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自己沉澱成書(圖)
當我們拿起手機,翻閱著碎片化的信息,享受著快餐文化給我們的浮躁時,你是否能想起閱讀書籍帶給我們的營養是多麼飽滿?
當我們內心空虛,追逐著泡沫般的韓劇,幻想著浪漫劇情給我們的虛假時,你是否能想起品讀書籍帶給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充實?
當我們迷戀遊戲,執著著遊戲人物的升級,沉溺著電子產品給我們的快感時,你是否能想起細讀書籍帶給我們的智慧是多麼豐富?
歲月將知識沉澱,刻畫在書籍之上,鉛華洗盡,唯見真淳。桃李年華,手不釋卷。青春的日子裡,不能沒有書籍。
去年盛夏的一天,我正在為一篇題目為《我的青春閱讀》的高考作文而苦思冥想,遲遲不能動筆。平心而論,沒有真正的閱讀過幾本書,又怎麼能寫出一篇關於閱讀的文章呢?記得當時,為了完成這篇作文,我把幾本書的梗概進行了巧妙拼接。但那篇作文里講到的書籍,我卻從未看過。作文完成之後,我得到了很高的分數。我欣喜極了,只為自己的自作聰明而暗自高興,可我的內心,卻很不平靜,覺得羞愧極了:優美的辭藻,完美的梗概,加上別人閱讀這些書籍的心得感受,把自己偽裝得像真的讀過這些書一樣!可是,拼接的再完美,再天衣無縫,我卻沒有真的閱讀過一本書。故事的梗概終究不是故事本身,我所了解的這本書,註定是殘缺的,不完整的,沒有靈魂的。而今,在我看來,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我們了解了多少本書的梗概去賣弄自己的假才華,而在於真正的讀一本好書可以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增添閱歷,增長見識,增加智慧,從而更加豁達的生活。
正如央視《朗讀者》節目的主持人董卿所說:「讀書的『用』,不在眼前,不在當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潤萬物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那種清新、新鮮、水靈時的生機勃勃,是看不見和摸不著的。它是一種無形之用,是一種潛移默化,它能融進你的血液、精神、行動之中,悄悄地對你的生活、環境發生作用,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人生軌跡。」的確,當時的那一篇作文確實盡顯拙劣。可是,如今的我,早已不同。在大學裡,我能擁有更多的時間去真正的閱讀,享受著閱讀帶給我生活的智慧,並將這些智慧運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
讀書固然不能讓我們超越生死,卻能讓我們看開生死。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至今我已經讀過三遍,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有不同的感悟,也讓我更加感受到史鐵生人格的偉大之處。第一次閱讀,是在高中。平實幹凈的語言里寄託著他最為濃烈的感情,用溫情而透徹的態度娓娓道來,絲絲入扣、體貼入微,毫不勉強造作,寫出了一種能為平常人所理解又難以企及的境界,一字一句,讓我們體味到他生活的艱辛。正如大多數人一樣,第一次閱讀,充滿了對作家命運的同情。而今看來,是自己太過愚笨:作家本無需同情,他對人生和命運早己經看的非常明白,作為旁人的我們根本不需要對他豁達的人生評論指點。第二次閱讀,是在高考過後。成績的不理想,心中的煩悶,前路的迷茫,讓我對這本書彷彿又有了共鳴,再讀《我與地壇》時,我對史鐵生描寫母親的文字深有感觸。我的母親,又何嘗不是為我操心勞苦呢?心中的煩悶,母親又何嘗不是忍受著雙倍呢?閱讀史鐵生曾經和母親的種種點滴小事,更是讓我閱讀了自己。誰都不會去死讀一本書,這次的閱讀讓我從書中研究自已,發現自己,完善自己。第三次閱讀,是在大學。遠離家鄉的我,常常有一種思念,陌生的一切讓我覺得前方的道路困難重重,重拾《我與地壇》,讓我體悟到「人生是一個經受磨難的過程」,生命的意義本來就是在於自己的選擇和抗爭之中,只有勇敢地面對命運的殘缺,挑戰命運,才能體現出生命的真正價值。
閱讀,讓我的生活更加充實與美好。閱讀書籍,閱讀青春,閱讀自我。人生中的閱讀,從來都沒有止境。
你看,這世界就像一本書,可我卻不想只是其中的一頁,而是希望自己本身就是一本書,每一頁都有不同的內容。
或許你會問我,那得需要多久才能讓自己沉澱成一本書呢?我會告訴你,桃李年華,手不釋卷,你定會豐厚成一本書。
版權聲明:圖片來源於網路,圖文無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來源:天津日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