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理文獻(五十三)——對外交流文獻(一)

自古以來,並沒有什麼民族和國家能夠完全、永遠地與世隔絕,尤其是能夠建立偉大文明的民族,必須是在和其他國家、文明交流的情況下才能使其更加輝煌。在很早的時候,中華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就和周邊國家地區往來不斷,特別是有很多不同身份的人,包括使者、僧侶、軍人、旅行家等等,由於各種原因到遠方,留下了很多關於中外交流以及外國史地方面的重要文獻。從本期開始,我們就將介紹有關對外交流的幾種重要文獻。

本期介紹《法顯傳》。

《法顯傳(佛國記)》

法顯(334-420年)是我國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感到中原的佛教經典不甚完備,有西行求法之志,於公元399年(後秦弘始元年)自長安出發,經西域,逾蔥嶺,到達北天竺、中天竺,後經海道回到祖國,到達當時由東晉控制的青州,後來又到東晉國都建康,最後在荊州圓寂。

法顯以其非凡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以年逾花甲之齡,遠行長達十三年,歷盡坎坷磨難,最終將部分佛教經典傳入中原,實現了他弘揚佛法的願望。他的行程及沿途見聞都收入《法顯傳》一書中。《法顯傳》又稱《佛國記》等。

該書分為五部分:

一 自發跡長安至度蔥嶺

法顯從長安出發的那幾年,是河西地區最混亂的時期。他先到達西秦,又到達南涼,在向張掖進發的途中,張掖大亂,內外不通。後來他又到達了敦煌,這才開始了進入西域的旅途。法顯一行度過敦煌到鄯善國(今我國新疆鄯善)的沙磧,沿昆崙山北麓西行,經焉耆(今我國新疆焉耆),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經過於闐(今我國新疆和田)、子合(約在今我國新疆葉城)、於麾(約在今我國新疆葉尓羌河中上游)、竭叉(約在今我國新疆塔什庫爾干)等國,度蔥嶺。

帕米爾高原,圖片來自網路。古代中國稱帕米爾高原為蔥嶺。

二 北天竺、西天竺記游

這一部分主要是講述在翻越蔥嶺之後,法顯一行經過的北天竺、西天竺各國。這些國家大多位於今阿富汗東部、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爾地區北部等地。

公元402年,法顯在位於今巴基斯坦北部的烏萇國夏坐。次年,法顯度小雪山(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以南山脈),隨行的慧景因體力不支不幸遇難,法顯十分悲痛。行程艱難,可見一斑。

法顯等三人南度小雪山。雪山冬夏積雪。山北陰中遇寒風暴起,人皆噤戰。慧景一人不堪復進,口出白沫,語法顯云:「我亦不復活,便可時去,勿得俱死。」於是遂終。法顯撫之悲號:「本圖不果,命也奈何!」復自力前,得過嶺。

三 中天竺、東天竺記游

中天竺位於印度恆河平原一帶。法顯所到第一國稱摩頭羅國,在今印度北方邦西部馬圖拉(或譯作馬土臘)西北,其時約為公元404年初。《法顯傳》如此描述當時中天竺的情況:

從是(摩頭羅國)以南,名爲中國。中國寒暑調和,無霜、雪。人民殷樂,無戶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輸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罰其錢,隨事輕重,雖復謀爲惡逆,不過截右手而已。王之侍衛、左右皆有供祿。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蔥?,唯除旃荼羅。旃荼羅名爲惡人,與人別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唐突。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市無屠、酤及估酒者,貨易則用貝齒,唯旃荼羅、獵師賣肉耳。

文獻反映了中天竺當時的社會經濟情況。所謂 旃荼羅,今稱 首陀羅,是印度四個種姓中最低的一種。

中天竺有五河合口,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以西。這一地區恆河與其他四河(根德格河(Gandak)、拉普蒂河(Rāptī)、卡克拉河(Gogra)、宋河(Son))匯為一河,蔚為壯觀。

法顯最後到達當時恆河海口的多摩梨帝國(國都在今印度加爾各答西南),在此國留居二年(408-409年),之後在公元409年冬初順信風,由海路到達師子國。

四 師子國記游

師子國即古代斯里蘭卡。這一部分記載了當時師子國的概況,以及佛教在師子國的流行程度。法顯在師子國留居兩年(410-411年),得到了數種中原所沒有的佛教經書。

其國本在洲上,東西五十由延,南北三十由延。左右小洲乃有百數,其間相去或十里、二十里,或二百里,皆統屬大洲。多出珍寶珠璣。有出摩尼珠地,方可十里。王使人守護,若有採者,十分取三。其國本無人民,正有鬼神及龍居之。諸國商人共市易,市易時鬼神不自現身,但出寶物,題其價直,商人則依價置直取物。因商人來、往、住故,諸國人聞其土樂,悉亦復來,於是遂成大國。其國和適,無冬夏之異,草木常茂,田種隨人,無所時節。

最後所說 其國和適,無冬夏之異,草木常茂,田種隨人,無所時節 反映了當地的熱帶氣候。

五 浮海東還

法顯約在公元411年夏航海東還,先到達了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然後在耶婆提國居留數月後,在公元412年(晉義熙八年)四月東北航行,原計划到廣州。

途中可謂驚險萬分,法顯所乘的船隻在公元411年秋冬之時遇到風暴,漂浮九十餘天才到耶婆提國。按照記載,當時安達曼海海域常有海盜劫掠過往商船。

後半程,本來船隻要到廣州,但是因為海上漂泊,不知道走了多遠,有人說還沒有到廣州,然後和漁民探聽消息,才知道已經到了位於今天山東半島的青州長廣郡(治今山東),此地當時為東晉所統治。

太守李嶷敬信佛法,聞有沙門持經像乘船汎海而至,即將人從至海邊,迎接經像,歸至郡治。商人於是還向楊州。劉沇青州請法顯一冬、一夏。夏坐訖,法顯遠離諸師久,欲趣長安。但所營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禪師出經律。

法顯在到達青州後不久,本打算回到出發地長安,但因已到東晉的境土,就直接到了東晉的國都建康,在那裡的道場度過了接下來的幾年。根據他的經歷,僧人們整理成了《法顯傳》一書。

圖片摘自中華書局2008年版《法顯傳校注》

《法顯傳》中計程的單位,是古印度的距離單位,稱作 由延,一由延約合11.2公里。《法顯傳》還提到法顯等僧人每年需要 夏坐,這是古印度佛教僧人的一種習俗,每年夏天三個月不出行,在寺廟內安居。《法顯傳》對研究古印度歷史和佛教史具有很高的價值。《水經·河水注》中就多次引用《法顯傳》中的佛教故事,來補充有關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我國新疆地區諸河流域的史地知識。

法顯曰:恆水又東到多摩梨靬國,即是海口也。

《水經·河水注》

53

歷史地理小知識公眾號

The Official Account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general knowledge


推薦閱讀:

古代地理方位的十種表示
3.5中國古代地理學傳統的形成與發展

TAG:文獻 | 中國 | 地理 | 古代 | 交流 | 古代地理 | 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