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蘇/俄第五代軍用航空發動機的艱辛發展有何啟示?
近日,俄羅斯空軍PAK-FA第五代戰機原型機T-50準備換裝「產品30」渦扇發動機,以替換此前的「產品117」發動機,從而進入到最後的定型試驗階段。此前,T-50裝備「產品117」發動機試飛時曾經發生多次事故,甚至有1架原型機因發動機故障幾乎被燒毀。加之結構強度、彈倉設計等諸多因素,使得PAK-FA雖然首飛比中國殲-20早,但是研製進度遠遠落後於後者。凡此種種,不禁讓人感慨,昔日強大的俄羅斯航空工業竟然也患上了「心臟病」。
T-50發動機事故
冷戰期間的針鋒相對催生AL-41F蘇聯第五代戰機動力系統的研發計划起始於1981年。當年,美國率先提出了下一代戰鬥機研發計劃ATF,按照冷戰中主戰裝備針鋒相對的原則,蘇聯也在同一年啟動「戰鬥機-90」計劃。當時,如日中天的米格設計局與後起之秀蘇霍伊設計局同台競技,最終前者的設計方案勝出,即後來被很多人以「出師未捷身先死」形容的米格1.42/1.44原型機。在戰鬥機方案競標的同時,為其配套的發動機設計方案也進行激烈的較量,對陣雙方是大名鼎鼎的留里卡-土星設計局和莫斯科聯盟設計局。強者恆強,留里卡-土星設計局的AL-41F方案戰勝了莫斯科聯盟設計局的R179-300方案。米格1.44與AL-41F這一對不遜於YF-22/F119的強強組合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不過,與普惠公司全新研發F119發動機做法不同的是,留里卡-土星設計局是在此前已經非常成功的AL-31F發動機基礎上研製AL-41F的。AL-31F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堪稱蘇聯航空發動機工業最後的巔峰之作。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樣一款強悍發動機的推動,蘇-27戰鬥機會擁有如此優異的性能並發展出龐大的型號家族。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AL-31F在歷時9年的研發中也像蘇-27戰鬥機一樣經歷了超重、減重、為了補償強度再增重、又減重的曲折歷程。該發動機的設計性能幾度反覆,進度拖延,以至於蘇-27首架原型機T-10-1首飛時安裝的還是AL-21F-3渦噴發動機。而且,AL-31F研製中的很多數字也創下了蘇聯航空發動機工業的歷史記錄,比如總共製造了51台試驗用發動機,總運轉時間高達22900小時。當AL-31F發動機於1985年順利通過蘇聯國家試驗時,其出色的性能很快就征服了幾乎所有蘇-27系列戰機飛行員的心。
留里卡-土星設計局選擇在AL-31F的基礎上研製AL-41F,既能夠利用一定的設計傳承減小技術風險,也可藉此節省一定的研發費用、降低成本。按照當時的設計指標要求,AL-41F要比AL-31F減重20%、推力增加30%、全壽命周期使用成本降低25%,同時配備有軸對稱矢量噴管。作為蘇聯空軍的重點項目,AL-41F的研製進度推進的很快,留里卡-土星設計局先後生產了26台試驗用發動機,除了進行數千小時的台架試驗,還在圖-16亞音速空中試車平台上和米格-25超音速空中試車平台上分別進行了亞音速、超音速飛行試驗。
從「產品117」到「產品30」——艱難的復興之路然而,就在AL-41F安裝到米格1.44原型機上準備進行首飛的關鍵時刻,蘇聯在那個聖誕夜以一種悲愴而高效的方式宣布了自身的不復存在。獨立後的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蘇軍軍力,以及正在進行的一大批先進裝備的研製計劃。這些在他國看來是讓人垂涎欲滴的財富,但是落到俄羅斯人頭上卻成了無法承擔的重負。於是,不僅大批軍力、裝備被裁減,就連包括米格1.44、T-95在內的下一代武器研發計劃也紛紛下馬或暫停。米格1.44直到2000年俄羅斯第二位總統普京上台後,才以兩次告別試飛的方式徹底結束了自己的使命。
米格1.44
蘇聯解體對於這個昔日帝國方方面面的影響都是翻天覆地的,航空發動機工業亦不例外。蘇聯航空發動機工業同其他軍事工業一樣,遵循著計劃體制下基礎研究、型號研製和產品製造三個相對獨立體系由政府部門統一領導的格局。但是,獨立後的俄羅斯首任總統葉利欽全面採取所謂「休克療法」,對其繼承的蘇聯工業體系實施私有化,使其航空發動機工業因此遭受重創。從1991年到2000年,俄羅斯航空發動機工業因為國家撥款和國內訂貨急劇減少,只能依靠向中國、印度等國出口各型發動機來勉強維持自身運轉,不僅生產實力大幅下滑,基礎研究和型號研製等科研部門的人才流失也非常嚴重。2000年,奮發圖強的普京登上總統之位後,決心重振俄羅斯國力,其中就對航空發動機工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結構重組。由此,俄羅斯航空發動機工業才真正開始恢復往日的雄風。
俄羅斯研製第五代軍用航空發動機是從1996年空軍提出的「戰鬥機-2000」計劃開始起步的。當時,新生的俄羅斯空軍雖然面對諸多困境,但是在美國推進研發F-35的壓力下,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一款與之類似的輕型多用途單發隱身戰鬥機。為此,留里卡-土星設計局啟動了代號為「產品117」的新型發動機研發計劃。不過,「戰鬥機-2000」計劃很快就因為種種問題而下馬,「產品117」發動機項目也只進行到圖紙設計階段。1998年,俄羅斯空軍再次提出「21世紀戰鬥機」計劃,研製一款任務定位類似於F/A-18E/F的中型多用途隱身戰鬥機。此後,該計劃幾經反覆,最終在2001年確定為研製一款能夠與F-22相抗衡的重型多用途隱身戰鬥機,這就是今天經常登上各大媒體頭條的PAK FA第五代戰鬥機,其原型機代號T-50,正式服役後型號可能為蘇-50。
117S
PAK FA計劃確立後,其配套發動機採用的還是留里卡-土星設計局的「產品117」。同當初的AL-41F發動機設計模式類似,「產品117」也是在AL-31F基礎上進行深度改進設計而成,同時也採用了部分在AL-41F發動機上經過驗證的新技術。按照俄羅斯空軍的規劃,「產品117」分為兩個型號,一是用於技術驗證的117A,另一個就是為備受矚目的蘇-35戰機和T-50原型機配套的117S,其正式編號為AL-41F1S。117S發動機雖然性能相比AL-31F有了大幅提高,採用的也都是俄羅斯航空發動機工業最尖端的技術,但是其可靠性和穩定性讓俄軍方感到很失望,在T-50和蘇-35試飛時發生了多起嚴重事故。因此,俄羅斯空軍決定,蘇-35戰機量產時雖然可以繼續裝備117S,但是PAK FA進入到定型服役階段必須換裝新發動機,這就是留里卡-土星公司和禮炮公司聯合研製的「產品30」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徹底擺脫了此前幾個型號均脫胎於AL-31F的設計理念,採用了全新的結構布局以及最新的材料、工藝,在可靠性大幅提高的同時,性能相比「產品117」還有相當程度的提高。如果不出意外,明年我們就可以看到裝備「產品30」發動機進行試飛的第二階段T-50原型機。
蘇-35
曲折經歷有何借鑒意義?
從1991年蘇聯解體至今的25年,俄羅斯第五代軍用發動機的研製歷程從某種意義上看,幾乎就是俄航空發動機工業幾番波折起伏的縮影。而就在今年8月,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正式掛牌。可以說,對於剛剛從中航體系獨立出來的中航發,俄航空發動機工業的曲折經歷實在有太多值得借鑒的有益啟示。
目前,俄羅斯航空發動機工業已經形成了規模較大的聯合發動機製造集團和規模較小的禮炮發動機科研生產中心兩大集團並立的局面。前者對原有的各個獨立分散的設計局和生產企業進行全面深度的資源整合,在俄羅斯國內外發動機市場上佔有絕大部分的份額,是俄發動機工業的絕對主力。後者雖然產業規模和市場份額較小,但是專註於AL-31F改進型的研發,其代表性產品就是AL-31FN和AL-31FM1/M2/M3,中國空軍殲-10、殲-11、殲-15等戰機採用的都是該公司生產的發動機,甚至殲-20也採用了AL-31FM2作為服役初期的動力系統。也正是通過與中方的技術交流,使得禮炮發動機科研生產中心最終憑藉過硬的實力,成為PAK FA發動機的參與研製方。
AL31FM1
AL31FM2
此外,在基礎研究方面,俄羅斯政府無論資金多麼緊張,也要擠出預算維持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等機構的運作。今後,俄羅斯政府還計劃對所有航空基礎研究機構進行資源整合,以建立自己的「NASA」。
來源:澎湃防務
推薦閱讀:
※國外航空專業留學生回國就業前景如何?
※航空公司里,機務為什麼得不到重視?
※兵器談(二):教練10 海軍版或有大作用
※普通旅客如何合法進入或參觀飛行中的民航客機駕駛艙?
※小飛機爭大市場 你準備好見到"阿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