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轉載] 中國歷史紀年表(七)隋、唐、五代十國

[圖文轉載]中國歷史紀年表(七)隋、唐、五代十國(2007-11-19 02:20:50)中國歷史紀年表(七)

文帝(楊堅) 辛丑581 開皇 581—618 南北朝末年,中國經歷了270年長期的南北分裂後,人民普遍渴望統一。但北周和南陳的皇帝都沒有統一南北的能力;到了楊堅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建立隋朝以後,這一任務才由隋文帝楊堅予以完成。

隋文帝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經濟、恢復生產、鞏固統一成果的措施。他加強中央行政機構的領導,設立三省六部;又改地方州郡縣三級製為郡縣二級制;改革府兵制;重頒均田令;制定新刑律;新鑄五銖錢;統一度量衡等。

辛酉601 仁壽
煬帝(廣) 乙丑605 大業
恭帝(侑) 丁丑617 義寧
高祖(李淵) 戊寅618 武得 618—907

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為唐國公。李淵七歲時他父親逝世,他世襲為唐國公。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氏的親姐妹。唐高祖 。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 615 ),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

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以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見唐太宗)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己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李淵在度過一段閑散失意生活後,死於太安宮。

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曰: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又增二州六縣。盛唐開元、天寶之際,州縣數殆同貞觀,然羈縻州郡,不在此數。開元二十一年(733),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為十五道採訪使。復於邊地置十道節度使、經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五府。其盛時疆域東至安東府(治今朝鮮平壤),西至安西府(治今新疆庫車),南至日南郡(治今越南清化),北至安北府(治今蒙古哈拉和林)。安史亂後,河西、隴右陷於吐蕃,至大中(847-860)、咸通(860-874)始復。乾符(874-879)以後,天下大亂,至為衰敗。天佑元年(904),朱全忠遷唐都於洛陽。至四年,哀帝李遜位於梁,唐傳二十帝,歷二百九十年(其間有武則天革唐為周十六年)而亡。就當時的世界範圍來看,唐帝國也是最重要、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歐洲的封建強國主要有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但就社會發展階段而言,他們都遠遠落後於唐朝。東方重要的國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統一次大陸前後剛剛確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後次大陸隨即分崩離析,割據局面一直持續到十二世紀末。日本的「大化改新」雖然盡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卻是具有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性質。所以,在世界範圍內,唐朝不但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屬於最先進的行列。武后載初,公元690年,始用周正。武后天授稱帝,改國號為周,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

武后久視,元年十月復用夏正,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本表在這段期間內干支後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曆,各年號的使用年數也是按照周曆的計算方法。

唐武后永昌元年應該有十二個月,但是到了十一月時,武后改元為「載初」以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改採子正,故永昌元年只有十個月,少掉了兩個月。而載初元年十一月時,武后又改元為「天授」,仍然沿用月份為十一月,因此天授元年只有十一及十二月兩個月份。此後,武則天都一直採用子正,直到久視元年的十二月底,原本下一個月應該為「久視二年元月」但是武后又回復改採『寅正』,將「久視二年元月」改為「久視元年十一月」。因此久視元年會有兩個十一月及十二月。這種因為歲首調整而多出來的月份,有點像是閏月,但又不是真正的閏月,因此它稱為『虛閏月』。

陳摶(約871—989),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他生於唐朝末年,五代宋初道士,由於其出身低微,所以有關他的籍貫、家世、乃至生卒年月,史無定論。

《宋史》說他是亳州真源(今安徽亳縣)人。一說他是河南鹿邑人,一說普州崇龕(今四川安岳縣)人。

他是道教的著名神仙,舊時命相行業奉其為祖師。元朝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陳摶享年118歲,而龐覺的《希夷先生傳》則認為陳摶活了190多歲。

傳說陳摶隨漁人姓陳,取名摶,摶是圓團的意思。陳摶自出後生一直不會說話,直到四五歲時,一次在渦水岸邊遊戲,有個穿青衣的婦女召喚他過去餵乳吃,從此才開口說話。據此傳說陳摶當為安徽亳州或河南鹿邑人,因兩地緊鄰,皆在渦水流域,行政區劃,朝有變更,交叉隸屬,或亦有之。

後唐長興二年(931)陳摶舉進士不第,於是不再追求功名利祿。父母過世後,離開家鄉到泰山去。後唐明宗親寫詔書見他,陳摶長揖不跪。明宗待他愈加恭敬,賜號清虛處士,賜予宮女三人。

太宗(世民) 丁亥627 貞觀
高宗(治) 庚戌650 永徽
丙辰656 顯慶
辛酉661 龍朔
甲子664 麟德
丙寅666 乾封
戊辰668 總章
庚午670 咸亨
甲戌674 上元
丙子676 儀鳳
己卯679 調露
庚辰680 永隆
辛巳681 開耀
壬午682 永淳
癸未683 弘道
中宗(顯又名哲) 甲申684 嗣聖
睿宗(旦) 甲申684 文明
武后(武曌) 甲申684 光宅
乙酉685 垂拱
己丑689 永昌
庚寅690 載初
武后改國號為周 庚寅690 天授
壬辰692 如意
壬辰692 長壽
甲午694 延載
乙未695 證聖
乙未695 天冊萬歲
丙申(臘)696 萬歲登封
丙申696 萬歲通天
丁酉697 神功
戊戌698 聖歷
庚子700 久視
辛丑701 大足
辛丑701 長安
中宗李顯又名哲復唐號 乙巳705 神龍
丁未707 景龍
睿宗(旦) 庚戌710 景雲
壬子712 延和
玄宗(隆基) 壬子712 先天
癸丑713 開元
壬午742 天寶
肅宗(亨) 丙申756 至德
戊戌758 乾元
庚子(閏)760 上元
辛丑761 --
代宗(豫) 壬寅762 寶應
癸卯763 廣德
乙巳765 永泰
丙午766 大曆
德宗(適) 庚申780 建中
甲子784 興元
乙丑785 貞元
順宗(誦) 乙酉805 永貞
憲宗(純) 丙戌806 元和
穆宗(恆) 辛丑821 長慶
敬宗(湛) 乙巳825 寶曆
文宗(昂) 丙午826 寶曆
丁未827 大(太)和
丙辰836 開成
武宗(炎) 辛酉841 會昌
宣宗(忱) 丁卯847 大中
懿宗(漼) 己卯859 大中
庚辰860 咸通
僖宗(儇) 癸巳873 咸通
甲午874 乾符
庚子880 廣明
辛丑881 中和
乙巳885 光啟
戊申888 文德
昭宗(曄) 己酉889 龍紀
庚戌890 大順
壬子892 景福
甲寅894 乾寧
戊午898 光化
辛酉9O1 天復
甲子(閏)904 天祐
哀帝(柷) 甲子904 天祐
五代十國 後梁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 丁卯907 開平 907—923  
辛未911 乾化
末帝(瑱) 癸酉913 乾化
乙亥915 貞明
辛巳92l 龍德
後唐 庄宗(李存勖) 癸未923 同光 923—936  
明宗(亶) 丙戌926 天成
庚寅930 長興
閔帝(從厚) 甲午934 應順
末帝(從珂) 甲午934 清泰
後晉 高祖(石敬瑭) 丙申936 天福 936—946  
出帝(重貴) 壬寅942 天福
甲辰944 開運
後漢 高祖(劉暠,本名知遠) 丁未947 天福 947—950  
戊申948 乾祐
隱帝(承祐) 戊申948 乾祐
後周 太祖(郭威) 辛亥951 廣順 951—960  
甲寅954 顯德
世宗(柴榮) 甲寅954 顯德
恭帝(宗訓) 己未959 顯德
十國       902—979 存在的王朝: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南平)、後蜀、南唐、北漢等國。

推薦閱讀:

聊歷史,你很勇哦?外國網友盤點「網路史學家」特徵,這類人你可曾遇到過
全球基因聯播
古代歷史上憑空消失的四個高手!
逆全球化下回看中國全球化的歷史起點
如何評價袁騰飛歷史課的專業性?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五代十國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