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宿一律」的尷尬要如何遮掩?大眾旅遊時代,別讓民宿僅僅是「宿」!

西藏林芝市魯朗國際旅遊小鎮中的藏式民宿一景 普布扎西 攝

大眾旅遊時代的民宿熱

對於很多人來說,旅遊度假住傳統酒店已經落伍了,通過網路在線預訂民宿漸成新時尚。

半月談記者在多地調研發現,民宿伴隨著中國分享經濟市場快速成長,改變著以景區為主導、吃住行為支撐的傳統旅遊模式。

作為新業態,民宿市場火熱的背後有著無法規避的硬傷:身份模糊、開發混亂,在監管缺失中邊發展邊糾結。

旅遊模式逐漸改變

今年5月底,北京市民章辰在浙江松陽縣西坑村體驗了一家剛開業的民宿——雲端秘境。「這間民宿環境非常好,守著一大片山谷,可坐看雲起。屋裡面積大概30平方米,裝修簡約卻不失格調。」他告訴記者。

青海西寧市的薔薇園主題青年旅社,是圍繞伊斯蘭文化和青海地方文化打造的主題民宿。走進去,只見院里種著薔薇、玫瑰、月季等各種花卉。在旅舍廊道牆壁上,掛滿了遊客拍攝的照片。

「這些都是客人們提供的。在他們走之前,我會贈送一些青海特色飾品留作紀念。客人們感受了青海的文化,我則收穫了一段友誼。」民宿主人汗八里說。

「當前,分享型旅遊資源的參與正在改變遊客的出行方式,住宿已經成為主導旅遊消費的動機性因素,越來越多的遊客會因為想要體驗獨特的非標準化住宿而組織出行。」中國旅遊研究院博士蘇娜表示。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分享住宿市場交易規模約243億元。

國內外分享住宿平台紛紛摩拳擦掌,希望掘金這塊市場:途家自去年6月併購螞蟻短租後,又相繼併購攜程、去哪兒的公寓民宿業務;小豬短租則在此前透露其房源已覆蓋國內306個城市,房源數量超過20萬套。

民宿鼻祖之一的Airbnb也進駐中國,使中國成為海外分享住宿消費的重要市場,僅2016年使用Airbnb的中國出境遊客就達160萬人次。

諸多糾結並行而來

今年8月1日,歷時4年制定出台的《北京市旅遊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對民宿的概念予以規範,明確有關行政部門應根據實際分別制定城區和鄉村民宿的具體管理規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辦法制一處處長王鴻劍表示,具體管理規定包括經營民宿的基本條件、行為規範、政府部門服務等內容。此外,按照要求,具體管理規定正式出台的時間不能晚於2018年8月1日。

記者調查發現,在我國,民宿的身份辨明是個難題,它既可以被稱為鄉村旅遊「農家樂」的轉型升級品,也可以說是品牌酒店的替代品。

據多地旅遊部門相關負責人反映,現有民宿經營者大都不具有營業執照或者營業執照中的經營範圍不包含住宿,監管相對寬鬆,使民宿業獲得了發展空間,但由於政策的不確定性,民宿業轉型升級,一直沒有形成品牌。

在「野蠻生長」過程中以次充好的營銷、背離當地文化規劃建設等問題均是民宿發展的痛點。

今年春節期間在上海旅遊的常玲瓏,回想起入住民宿的經歷彷彿經歷了一場噩夢。她在短租平台上預訂的是160多平方米的三室兩廳豪華裝修洋房,沒想到實際房間只有七八十平方米,與所描述的「幽靜」「優美」相反,房子沿街十分吵鬧,讓人整夜難眠。

專家表示,一窩蜂地建設,導致民宿過熱、過剩,良莠不齊。

  • 在北京、上海、安徽等地,一些民宿以短租房形式出現,單純日租為主,內容乏善可陳,缺乏人情味;

  • 而距離城市較遠的鄉村民宿、景點民宿,房源類型單一,各方面條件比較差,缺少深層次文化內涵。

  • 除了提供自住房屋作為民宿外,投資民宿近幾年也很火爆。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民宿熱讓很多人借民宿之名進入鄉村,在鄉村建設假古董、仿建民俗村、明清村、民國村的情況時有發生。

    根據途家網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民宿數量正保持年均100%以上的增長速度,然而現實是民宿的發展遠遠超過客人的增長量,導致競爭加劇,不少民宿入住率快速下滑。

    「要正確看待民宿、理性投資民宿。有人經營民宿只是因為看見其他人經營有了成效才跟風而動,並沒有樹立長遠規劃及服務意識。」一位業內人士稱。

    期待真民宿

    記者了解到,在日本,傳統民宿不僅是外國遊客領略日本文化的重要途徑,也備受日本本國遊客的喜愛。

    民宿主要分布在鄉間及風景區,房屋大都為傳統構造的住宅。初來到訪,房東會為客人製作當地特色菜肴,遊客可以品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料理,這種民宿常常比酒店還難預約。

    在法國,民宿接待有專門的管理出租體系,並且還有評級體系,與酒店的評級相似,每個級別都有相應的硬體配備。

    工信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何霞認為,目前我國分享住宿已經從最初的「技術爆發期」轉至第二階段「應用發展期」,但離產業化還有一定距離。

    「實現這個跨越,需要政府出台相關政策進行規範,實現保障分享住宿發展與保護消費者利益的良性循環。」

    發展民宿首先要注重歷史文化體驗,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植入民宿之中。民宿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鄉村文化的傳播載體,是讓遊客與鄉村整體發生關係的粘合劑,是遊客了解、感受當地歷史文化的窗口。

    發展民宿要注重當地風土人情體驗。遊客體驗民宿,主要是想體驗當地的特色風情,只有把有別於城市的生活形態融入民宿當中,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民宿的功能。

    在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看來,政府對分享住宿的管理應本著謹慎開放的原則,穩步推進分享經濟發展。

    對老百姓所需的相對簡單的市場可以先發展後規範,這考驗著政府的管理智慧。

    此外,體驗分享住宿的遊客也需要承擔起文明旅遊的責任,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從業者的付出。

    安徽省肥西縣柿樹崗鄉民宿成為旅遊新亮點 陶明 攝

    給民宿打上文化標,路還很長

    當代人追求民宿,很大原因是將民宿作為文化、理想、情懷的有機結合體。而當今的民宿發展,在順應文化、傳承文化上做的還遠遠不夠。

    作為民宿鼻祖之一,Airbnb房源覆蓋全球191個國家和地區,自2008年成立以來已有1.5億人次入住其房源。

    這其中,不少遊客在義大利「明星樹屋」里遠眺佛羅倫薩小鎮,在東京銀座「中銀膠囊塔」里感受40年前日本「建築教父」的設計,或是在芝加哥博物館附近入住與梵高畫作「房間」一樣的小屋……

    一位民宿設計師認為,民宿一定要有設計美感,能夠顯示主人的品位,具有當地的文化特色。更貼切地說,是融入了文化概念。

    愛好旅行、畢業於蘭州大學的回族人汗八里起初在北京擔任圖書編輯,工作5年後辭職,開始著手嘗試經營民宿。

    「旅行期間住過很多樣式考究的民宿,但很多時候覺得這些民宿冷冰冰的,而我也只是其中一名匆匆過客。」汗八里想把自己的民宿做成家的樣子,因此選擇在一家小區里經營自己的民宿。

    「民宿更溫馨、安靜,很適合那些想來尋求內心寧靜的人居住。」汗八里說,名為薔薇園主題青年旅社就是他的「作品」。

    在中國,民宿起步晚,卻發展得迅速。在北京、江蘇、浙江、雲南、安徽等地,隨處可以訂到不同於酒店、賓館的民宿。民宿的服務對象,正是佔據旅遊人群大多數的中端旅遊消費群體。

    然而,無章可循讓民宿在國內的發展狀況並不樂觀。

  • 幾大在線平台疲於網羅房源,門檻不斷放低導致許多民宿不達標,它們可以是酒店公寓、農家樂,也可以是房東打算出租的一間屋子;

  • 另一方面,特色小鎮、傳統村落民宿建設又帶來了開發與保護之間的博弈。

  • 伴隨資本湧入,「千宿一律」「千村一面」的尷尬難掩,這些民宿雖然填補了住宿資源的空缺,但難以肩負文化傳播的重任。

    對旅遊體驗者而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文化,是隔開住所與民宿之間的一道坎。作為文化載體的民宿,要讓旅行者感受有溫度、有靈魂的生活。

    杭州富春俱舍,依傍黃公望筆下的富春江山水,坐船才能到達。

    主人在建造時充分考慮了原有老建築的保護,將之前林場中一個上世紀60年代的老倉庫改為明式書院時,為不破壞原有建築結構,將地面墊高了1.5米,使客人步入書院時,不會因為原有建築層過高而感覺空曠。

    不僅是住宿,這裡還是讀書與飲茶的好去處。

    有住宿者如此評價:「如果說山中的行走更多是鄉野之趣,那泛舟江上,流連於煙雨中的富春江里,或漫步于山壁之下的步道,看遠山霧氣升騰,則是將自己置身中國水墨畫中的最佳方式。那一份恬靜淡然,或許只有入住於此,方能體會到。」

    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常務助理院長陳樂靖認為,民宿是鄉愁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民宿不僅僅是「宿」,還有「民」,「民」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文化、是一段故事。

    資本可以打造出任何精美的「軀殼」,但不能輕易打動心靈。民宿不是旅遊服務的附屬品,它本身就是一種地方文化的展示。

    陳樂靖認為,民宿未來的發展必然會走向獨立,擁有不必依附其他資源的客源市場,因為民宿所衍生出來的文化更真實,更能觸動人的內心世界。

    民宿不僅是住宿的地方,更是一個文化產業。玩轉民宿,就要學會創新衍生,讓一切源於生活,融於生活。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第8期,圖片來自於網路

    推薦閱讀:

    一起來理解新時代下的「新楓橋經驗」!
    走進敘事治療時代(四)
    新神話時代的保守和矇昧
    被時代派來的陌生人:虛實之間的芮成鋼(圖)
    兩張圖告訴你:為什麼文字已死,讀圖時代已經到來!

    TAG:旅遊 | 尷尬 | 時代 | 民宿 | 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