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孝」
一、《論語》中有關孝的句子
《學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為政》: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里仁》: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先進》: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顏淵》: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路》: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躬者易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二、論語中孝的含義
個人認為孔子關於孝最中心的觀點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點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即生前、身後。
1. 生前要求能養、敬、知、愛。
a. 能養,即服勞奉養;
b. 敬,主要體現為「無違」,既不忤逆父母的意志,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提意見要委婉
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並維護其尊嚴;
c. 知.,即關懷、理解與體諒。體現為「知父母之年」、「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知父母「唯其疾之憂」而愛自己;
d. 愛,即內心要對父母充滿愛心,「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唯色為難也,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
2.身後要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以禮葬之,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三、「孝」與「仁」、「禮」的關係
1.「孝」與「仁」:孝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
《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程子曰:「孝弟,順德也,故不好犯上,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行於家,而後仁愛及於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
2.「孝」與「禮」
論語中認為,孝的施行有助於提高民眾的道德教化,維護禮的秩序,進而維護國家統治實現所謂的「為政」。
《論語》有雲「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民德歸厚,為下民化之,其德亦歸於厚;
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書言君陳能孝語親,友於兄弟,又能推廣此心,以為一家之政;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這句言孝對於維護禮的秩序的重要作用。
四、孝的現代意義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應該隨之變化,許多傳統道德面臨著時代的衝擊與抉擇。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歷史的產物,必然帶有歷史的局限性。特別是對孝道的一些具體要求,如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三年無改父之道」,孟子所強調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經》所倡導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等等,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必須予以摒棄。但從理論上和實際上講,雖然傳統的孝道多有時代局限和具體實踐上的種種不足,但畢竟涉及人類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時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穩定性的體現。所以,孝這種倫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會風尚的體現。因此,它不僅作用於過去,而且作用於現在乃至將來。
就孝道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性來講,我們至少應該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贍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長輩,都有子女晚輩。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贍養父母,就等於是保存人類,贍養自身。所以,贍養父母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人類生存和文明進步的重要保證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贍養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這樣的贍養中必須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沒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靈魂,就會變成虛偽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終也難以長久堅持。第三,孝與忠是相通的。在家孝與在外忠應該是一致的,雖然孝子不一定就會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問題,舊時代有著明確的階級性和時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專制的時代已經過去,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同樣是孝子的必然歸宿。第四,孝並非唯命是從。把孝道引向對父母的唯命是從,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講求法治和民主的時代,要想使孝道生機勃勃,必須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為行孝的前提。當然,孝道不必與現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對立,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對父母和親人的孝,往往容易與民主和法治的精神產生現實的矛盾。所以,要想使傳統的孝道美德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必須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責任心放在首位。
孝在服勞奉養之外關鍵在於一種人生參與,其實也就是物質關懷以外的關懷。之前有看到過一句話「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好好珍惜,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挺有感觸的,覺得與親愛的人之間最好還是彼此的人生互相參與,畢竟我們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唯一不可重複的,對於家人最大的孝應該也是好好的一起生活,這樣才不至於和親人錯過彼此的人生,雖然不管走到哪裡都會跟親人不會失去聯繫,但是畢竟是生活在兩個世界裡,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錯過了彼此的人生,我是不想這樣,也不希望人親人的緣分是這樣。這就是我的觀點。
推薦閱讀:
※日課 | 《論語·雍也》29
※日課 |《論語·為政》17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為政篇》(17)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八佾篇》(1)
※早課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03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