)八歲,居七里山安成正月,降司馬奕為海西縣公。七月,簡文帝卒,太子司馬子曜即位。(《晉書.簡文帝紀》、《孝武帝紀》)是歲,三吳(吳郡、吳興、義興)大旱,人多餓死。(《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喪父。《祭從弟敬遠文》:「惟我與爾,匪但親友。父則同生,母則從母。相及齠齒,並罹偏咎。」乃言同在八歲喪父。晉孝武帝太元元年丙子(376)十二歲,居七里山安成春正月,改元。徐州刺史桓沖為車騎將軍,都督豫、江二州六郡三諸軍事,尋陽在六郡內。(《晉書.孝武帝紀》)庶母卒。《祭程氏妹文》:「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即指程氏妹的生母卒於淵明十二歲之時。晉孝武帝太元四年己卯(379)十五歲,居七里山安成是年大旱,瘟疫流行。(《晉書.孝武帝紀》)慧遠與其弟慧持等到荊州上明寺。(見方立天《慧遠及其佛學》)晉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384)二十歲,居七里山安成桓伊遷都督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軍事、江州刺史,造龍泉精舍。(《晉書》卷八十一《桓伊傳》)顏延之生。(《宋書》卷七十三《顏延之傳》)淵明獨游至幽州(今河北省東北部)、張掖(今甘肅省內)。(《擬古九首》其八:「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晉孝武帝太元十年乙酉(385)二十一歲,居安成東北陶家園八月,謝安卒,琅琊王司馬道子都督中外諸軍事,代謝安執國政。十月論淝水之功追封謝安為廬陵郡公、謝玄康樂公(今江西宜豐縣東四十里)、謝琰望蔡公(今江西上高縣)。(《晉書.孝武帝紀》)謝靈運生。(《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家遭不幸。淵明從張掖、幽州遠遊回宜豐故里,繞道父任宦地安成。所置園田為康樂縣公謝玄侵奪。蓋因淵明外祖父孟嘉嘗依附桓溫、溫欲殺謝安。謝氏仇恨孟及孟婿陶敏,故藉皇封以並陶產。淵明從安成移居安成東北陶家園。《怨侍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弱冠逢世阻」則指此難。是年建書堂於崇貞觀側、建柳齋於宅左數武處。晉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390)二十六歲,居南山司馬道子恃寵驕恣、帝不能平,以中書令王恭為都督青兗幽並冀五州諸軍事、兗青二州刺史,鎮京口,以潛制道子。(《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娶王氏、構廬南山。(《秀溪陶氏族譜·靖節公家傳》:「淵明公……性喜安閑,尋幽覓靜。見夫南山之陽,林木森蔚。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乃構廬而居焉。……始娶王氏。」)是年,淵明遠遊東隅,即曲阿,今江蘇省丹陽縣。(《飲酒》二十首其十云:「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又去過錢溪,今安徽省貴池縣梅根港。(《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辛卯(391)二十七歲,居南山江州刺史王凝之集中外僧徒八十八人,於潯陽精舍,翻譯佛經。是年冬,淵明建讀書堂於滸溪山下延禧琳宇側。《江西通志》、《瑞州府志》、《新昌縣誌》、《上高縣誌》對淵明讀書堂均有記載。《秀溪陶氏族譜·靖節公勝跡》中載「晉太元庚寅冬,先生燕遊於義鈞鄉十五都滸溪山下延禧琳宇,見溪流環抱,林木森蔚,辛卯冬遂構書堂於其側。」遺址尚存。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392)二十八歲,居南山十月荊州刺史王忱卒。十一月以黃門侍郎殷仲堪為都督荊、益、寧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鎮江陵。(《晉書》卷八十四《殷仲堪傳》、《孝武帝紀》)是年春,淵明與禪師慧遠在秀溪宅後龍山共建潛慧寺。(《秀溪陶氏族譜·靖節公勝跡並詩》中載:「潛慧寺,晉太元壬辰春,靖節公與禪師慧遠所建,故以潛慧名寺。徐應龍有碑銘,迄北宋末年遭兵亂,寺毀碑廢,遺址尚存。」宋觀文閣大學士曾淵子有詩云:「秀水山青又一天,連名結社樂蹁躚。地盤龍勢分廬宇,江吼龜聲擁寺前。蒲座開函風滿徑,花池洗缽石流泉。至今遺址依然在,可並虎溪三笑傳。」)冬,淵明又在桂林山建桂林山寺。(《江西通志》卷五一載:「桂林山在新昌縣東二十里義鈞鄉十四都,舊傳晉陶淵明嘗居此。」《秀溪陶氏族譜·靖節公勝跡並詩》中載:「桂林山寺在縣東二十里義鈞鄉十四都,相傳靖節公建於晉太元壬辰冬。宋治平中改額曰:彰賢寺。元至元中,寺僧清逸,遊方至都,居白塔聖壽萬安寺七年,領受仙經法旨,歸寺開演不懈,戒律甚嚴。故《天隱疏》有丹成拔宅皆仙之語。元大德庚子,袁州路總管榮公齎奉朝命、護持講席,其徒循習宗教焉。元季兵毀,遺址今存。」)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癸巳(393)二十九歲,居南山六月始興、南康、廬陵大水,七月大旱。司馬徽聚眾於馬頭山反、劉牢之遣將討平之。十月後秦姚萇死,其子姚興繼位。(《晉書孝武帝紀》)親老家貧,起為江州祭酒,奉母(孟氏)、攜妻(王氏)及子儼離開故里南山到江州赴任,理五斗米道科儀事,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主簿,主管文書。(《飲酒二十首》)其十九:「投耒去學仕……是時向立年」。《雜詩十二首》其九:「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掩淚泛東逝,順流追時遷。……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關梁難虧替,絕音寫斯篇」。《宋書.百官志》:「江州自晉成帝咸康中始置別駕祭酒,『居僚職之上』。陶任此職,何以多所恥而『不堪吏職』,似不易理解。江州刺史王凝之乃五斗米道徒,《晉傳》云:『郡遣督郵至縣,吏曰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兒邪!』可見陶確實不屑於事王凝之。」)是年,長子儼生,小字舒。《顏誄》:「母老子弱,就養勤匱,遠惟田生至親之議,近悟毛子棒檄之懷。」據此可知淵明出仕祭酒時已有一子。作為儼命名的《命子》詩。《冊府元龜》錄此詩題作《訓子》。這首詩共十章,前六章歷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激勵兒子繼承祖輩光榮的家風;後四章皆在表述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誡勉、希望他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三:「前半序述安雅,後半抒寫淋漓,安雅為四古常格,其淋漓處筆騰墨飛,非漢、魏以來所能擬似」。晉孝武帝太元十九年甲午(394)三十歲,居潯陽七月,荊、徐二州大水,傷秋稼。《晉書孝武帝紀》王氏卒。(《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說是的二十歲遭時亂,三十歲喪其妻。)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乙未(395)三十一歲,居潯陽司馬道子專權奢縱,帝擢王恭、郗恢、殷仲堪等使居內外要任,以防道子。道子亦引王國寶等為心腹。於是朋黨競起,朝政益亂。(《資治通鑒》卷一百八)繼娶廬山隱士法賜之妹、尋陽翟氏,名玉英。(《秀溪陶氏族譜·靖節公家傳》:「繼娶尋陽翟氏,與公同志,克甘勤苦,留居尋陽祖宅,躬耕是任,朝夕忘勞。」(《與子儼等疏》:「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閑情賦》作於是年。此賦命意,實為愛情。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題<未定草六>》云:「被論客贊嘗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先生,在後人的心目中,實在飄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有時顯得摩登,『原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床前』。竟想搖身一變,化為『啊呀呀,我的愛人呀』的鞋子」。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丙申(396)三十二歲,居潯陽九月、帝嗜酒,為張貴人所弒。太子即位,是為安帝。安帝幼而痴,雖寒暑饑飽不能辨。會稽王司馬道子以王國寶、王緒為心腹,參管朝政(《資治通鑒》卷一百八)。次子俟生,小字宣。袁行霈註:「阿舒已『二八』,指十六歲,阿宣行志學,『行志學』,行將滿十五歲(當是十四歲),比長子阿舒小二歲。」晉安帝隆安元年丁酉(397)三十三歲,居潯陽四月,荊州刺史王恭舉兵討王國寶。司馬道子殺國寶,恭乃罷兵。荊刺史殷仲堪聞國寶死,亦抗表舉兵,道子以書止之。(《晉書安帝紀》、《晉書王恭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九)晉安帝隆安二年戊戌(398)三十四歲,居潯陽七月,王恭與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南蠻校尉楊佺期等同盟舉兵討司馬道子。九月,王恭兵敗被殺。十月殷仲堪、桓玄、楊佺期等,盟於潯陽,共推桓玄為盟主。朝廷詔桓玄為江州刺史。(《晉書·安帝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三子份(阿雍)、四子佚(阿端)生。(《責子》詩:「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由此可知雍端乃同歲,比阿寶小二歲。)晉安帝隆安三年已亥(399)三十五歲,居潯陽,仕荊江二州刺史桓玄參軍五斗米道首領孫恩攻會稽,殺內史王凝之,旬日之間奄有八郡,眾數十萬。衛將軍謝琰,輔國將軍劉牢之發兵擊之。十二月桓玄襲殺荊州刺史殷仲堪,南蠻校尉楊佺期,自領荊、江二州刺史(《晉書安帝紀》、《資治通鑒》卷一百十一)。淵明被荊、江二州刺史桓玄命為軍府參軍,與龐遵二人共同掌管軍府的文書簿籍。晉安帝隆安四年庚子(400)三十六歲,居潯陽,任荊、江二州刺史桓玄參軍桓玄都督八州及揚、豫八郡諸軍事、兼荊州江州刺史、鎮江陵。五月,孫恩陷會稽,內史謝琰戰死。十一月詔鎮北將軍,劉牢之都督會稽等五郡,帥眾未恩。(《晉書·安帝紀》、《資治通鑒》一百十一)。淵明蓋此年初奉桓玄命使都,五月從都還阻風於規林。六月五子佟生。是年冬回尋陽,在祖居中過年。作《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於規林》詩二首。詩云:「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可見是因公入都。又云:「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於」。這是說先回尋陽家中探母,再赴荊州桓玄幕。晉安帝隆安五年辛丑(401)三十七歲,居潯陽,仕荊江二州刺史桓玄參軍孫恩入陷吳國,殺內史袁山松。劉牢之遣劉裕擊破之。桓玄聞孫恩逼進京師,復上疏請討之,詔止之。(《晉書·劉牢之傳》、《晉書·桓玄傳》、《資治通鑒》一百一十二)是年劉遺民為柴桑令。淵明在尋陽家中迎新年,正月五日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不久即返荊州江陵桓玄幕。七月初,復回尋陽休假。七月末再返江陵。冬,母孟氏卒,淵明還潯陽居喪。據義熙三年所作《祭程氏妹文》曰:「昔在江陵,重罹天罰。……黯黯高雲,蕭蕭冬月。」知淵明母孟氏之喪在其任職江陵期間,且是冬季無疑。作《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詩文主要敘述對田園自由生活的依戀,和對世俗官場的厭倦。通過對途中景象的描繪,顯現出詩人那顆澄清靜穆之心。蔣薰評《陶淵明詩集》卷三云:「篇中澹然恬退,不露懟激、較之楚騷,有靜躁之分。」晉安帝元興元年壬寅(402)三十八歲,居尋陽春正月,下詔罪狀桓玄,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以鎮北將軍劉牢之為前軍都督,率軍討桓玄。二月,桓玄東下過尋陽,至姑孰。三月,牢之遣子敬宣詣玄請降。玄入京師,殺司馬元顯、司馬道子,總攬朝政,改元大亨。孫恩屢敗,乃赴海死。餘眾數千人復推盧循為主。(《晉書·安帝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二)劉遺民棄官隱居廬山,七月,與慧遠等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建齋立誓,共斯西方,作《誓願文》。是年淵明在家居喪。作《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此文《世說新語識鑒》劉孝標註引作《嘉別傳》文云:「淵明先親,君之第四女也。凱風寒泉之思,實鍾厥心。」則孟嘉為淵明外祖父。征西大將軍:指桓溫。孟嘉是桓溫屬下的長史總理幕府。此傳記述了孟嘉的生平事迹,並著重讚揚他身在官場而能堅守「行不苟合,言不誇矜」的清操美德。晉安帝元興二年癸卯(403)三十九歲,居尋陽二月,桓玄自稱大將軍,八月自號相國、楚王。劉裕破盧循於永嘉。十一月,安帝禪位於楚。十二月,玄即皇帝位,改元永始,以安帝為平固王,遷於尋陽。(《晉書.安帝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三)淵明在家居喪。始春察古田舍農事。作《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吳瞻泰《陶詩匯注》卷三:「題曰《懷古田舍》,故二首俱是懷古之論。前首荷蓧丈人,次首沮、溺,皆田舍之可懷者也。」《和郭主簿》詩。詩云:「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弱子乃指幼子佟,未成音乃二三歲光景,則此詩作於是年。《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敬遠母與淵明母為姊妹,皆孟嘉女。陶注引《豫章書》云:「孟嘉以二女妻陶侃子茂之二子,一生淵明,一生敬遠。丁注引程穆衡曰:「時先生居憂,敬遠與先生同居,其母與先生母又姊妹也。敬遠能甘貧遺世,讀書躬耕,稱先生同志。侍中所陳,蓋兩人共之,故作此詩以相貽美而慰之也。」張謙宜《繭齋詩談》卷四:「勤農詞淡而意濃,此最是難學處。全集俱以是求之,乃是其高絕。」《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云:「秉耒歡時務,解顏勤農人。」此《勤農》詩當作於元興二年癸卯。晉安帝元興三年甲辰(404)四十歲,居潯陽,任劉裕鎮軍參軍二月,劉裕帥何無忌、劉毅等舉兵討伐桓玄。三月劉裕為鎮軍將軍,都督八州諸軍事。四月桓玄挾安帝至江陵。劉裕諸將與玄軍戰於湓口,大破之,進據潯陽。加劉裕都督江州諸軍事,劉敬宣遷建威將軍、江州刺史。五月劉毅與桓玄大戰於崢嶸洲,桓玄兵敗被殺。盧循陷廣州,稱平南將軍(《晉書·安帝紀》、《資冶通鑒》卷一百一十三)淵明服喪而畢,作劉裕鎮軍參軍,東下赴京口。作《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停雲》、《時運》、《榮木》、《連雨獨飲》詩。據《晉書·安帝紀》、《文選》、殷仲文《解尚書表》等記載,劉裕於元興三年三月任鎮軍將軍,確鑿無疑,淵明入鎮軍將軍劉裕幕府在元興三年四、五月間。《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則作於是年。詩中所抒發的全是懷舊思鄉之情。並決心「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最終返歸宜豐故里的田園。王瑤註:《停雲》詩「四十無聞,斯不足畏。二語,以為《停雲》等三詩(《停雲》、《時運》、《榮木》)都是四言四章,而且前冠小序,序文句法也完全相同;詩題又都是以首句命名,當為同年而作。乃繫於晉安帝元興三年甲辰(四0四),淵明時年四十歲。從《連雨獨飲》詩:「自我抱茲獨,亻黽俛四十年」二句,可以看出此詩作於元興三年(404)淵明四十歲。他在飲酒中論述人生的哲理,堅信自然界的規律是有生必有死,世間並無長生久視的神仙。詩中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達觀態度和獨守「任真」的信念。晉安帝義熙元年乙巳(405)四十一歲,居潯陽,為劉敬宣建威參軍,八月任彭澤縣令。正月,劉毅入江陵,桓振眾潰。改元。三月晉安帝反正,自江陵,還京師。以劉裕為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徐、青二州刺史如故。劉毅使人言於裕曰,劉敬宣不豫建義,不宜為江州。敬宣不自安、自表解職,乃召還為宣城內史。四月劉裕旋鎮京口,改授都督荊、司等十六州諸軍事,加領兗州刺史。(《晉書.安帝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四)三月、奉劉敬宣命至建康,又到叔夔族居地錢溪會見族人。是秋,八月經叔夔薦為彭澤令。(《秀溪陶氏族譜. 靖節公家傳》:「乙巳三月.敬 宣改宣城內史,公適使都還,經錢溪,復邦族,家甚貧。是秋八月,應闢為彭澤令。」)十一月「我豈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解印綬。程氏妹卒於武昌。作《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歸去來兮辭》並序。 據《資治通鑒》,劉敬宣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在元興三年五月。義熙元年三月,敬宣欲上表解職,淵明既為陶侃之後,又曾為劉裕參軍,且此時「耕植不足以自給」,故敬宣特示以「惠愛」闢為參軍,遣其奉表使都。淵明途經錢溪(今安徽省貴池縣梅根港)時,寫下這首抒發思鄉之情和歸隱之念的《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 劉祁《歸潛志》卷八云:「淵明《歸去來辭》前想像,後直述,不想侔。」據序云:「乙巳歲十一月」,則本文作於義熙元年乙巳(405)辭彭澤令之初。逯系年將序和辭分別繫於兩年即序寫於義熙元年十一月,辭作於義熙二年春。當是。淵明這篇辭,是他飽嘗了仕途的痛苦,看透了官場的腐朽,最終選擇歸隱的道路,並從此不再出仕的宣言。這篇辭寫歸家時的愉快心情和隱居的樂趣。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晉安帝義熙二年丙午年(406)四十二歲,居潯陽 十月,尚書論建義功,封劉裕豫章郡公,劉毅南平郡公,何無忌安成郡公。十二月,以何無忌為都督荊、江、豫三州八郡諸軍事、江州刺史。(《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四) 撫軍將軍劉毅鎮姑孰,以謝靈運為紀室參軍。(《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 周續之被命為撫軍將軍劉毅參軍,征太學博士,不就。(《宋書》卷九十三《周續之傳》) 是年春,寫成《歸去來兮辭》之辭,至此則成《歸去來兮辭》並序。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五引歐陽修曰:「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己。」又引李格非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沸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知有斧鑿痕」。 晉安帝義熙三年丁未(407)四十三歲,居潯陽 劉裕誅東陽太守殷仲文,南蠻校尉殷叔文,晉陵太守殷道叔,永嘉太守駱球及桓胤,並夷其族。 五月六日,程氏妹服制再周。 作《祭程氏妹文》。這篇祭文,作於是年五月。這時距程氏妹卒已滿十八個月,故曰服制再周。 晉安帝義熙四年戊申(408)四十四歲,居潯陽 正月,劉毅不欲劉裕入朝輔政,議以謝混為揚州刺史。裕用參軍劉穆之計、至京師,遂為侍中,揚州刺史、尚書事、徐、兗二州刺史如故。(《晉書、安帝紀》、《宋書》卷四十二《劉穆之傳》) 六月中,尋陽舊宅遇火,燔毀殆盡,舉家寄棲舟中。 作《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戌申歲,指義熙四年(408)。此年柴桑城附近的上京居室焚燒殆盡,便只好住在門前的船中。至新秋之時,寫下這首詩。鍾秀編《靖節紀事詩品》卷二《寧靜》曰:「靖節此詩當與輓歌三首同讀,才曉靖節一生學識精力有大過人處。」 晉安帝義熙五年己酉(409)四十五歲,居潯陽三月,劉裕抗表伐南燕,四月發建康,帥舟師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步進至琅琊。六月,至東莞、下臨朐,圍廣固。北方之民執兵負糧歸裕者,日以千數。九月加劉裕太尉,裕固辭。(《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五)修葺茅茨,徙居西廬。作《已酉歲九月九日》、《和劉柴桑》、《酬劉柴桑》、《責子》詩。已酉歲指義熙五年(四0九)。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三:「此詩亦賦而興也,以草木凋落,蟬去雁來,引起人生皆有沒意,似說得甚可悲。末四句忽以素位不顧外意掉轉,大有神力。章法之妙,與《詠貧士》次首同」。蔣薰評《陶淵明詩集》卷二:「酬和劉柴桑二詩,情真趣適。雖寄世中,卻遊人外。潯陽三隱,如遺民乃知己,非續之可比也。」王瑤注謂作於義熙五年。逯系年同王瑤注。據《命子》詩,儼生時淵明二十九歲,佟生於隆安四年庚子淵明時三十六歲,又據本詩「阿舒已二八」句,其《責子》詩當作於義熙五年(409)。晉安帝義熙六年庚戌(410)四十六歲,居潯陽西廬二月,劉裕下廣固城,俘慕容超,送建康斬之(南燕亡)。三月,廣州刺史盧循舉兵反,進據尋陽,江州刺史何無忌戰死。五月,衛將軍劉毅迎擊盧循,敗績。六月,庾悅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授劉裕太尉、中書監,加黃鉞,裕受黃鉞,余固辭。七月,盧循攻荊州敗,自蔡州至尋陽。十二月,劉裕破盧循於豫章。淵明避戰亂,至九月中乃獲早稻。四體誠疲,幸無異患,隱心愈固。作《庚戌歲西田獲早稻》、《悲從弟仲德》詩。淵明自四十一歲辭去彭澤令歸田後,經過多年的躬耕體驗,對農業生產勞動有了更深的感受和思考。這首詩強調的是勞動的重要性,「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以及他在勞動過程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悲從弟仲德》是詩人憑弔已故從弟仲德(蘇寫本作「敬德」)的舊宅有感而作。陳祚明《采菽堂古詩》卷十四:「其情頗真切,……公詩真率,每嫌體弱。」表達了詩人對這位親人的深切悼念。晉安帝義熙七年辛亥(411)四十七歲,居潯陽南里三月,劉裕始授太尉、中書監。四月,盧循敗奔交州,刺史杜慧度大破之,循於龍編投水死。後將劉毅任江州都督兼刺史,移鎮豫章。毅以親將趙恢領千兵守尋陽。謝靈運「亦隨劉毅至江州。入廬山,見慧遠」。(《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六、《謝靈運集校注》顧紹柏)從西廬移居南里,與顏延之結鄰,八月,從弟敬遠卒。作《移居》二首、《祭從弟敬遠文》。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六月,詩人在上京之居遭火災,房屋焚毀。兩年後,即義熙六年(410)九月,又遷居南村,實現了他「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想往已久的願望。此《移居》兩首詩,就是他這次遷居後的抒懷之作。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四:「《移居》二首,只是一任清真,而吐屬雅令,句法高秀」。《祭從弟敬遠文》:「歲在辛亥」,指晉安帝義熙七年(411)。這年的八月十九日,為堂弟敬遠下棺安葬。淵明寫下了這篇祭文,以表示對情同手足,「父則同父,母則從母」堂弟敬遠的深切悼念之情。晉安帝義熙八年壬子(412)四十八歲,居潯陽南里劉毅自謂復興晉室、功業足與劉裕相抗,雖權事推裕而心不服。毅既據上流,陰有圖裕之志,求兼督交、廣二州,裕許之。九月裕以詔書罪狀劉毅,並收毅弟劉藩、尚書僕射謝混,皆賜死。既而帥師討劉毅於江陵,毅敗自縊而死。是年孟懷玉為江州刺史,省潯陽縣入柴桑縣,柴桑乃為郡治。殷景仁被命為太尉劉裕參軍,自尋陽南里移家東下。(《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六、《劉毅傳》)作《與殷晉安別並序》。此詩,乃淵明追述與殷晉安同游共處之樂,緬懷於彼此之間的深厚情誼;殷因調職太尉參軍自潯陽移家東下,作此詩相贈。逯欽立《陶淵明事迹詩文系年》:「系此詩系義熙八年(412),即陶淵明移居南村一年之後所作。」晉安帝義熙九年癸丑(413)四十九歲,居潯陽南里前將軍諸葛長民及其弟輔國將軍諸葛黎民貳於劉裕。劉裕自江陵還都,即並殺之。七月,朱齡石伐蜀克成都,斬蜀王譙縱。(《晉書.安帝紀》)劉遺民不應徵辟,劉裕以高尚人相禮,遂其初心。九月,慧遠作《萬佛影銘》。(釋元康《肇論疏》引慧遠《劉公傳》)征著作佐郎,不就。劉遺民亦於本年辭昭命。淵明與雁門周續之,彭城劉遺民稱之為《尋陽三隱》。作《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和《形影神並序》詩三首。詩人從時光的流逝,季節的迴環往複和景物的榮衰更替,而體悟到人生有始亦必有終的道理,以遇事達觀視之,何必訪仙祈求長生的觀念,寫成《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從詩的「發歲始俛仰,星紀奄將中」二句來看,此詩當作於醜年。因陶生平值丑年者,一為隆安五年辛丑,時年三十七歲,一為義熙九年癸丑,時年四十九歲;一為宋元嘉二年乙丑,時年六十一歲。陶與江州官員往來,率在義熙年間,故知星紀指癸丑年。《形影神》三首集中體現了陶淵明的哲學觀和人生觀。近代大史學家陳寅恪稱《形影神》為「新自然說」;稱淵明「實為吾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豈僅文學品節居古今之第一流,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晉宋時期社會動亂,宗教神學泛濫。廬山東林寺名僧惠遠,大力宣傳凈土宗教義,在此之前撰有《形盡神不滅》及《萬佛影銘》等,宣揚人死之後靈魂可以離開形影而獨立存在,並通過輪迴獲得來生的幸福。陶淵明這首詩就是針對慧遠而發的。晉安帝義熙十年甲寅(414)五十歲,居潯陽舊居司馬休之在江陵,頗得江、漢民心。三月休之子文思捶殺國吏,劉裕誅其黨而執文思送休之,意欲休之殺之。休之但表廢文思,裕不悅,以江州刺史孟懷玉兼督豫州六郡以備之。(《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六)是年,淵明從南里歸舊居。作《還舊居》詩。據詩中「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和「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四句,可知淵明四十四歲時舊居遭火災,移居南里六年後再返歸舊居,正是五十歲。他回到闊別已久的舊居,見物是人非,大有淪桑之悲。在感慨萬千之中,尤覺歲月易逝,人生無常,於是寫下了這首凄涼哀怨的詩歌。晉安帝義熙十一年乙卯(415)五十一歲,居潯陽舊居正月,太尉劉裕率師征討荊州刺史司馬休之。休之上表罪劉裕,舉兵抗之、兵敗。劉裕軍於江陵,休之奔後秦。詔劉裕大傅、揚州牧,劍履上殿,入朝不拜。四月,青、冀二州刺史劉敬宣被其參軍司馬道子小將猛子所殺。(《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七)江州刺史孟懷玉卒於官。後將軍劉柳由吳國內史轉為江州刺史,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居尋陽。是年,劉遺民卒。淵明思歸宜豐故里,病疾加劇而止。作《雜詩十二首》、《輓歌詩三首》。《雜詩》中的前八首多感嘆貧困年衰,應是淵明晚年之作。據第六首云:「昔聞長老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則可論定前八首作於淵明已滿五十歲而作。後四首內容與前八首不類,應屬中年作品。第九首:「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這正是說他想念故鄉,一定要回歸尋陽之南的宜豐故里。但因路遠迢迢,關山津梁難於通達。只好將對家鄉思戀之情寄於筆下詩篇。顏延之《陶徵士誄》曰:「年在中身,疢惟痁疾,視化如歸,臨凶若吉。」《與子嚴等疏》云:「天地賦命,生必有死......吾年過五十。......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自恐大分將有限也。」可知淵明五十一時瘧疾病至重,以為不久於世,便與五子立下遺言,擬就挽辭。 後接 陶淵明年譜重考(二) 陶淵明年譜重考(一)晉安帝義熙十二年丙辰(416)五十二歲,居潯陽舊居春、殷晉安為劉裕太尉參軍,移家東下。正月,加太尉劉裕兗州刺史,都督南秦州,凡都督二十二州。二月加劉裕中外大都督。六月,江州刺史劉柳卒,檀韶繼為江州。顏延之離開江州返建康,任豫章公世子中軍行參軍。八月,劉裕帥師發建康北伐後秦姚泓。十二月,詔以裕為相國、宋公。(《晉書·安帝紀》、《宋書·武帝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七)淵明與顏延之結鄰,過從甚密。八月,檀韶請周續之出州,與祖企、謝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講《禮》,加以讎校。八月中於下潠田刈稻。是年冬,與「翟氏攜幼子佟回歸宜豐故里,葺理南山舊宅而居,名舊宅「園田居」。作《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酬劉柴桑》、《丙辰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詩。《蕭傳》:「刺史檀韶苦請續之出州,與學士祖企、謝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講禮加以讎校,所住公廨,近於馬隊。」故淵明示其詩云;「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據《宋書·檀韶傳》,韶於義熙十二年(416)為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二郡諸軍事,江州刺史,則此詩當作於是年。《秀溪陶氏族譜·靖節公家傳》云:「甲寅,有南山舊宅之思(詩云: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尋遇劇疾而止,(公恐不起,有與儼等疏,時年五十)。丙辰冬乃與翟氏攜幼子佟還宜豐(詩云:命室攜童弱,良日偕遠遊)。葺理南山舊宅而居之」。可見《酬劉柴桑》詩作於是年冬。晉安帝義熙十三年丁巳(417)五十三歲,居南山「園田居」八月,晉將王鎮惡入長安,姚泓降,後秦亡。九月劉裕至長安,送姚泓於建康,棄市。十一月,劉裕以次子義真為都督雍、梁、秦三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領雍、東秦二州刺史。十二月,劉裕東還。(《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八)八月,釋惠遠卒。謝靈運《廬山慧遠法師誄》:「春秋八十有四,義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甍。」是年,在南山下之秀溪興建「松菊園」、「菊軒」、「柳齋」等,在此種植菊花,棲憩休閑。作《贈羊長史並序》、《歸園田居》五首、《歸鳥》、《飲酒》二十首詩。《歸園田居》其一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說明此五首詩乃淵明五十二歲回歸故里後之作。《秀溪陶氏族譜.靖節公家傳》中載:「丙辰冬,與翟氏攜幼子佟還宜豐……時公去此垂三十矣。」淵明在二十九歲起為江州祭酒之前,「良以家弊,始東西遊去,強顏漫仕」。「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先後五次離開故里,到過張掖、幽州、錢溪、東隅、尋陽等地「去學仕,復邦族」。加上他自出仕至五十二歲回歸故里二十四個年頭,乃「一去三十年」不為虛,且與詩其四曰「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句正相呼應。淵明回歸故里之時,康樂公謝玄與子謝瑍均早已死去,由孫謝靈運嗣爵,而靈運不居此地,且被降為侯,後又被劉裕誅殺,爵地皆廢除。詩人回到故里後復整田業。鄉親喜其遠歸送酒慰勞,「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於是他在故里南山「園田居」寫下了《飲酒》詩二十首。《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詩云:「曰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頹」。《飲酒》詩其十九云:「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這說明淵明歸田在義熙元年乙巳,十二年為一紀,則《飲酒》詩當作於義熙十三年。在這二十首詩中,詩人多方面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與情操。此詩無論就內容還是藝術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詩成熟時期的風格。因此深受歷代人們的喜愛。《歸鳥》詩云:「遠之八表,近憩雲岑。」「雖不懷游,見林情依。」「豈思天路,欣反舊棲。」可知此詩皆比也,與《歸去來兮辭》,與《飲酒》詩其四「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與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意,都是老年回歸故里之作。晉安帝義熙十四年戊午(418)五十四歲。居南山「園田居」 六月,劉裕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行參軍殷景仁為秘書郎。十一月關中復失。十二月,劉裕殺晉安帝司馬德宗於東堂、立司馬德文,是為恭帝。是年六月王弘為劉裕尚書僕射,同年遷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二郡諸軍事,撫軍將軍、江州刺史。永初元年,加散騎常侍。三年入朝。(《晉書.安帝紀》)、《宋書》卷四十二《王弘傳》)淵明徵著作佐郎不就。日游秀溪之境。是年張野卒。 作《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本詩云:「結髮念善事、亻黽 俛六九年」。「六九」指五十四歲。蔣薰評《陶淵明詩集》卷二:「公年五十餘作此詩,追念前此,饑寒坎坷,發為悲歌,惟龐、鄧如鍾期可與知已道也。……」晉恭帝司馬德文元熙元年已未(419)五十五歲,居南山「園田居」七月,宋公劉裕入朝受進爵為王之命,裕辭。八月,移鎮壽陽。十二月,劉裕加殊禮,進王太妃為太后,世子為太子。(《宋書武帝紀》、《資治通鑒》鄭一百十八)在故里秀溪「環秀居」課耕論道。從此後人叫其地為「賢講」。作《桃花源記並詩》,《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詩。清姚培謙,《陶謝詩集》引翁同和語:「義熙十四年,劉殺晉安帝立恭帝。逾年,晉室遂亡。史稱義熙末。潛征著作佐郎不就。桃花源避秦之志,其在斯時?」據唐長儒先生所考,淵明與劉敬叔均在荊州時獲悉桃花源故事。淵明仕於江陵,其時在晉安帝隆安,元興之間(397-402)則《桃花源記》並詩當作於此後。洪邁:《容齋隨筆三筆》認為淵明作記之意乃借秦以喻劉裕。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謂「蓋以避宋之懷匹秦也」。這篇作品境意奇妙,寓意深刻,標誌著作者的社會理想所達到的高度。他以虛構的方式,描述了一幅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平等自由、道德淳樸、寧靜和睦的社會生活圖景──桃花源,寄託了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和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與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反對剝削、壓迫的心愿。《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詩,隱藏著詩人內心深處的苦悶:「余襟良已殫」。清代王夫之說此詩「筆端有留勢」,具有含蓄深厚的特點。此詩是為周訪之父和本人,還是為周訪之後人而作,難以定論。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420)五十六歲,居南山「園田居」六月,劉裕篡晉,稱宋,即皇帝位。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元永初。詔晉氏封爵,當隨運改,獨置始興,廬陵、始安、長沙、康樂五公,降爵為縣公及縣侯,以奉王導、謝安、溫嶠、陶侃、謝玄之祀。淵明更名為「潛」。以示對劉裕篡晉的不滿。作《五柳先生傳》:「五柳寓五子也」。《陶詩系年》:「逯按:此《五柳先生》傳為晚年所作。」林雲銘評註《古文析義》謂:「此傳無懷,葛天。暗寓不仕宋意。」吳楚材。《古文觀止》謂:「『劉裕晉祚,恥不復仕,』號五柳先生,此傳乃自述其生」。淵明有感於易代,又作《擬古》詩九首。詩人自抒懷抱,大多為憂國傷時,寄託感慨之作,其中多有託古諷今,暗指劉裕篡晉,故定於本年。《讀史述九章》。各章皆四言韻語,為詩人讀《史記》時有感而作。《夷齊》章云:「天人革命,絕景窮居。」《箕子》:「去鄉之感,猶有遲遲。知伊代謝,觸物皆非。」明寫對易代不滿。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421)五十七歲,居尋陽舊居九月,劉裕以毒酒一瓮授前琅琊令張禕,使酖殺零陵王司馬德文。禕自飲而卒。裕乃令兵人以被掩殺之。(《晉書.恭帝紀》、《張禕傳》、《資治通鑒》卷一百十九)淵明是年春,離開宜豐故里往柴桑視其子儼等。秋,淵明應江州刺史王弘之邀,參加在湓口為庾登之入京都、謝瞻赴豫章所設的送別宴。作《於王撫軍座送客》詩。《宋書.王弘傳》:「王弘於義熙十四年刺江州,至永初三年入朝。進號衛將軍。」各傳言王弘曾於廬山半道邀淵明則在是年之夏。秋在湓口即席作此「送客」詩。同年又作《述酒》詩。這是為零陵王而逝作的哀詩。作者用隱晦曲折的語言,表達了他對劉裕篡權醜行的極大憤慨,同時也表現出他不肯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抗爭精神。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422)五十八歲,居尋陽舊居正月,徐羨之為司空、錄尚書事,江州刺史王弘以撫軍將軍進號衛將軍。五月,宋武帝劉裕卒,太子義符即帝位,是為少帝。(《宋書·武帝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九)作《讀山海經十三首》。王瑤注謂,第十一首「巨猾肆威暴」,顯然是為劉裕弒逆而作。又據第一首「孟夏草木長」句,謂本詩作於零陵王被害的次年,即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422)。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423)五十九歲,居尋陽舊居正月,大赦,改元。四月檀道濟北征。閏四月,魏拔宋虎牢,佔領司、豫、兗郡縣,十一月,魏攻許昌、汝陽,宋兵潰。(《宋書.少帝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九)是年,作《感士不遇賦》並序。這篇賦的主意,是抨擊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朽與道德風尚的敗壞。他認為遵守信義、不忘忠孝,是人類的美好品德;胸懷淳樸,心地清靜,是君子格守的素志。這些,都已消失了。於是虛偽之風盛行,廉潔謙讓的操行在民間漸被談忘,追逐高官厚祿的僥倖之心在官場上日益泛濫。人云亦云誹謗異已,憎恨別人在已之上;把聰明之人說成糊塗,將正直之士視為狂妄。坦誠公正無猜忌,最終受辱遭誹謗。最後淵明以「擁孤襟以畢歲,謝良價於朝市」之語,表示自己懷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絕不出賣靈魂損我心志。從賦的內容來看,當為晉宋易代之後而作,王瑤亦注系之宋永初三年所作,故繫於此年。 宋文帝元嘉元年甲子(424)六十歲,居潯陽舊居 南豫州刺史廬陵王義真,與太子左衛率謝靈運、員外常侍顏延之等情好款密,嘗云:「得志之日,以靈運,延之為宰相」,靈運亦自謂才能宜參權要,常懷憤悒。錄尚書事徐羨之等以為靈運,延之構扇異同,非毀執政、出靈運為永嘉太守,延之為始安太守。五月,王弘、檀道濟入朝,與徐羨之等共謀廢立。六月,廢義符為營陽王,旋又殺之。八月,宜都王義隆入篡皇位,致景平二年為元嘉元年。徐羨之進位司徒,王弘進位司空,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謝晦進號衛將軍,檀道濟進號征北將軍。(《宋書·少帝紀》、《文帝紀》、《資冶通鑒》卷一百四十)。 是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郡所在今桂林市),道出潯陽,以錢貽陶。宋·沈《傳》:「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潯陽與潛情牧。後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家稍就取酒」。 淵明久病。春.作五言《答龐參軍》詩。冬作四言《答龐參軍》詩。《宋書·文帝紀》云:「元嘉元年八月癸卯,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進號衛將軍,知龐氏此春仍以撫軍參軍赴江陵之任,淵明以五言詩送別。至冬,則以衛軍參軍銜命使都,淵明又有四言詩云贈遺也。」宋文帝元嘉三年丙寅(426)六十二歲。居潯陽舊居。正月,帝下詔暴徐羨之、傅亮、謝晦殺營陽、廬陵王之罪,命有司誅之。羨之自經死,亮被收誅死。晦時為荊州刺史帝發兵討晦。帝以王弘、檀道濟始不預廢弒之謀、弘弟曇首又為帝所親委、遂征王弘為侍中、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二月,帝發建康。劉彥之、檀道濟大破荊州刺史謝晦,晦被擒送京師斬首。三月,帝還建康,征謝靈運為秘書監。顏延之為中書侍郎。五月,檀道濟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宋書·文帝紀》、《宋書》卷四十三《檀道濟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檀道濟往候淵明饋以粱肉。淵明麾而去之。作《有會而作並序》、《乞食》、《詠貧士》詩。元嘉三年,天下大旱且蝗。《有會而作》序中:「頗為老農,而值年災」。詩中又云:「當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來何足吝,徒沼空自遺」。逯系年椐《蕭傳》所載江州刺史檀道濟饋淵明梁閱事,謂此詩作於元嘉三年丙寅(426)。這與詩其七:「惠孫一晤嘆,腆贈意莫酬。」二句相吻,又詩其二云:「凄厲歲雲暮」,則此詩當作於元嘉三年冬日。據《有會而作》詩,淵明於元嘉三年(426)時,備受飢餓之苦。《乞食》詩當與《有會而作》詩同時作。此詩寫得悲憤而寄慨遙深。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晚年生活貧困的一個側面,而且也真實地反映出陶淵明固窮守節,決不向權貴妥協的性格。《詠貧士》七首,首章總冒,次章自詠,下五章詠古代貧士,表達效法古賢,固窮守志的節操,以及不慕名利的情懷。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六十三歲,居潯陽舊居九月,淵明自恐大分有限,作《自祭文》、《輓歌詩》三首。卒於潯陽某里。顏延之作《陶徵士誄》謚曰請節。《自祭文》曰:「歲惟丁卯,律中無射。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輓歌詩》:「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顏誄:「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於尋陽縣之某里。」「詢諸友好,宜謚曰靖節徵士。」淵明逝世後,歸葬宜豐故里。《大元大一統志》九五新昌州古迹下載:「淵明讀書堂在新昌州。按《輿地紀勝》:在州延禧觀(崇真觀)之七里山有洗墨池、藏書墩,在書堂前。其墓猶存觀內。又有淵明祠。其故里在義鈞鄉、至今居民多陶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生獨愛「陶淵明」
※陶淵明研究情況介紹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圖)
※學習陶淵明《飲酒》有感
※陶淵明懸案揭秘 三
TAG: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