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虎媽教育」到底該不該存在

  2011年,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就通過一部《虎媽的戰歌》的書籍,細緻描繪了這樣的一副教育圖景:「7歲的女孩,因為一首鋼琴曲彈不好就被強迫從晚飯後一直練到夜裡,中間不許喝水或上廁所」,把「虎媽」這一教育形象深深刻進中美家長的心中。

  近日《虎媽貓爸》的熱播,再一次把虎媽的教育方式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推崇者有之,反對者也頗多。人們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單獨站在某個角度看,似乎都有道理,可你若仔細去斟酌,似乎又都有些偏激。

  我倒認為,「虎媽」完全可以存在,只是這種存在應該是有針對性的存在,而不應該是普遍意義上的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

  近日從網上讀到了陳躍林的一篇文章《如果兔子拚命奔跑,烏龜該怎麼辦》,從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引發的一系列思考,這些有天賦、有優越家庭背景的孩子從五六歲開始就已經將一般家庭的孩子遠遠地甩在了後面。那麼,一般家庭該怎麼辦呢?

  《虎媽貓爸》中虎媽畢勝男那種要了幾代人命的折騰,正是一般家庭教育拚命想要掙脫自我條件束縛下的一個縮影,用中國家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我國教育領域的一項根本國策,當前因為受教育而致貧的例子不是個案,但我們又知道,不受教育又不行。《三字經》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說的是人需要受教育,教育是成長的必需品。

  我們離不開教育,為教育孩子而做出犧牲,是值得尊敬的。但問題是,天下沒有相同的孩子,教育也是不能拷貝的。如畢勝男這樣狠心追命一樣地犧牲自己,犧牲兩代人的生活、幸福來教育孩子,卻值得斟酌。

  嚴苛地要求孩子不錯,但強勢地以一己之念,只為孩子搶到那個最好的,學要上最好的小學,老師,要請最優秀的老師,學習,要學習最尖端的內容,未必能教出人才。

  很多孩子,在父母這樣的強勢安排下,上了好大學甚至出人頭地之後卻突然發現人生沒有了方向,於是在人到中年後開始變得迷茫,不知所措。還有些孩子,雖然有了好成績,好學業,好專業,甚至好職業,可卻總是缺少一種生活的激情,渾渾噩噩地度過每一個日子,把青春都過成了一種灰色的老年色調。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發展自我的機會。

  2011年,周浩從高等學府北京大學退學,轉學到職業教育培訓學院——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從眾人艷羨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學生,從北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人才儲備軍到如今還未就業的技術工人,在人人推崇「華麗」轉身的年代,周浩此舉,無疑讓人(尤其是做父母的人)大跌眼鏡。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風水再怎麼轉,也轉不到路要倒著走吧。可是周浩這樣做,卻獲得了大片讚美聲。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了自己是什麼,自己想要什麼?

  教育的基本原則,就該是因材施教。以一個嚴謹的工匠態度雕琢孩子,是沒有錯的,關鍵問題是,你得先認清你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料。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同樣需要考慮:他是什麼?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代價有多大?風險是什麼?是玉要琢,是鐵要鍛,是材要治,是冰要雕,是泥要塑。不能因為玉有著本質的高貴性,就想要把所有的孩子都改造成玉。其實,不管是木,還是泥,用到好處,可能會高出玉質一籌,在能工巧匠的製造中,價值連城的木雕、泥塑比比皆是。

  其實,即使天賦為玉,沒有好的,正確的教育,一樣被雪藏。「虎媽」式教育,雖然有失偏頗,卻存在有理。要知道:

  玉本為石,玉要雕琢,精雕細琢才能玉。

  鋼本為鐵,鐵要鍛造,千錘百鍊始成鋼。

  材本為木,木要精治,設計精巧方為材。

  冰本為水,水要冰雕,冰凍三尺後再千錘百鍊。

  塑本為泥,泥要烘烤,粉身碎骨後在精雕細琢。

推薦閱讀:

即使有暗動存在,還是屬於靜卦。
舊時光一百多年前的德國,真是童話一樣的存在...
作家海明威:活著的作家多數不存在
到老都存在的性煩惱
完美無暇的和田玉存在嗎?

TAG:教育 | 存在 |